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五

元设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置院使。同知副使。参议。经历。都事。照磨之属。诸元帅府。招讨司。安抚司。万户府。皆隶焉 按元史百官志。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员。二十八年。增佥院。同佥各。一员。元贞元年。增院判一员。大德四年。罢断事官。至大初。省院使一员。至治三年。置院使六员。天历二年。罢功德使司。归宣政。定置院使一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并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断事官四员从三品。经历知事各一员。令史五人。知印奏差。译史通事各一人。至元二十五年。始置 客省使秩从五品。大使二员副使一员。至元二十五年。置 大都规运提点所。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提点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二十八年。置 上都规运提点所。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提点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知事一员。至元二十八年。置 大都提举资善库。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掌钱帛之事。至元二十六年。置 上都利贞库。秩从七品。提领一员。副使一员。掌饮膳好事金银诸物元贞元年。置 大济仓监支纳一员大使一员 兴教寺管房。提领一员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秩从二品。宣慰使五员 经历二员。都事二员。照磨一员。捕盗官二员。儒学教授一员。镇抚二员。其属二 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镇抚一员 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治中一员。府判二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属官税务。提领宁河县官宁河脱脱禾孙五员。宁河弓甲匠达鲁花赤 洮州元帅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二员。知事一员 十八族元帅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 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脱脱禾孙一员 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蕃军民元帅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 镇抚二员。蒙古奥鲁官一员。蒙古奥鲁相副官一员 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奥鲁军民千户所。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总把五员。百户八员 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蕃军民上千户所。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一员。新附千户二员 礼店阶州西水蒙古汉军西蕃军民总把二员 吐蕃等处招讨使司。秩正三品。招讨使二员。知事一员。镇抚一员。其属附 脱思麻探马军四万户。府秩正三品。万户五员。千户八员。经历一员。镇抚一员 脱思麻路新附军千户所。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 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处万户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 凤翔等处千户所。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二员 庆阳宁环等处管军总把一员 文州课程仓粮官一员 岷州十八族周回捕盗官二员 常阳帖城阿不笼等处万户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阶文扶州等处蕃汉军上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二员 贵德州达鲁花赤知州各一员。同知州判各一员。脱脱禾孙一员。捕盗官一员。必呈万户府。达鲁花赤二员。万户四员 松潘客迭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安抚使一员。同知一员。佥事一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镇抚一员威州保宁县茂州文山县文川县皆隶焉 静州茶上必里溪安乡等二十六族军民千户所。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龙木头都留等二十二族军民千户所。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岳希蓬萝卜村等处二十二族军民千户所。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折藏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 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四员。同知二员。副使一员。经历都事各二员。捕盗官三员。镇抚二员 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都元帅一员。经历一员。镇抚一员 剌马儿刚等处招讨使司。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 奔不田地里招讨使司。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镇抚一员 奔不儿亦思刚百姓达鲁花赤一员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安抚使司。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安抚使一员。同知一员。副使一员佥事一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镇抚二员 六番招讨使司。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雅州严道县名山县隶之 天全招讨使司。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 鱼通路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黎州隶之 碉门鱼通等处管军守镇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镇抚二员。千户八员。百户二十员弹压四员。 长河西管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 长河西里管军招讨使司。招讨使二员。经历一员 朵甘思招讨使一员 朵甘思哈答李唐鱼通等处钱粮总管府。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总管一员。答剌答脱脱禾孙一员。哈里脱脱禾孙一员。朵甘思瓮吉剌灭吉思千户一员 亦思马儿甘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五员。同知二员。副使一员。经历一员。镇抚一员。捕盗司官一员。其属附见 纳里速古儿孙元帅二员 乌思藏管蒙古军都元帅二员 担里管军招讨使一员 乌思藏等处转运一员 沙鲁思地里管民万户一员 搽里八田地里管民万户一员 乌思藏田地里管民万户一员 速儿麻加瓦田地里管民官一员 撒剌田地里管民官一员 出蜜万户一员 嗷笼答剌万户一员 思答笼剌万户一员 伯木古鲁万户一员 汤卜赤八千户四员 加麻瓦万户一员 扎由万户瓦一员 牙里不藏思八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千户一员担里脱脱禾孙一员 迷儿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初厚江八千户一员。卜儿八官一员。

宪宗元年夏六月。以僧海云掌释教事 按元史宪宗本纪云云。

世祖中统元年十二月。以梵僧八合思八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中统三年。作佛事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三年十一月乙酉。太白犯钩钤。丁亥勅圣安寺。作佛顶金轮会。十二月作佛事於昊天寺。七昼夜赐银万五千两中统四年。以建太庙作佛事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四年三月癸卯。初建太庙 按续文献通考。建太庙命僧作佛事七昼夜。岁以为常。

至元元年。遣僧祈雨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四月壬子。东平太原平阳旱。分遣西僧祈雨。

至元二年。诏州郡设僧录等官。设三学讲。三禅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年二月甲子。诏谕总统所。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为州郡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仍干各路。设三学。讲三禅会。

至元三年。诏僧道祈福。以僧机为总统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年夏四月庚午。勅僧道祈福於中都寺观。诏以僧机为总统。居庆寿寺。

至元四年春正月。禁僧官侵理民讼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六年。作佛事於太庙。诏升国师八思巴。号大宝法王赐玉印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六年十二月。作佛事於太庙。七昼夜 按八思巴传。八思巴者土番萨斯迦人族。欵氏也。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命制蒙古新字。至元六年。诏颁行天下。诏曰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寖兴。字书有阙。於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於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遂升号八思巴。曰大宝法王。更赐玉印。

至元七年。禁僧冒据民田。更定其服色。是年启建白伞盖佛事岁以为常。请胆巴金刚上师。住持仁王寺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七年闰十一月。诏谕西夏提刑按察司管民官。禁僧徒冒据民田。十二月建大护国仁王寺於高良河。勅更定僧服色 按祭祀志。至元七年。以帝师八思巴之言。於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一顶。用素段泥金书梵字於其上。谓镇伏邪魔。护安国剎。自后每岁二月十五日。於大殿。启建白伞盖佛事。用诸色仪仗社直。迎引伞盖。周游皇城内外。云与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岁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书省奏请。先期中书奉旨。移文枢密院八卫。拨伞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扰舁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辖宫寺三百六十所。掌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车鼓头旗三百六十坛。每坛擎执抬舁二十六人。钹鼓僧一十二人。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教坊司云和署掌大乐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竺-二+秦]七色四百人。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三百二十四人。凡执役者。皆官给铠甲袍服器仗。以鲜丽整齐为尚。珠玉金绣。装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都城士女。闾阎聚观。礼部官点视诸色队仗。刑部官巡绰喧闹。枢密院官分守城门。而中书省官一员总督视之。先二日於西镇国寺迎太子游四门。舁高塑像。且仪仗入城。十四日帝师率梵僧五百人。於大明殿。内建佛事。至十五日。恭请伞盖於御座奉置宝舆诸仪卫队仗。列殿前。诸色社直暨诸坛面。列崇天门外。迎引出宫。至庆寿寺具素食。食罢起行。从西宫门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载红门。由东华门。过延春门而西。帝及后妃公主。於五德殿门外塔金脊吾殿彩楼而观焉。及诸队仗社直送金伞还宫。复恭置御榻上。帝师僧众作佛事。至十六日散。谓之游皇城。六月中。上京亦如之 按续文献通考。至元七年。诏请瞻巴金刚上师。住持仁王寺。普度僧员。

至元八年。五月己巳。修佛事於琼华岛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九年。遣使祀兴国寺。又集僧诵大藏经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九年春正月。勅燕王遣使持香旛。祀五台兴国寺。秋七月集都城僧诵大藏经九会。十二月建大圣寿万安寺。

至元十一年。以亦邻真袭帝师位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一年三月。帝师八合思八归土番国。以其弟益邻真袭位。建大护国仁王寺成。

至元十三年。设资戒会。又命国师作佛事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三年二月辛酉。车驾幸上都。设资戒大会於顺德府开元寺。闰三月甲子。禁西番僧持军器。九月壬辰朔。命国师益邻真。作佛事於太庙。辛酉设资戒会於京师。

至元十四年二月。诏以僧亢吉益邻真加加瓦。并为江南总摄掌释教。除僧租赋。禁扰寺宇者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六年命散都修佛事。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府。帝师卒勅设斋赐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六年夏四月令泉州僧。依宋例。输税以给军饷。五月丙寅。勅江南僧司文移母輙入递。七月命散都修佛事十有五日。八月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府。十二月建圣寿万安寺於京城。帝师亦邻吉卒。勅诸国教师禅师百有八人。即大都万安寺。设斋圆戒赐衣 按八思巴传。至元十六年。八思巴卒。讣闻赙赠有加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至元十七年。立都功德使司赐国师掌教所印。又印造戒本。颁诸路僧人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七年三月乙卯。立都功德使司从二品。掌奏帝师所统僧人。五月辛酉。赐国师掌教所印。十二月勅镂板印造帝师八合思八新译戒本五百部。颁降诸路僧人至元十九年。罢都功德使。诏帝师答耳麻八剌剌吉。统领释教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九年夏四月。禁土番僧给驿太烦扰害於民。自今非奉旨勿给。秋七月阇婆国贡金佛塔冬。十一月罢都功德使脱烈其修设佛事妄费官物。皆征还之。十二月诏立帝师答耳麻八剌剌吉塔。掌玉印统领诸国释教。造帝师八合思八舍利塔。

至元二十年。春正三月。台臣言五台山造寺伐木及南城建新寺役重。诏罢之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至元二十一年。以宋陵冢金银宝器。修天衣寺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一年春二月。立法轮竿於大内万寿山高百尺。秋九月丙申以江南总摄杨琏真加。发宋陵冢所收金银宝器。修天衣寺。

至元二十二年。毁宋郊天台为佛寺。大集诸路僧。作资戒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毁宋郊天台桑哥言。杨琏真加云。会稽有泰宁寺宋毁之以建宁宗等攒宫。钱塘有龙华寺宋毁之以为南郊皆胜地也。宣复为寺以为皇上东宫祈寿。时宁宗等攒宫已毁建寺。勅毁郊天台亦建寺焉。辛卯发诸卫军六千八百人。给护国寺修造。十二月集诸路僧四万於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命帝师也怜八合失甲自罗二思八等。递作佛事於万安兴教庆寿等寺。凡一十九会。

至元二十三年。以亦摄思怜为帝师。命西僧作佛事。凡三十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三年春正月。以江南废寺田土为人占据者。悉付总统杨琏真加修寺。是岁以亦摄思怜为帝师。命西僧递作佛事於万寿山玉塔殿万安寺凡三十会。

至元二十四年。十二月癸亥。立尚乘寺。是岁命西僧监臧宛卜卜思哥等作佛事。坐静於大殿寝殿万寿山五台山等寺。凡三十三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五年。以宋宫室为塔寺。改释教总制院。为宣政院。是岁作佛事。凡五十四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五年春二月。江淮总摄杨琏真加言。以宋宫室为塔一为寺五已成。诏以水陆地百五十顷养之。夏四月甲戌。万安寺成。佛像及窗壁。皆金饰之。凡费金五百四十两有奇。水银二百四十斤辽阳省新附军逃还各卫者。令助造尚书省仍命分道招集之。冬十月瀛国公。赵[显-页]学佛法於土番。十一月改释教总制院。为宣政院。秩从一品。印用三台。十二月命亦思麻等七百余人。作佛事。坐静於玉塔殿寝殿。万寿山护国仁王等寺凡五十四会。

至元二十六年。诏集僧诵梵寺所贮经。命帝师及西僧作佛事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六年冬十二月。诏天下梵寺所贮藏经。集僧看诵。仍给所费。俾为岁例。幸大圣寿万安寺置旃檀佛像。命帝师及西僧。作佛事坐静二十会。

至元二十七年。立营田提举司。掌僧寺赀产。禁诸王遣僧建寺扰民。是岁作佛事凡七十二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七年三月。立江南营田提举司。秩从五品。掌僧寺赀产。六月缮写金字藏经。凡糜金三千二百四十四两。九月乙巳。禁诸王遣僧建寺拨民。是岁命帝师西僧。递作佛事。坐静於万寿山厚载门茶罕脑儿圣寿万安寺桓州南屏庵双泉等所。凡七十二会。

至元二十八年。以辇真朮纳思为释教都总统。授吃剌思八斡节儿为帝师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癸酉。以陇西四川总摄辇真朮纳思。为诸路释教都总统。五月遣脱脱塔剌海忽辛三人追究僧官江淮总摄杨琏真加等盗用官物。辛亥罢脱脱塔剌海忽辛等理算僧官钱谷十二月宣政院臣言。宋全太后瀛国公母子以为僧尼。有地三百六十顷。乞如例免征其租从之。辛卯授吃剌思八斡节儿为帝师。统领诸国僧尼释教事。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区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至元二十九年。给还杨琏真加。土田人口之隶僧坊者。诏听僧食盐不输课。是岁修佛事七十二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九年春三月壬戌。给还杨琏真加。土田人口之隶僧坊者。初琏真加重赂桑哥。擅发宋诸陵。取其宝玉。凡发冢一百有一所戕人命四攘盗诈掠诸赃为钞十一万六千二百锭。田二万三千亩。金银珠玉宝器称是。台省诸臣乞正典刑。以示天下。帝犹贷之死。而给还其人口土田。六月戊辰诏听僧食盐不输课。十二月命国师诸僧咒师修佛事七十二会。

至元三十年。冬十月戊申。僧官总统以下有妻者罢之。是岁作佛事祈福五十一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以合剌思八斡节而为帝师 按元史成宗本纪。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即位。六月以合剌思八斡节而为帝师赐玉印。冬十二月用帝师奏。释京师大辟三十人杖以下百人。赐诸鳏寝贫民钞二百锭。

成宗元贞元年。以国忌饭僧七万。赐帝师佛冠及玉印。是岁大建佛寺 按元史成宗本纪。元贞元年春正月壬戌。以国忌即大圣寿万安寺。饭僧七万。二月制宝玉五方佛冠赐帝师。三月以东作方殷。罢诸不急营造。惟帝师塔及张法师宫不罢。四月丙午为皇太后建佛事於五台山。以前工部尚书。涅只为将作院使。领工部事。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宋德柔为工部尚书。董其役。以大都保定真定平阳太原大同河间大名顺德广平十路。应其所需。五月戊寅以鲁国大长公主建佛寺於应昌。给钞千锭金五十两。九月乙亥用帝师奏。释大辟三人杖以下四十七人。冬十二月荆南僧普照等伪撰佛书。有不道语。伏诛。甲子赐帝师双龙纽玉印。

大德元年。皇太后将往佛寺祈祝。李元礼止之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元年春三月。五台山佛寺成。皇太后将亲往祈祝。监察御史李元礼上封事止之。五月给钞千锭建临洮佛寺。

大德二年三月戊子。诏僧人犯奸盗诈伪。听有司专决。轻者与僧官约断约不至者罪之 按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大德三年。命补陀僧使日本。罢江南诸路释教总统所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三年春三月癸巳。命妙慈弘济大师江浙释教总统。补陀僧一山赍诏使日本。诏曰。有司奏陈向者世祖皇帝常遣补陀禅僧如智及王积翁等两奉玺书。通好日本。咸以中途有阻而还。爰自朕临御以来。绥怀诸国。薄海内外。靡有遐遗。日本之好宜复通问今如智已老。补陀宁一山道行素高。可令往谕。附商舶以行庶可必达。朕特从其请盖欲成先帝遗意耳。至於惇好息民之事。王其审图之。五月壬午。罢江南诸路释教总统所。秋七月庚辰。中书省臣言。江南诸寺佃户五十余万。本皆编民。自杨总摄冒入寺籍宜加厘正。从之。

大德五年。赐诸寺地仍赐钞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五年。春二月戊戌。赐昭应宫兴教寺地各百顷兴教仍赐钞万五千锭。上都乾元寺地九十顷。钞皆如兴教之数。万安寺地六百顷。钞万锭。南寺地百二十顷。钞如万安之数。七月癸丑。诏禁畏吾儿僧阴阳巫觋道人咒师。自今有大祠祷必请而行。违者罪之。命御史台检照。宣政院并僧司案牍。

大德六年。诏僧犯罪御史台与宣政院同鞫。以星变命设水陆大会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六年春正月诏。自今僧官僧人犯罪。御史台与内外宣政院同鞫。宣政院官徇情不公者。听御史台治之三月壬寅。太阴犯舆鬼。命僧设水陆大会七昼夜。十一月诏江南寺观。凡续置民田及民。以施入为名者。并输租充役。

大德七年。罢修寺工役禁僧人以修寺扰民。又罢白云宗摄所仁王寺营田提举司及僧官有妻者。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七年三月。罢修建僧寺工役。夏四月左丞相答剌罕言。僧人修佛事毕。必释重囚。有杀人及妻妾杀夫者。皆指名释之。生者苟免死者负冤。於福何有。帝嘉纳之五月辛巳。诏僧人与民均当差役。秋七月禁僧人以修建寺宇为名。赍诸王令旨。乘传扰民。罢江南白云宗摄所其田令依例输租。八月己丑罢护国仁王寺。元设江南营田提举司。九月丙子罢僧官有妻者。十一月甲子命依十二章断僧官罪大德八年。以辇真监藏为帝师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八年春正月庚午以辇真监藏为帝师冬十一月丁卯。复免僧人租。壬申诏僧奸盗人者。听有司专决。

大德九年。以相加班为帝师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九年。春正月戊午。帝师辇真监藏卒。赙金五百两银千两币帛万匹。钞三千锭。仍建塔寺。二月乙未建大天寿万宁寺。三月庚戌以吃剌八思斡节儿侄相加班为帝师。冬十月常州僧录林起佑以官田二百八十顷。冒为己业施河西寺勅募民耕种。输其租於官。

大德十年。罢江南白云宗都僧录司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十年春正月戊午。罢江南白云宗都僧录司。汰其民归州县。僧归各寺。田悉输租。五月癸未诏西番僧往还者。不许驰驿。给以舟车。

大德十一年。武宗即位。以别不花建寺为国祝厘诏厚赐之。又诏诸寺僧诵藏经为三宫祈福。以中书省言。诏省佛事。又诏作佛事毋释重囚 按元史武宗本纪。大德十一年五月即位。六月徽政使[仁-二+瓜]头等言。别不花以私钱建寺。为国祝厘。其父为诸王斡忽所害。请赐以斡忽所得岁赐命以五年与之。甲寅勅内郡江南高丽四川云南诸寺僧。诵藏经。为三宫祈福。八月丙午建佛阁於五台寺。九月皇太子建佛寺。请买民地益之。给钞万七百锭有奇。十一月建佛寺於五台山。十二月丁巳。以中书省言国用浩穰。民贫岁歉。诏宣政院。并省佛事。中书省臣言。自元贞以来。以作佛事之故。放释有罪。失於太宽。故有司无所遵守。今请凡内外犯法之人。悉归有司。依法裁决。从之。十二月勅内庭作佛事。母释重囚。以轻囚释之。

武宗至大元年。立营缮署及白云宗摄所。又立万亿河渠司以僧为之。又以西番僧为翰林承旨。是岁大建佛寺。为水陆大会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元年春二月。发军五千百人。修五台山佛寺。己未。以皇太子建佛寺。立营缮署。秩五品。三月复立白云宗摄所。秩从二品。设官三员。五月丙子以西番僧从驾上都。途中扰民。禁之禁白莲社。毁其祠宇以其人还隶民籍。八月戊申立中都万亿司宁夏立河渠司。秩五品官二员。参以二僧为之。冬十月甲辰。从帝师请以释教都总管朵儿只八。兼领囊八地产钱物。为都总管府达鲁花赤。总其财赋。以西蕃僧教瓦班。为翰林承旨。乙巳改护国仁王寺昭应规运总管府为会福院。秩从二品。十一月以军五千人。供造寺工役。辛巳以银七百五十两。钞二千二百锭。币帛三百匹。施昊天寺。为水陆大会。癸未皇太后造寺五台山。摘军六千五百人供其役。闰十一月勅河西僧户准先朝定制。从军输税。一与民同。

至大二年。罢白云宗摄所。立头陀禅录司。诏僧俗相犯照旧法治租税亦不许奏免。又诏封西僧子为宁国公赐金印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二年三月辛卯。罢杭州白云宗摄所。立湖广头陀禅录司。六月以皇太子言宣政院先奉旨殴西番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此法昔所未闻。有乖国典且於僧无益。僧俗相犯已。有明宪。乞更其令。又言宣政院文案不检核於宪章有碍。遵旧制为宣。并从之。九月以大都城南建佛寺。十二月封西僧迷不韵子。为宁国公。赐金印。

至大三年。营五台寺。改承华普庆寺总管府。为崇祥监。封僧亦怜真乞烈思。为文国公。是岁立规运总管府。又改为隆禧院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三年春正月。营五台寺。役工匠千四百人。军三千五百人。夏四月改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为崇祥监。六月庚戌立规运都总管府。秩正三品。领大崇恩福元寺钱粮。置提举司。资用库。大益仓隶之。冬十月封僧亦怜真乞烈思为文国公。赐金印。十一月壬午。改大崇恩福元寺规运总管府。为隆禧院。秩二品。

至大四年。仁宗即位。赐国师板的答。钞万锭建寺。又以西僧藏不班八为国师。赐玉印。又大赐普庆寺 按元史仁宗本纪。至大四年春正月。武宗崩。二月戊申。罢运江南所印佛经。御史台臣言。白云宗总摄所统江南为僧之有发者不养父母。避役损民。乞追收所受玺书银印。勒还民籍。从之。丁卯命西番僧。非奉玺书驿券。及无西番宣慰司文牒者。勿輙至京师。仍戒黄河津吏。验问禁。止罢总统所及各处僧录僧正都纲司。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三月庚寅帝即位。夏四月罢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头陀白云宗诸诸司。五月癸未赐国师板的答钞万锭以建寺於旧城。六月己未。复置长信寺。闰七月辛亥。以西僧藏不班八为国师。赐玉印。冬十月己巳。勅绘武帝御容。奉安大崇恩福元寺月四上祭。辛未赐大普庆寺金千两。银五千两。钞万锭。西锦彩缎纱罗布帛万端。田八万亩。邸舍四百间。丁丑禁诸僧寺。母得冒侵民田。辛巳罢宣政院理问僧人词讼。

仁宗皇庆元年。陛崇祥监。为崇祥院。置五台寺济民局。又赐西僧金币及诸寺地。勅拘还回回合的先降玺书 按元史仁宗本纪。皇庆元年春正月癸卯。勅诸僧犯奸盗诈伪斗讼。仍令有司专治之。己未陛崇祥监。为崇祥院。秩正二品。二月壬申。遣使赐西僧金五千两。银二万五千两。币帛三万九千九百匹。三月置五台寺济民局。秩从五品。赐汴梁路上方寺地百顷。夏四月辛未。给钞万锭。修香山永安寺。六月壬申赐崇福寺河南官地百顷。十二月勅回回合的。如旧祈福。凡词讼悉归有司。仍拘还先降玺书。

皇庆二年。勅修佛事。以蔬食。毋释重囚诸王驸马佛寺毋微田扰民僧俗辨讼。令有司及主僧同问 按元史仁宗本纪。皇庆二年春二月。各寺修佛事日用羊九千四百四十。勅遵旧制。易以蔬食。丁亥功德使亦怜真等。以佛事奏释重囚。不允。赐西僧搠思吉斡节儿钞万锭。夏四月乙酉。御史台臣言西僧以作佛事之故。累释重囚。外任之官身犯刑宪。輙营。求内旨以免罪。诸王驸马寺观臣僚土田每岁征租。亦极为扰民。请悉革其币。制曰可六月乙亥诏谕僧俗辨讼有司。及主僧同问。续置土田。如例输税。秋七月癸巳。以作佛事。释囚徒二十九人。九月以相儿加思巴为帝师。勅镇江路建银山寺。勿徒寺傍茔冢。

延佑元年。以作佛事择释狱囚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佑元年三月乙巳。以僧人作佛事。择释狱囚。命中书审察。闰三月罢咒僧月给俸。六月甲辰。拘河西僧。免输租。赋玺书。

延佑二年。春正月己巳。置大圣寿万安寺都总管府。秩正三品。二月庚子诏以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为帝师。赐玉印。仍诏天下冬十月授白云宗主沈明仁荣禄大夫司空 按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延佑三年。赐诸寺田。置织佛像提调所。禁僧以所佩印。移文有司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佑三年春正月壬戌。赐上都开元寺江浙田二百顷。华严寺百顷。秋七月辛酉。赐普庆寺益都田百七十顷。八月戊戌置织佛像工匠提调所。秩七品设官二员。十一月大万宁寺住持僧米普云济。以所佩国公印。移文有司。紊乱官政。勅禁之。

延佑四年。给帝师寺廪食及钞。禁总摄沈明仁以印移文有司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佑四年春正月己未。给帝师寺廪食钞万锭。六月癸亥禁总摄沈明仁所佩司空印。毋移文有司 按八思巴传。延佑四年。宣徽使会每岁内庭佛事。所供。其费以斤数者。用面四十三万九千五百。油七万九千。酥二万一千八百七十。蜜二万七千三百。

延佑五年。书金字藏经。升印经提举司。为延福监。置永福寺都总管府。是岁以作佛事释囚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佑五年二月。给。书西天字维摩经金三千两。三月给金九百两。银百五十两。书金字藏经。夏四月升印经提举司。为延福监。秩正三品。九月甲戌。以作佛事。释重囚三人。轻囚五十三人。辛巳置大永福寺都总管府。秩三品。冬十月勅僧人除宋旧有及朝廷拨赐土田免租税。余田与民一体科征。壬辰建帝师巴思八殿於大兴教寺。给钞万锭。

延佑六年。授僧从吉祥等大司空司徒及开府仪同三司。又大赐诸寺钞。仍升乾元寺提点所。为总管府。是岁以作佛事。释轻重囚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佑六年春二月。特授僧从吉祥荣禄大夫大司空。如荣禄大夫大司徒。僧文吉祥开府仪同三司。三月壬午赐大兴教寺僧斋食钞二万锭。六月壬子赐大乾元寺钞万锭。俾营子钱供缮修之费仍升其提点所。为总管府。给银印。秩正三品。给钞四十万锭。秋七月甲戌。皇姊大长公主祥哥剌吉作佛事。释全宁府重囚二十七人。勅按问全宁守臣阿从不法。仍追所释囚还狱。命分简奴儿及流囚罪稍轻者。屯田肇州。九月癸巳。以作佛事释大辟囚七人。流以下囚。六人。十月中书省臣言。白云宗总摄沈明仁强夺民田二万顷。诳诱愚俗十万人。私赂近侍。妄受名爵。已奉旨追夺。请汰其徒。还所夺民田。其诸不法事。宜令核问。有旨。朕知沈明仁奸恶。其严鞫之。

延佑七年。英宗以白云宗摄沈明仁坐罪诏籍冒为白云僧者为民。罢诸僧滥爵。及即位以西僧为法师授金印。大作佛事建佛寺。又诏各郡建帝师殿。召西僧。赴京师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佑七年春正月辛卯。江浙行省丞相。黑驴言白云僧沈明仁擅度僧四千八百余人获钞四万余锭。既已辞伏。今遣其徒沈崇胜潜赴京师。行贿求援。请逮赴江浙。并治其罪。从之 按英宗本纪七年春正月。仁宗崩。二月壬子罢造永福寺。丁巳修佛事。丁卯白云宗摄沈明仁为不法坐罪。诏籍江南冒为白云僧者为民。己巳修镇雷佛事於京城四门。罢上都乾元寺规运总管府。夺僧辇真吃剌思等所受司徒国公制。仍销其印。三月帝即位。甲午作佛事於宝慈殿。夏四月以西僧牙八的里为元水延教三藏法师。授金印。乙丑仁宗丧卒哭作佛事。七日五月己卯。禁僧驰驿。仍收元给玺书。壬寅监察御史请罢僧道滥爵及建寺之费。丙午御史刘恒请兴义仓。及夺僧道官。六月京师疫。修佛事於万寿山。辛酉诏免僧人杂役。辛未修宁夏钦察鲁佛事。给钞二百一十二万贯。秋七月乙未。赐西僧沙加钞万五千贯。九月甲申。建寿安山寺。给钞千万贯。冬十月壬子。作佛事於文德殿。四十日庚申。勅译佛书。乙丑幸大护国仁王寺帝师请以醮八儿监藏为土番宣慰司都元师。从之。庚午命拜住督造寿安山寺。十一月丁亥。作佛事於光天殿。丁酉诏各郡。建帝师八思巴殿。其制视孔子庙有加。十二月庚戌。铸铜为佛像。置玉德殿。壬戌召西僧辇真哈剌思赴京师。勅所过郡县肃迎。己巳勅罢明年二月八日迎佛。

英宗至治元年。大建佛寺作佛像。及金浮屠又金书西番经制御服珠袈裟。又以僧法洪为司徒遣使赐西番僧金银币帛。有差 按元史英宗本纪。至治元年春正月丁丑。修佛事於文德殿。以寿安山造佛寺置库掌财帛。秩从七品。二月己酉。作仁宗神御殿於普庆寺。辛亥调军三千五百人。修。上都华严寺。大永福寺成赐金五百两。银二千五百两。钞五十万贯。币帛万匹监察御史观音保锁咬儿哈的迷失成珪李谦亨谏造寿安山佛寺。杀观音保锁咬儿哈的迷失杖珪谦亨窜於奴儿干地。丁卯以僧法洪为释源宗主。授荣禄大夫司徒三月丙子建帝。师八思巴寺於京师。辛巳遣使赐西番撒思加地僧金二百五十两。银二千二百两。袈裟二万。币帛旛茶。各有差。壬午遣咒师朵儿只往牙济班十二国取佛经。癸未制御服珠袈裟。乙酉宝集寺金书西番波若经。成置大内香殿。益寿安山造寺役军。五月丙子。毁上都回回寺以其地。营帝师殿。丁亥修佛事於大安阁。六月作金浮屠於上都。藏佛舍利。冬十二月。车驾幸西僧灌顶寺。命帝师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诣西番受具足戒。赐金千三百五十两。银四千五十两。币帛万匹钞五十万贯。乙丑置中瑞司。冶铜五十万斤。作寿安山寺佛像。

至治二年。以西僧为司徒。又以西僧疾。诏为释囚。复赐钞。遣迎帝师於宣德府。是岁税江浙僧寺田。括僧有妻者为民 按元史英宗本纪。至治二年春正月癸巳。以西僧罗藏为司徒。二月西僧亦思剌蛮展普疾。诏为释大辟囚一人。笞罪二十人。三月庚辰。勅江浙僧寺田。除宋故有永业。及世祖所赐者。余悉税之闰五月癸卯禁白莲佛事。九月辛亥。幸寿安山寺。赐监役官钞人五千贯。丙寅西僧班吉疾。赐钞五万贯。十一月括江南僧有妻者为民。乙卯遣西僧高主瓦。迎帝师宣德府十二月西僧灌顶疾请释囚。帝曰释囚祈福。岂为师惜。朕思恶人屡赦。反害善良。何福之有。

至治三年。建佛寺。勅金书藏经。又勅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又勅释囚放生。是年泰定帝即位。大作佛事 按元史英宗本纪。至治三年春正月壬寅。命太仆寺僧给牝马百匹。供世祖仁宗御容殿祭祀。二月癸亥朔。作上都华严寺八思巴帝师寺。及拜住第役军六千二百人。丁亥勅金书藏经二部。命拜住等总之夏四月壬戌朔。勅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甲戌勅都功德使阔儿鲁。至京师。释囚大辟三十一人。杖五十七以上者六十九人。放笼禽十万。令有司偿其直。勅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佑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 按泰定。帝本纪。至治三年八月即位。冬十月癸亥。修佛事於大明殿。十一月车驾次於中都修佛事於昆刚殿。十二月丙子。命岭北守边诸王彻彻秃月修佛事。以却宼兵。己卯命僧作佛事於大内。以厌雷。塑马哈吃剌佛像於延春阁之徽清亭下。

泰定帝泰定元年。大作佛事。受戒於帝师。又绘帝师像。颁各行省。俾塑祀之。是岁宋本等请罢僧滥爵张珪等请罢功德使司税僧田遣僧有妻者为民不听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元年春正月。命僧讽西番经於光天殿二月己未。修西番佛事於寿安山寺。曰星吉思吃剌。曰阔儿鲁弗卜。曰水朵儿麻。曰飒间十里喃家经僧四十人。三年乃罢。甲子作佛事命僧百八人及倡优百戏导帝师游京城。癸未宣谕也里可温。各如教具戒。三月监察御史宋本李嘉宾传岩起言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职。滥假僧人。及会福殊祥二院。并辱名爵。请罢之。不报。夏四月。修佛事於寿昌殿。甲戌命咒师作佛事厌雷。六月丁卯。大幄殿成作。镇雷坐静佛事。辛未修黑牙蛮答哥佛事於水晶殿。癸酉帝受佛戒於帝师。秋七月丙午。以畏兀字驿西番经置长庆寺。以宦者阿亦伯为寺卿。八月辛未。绘帝师八思色像十一。颁各行省俾塑祀之。九月乙巳。昭献元圣皇后忌日修佛事。饭僧万万人。冬十月丙子。命帝师作佛事於延春阁。辛丑造金宝盖饰。以七宝。贮佛舍利 按张珪传。泰定元年六月。车驾在上都。先是帝以灾异。诏百官集议珪。乃与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集贤两院官。极论当世得失。与左右司员外郎宋文瓒诣上都奏之。其议曰累朝斡耳朵所立。长秋承徽长宁寺。及边镇屯戍。别议处之。自古圣君。惟诚於治政。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初未尝徼福於僧道。以厉民病国也。且以至元三十年言之。醮祠佛事之目。止百有二。大德七年。再立功德使司。积五百有余。今年一僧其目。明年即指为例。已倍四之上矣。僧徒又复营干近侍。买作佛事。指以算卦。欺昧奏请。增修布施莽斋。自称特奉。传奉所司。不敢较问。供给恐后。况佛以清净为本。不奔不欲。而僧徒贪慕货利。自违其教。一事所需金银钞币。不同数计。岁用钞数千万锭。数倍於至元间矣。凡所供物。悉为己有。布施等钞。复出其外。生民脂膏纵其所欲。取以自利。畜养妻子。彼既行不修洁。适足亵慢天神。何以要福。比年佛事愈繁。累朝享国不永。致灾愈速。事无应验。断可知矣。臣等议宜罢功德使司。其在至元三十年以前。及累朝忌日醮祠佛事名目。止令宣政院主领修举。余悉减罢。近侍之属。并不得巧计坛奏。妄增名目。若有特奉传奉从中书。复奏乃行。

泰定二年。诏僧寺续置田与民均役。罢西僧修佛事。及金书藏经。是岁帝与皇后。俱受佛戒於帝师。濮州鄄城县。请徒尧冢上佛寺。御史乞更正僧人给驿法。俱不报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二年正月。中书省臣言。江南民贫僧富。诸寺观田土。非宋旧置。并累朝所赐者。请仍旧制。与民均役。从之。二月己亥。命西僧作烧坛佛事於延华阁。四月丁酉。濮州鄄城县言。城西尧冢上有佛寺。请徙之。不报。七月癸亥。修大乾元寺。庚午以国用不足。罢书金字藏经。壬申御史台臣言。西僧修佛事。所费不赀。於国无益。宜除罢。从之。冬十月乙未。皇后亦怜真八剌。受佛戒於帝师。丁巳幸大承华普庆寺。祀昭献元圣皇后於影堂。赐僧钞千锭。十二月乙酉。帝复受佛戒於帝师 按帝师八思巴传。泰定二年。西台御史李昌言。尝经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见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途。驰骑累百。传舍至不能容。则假馆民舍。因迫逐男子奸污女妇。奉元一路。自正月至七月往返者。百八十五次用马至八百四十余匹。较之诸王行省之使。十多六七。驿户无所控诉。台察莫得谁何。且国家之制圆符。本为边防警报之虞。僧人何事而輙佩之。乞更正僧人给驿法。且令台宪得以纠察。不报。

奉定三年。大修佛事。建寺书经铸铜佛像。以帝师兄尚公主锡王爵。赐帝师金银钞币以万计。又赐诸寺钞及土田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三年春二月乙未。修佛事厌雷於崇天门。丙申建显宗神御殿於虑师寺。赐额曰大天源延寿寺。勅以金书西番字藏缘。甲戌建殊祥寺於五台山。赐田三百顷。三月甲子。命功德使司简。岁修佛事。一百二十七。遣僧修佛事於临洮凤翔星吉儿宗山等处。五月乙巳。修镇雷佛事三十一所。乙卯以帝师兄锁南藏卜。领西番三道宣慰司事。尚公主。锡王爵。秋七月壬子。皇后受牙蛮答哥戒於水精殿。甲寅幸大乾元寺。勅铸五方佛铜像九月辛亥。命帝师还京。修洒净佛事於大明兴圣隆福三宫。冬十月壬午帝师以疾还撤思加之地。赐金银钞币万计。勅中书省。遣官从行备供亿。赐大天源延圣寺钞二万锭。吉安临江二路田千顷。中书省臣言养给军民必藉地利。世祖建大宣文弘教等寺。赐永业。当时已号虚费。而成宗复构天寿万宁寺。较之世祖。用增倍半。若武宗之崇恩福元仁。宗之承华普庆。租榷所入。益又甚焉。英宗凿山开寺。损兵伤农。而卒无益。夫土地祖宗所有。子孙当共惜之。臣恐兹后藉为口实。妄兴工役。徼福利以逞私欲。惟陛下察之。帝嘉纳焉。十一月癸卯中书省臣言。西僧每假元辰。疏释重囚。有乖政典。请罢之。有旨。自今当释者。勅宗正府审覆。以皇子小薛夜啼。命帝师修佛事。释重囚三人。置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罢规运提点所 按帝师八思巴传。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於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於内外者。师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於是帝师之命。与诏勅并行於西土。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於坐隅。且每帝即位之始。降诏褒护。必勅章佩监络珠为字以赐。盖其重之如此。其未至而迎之。则中书大臣。驰驿累百骑以往。所过供亿送迎。比至京师。则勅大府。假法驾半仗。以为前导。诏省台院官以及百司庶府。并服银鼠质孙。用每岁二月八日迎佛威仪往迓。且命礼部尚书郎中。专督迎接。及其卒而归葬舍利。又命百官。出郭祭饯。大德九年。专遣平章政事铁木儿。乘传护送。赙金五百两。银千两。币帛万匹。钞三千锭。皇庆二年。加至赙金五千两。银一万五千两。锦绮杂彩。共一万七千匹。虽其昆弟子姓之往来。有司亦供亿无乏。泰定间。以帝师弟公哥亦思监将至。诏中书持羊酒郊劳。而其兄琐南藏卜遂尚公主封白兰王。赐金印。给圆符。其弟子之号司空司徒国公。佩金玉印章者。前后相望。为其徒者。怙势恣睢。日新月盛。气焰熏灼。延於四方。为害不可胜言。

泰定四年。皇子受佛戒於智果寺。以西僧为帝师。赐玉印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四年春正月庚申。皇子允丹藏卜。受佛戒於智果寺。二月帝师参马亦思吉思卜长出亦思宅卜卒。命塔失铁木儿纽泽。监修佛事。三月命西僧作止风佛事。夏四月甲午。以西僧公哥列思巴冲纳思监藏班藏卜为帝师。赐玉印。仍诏谕天下僧。冬十月癸卯。命帝师作佛事於大天源延圣。

致和元年。作佛事。帝受佛戒於帝师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致和元年春正月。命帝师修佛事於禁中。三月乙卯。帝御兴圣殿。受无量寿佛戒於帝师。庚辰命僧千人。修佛事於镇国寺。丙戌诏帝师。命僧修佛事於盐官州。仍造浮屠二百一十六。以厌海溢。

文宗天历元年。大作佛寺 按元史文宗本纪。天历元年秋九月。命高昌僧。作佛事於延春阁。又命也里可温。於显懿庄圣皇后神御殿。作佛事。冬十月己丑朔。命西僧作佛事。十一月辛未。遣西僧作佛事於兴和新内。戊寅作佛事於五台寺。十二月丙午。幸大崇恩福元寺。谒武宗神御殿。分命诸僧。於大明殿延春阁兴圣宫隆福宫万岁山。作佛寺。又命西僧百人。作佛事於徽猷阁。七日。

天历二年。建佛寺置总管府。及营缮提点。总其工役。并给以永业。又大作佛事。受佛戒於帝师。给金银钞币。送故帝师舍利还其国。免僧尼一切徭役 按元史文宗本纪。天历二年。春正月丙寅。帝幸大崇恩福元寺。己巳赐内外军士四万二千二百七十人。钞各一锭。作佛事。中书省臣言。佛事岁费。以今较旧增多。金千一百五十两。银六千二百两。钞五万六千二百锭。币帛三万四千余匹。请悉减汰。从之。二月建游皇城佛事。三月己巳。命改集庆潜邸。建大龙翔集庆寺。夏四月丁酉。给钞万锭。为集庆大龙翔寺。置永业。河南廉访司言。河南府路。以兵旱民饥。乞括江淮僧道余粮以赈。从之。五月以储庆司所贮金三千锭。银百锭。建大承天护圣寺。乙亥幸大圣寿万安寺。作佛事於世祖神御殿。又於玉德殿及大天源延圣寺作佛事。秋八月庚子。命阿荣赵世安。督造建康龙翔集庆寺。甲寅置隆祥总管府。秩正三品。总建大承天护圣寺工役。九月乙卯朔。作佛事於大明殿兴圣隆福诸宫。市故宋太后全氏田。为大承天护圣寺永业。己未立龙翔万寿营缮提点所。海南营缮提点所。并秩正四品。隶龙翔总管府。冬十月己丑。立大承天护圣寺营缮提点所。秩正五品。甲辰畏兀僧百八人。作佛事於兴圣殿。戊申作佛事於广寒殿。庚戌以亲祀太庙礼成。诏天下罢大承天护圣寺工役。十一月乙卯。以立皇后诏天下。受佛戒於帝师。作佛事六十日。后八不沙请为明宗资冥福。命帝师率群僧作佛事。七日於大天源延圣寺。皇后以银五万两。助建大承天护圣寺。西夏僧总统封国公。冲卜卒。其弟监藏班臧卜袭职。仍以玺书印章与之。丙寅改普庆修寺人匠提举司。为营缮提点所。秩从五品。隶隆祥总管府。以平江官田百五十顷。赐大龙翔集庆寺。及大崇禧万寿寺。十二月以西僧辇真吃剌思为帝师。诏僧尼。徭役一切无有所与。辛卯命帝师。率其徒作佛事於凝晖阁。诏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及累朝赐予者。悉除其租。其有当输租者。仍免其役。僧还俗者。听复为僧。己亥遣使驿致故帝师舍利还其国。给以金五百两。银二千五百两。钞千五百锭。币五千匹。壬寅命江浙行省。印佛经二十七藏。甲辰以明年正月武宗忌辰。命高丽汉僧三百四十人。预诵佛经二藏於大崇恩福元寺。壬子织武宗御容成。即神御殿作佛事 按盖苗传。苗擢监察御史。天历初。文宗诏以建康潜邸为佛寺。务穷壮丽。毁民居七十余家。仍以御史大夫。督其役。苗上封事曰。臣闻。使民以时。使臣以礼。自古未有不由斯道。而致隆平者。陛下龙潜建业之时。居民困於供给。幸而获睹今日之运。百姓跂足举首。以望非常之恩。今夺农时。以创佛寺。又废民居。使之家破产荡。岂圣人御天下之道乎。昔汉高帝兴於丰沛。为复两县。光武中兴。南阳免税三年。既不务此。而隆重佛氏。何以满斯民之望哉。且佛以慈悲为心。方便为教。今尊佛氏。而害生民。无乃违其方便之教乎。台臣职专纠察。表正百司。今乃委以修缮之役。岂其礼哉。书奏。御史大夫。果免督役。

至顺元年。帝及皇后。燕王。明宗皇子。并受佛戒。大赐诸寺钞币田土为永业。遣使赍金银诣杭州。书佛经。命河南诸行省。诵藏经。是岁以中书省臣言。减上都岁作佛事百六十五所。为百四所。永为例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元年春正月。遣使赍金千五百两。银五百两。诣杭州书佛经。赐海南大兴龙普明寺。钞万锭。市永业地。戊寅赐隆禧总管府。田千顷。二月丁酉。帝及皇后。燕王阿剌忒纳答剌。并受佛戒。己亥命明宗皇子。受佛戒。诏谕枢密院。以屯田子粒钞万锭。助建佛寺。免其军卒土木之役。命市故瀛国公赵[显-页]田。为大龙翔集庆寺永业。御史台臣言。不必予其直。帝曰。吾建寺为子孙黎民计。若取人田。而不予直。非朕志也。夏四月壬午朔。命西僧作佛事。於仁智殿。自是日始。至十二月终罢。以陕西饥。勅有司作佛事七日。壬辰。以所籍张珪诸子田四百顷。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壬寅括益都般阳宁海闲田十六万二千九十顷。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立益都广农提举司。及益都般阳宁海诸提领所。并隶隆祥总管府。五月己卯。遣使诣五台山作佛事。六月命河南湖广江西甘肃行省。诵藏经六百五十部。施钞三万锭。秋七月命西僧。为皇子燕王作佛事。闰七月籍锁住野里牙等库藏田宅奴仆牧畜。给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中书省臣言。内外佛寺三百六十七所。用金银钞币不赀。今国用不充。宜从裁省。命省人及宣政院臣。裁减上都岁作佛事。百六十五所。定为百四所。令有司永为岁例。八月有言蔚州广灵县地产银者。诏中书大禧院。遣人莅其事。岁所得银。归大承天护圣寺。辛酉以世祖是月生。命京师率僧百七十人作佛事。九月丙午。命西僧作佛事於大明殿。至治初以白云宗田。给寿安山寺为永业。至是其僧沈明琦以为言。有旨令中书省改正之。十一月命帝师率西僧作佛事。内外凡八所。以是日始。岁终罢。十二月诏龙翔集庆寺工役佛事。江南行台。悉给之。丁卯命西僧於兴圣光天宫十六所。作佛事。

至顺二年。加僧宝峰司徒。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又以僧为国师。赐金玉印。大建寺作佛事。以金书佛经。是岁以宣政院臣言。列圣神御殿。及诸寺佛事。岁二百十六。勅汰其十六。为定式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二年春正月庚辰。住持大承天护圣寺僧宝峰加司徒。丁亥以寿安山英宗所建寺未成。诏中书省给钞十万锭供其费。仍命燕铁木儿撒迪等。总督其工役。戊子以晋邸部民刘元良等二万四千余户。隶寿安山大昭孝寺为永业户。二月戊申。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曰京畿山后道。曰河东山右道。曰辽东山北道。曰河南荆北道。曰两淮江北道。曰湖北湖南道。曰浙西江东道。曰浙东福建道。曰江西广东道。曰广西两海道。曰燕南诸路。曰山东诸路。曰陕西诸路。曰甘肃诸路。曰四川诸路。曰云南诸路。秩正三品。府设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员。宣政院选流内官。拟注以闻。总管则僧为之。己未命西僧为皇子古纳答剌作佛事一周岁。甲子中书省臣言。陛下不用经费。不劳人民。创建大承天护圣寺。臣等愿上向所易钞本十万锭。银六百锭。助建寺之需。从之。甲戌命田赋总管府税矿银。输大承天护圣寺。三月特令沙津爱护持必剌忒纳失里。为三藏国师。赐玉印。戊子以西僧旭你迭八答剌班的。为三藏国师。赐金印。以籍入速速班丹彻理帖木儿赀产。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庚子以将幸上都。命西僧作佛事於乘舆次舍之所。夏四月命西僧於五台及雾灵山作佛事。各一月。为皇太子古讷答剌祈福。发卫卒三千。助大承天护圣寺工役。诏以泥金畏兀字书无量寿佛经千部。五月丙戌太禧宗禋院臣言。累朝所建大万安等十二寺。旧额僧三千一百五十人。岁例给粮。今其徒猥多。请汰去九百四十三人。制可。乙未诏以泥金书佛经一藏。甲辰宣政院臣言。旧制列圣神御殿。及诸寺所作佛事。每岁计二百十六。今汰其十六。为定式。制可。秋七月命西僧於大都万岁山悯忠阁。作佛事。起八月八日。至车驾还大都日止。九月御史台臣言。大圣寿万安寺坛主司徒严吉祥。盗公物畜妻孥。宜免其司徒坛主之职。从之。冬十月辛酉。命西僧作佛事於兴圣宫。十有五日。

至顺三年。置兴瑞司。掌中宫佛事。以作佛事。释囚。遣使往帝师所居。以珠织制书谕其属。仍分赐钞币。又给僧司徒印。是岁宁宗即位。以皇弟受戒於西僧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三年三月。置兴瑞司。掌中宫岁作佛事。秩正三品。乙未以帝师泛舟於西山高梁诃。调卫士三百挽舟。四月以作佛事祈福。释御史台所囚定兴刘县尹及刑部囚二十六人。五月遣使往帝师所居撤思吉牙之地。以珠织制书宣谕其属。仍给钞四千锭。币帛各五千匹。分赐之。辛卯复以司徒印。给万安寺僧严吉祥。诏给钞五万锭。修帝师巴思八影殿。秋七月乙亥。命僧於铁幡竿修佛事。施金百两。银千两。币帛各五百匹。布二千匹。钞万锭 按宁宗本纪。至顺三年十月。帝即位。以皇弟燕帖古思。受戒於西僧加儿麻哇剌。

顺帝元统二年。诏节佛事冗费 按元史顺帝本纪。元统二年春正月癸卯。勅僧道与民一体充役。三月甲辰。中书省臣言。兴和路起建佛事。一路所费。为钞万三千五百三十余锭。请依上都大都例给膳僧钱。节其冗费。从之。夏四月乙酉。中书省臣言。佛事布施费用太广。以世祖时较之。岁增金三十八锭。银二百三锭四十两。绘帛六万一千六百余匹。钞二万九千二百五十余锭。请除累朝期年忌日之外。余皆罢。从之。

至元元年冬十二月。诏凡有妻室之僧。令还俗为民。既而复听为僧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元二年。冬十一月丁巳。遣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玥珞普华於西番为僧。十二月以燕铁木儿居第。赐灌顶国师曩哥星吉。号大觉海寺。塑千佛於其内。

至元三年冬十二月。征西域僧伽剌麻。至京师。号灌顶国师。赐玉印。

至元五年。春正月癸亥。禁滥予僧人名爵。

至正元年春正月。命永明寺。写金字经一藏 按以上俱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二年。以纳麟言。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治僧狱讼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纳麟传。至正二年。麟除行宣政院使。上天竺耆旧僧弥戒。径山耆旧僧惠州。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拟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

至正三年。冬十二月丙申。诏写金字藏经。

至正六年。冬十二月甲申。诏复立大护国仁王寺。诏应宫财用规运总管府。凡贷民间钱二十六万余锭至正七年。春二月甲戌朔。兴圣宫作佛事。赐钞二千锭。三月壬申。遣使修上都大乾元寺。冬十一月。拨山东地土十六万二千余顷。属大承天护圣寺。

至正十三年。春正月庚午朔。用帝师请。释放在京罪囚。三月甲申。诏修大承天护圣寺。赐钞二万锭 按以上俱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十四年。作朵思哥儿好事建佛寺。皇太子以修佛事释囚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四年春正月丁丑。帝谓脱脱曰。朕尝作朵思哥儿好事。迎白伞盖游皇城。实为天下生灵之故。今命剌麻选僧一百八人。仍作朵思哥儿好事。凡所用物。官自给之。毋扰於民。二月建清河大寿元忠国寺。以江浙废寺田归之。冬十一月皇太子修佛事。释京师死罪以下囚 按帝师八思巴传。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其目不一。有曰镇雷阿蓝纳四。华言庆赞也。有曰亦思满蓝。华言药师坛也。有曰搠思串卜。华言护城也。有曰朵儿禅。华言大施食也。有曰朵儿只列朵四。华言美妙金刚回遮施食也。有曰察儿哥朵四。华言回遮也。有曰笼哥儿。华言风轮也。有曰咱朵四。华言作施食也。有曰出朵儿。华言出水济六道也。有曰党剌朵四。华言回遮施食也。有曰典朵儿。华言常川施食也。有曰坐静。有曰鲁朝。华言狮子吼道场也。有曰黑牙蛮答哥。华言黑狱帝主也。有曰搠思江朵儿麻。华言护江神施食也。有曰赤思古林搠。华言自受主戒也。有曰镇雷坐静。有曰吃剌察坐静。华言秘密坐静也。有曰斟惹。华言文殊菩萨也。有曰古林朵思。华言至尊大黑神回遮施食也。有曰歇白咱剌。华言大喜乐也。有曰必思禅。华言无量寿也。有曰睹思哥儿。华言白伞盖咒也。有曰收札沙剌。华言五护陀罗尼经也。有曰阿昔答撒答昔里。华言八十颂般若经也。有曰撒思纳屯。华言大理天神咒也。有曰阔儿鲁弗卜屯。华言大轮金刚咒也。有曰且八迷屯。华言无量寿经也。有曰亦思罗八。华言最胜王经也。有曰撒思纳屯。华言护神咒也。有曰南占屯。华言怀相金刚也。有曰卜鲁八。华言咒法也。又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又有作答儿刚者。其作答儿刚者。或一作二所。以至七所。作擦擦者。或十万二十万。以至三十万。又尝造浮屠二百一十有六。实以七宝珠玉。半置海畔。半置水中。以镇海灾。

至正二十二年。皇太子召西番高丽诸僧。列坐清宁殿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二年。冬十二月。皇太子常坐清宁殿。分布长席。列坐西番高丽诸僧。皇太子曰。李好文先生教我儒书多年。尚不省其义。今听佛法。一夜即能晓焉。於是颇崇尚佛学。

至正二十四年。秋八月。禁止西番僧人好事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五

猜你喜欢
  卷十九·赞宁
  卷四十九·道世
  第十二 小诤·佚名
  卷第六·晦翁悟明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一·王日休
  佛印品第十六·佚名
  杂阿毗昙心论 第九卷·佚名
  卷第六·佚名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八·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三·唐慧琳
  建立人间的永久和平·太虚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四谛经·佚名
  卷二·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无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九十九·彭定求

        卷899_1 【木兰花】庾传素   木兰红艳多情态,不似凡花人不爱。移来孔雀槛边栽,   折向凤凰钗上戴。   是何芍药争风彩,自共牡丹长作对。若教为女嫁东风,   除却黄莺难匹配。   卷899_2 【生查子】刘

  • 第三十二出·李开先

    【卜算子】(小外上唱)好事最难成,美貌无由得。使碎自己心,反被他人耻。(白)巫娥不下楚台云,负我为花三月春。红杏隔墙空着眼,折花须避看花人。(白)左右,我昨日使陆谦、傅安,往沧州杀害林冲,去了不曾?(末白)还不曾起身哩。(小外白)与我唤

  • 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十三·赵尔巽

      王庆云 谭廷襄 马新贻 李宗羲 徐宗干 王凯泰 郭柏荫   王庆云,字雁汀,福建闽县人。道光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二十七年,大考一等,擢侍读学士,迁通政副使。庆云通知时事,尤究心财政,穷其利病,稽其出入。文宗即位求言,

  • 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师败绩 雁门关辽将丧元·蔡东藩

      却说刘继元降宋后,太宗命中使康仁宝监督继元,催他部署行装,召齐族属,限日离开太原,驰赴汴都。继元除挈眷随行外,所有宫妓,尽献与太宗。太宗分赐立功将士,仍饬康仁宝监护继元等,赴京去讫。北汉始祖刘崇,本后汉高祖刘知远弟,

  • 卷之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五百七十五·佚名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庚申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丁亥皆如之。记注○谕内阁、昨据端方、冯煦等电奏、安徽巡抚恩铭、赴灾警学堂考验。该学堂会办道员徐锡麟、胆敢率血

  • 第二十八册 天命六年十一月·佚名

    第二十八册 天命六年十一月十一月初一日,都堂达尔汉侍卫,在辽东向诸贝勒索取财物,且盗取缎疋、财帛,为其弟达尔泰首告之。遂将其自沈阳以来按职份所赏诸物及所窃之财货一并没收,一份赐首告者,其二份赏给都堂、总兵官、副将

  • 杨允绳传·张廷玉

    杨允绳,字翼少,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官行人。过了很久,被提升为兵科给事中。严嵩独为相国,有诏令朝廷推选阁员。杨允绳和同官王德、沈束一起陈述慎选辅臣、收录遗佚二事。不久,奉命会集英国公张溶、抚宁

  • 宋纪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420)·司马光

    宋纪一 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 [1]春,正月,己亥,魏主还宫。 [1]春季,正月,乙亥(十四日),北魏国主拓跋嗣回宫。 [2]秦王炽磐立其子乞伏暮末为太子,仍领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赦,改元建弘。 [2]西秦王乞伏炽磐封

  • 卷十 礼五(吉礼 )·龙文彬

    ◎洪武元年三月丁未,享太庙。德祖皇考妣居中,南向;懿祖皇考妣东第一位,西向;熙祖皇考妣西第一位,东向;仁祖皇考妣东第二位,西向。(《礼志》。 )七年,御史答禄与权请举祭,言:“古之有天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

  • 三、释训·佚名

    明明、斤斤,察也。 条条、秩秩,智也。 穆穆、肃肃,敬也。 诸诸、便便,辩也。 肃肃、翼翼,恭也。 廱々、优优,和也。 兢兢、憴々,戒也。 战战、跄跄,动也。 晏晏、温温,柔也。 业业、翘翘,危也。 惴惴、忄尧々,惧也。 番番、矫矫,

  • 卷二 天地篇·王通

    子曰:“圆者动,方者静。其见天地之心乎?”子曰:“智者乐,其存物之所为乎?仁者寿,其忘我之所为乎?”子曰:“义也清而庄,靖也惠而断,威也和而博,收也旷而肃,琼也明而毅,淹也诚而厉,玄龄志而密,征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叔达简而正。若逢其时

  • 大学衍义卷二·真德秀

    帝王为学之本尧舜禹汤文武之学大禹谟【虞书篇名纪大禹所陈之谋谟】帝曰来禹【此舜命禹之辞】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曰上古圣人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其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

  • 不念旧恶少怨恨·孔子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②,怨是用③希④。” 【注释】 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以

  • 罗汉品第十五·佚名

    昔有一国名曰那梨。近南海边。其中人民采真珠栴檀以为常业。其国有一家兄弟二人。父母终亡欲求分异。家有一奴名曰分那。年少聪了贾贩市买入海治生无事不知。居家财物分为一分。以奴分那持作一分。兄弟掷筹弟得分那。

  • 佛七开示录·太虚

    ──二十四年十月在上海雪窦寺讲──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乃至“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说为根据

  • 辟支佛因缘论卷上·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波罗奈国王悟辟支佛缘  辅相苏摩悟辟支佛缘  月爱大臣悟辟支佛缘  波罗奈国王悟辟支佛缘  归命一切智世尊  了达三世大灯明  归命无上出要法  并及应真诸胜僧  我闻寂静

  •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无性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无性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所知相分第三之一论曰。已说所知依。所知相复云何应见。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释曰。已说所知依者。谓不复当说。此者此所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