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一百七十二

洪武十八年三月壬戌朔  上御奉天殿策试举人制策曰朕稽古名世者惟敬事而畏神人趋事以历知涉难以立志日运不息岁运无已虽在寝食未尝忘其所以由是大辅人君福臻黎庶所以名世者为此也朕自代元统一华夷官遵古制律仿旧章孜孜求贤数用不当有能者委以腹心或面从而志异有德者授以禄位或无所建明中材下士寡廉鲜耻不能克己若此无己奈何为治尔诸文士当进学之秋既承朕命悉乃心力立身扬名在斯始举其条陈之时廷对者四百七十二人擢丁显为第一临轩发策日锦衣卫设卤簿仪仗读卷官用翰林院及朝臣之文学优者越三日  上复御奉天殿传制唱名是日举人皆给帽笏大带青罗袍皂缘襈服之以朝第一甲第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礼部捧黄榜揭于通衢遂赐诸进士宴于会同馆应天府以仪仗送状元归第明日诸进士诣国子监孔子庙行舍菜礼又明日上表谢恩赐状元冠带朝服一袭及进士钞有差

○命工部增造京官居舍时京官员多有与民杂处者礼部主客  郎中曾伯机以为言  上命增造房舍凡百余所

○礼部主事陈章应言礼之切于民者有四曰冠婚丧祭今民间徇俗废礼加冠于幼穉娶妇而论财丧亲者惟惑于浮屠风水之家而或缺衣衾棺椁之具祀先之典虽衣冠士族亦莫之行宜定其礼颁示天下使遵而行之亦厚风俗之要务也  上嘉纳之

○上谕户部臣曰善为政者赋民而民不困役民而民不劳故民力纾财用足今天下有司能用心于赋役使民不至劳困则民岂有不足田野岂有不安争讼岂有不息官府岂有不清如此则民岂有不受其福者乎民既受福为官长者亦得以享其福矣近来有司不以民为心动即殃民殃民者祸亦随之苟能忧民之贫而虑民之困使民得以厚其生此可谓善为政也尔勉之

○上谓礼部郎中金雍曰养生送死人子之至情今内外文武群臣有亲没官所路远不能归葬者其令有司以舟车资送还乡著为令

○癸亥  上与侍臣论汉之诸帝侍臣有言明帝亦聪明之主  上曰人主不以独见为明而以兼听为聪通于人情明于是非则聪明得其正矣若屑屑于细故则未免苛察上苛察则下急迫及有累于聪明也

○丁卯旌表保定府民宋谦妻张氏吕彦良妻贾氏郝伯渊妻李氏徐名妻王氏真定县民董仲敏妻耿氏咸以年少夫亡誓不再醮事舅姑尤克尽孝道有司以闻诏并旌其门曰贞节各复其家

○诏发京库绵布二十五万疋往给辽东军士

○庚午云南所属广南诸府土官侬郎金等来朝诏赐锦绮钞锭各有差

○赐山东等处征南军士六万四千一百三十二人钞一十三万六千五百十锭

○壬申赐长沙兖州二护卫军士布人三匹以其迎潭王鲁王之国故也

○癸酉赐致仕都督瞿通王圭米各三百石

○甲戌  上谕礼部臣曰从征云南军士回者已加赏赉其戍守者须按例给之死者宜厚恤其家病故战没者宜有差等盖朝廷爵赏所以示劝惩必出至公乃可厌服人心苟施之弗当则人心懈怠谁肯勉立事功卿等其慎之

○乙亥诏免应天太平宁国镇江广德滁和七府州今年田租

○命天下郡县掩骼埋胔

○丙子以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丁显等为翰林院脩撰第二甲赐进士出身马京等为编脩吴文为检讨李震为承敕郎陈广为中书舍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危瓛为卫府纪善李鸣冈为潭府奉祠正杨靖为吏科庶吉士黄耕为承敕郎蹇瑢等为中书舍人邹仲实为国子监助教瑢后赐名义其诸进士  上以其未更事欲优待之俾之观政于诸司给以所出身禄米俟其谙练政体然后擢任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者采书经庶常吉士之义俱称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诸司者仍称进士

○丁丑命吏部定翰林院官制正官学士一人秩正五品侍读学士二人侍讲学士二人从五品首领官孔目一人未入流属官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五人正八品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待诏六人从九品史官脩撰三人从六品编脩四人正七品检讨四人从七品又定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五大学士秩俱正五品

○升金吾后卫指挥佥事刘贞为羽林右卫指挥同知茅羽为河南都指挥使

○戊寅以张麟为驸马都尉尚第八皇女福清公主麟凤翔侯龙之子也

○云南景东府土官俄陶遣其弟阿你奉表贡方物诏赐阿你钞锭

○夜岁星与填星会填星入井宿岁星入亢宿

○庚辰诏定蕃国进表礼仪凡蕃国初附遣使奉表进贡方物先于会同馆安歇礼部以表副本奏知仪礼司引蕃使习仪择日朝见其日锦衣卫陈设仪仗和声郎设大乐于丹陛如常仪仪礼司设表案于奉天殿东门外丹陛上方物案于丹陛中道之左右设文武百官侍立位于文武楼南东西相向蕃使服其服捧表及方物状至丹墀跪授礼部官礼部官受之诣丹墀置于案执事者各陈方物于案毕典仪内赞外赞宣表展表官宣方物状官各具朝服其余文武官常服就位仪礼司官奏请升殿  皇帝常服出乐作升座乐止鸣鞭讫文武官入班叩头礼毕分东西侍立引礼引蕃使就丹墀拜位赞四拜典仪唱进表序班举表案由东门入至于殿中内赞赞宣表外赞赞蕃使跪宣表宣方物状讫蕃使俯伏兴四拜礼毕驾兴乐作还宫乐止百官及蕃使以次出其蕃国常朝及为国事谢恩遣使进表贡方物皆如前仪唯不宣表

○辛巳赐太仆寺卿商高麦一百石

○上谕工部尚书徐本曰河南归德陈留杞县地多桑枣榆槐民资其利其禁军民毋剪伐

○遣使谕靖宁侯叶昇等曰迩者上天垂象沿边城池宜加慎守凡外寇入境但当保障清野静以待之俟其怠归急击勿失不宜轻出境外蹈其不测也

○  上谕兵部尚书温祥卿曰天下所以不治者皆由上下之情不通故也若使君德下流民情上达有不利便即与更张天下岂有不治近闻北方递运车每辆服三牛寒冬雨雪行路甚艰一牛有损一车遂废有司责民偿牛倍增其价民受其害宜令每车加给一牛以备倒死毋重伤吾民也

○罢考功监

○壬午太常博士薛文举言人之材器各有所长或长于治民或长于治刑用得其宜然后能称厥职近见百司之官间有称职即便迁除乃至不胜所任而负罪戾者往往有焉臣请自今果有政绩著闻者量加褒赏或于本处升转使之久于其任始终得尽其才亦用人之一法也  上纳其言

○以河南中护卫指挥佥事沈镛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乙酉册信国公汤和女为鲁王檀妃

○丁亥赐国子监生夏衣人一袭

○戊子填星岁星太白聚于东井

○己丑升监察御史唐铎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户部侍郎郭桓坐盗官粮诛

○是月以翰林院待诏朱善为文渊阁大学士

夏四月壬辰朔享太庙

○癸巳五色云见  ○乙未五色云再见礼部请率百官表贺  上谕之曰天下康宁人无灾害祥瑞之应固和气所召昔舜有卿云之歌当时有元凯岳牧之贤相与共致雍熙之治朕德不逮治化未臻岂可遽以是受贺前代帝王喜言祥瑞臣下从而和之往往不知省惧以至灾异之来不复能弭盖夸侈之心生则戒慎之志怠故鲜克有终可以为戒

○丙申遣使谕辽东都指挥使司曰近闻军中枪刃及城头皆有火光枪刃火主兵城头火则有可疑以有兵之象而加可疑之事宜慎守而豫防之

○敕靖宁侯叶昇等脩治海盖复三州城池务令高深坚固为经久之计俟海运船至即以操舟军士浚筑之

○丁酉吏部尚书余熂以罪诛时国子监祭酒宋讷以严厉为众所嫉助教金文徵与熂同乡里谋逐之以讷年老移文令致仕讷陛辞  上惊问故讷陈非本意乃鞫所由熂吐实上怒熂专擅威柄并文徵等诛之而以敕谕讷曰君子之道犹嘉榖小人之道犹稂莠二者并有世所不免虽然天相德人犹扶植嘉榖故其道坚而不磨彼小人之所为自澌烬矣卿勿为是而替威仪必竭乃心力奉敕如故

○戊戌赐公侯驸马及在京文武官夏布有差

○遣致仕武官护送京卫寡妇四百三十人还乡其舟车粮饷皆命有司给之

○置云南沅江府因远罗必甸长官司秩六品设流官长官一员土官副长官一员以白文玉为副长官

○辛丑太白昼见自己亥至于是日  ○壬寅命礼部录有司官善政著闻者揭于其乡之旌善亭刑部录内外诸司官之犯法罪状明著者揭于申明亭以示劝戒

○旌表华阴县民王德妻李氏渭南县民王卞妻左氏皆以夫亡守节不易又能孝养舅姑有司言状诏皆旌表其门曰贞节仍复其家

○甲辰神策卫镇抚胡海战殁于云南之平越命有司营葬给以米布仍加三等追赠

○丁未以张经道试户部右侍郎经道济南蒲台县人洪武十二年以博学荐授兵部总部员外郎十三年擢太常司卿寻以亲属犯罪免为民至是复召用之

○癸丑荆州府巴东县管勾峒蛮酋黑迟什用遣其子么议赴湖广都司请附版籍供贡税都指挥使司以闻命有司抚纳之  ○丙辰柳州府马平县主簿孔性善言溪洞猺獞恃险窃发杀掠吏民及官军讨捕则退入深谷操强弓注毒矢潜守隘口卒不能获凶顽自恣为患益深乞于贼人出没之地立寨置兵扼其襟喉断其出路譬犹穴中之鼠技穷食尽可以尽剿然此虽盗贼岂无良心昔者陈景文为知县时猺獞皆应差役厥后长吏抚字乖方始复反侧诚使守令得人示以恩信谕以祸福彼虽凶顽岂不革心向化为良民乎  上嘉纳其言命吏部凡临溪洞郡县择贤守令以抚辑之

○置五开卫指挥使司

○思州诸洞蛮作乱命信国公汤和为征虏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之副帅师从楚王桢讨之时蛮寇出没不常闻王师至辄窜匿山谷退则复出剽掠和等师抵其地恐蛮人惊溃乃于诸洞分屯立栅与蛮民杂耕使不复疑久之以计擒其渠魁余党悉溃师还留兵镇之

○丁巳赏广东诸卫征云南将校六十七人钞二千九百锭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柯劭忞
  卷一百三十七·毕沅
  ●卷一百七十八·徐梦莘
  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三·佚名
  卷之五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一·佚名
  尚史卷八十五·李锴
  ◎土布大面俭德规人·宣南吏隐
  石熙载传·脱脱
  卷八·吴师道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王世贞
  卷一百二十二·宋敏求
  赵学·周诒春
  费起鹤·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杨梓

    (驾上,开住,做睡意了)(正末扮魂子上,开)霍山霍禹造反,须索奏知天子去咱。哎,阴司景界好与人世不同呵。(外一折了,下)(等驾上,再开住)(二净说计一折,下) 【双调】【新水令】冷飕飕风摆动引魂幡,也是我为国家呵一灵儿不散。高挑

  • 默庵诗集序·曹义

    客有诒予者曰诗可以不作乎予曰五十国风多田夫闺妇之辞矧为士大夫而诗胡可以不作但患不能发乎自然往往抽奇取巧失夫性情之正耳诗胡可以不作也又有难予者曰诗可以易作乎予曰作诗湏探风雅之意以唐人为宗随事命意遇景淂情

  • 宦游纪(2)·张瀚

    郡县徭役,故事官赋止银若干,私有倍一至十者。余察知其弊,值定民傜,不循故事,诸役皆为增加。库役旧编七两二钱,增至十六两,额设六名,其银九十六两。计算公庭诸费,尽在其中,额外不得加增一钱,勒布成式。事上督抚句曲王公□。王诧曰

  • 一三二 贵州巡抚觉罗图思德奏遵旨再行查访黔省实无遗书折·佚名

    一三二 贵州巡抚觉罗图思德奏遵旨再行查访黔省实无遗书折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贵州巡抚臣觉罗图思德跪奏,为遵旨再行查访,黔省并无遗书可采,恭折奏覆事。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准礼部咨,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 志卷第九 高丽史五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五行三。○五行五曰土土居中央生万物者也。 而莫重于稼穑土气不养则稼穑不成金木水火 之而为异为地震为雨土时则有夜妖时则有  之 

  • 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范晔

    北郊 明堂、辟雍 灵台 迎气 增祀 六宗 老子是年初营北郊,明堂、辟雍、灵台未用事。迁吕太后于园。上簿太后尊号曰高皇后,当配地,郊高庙。语在《光武纪》。北效在雒陽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三十三年正月辛未,郊。别祀地祇、

  • 况钟传·张廷玉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当初以一名小吏侍奉尚书吕震,吕震惊奇他的才华,推荐他任仪制司主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1430),皇上因知府多不称职,正好苏州等九府都缺知府,这些都是大府,便命各部、院的大臣推举廉能的属下来补任。况钟

  • 卷三·库勒纳

    <经部,书类,日讲书经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书经解义卷三夏书夏是大禹有天下之号书共四篇纪夏家一代事迹禹贡作于虞时而亦系之夏书者禹所以王在此也禹贡禹贡一篇史臣纪大禹平水土定贡赋及经理天下次第独以贡名篇者水土

  • 卷三十八·道世

    ▲故塔部第六依《像法决疑经》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斯言验矣。或有村坊塔寺,损故伽蓝,堂殿朽坏,舍屋崩摧。席扇蓬户,靡隔烟尘,瓮牖茅茨,无掩霜露。是以门墙彫毁,粪秽盈阶,路绝人踪,僧徒漂寄。不修不饰,日就衰羸,造罪

  • 佛教各宗大意序·太虚

    佛教各宗大意,黄君忏华之所著也。君于民国十五年夏,访余上海寓园,余始识之。然于未面前,固尝见君关于佛学之论述矣。曾涉及各宗判教之得失,一谈之下,辄相莫逆于心。自是以后,于京组中国佛学会,于沪办中国佛教会,皆历经相与研讨

  •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一·佚名

    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大众中。天人围绕。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时诸大众。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归命一切智  三界第一尊  敷演微妙音

  •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佚名

    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有明咒法大坛。名莲花峰金刚加持秘密无碍观世音莲华如意摩尼转轮心陀罗尼。观世音心最胜成就。世尊为能与一切众生愿成就故。于世尊前我今当说。唯愿世尊加护于我。

  • 刻普陀列祖录题辞·潮音通旭

    名山大川。固虽天造地设。莫不因人。而传而重者也。苟不因人而传而重。夫古今天地。古今山川。岂达磨之后。始有嵩山。仲尼之前。竟无洙泗耶。天造地设者固多。其有幽闭而终不之传者。漠然而终不之重者。可胜限计哉。

  • 荆楚岁时记·宗懔

    梁代宗懔撰。1卷。古代记述岁时风俗的名著。按时序记录古荆楚地区节令风俗。自元日至除日,凡36事,如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正月七日为人日;立春,正月十五;二月八日,释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时。又如春分、寒食、三月三、四月

  • 校注医醇賸义·费伯雄

    成书于1863年。清代费伯雄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此书原为24卷,后毁于兵火,费氏晚年追忆书中内容,不及十之二三,遂于原名后续“賸义”二字。全书共四卷列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疾,以及虚劳内伤等诸杂病,

  • 北史演义·杜纲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六十四卷。题“玉山杜纲草亭氏编次”, “云间许宝善穆堂氏批评”, “门人谭载华南溪氏校订”。作者杜纲,字振三,号草亭,参见附录小传。卷首有序,序署“乾隆五十八年岁在癸丑端阳日愚弟许宝

  • 刘铬传抚台前后档案·刘铭传

    本书不分卷,据台湾省立博物馆所藏清季光绪年间恒春、彰化两县部分档案整理刊行。此一档案,一般通称「刘铭传抚台档案」;但实际上全部档案有起自光绪二年并有至于二十一年台湾沦日前不久者,综计先后历时十有九年;虽其中以刘

  • 般舟赞·善导

    全一卷。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又称般舟三昧往生赞。唐代善导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系依观无量寿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而作之净土赞文,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分序文、正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