首页 / 正文

由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说到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

──二十年四月作──

邰爽秋的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作了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的缘起。然以政府诸公之稳慎,及佛教同人之抵抗,未及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的开会,庙产兴学运动已烟消云灭了;所以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的会场上,也更无人提及如何抵抗庙产兴学运动的议论了。邰爽秋的毫无政治法律与社会实况之常识,既异乎寻常;而空言鼓煽不堪一击的情状,尤属出乎意外!然而佛教僧寺之在中国,除去真正信解佛教之极少数人外,旧学、新学之读书人阶级,则视为异端,斥为迷信;未读书之农工商妇孺阶级,于佛菩萨则一概混同鬼神。于寺院僧众,则受戏剧、小说等影响,不尊异为神怪,则鄙为奸盗!此种甚深且普遍的国民误会心理,佛教徒若未能从理论上、事实上、把它揭开,昌明佛教的真意义,显出佛教的真精神,使大多数国民皆了解佛教于国群民众之利益,则对于佛教寺产或兴学、或造路等运动,仍有随时发生的可能,故今犹有追述一论的需要。

一、庙产兴学与学产兴庙  庙产甚广,佛教寺产以外,尚有道教庙产以及孔庙、社庙等等庙产,今我们且只就“佛教寺产”以言。兴学之义亦广,兴进善的学、与兴佛学等等,皆是兴学。若以佛教寺产以兴近今学校之学,则断断乎其不可!虽以一般的庙产兴近今学校之学,亦断乎不可!什么缘故呢?因为现今的学校,大抵皆为国民品德才能的销毁所,及军阀、流氓、匪共的制造所,与其庙产兴学,倒不如学产兴庙。兴庙虽消极的不能为善,而兴学却积极的很能为恶。

二、佛教僧自动的寺产兴学  佛教的寺院,本应对内为僧众修学场所,对外为民众教化机关,则其产业亦应为修学教化而用可知。僧众修学的系统及其程序,尝为律仪院、普通教理院、高等教理院、与参学处的专修林、杂修林──林即丛林──之拟议。至于民众教化的设施,大约应分布教事业、文化事业、慈善事业、与教育事业之四项。兹专就教育事业言之:一、为从初级小学至大学之学校系统教育,但有两种进善点:甲、小学重农、工,中学重工、商,大学重中国现今所需各种社会领袖人才;勿令学而无用,反害国民。乙、加佛学、每周初小一点,高小二点,初中三点,高中四点,大学六点。佛教信徒必修,非信徒自由选修,以养成其向真善的心力。二、为民众学校、夜学校、半日学校、阅报所、通俗教育馆等社会教育,当适应人民实况,教令渐进于善。此种善性的学,佛教僧应自动的集寺产十分之一出来设办──因为应以十分之四充僧众修学,十分之三充佛教布教,十分之二充慈善与文化,所以只有什一可办学──,大约办大学一所,中学十所,小学百所,没有不可以的。再来说到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则此次颇呈两种特殊精彩:其一、即于各省市佛教会代表之外,顿加了佛学社、正信会、居士林等团体代表,佛学院等学院代表,及蒙、藏、南洋代表,范围扩张了,气象也活泼了。其二、则提案所提议的,关于求保寺产的极少,而趋重于振作会务、整顿教规、设办僧学的几点。这不能不认为全国缁素佛教徒思想上、精神上进步的表现。然而就开会的结果以言,虽议决本会应于首都会所办事,而首都会所被军队占用,一时尚无可容佛教会于中办事的希望。议决办一“会务僧员养成所”,亦以所址无著,而犹未积极进行。议决本年筹三万元经费,亦仅筹得其半数,而于办养成所等亦尚无充分之经济。于此最迫切的数事,犹不能做到,遑论其他!此为大会代表及本会执监诸委所当继续努力而未可稍松懈者也!复次、本会的基础,在于各省、市佛教会,各省佛教会的基础又在于各县、市佛教会,而各县市的佛教会、又必须将各该区之内寺院僧众财产登记了,及征集各该区内三皈以上之信佛士女皆入会为会员了,而后选举、被选举始有根据,而组织始能健全。县佛会不健全,不能有健全的省佛会;省佛会不健全,不能有健全的国佛会。今尚有许多省的佛教会未能组织成立,而县佛教会之未组织成立者尤多。即已有县、市佛教会者,亦鲜有曾将该县、市区内寺僧登记与信众入会的手续办妥,如此又何有组织健全的希望!前二届与本届的代表,以无确定的资格标准,本届曾有速订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选举法之决议,然使各县、市佛教会不能将寺僧登记、信众入会的手续办妥,成为由县而省的佛教会健全组织,纵订了选举法,亦无从实施。这更是各省、县佛教徒未组织佛教会者当从速组织,已组织者当从速登记寺僧与征求信众入会为会员,使能成为系统的健全的组织,而后佛教会始有会而能议、议而能决、决而能行、行而能成之希望。若各县、市的佛教徒或佛教会不努力工作,而徒责望之省佛会或国佛会;各省、市的佛教徒或佛教会不努力工作而徒责望之国佛会,则佛教会终无振兴之可能!此则全国佛教徒任何一人所当共同努力者也!(见海刊十二卷四期)

  


猜你喜欢
  法界宗莲花章·续法
  卷五·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卷·佚名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四下·智顗
  序·佚名
  德风禅师语录卷三·佚名
  答石扶持问·太虚
  凡例·钱伊庵
  复朱铎民居士书(二通)·太虚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揔二万八千偈)·安慧
  阿吒薄呴付嘱咒·佚名
  第二卷·知礼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五·陈梦雷
  第四十九卷·佚名
  卷一百五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曾揆·唐圭璋

      揆字舜卿,号嬾翁,南丰人。与张侃同时。   西江月   檐雨轻敲夜夜,墙云低度朝朝。日长天气已无聊。何况洞房人悄。   眉共新荷不展,心随垂柳频摇。午眠见金翘。惊觉数声啼鸟。   谒金门   山衔日。泪洒西风

  • 卷五·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五目録【四十一字】点绦唇宼准赵拚王禹偁韩琦晏几道【四首】苏轼【二首】黄庭坚秦观贺铸毛滂【四首】舒亶王安礼苏庠苏过周紫芝谢逸廖行之周

  • 卷四百四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四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七十六 张濬【字文哲闽县人天顺三年乡举仕至饶平尹别号畏斋因名其集】 次郑司训咏盆池白莲韵 石盆数枝莲皎皎氷玉宇对之若钜儒临风肃簪屦於焉湛性灵

  • 卷四百三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三十四乌类【鸦同】五言古城上乌         【梁】吴 均呜呜城上乌翩翩尾毕逋凡生八九子夜夜啼相呼质微知虑少体贱毛衣麤陛下三万歳臣至执金吾城上乌         

  • 名山藏卷之九十·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列女记(二)◆列女记(二)韩太初妻刘氏黄珍夏氏陈淑真郭丑高裴二家节妇海州侍小花汤节妇唐方妻丁锦奴石孝女赵康妻袁氏黄三苟陈小奴祥符六烈女吴金童妻庄氏俞烈女李氏二女杜元昭妻费氏华亭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七)·陈寅恪

    茲复有一事可以注意者,即顾公夑消夏闲记选存&ldquo;拙政园&rdquo;条(参嘉庆一统志柒捌苏州府贰津梁门&ldquo;临顿桥&rdquo;条及吴诗集览柒上&ldquo;咏拙政园山茶花&rdquo;并引。又阮葵生茶余客话捌&ldquo;拙政园&rdquo;

  •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洪武十八年三月壬戌朔 上御奉天殿策试举人制策曰朕稽古名世者惟敬事而畏神人趋事以历知涉难以立志日运不息岁运无已虽在寝食未尝忘其所以由是大辅人君福臻黎庶所以名世者为此也朕自代元统一华夷官遵古制律仿旧章孜孜

  • 卷三·严有禧

    ◎汤先生汤潜庵先生课子读书,尝至夜分不辍。曰:“吾非望汝早贵,少年儿宜使苦,苦则志定,将来不失足也。”又云:“教子弟只是令他读书,他有圣贤几句话在胸中,有时借圣贤言语照他行事开导之,便易有省悟处。”◎陆先生陆稼书先

  • 第一三九提讯名单(堂谕)光绪十三年闰四月十六日一一三二一—二·佚名

    清书吴兴贪污事件,提讯及堂谕原本提讯名单承粮总差高登、张河计开:业户郑维匡田禀许送廿元。(注)郭武祥田禀称亲见出费四元。吴清芳田禀称同出费银六元。清书吴兴〔堂谕〕前据田禀称:「有郭其兴、郭凉

  • 独孤信传·令狐德棻

    独孤信是云中人,原名如愿。魏氏开始崛起时,有三十六个部落,他的祖先伏留屯是部落首领,与魏氏一块兴起。祖父俟尼,在和平年间以家世清白从云中镇守武川,就把家安在那里。父亲库者,任领民酋长,从小就雄武豪迈,有节操义行,北方各州

  • 卷五·顺治

    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圣训卷五兴文教顺治九年壬辰九月辛卯上视学癸巳赐衍圣公及五经博士四氏子孙祭酒司业学官等袍防监生银两乂赐敇勉励师生敕曰圣人之道如日中天上赖之以致治

  • 元年·佚名

    (辛丑)元年清康熙六十年春正月1月1日○朔癸亥,太白見於巳地。1月3日○乙丑,右議政趙泰耉上疏言:懋聖學以資德性,篤孝友以和宮闈,勤聽斷以應萬機,立紀綱以振國勢,擧賢能以責職事,恢言路以廣聰明,恤民隱以固邦本。仍歷論曰:殿下自在

  • 暦數第十三·徐干

      昔者,聖王之造暦數也,察紀律之行,觀運機之動,原星辰之迭中,寤晷景之長短,於是管儀以准之,立表以測之,下漏以考之,布筭以追之。然後元首齊乎上,中朔正乎下,寒暑順序,四時不忒。夫暦數者,先王以憲殺生之期,而詔作事之節也,使萬國之

  • 大略第二十七·荀况

    [题解]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学生平时所记下的荀子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用某一词语来概括,而这些言论从总体上来看大都比较概括简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编者把它总题为“大略”。

  • 妙林经二十七戒·佚名

    中国道教戒律之书。一名“元始天尊二十七戒”。为之“太上经戒”。据《云笈七签》卷三十八载,言此戒为元始天尊教化四众(出家与在家男女)及一切众生而传,认为:人既求生,必须持戒,“不持戒行,假使长寿,犹如老树有何殊

  • 太华希夷志·佚名

    元张辂撰。二卷。辂字讷斋,曾官晋宁河中府知事。曾采访名道士陈抟再传弟子,延祐元年(1314)成书。万余字。抟道号希夷,后居华山太华岩洞以终,故以名书。此编陈氏道士生涯,生平事迹、喜怒哀乐,言谈举止、坎坷奇遇,十分

  • 蜕·老舍

    长篇小说(未完)。初载1938年2月16日《抗到底》半月刊第4期至1939年3月16日第23期。初收《老舍小说集外集》。现收《老舍文集》第9卷、 《老舍小说全集》第5卷。 《蜕》这部仅写了九万字的文章是老舍第一部未完成的长

  • 船山经义·王夫之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惟意不必如其心之正,故于独而必慎以诚焉。夫好恶咸正,而凡意皆如其心,不可恃心而任意也,犹不可恃身而忘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