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释摩诃衍论 第十卷

释摩诃衍论 第十卷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已说赞叹三昧功德门。次说两轮具阙益损门

本曰。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浮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盘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六门。云何为六。一者示问观止轮失门。二者显示修行观轮门。三者缘众生界立愿门。四者两轮俱转不离门。五者显示两轮所治门。六者总结两轮俱转门。是名为六。就第一门中即有四过失。云何为四。一者沉沦过失。其心昧略不能觉了。如入嚤键诃尸闇室中故。如本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故。二者不勤过失。其心懈怠不能精进。如阿那毗提人故。如本或起懈怠故。三者背善过失。其心专一不能分别应作不应作。如婆多诃弥尸人故。如本不乐众善故。四者离悲过失。其心安寂不能发起大慈悲心。如坏根人所自欲中更不增故。如本远离大悲故。是故修观者。即是劝俱转

已说示阙观止轮失门。次说显示修行观轮门。就此门中即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苦相观门。二者无常观门。三者不净观门。是名为三。就初苦相观门中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坏苦。二者行苦。言坏苦者。一切有为之清净法。能坏一切不清净法。亦一切诸不清净法。能坏一切清净法故。复次二种世间互相破坏故。云何为二。一者具足一切世间。二者妄想有为世间。如是二种世间之法。相破坏故。是故说言坏苦而已。若修此观当得何利。所谓成就一自作一甚深法故。如本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故。言行苦者。一切心行于念念中常恒迁转速生速灭。不能从此处至于彼处故。如本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故。已说苦相观门。次说无常观门。就此门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已过无常。过去诸法前有后无。譬如彼梦熟眠时有已乃觉悟时无有故。如本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故。二者今有无常。现在诸法古无今有。譬如电光即时便灭不能久停故。如本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故。三者当有无常。未来诸法无有自性而忽然至。譬如浮云不知有所而忽然起遍十方故。如本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浮云忽尔而起故。已说无常观门。次说不净观门。言不净观者。缘种种身作不净解。远离贪故。如本应观世间一切有身。皆悉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故

已说显示修行观轮门。次说缘众生界立愿门。就此门中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缘众生界思惟门。二者建立誓愿遍布门。是名为二。言缘众生界思惟门者。所谓缘三界中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作如是念。从无始来。根本无明所覆藏故。弃背自本觉清净佛归原无日。出无明藏更复时远。我若不发悲心不摄取者。又之又之唯过劫数。取正觉期实无其齐。发起无边大悲心故。如本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故。言建立誓愿遍布门者。所谓作如是思惟已讫。则立大誓愿。起十方世界之微尘数光明般若。达十方世界之微尘数种种心相。对治十方世界之微尘数一切诸烦恼业障海。圆满十方世界之微尘数行因海。证得十方世界之微尘数果德。皆悉令无余故。如本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盘第一义乐故。已说缘众生界立愿门。次说两轮俱转不离门。所谓起如是愿已讫。即直修习行因之海故。若起愿海不勤修行。不能庄严圆满果故。若为修行当如何耶。谓具两轮令无偏故。具两轮相何契经中分明显示。谓文殊师利发起十万一千种甚深广大圆满陀罗尼开问问大觉尊益大众海契经。彼契经中如何说耶。所谓彼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止观俱行不相离门。我及一切无量无边大众之海。皆悉入于不知不觉无明之海。不能通达不能出离。如宜世尊为欲我等诸迷子女分明显示。尔时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于是世尊即说伽陀言

譬如阙翼鸟  及一轮之车

一足人同分  阙眼险之马

无有高远翔  随所应运载

其道路游行  不堕恶趣坑

若具足一轮  阙一轮行者

亦复如是知  以其实无有

法性虚空中  乘如量智翔

入于法藏海  运载义理宝

真如平道中  周遍通游行

一切魔外道  邪见深坑中

不倒堕坑故  是故诸行者

两轮具足转  终不可舍离

若有修行者  不具此两轮

终不能通达  无上大觉地

今此经文为明何义。谓为显示修习三昧达寂静境。修习智慧照散动境。在寂静中常不舍动。在散乱中常不舍寂。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空无境。修习智慧照在有境。在空不著有。在有不染无。有无双照无有偏边。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平等理。修习智慧照差别事。理事双达无有偏边。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止当待观方得建立非自性止。观当待止方得建立非自性观。亦无有止亦无观故。复次为欲显示止则是观观则是止。止观一体无差别。故如其次第应审思择。如本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于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故。已说两轮俱转不离门。次说显示两轮所治门。若有行者修习止轮。当为对治何过失耶。谓为对治凡夫众生著有过失。二乘众生乐空过失俱绝离故。如本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故。若有行者修习观轮。当为对治何过失耶。谓为对治二乘众生远离大悲。不救众苦下劣过失。凡夫众生常恒懈怠。不能精进不修善品。乐恶过失俱出离故。如本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故。已说显示两轮所治门。次说总结两轮俱转门。所谓总结如上所说轮阙行者大过失故。如本以此义故是止观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故

已说两轮具阙益损门。次说劝劣向胜不退门

本曰。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七门。云何为七。一者显示趣向假人门。二者归依所学教法门。三者厌恶处所退信门。四者如来方便殊胜门。五者承力得胜妙处门。六者得善处定不退门。七者引经证自所说门。是名为七。言显示趣向假人门者。所谓显示得十信位前四种心。更不胜进下品众生故。如本复次众生故。言归依所学教法门者。彼十信位下品众生。归依甚深无极大乘初学习故。所谓一切诸佛所师。三世不动四相不迁。自然常住地前地上大道路故。如本初学是法故。言厌恶处所退信门者。彼十信位下品众生。虽亲听受甚深法门。而其心根极下劣故。怖二大事不能胜进。为欲退故。云何为二。一者国土。二者胜缘。言国土者。即此娑婆世界。处所粗恶众生浊乱。发起净心为勤修行。甚极切难故。所以者何。于彼心中违逆境界。于一切时于一切处常恒现前。进心面中不舍离故。言胜缘者。于此世界依正浊乱。一切诸佛出世极鲜。无量菩萨赴感时节极远。诸佛菩萨出现于世。随顺情心之镜净不净故。以此义故彼修行者不值胜缘。极怖畏故发退意耳。如本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故。言如来方便殊胜门者。谓诸佛如来有不可思议之甚深极妙大方便故。能善摄护彼人信心。转胜进故。云何名为胜妙方便。所谓专念如来方便。云何专念。谓专注意忆念他方净土种种依正。其念相续令不绝故。如本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故。言承力得胜妙处门者。以诸如来不可思议方便力故。随自所愿即得往生妙乐土故。如本随愿得生他方净土故。言得善处定不退门者。生彼土已。眼见如来具相好像。耳闻圣者说深妙音。永离恶名。从定不动心海澄净身体明白。依妙正清故。如本常见于佛永离恶道故。言引经证自所说门者。所谓该摄说相属当经本之辞。赞自所说解释文故。所引经文说相明故。不须重释。如本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故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

本曰。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八门。云何为八。一者举前所说总结门。二者举益劝人令修门。三者显离疑信功德门。四者比类为对示胜门。五者举受持功赞扬门。六者举诽谤过令怖门。七者殊胜广说离谤门。八者总结修行劝人门。是名为八。言举前所说总结门者。谓以一总字总结八种摩诃衍故。何故。余法略不结焉。所谓举本摄其末故。如本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故。言举益劝人令修门者。所谓集成行因之海。而为庄严法身之果。受持此论思惟义理。常恒相续不断绝故。如本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故。言显离疑信功德门者。谓有众生闻此摩诃衍之甚深极妙广大法门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弱。亦不轻贱亦不诽谤。发决定心发坚固心。发尊重心发爱信心。当知是人实真佛子。不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佛种常恒相续。转转增长尽于未来。亦为诸佛亲所授记。亦为一切无量菩萨之所护念故。如本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故。言比类为对示胜门者。谓若有人能善摄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满众生。皆悉无余令行十善。或有众生于一食顷。于此甚深法观察思量。若挍量此二人功德。彼第一人所得功德甚极微少。譬如芥子碎作百分一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极广大。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尘数量故。如本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故。言举受持功赞扬门者。谓若有人受持此论观察义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间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言说不可思量。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若十方三世一切诸菩萨。以十方世界微尘数舌。各各皆悉于十方世界微尘数之量不可说劫。赞扬其人所有功德亦不能尽。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虚空界无边际故。何况凡夫二乘之人能称叹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间受持人。尚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何况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百日中。受持读诵思惟观察。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说中不可说故。如本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故。言举诽谤过令怖门者。谓有众生于此论教生不信心破谤不行。如是众生所得罪报。于诸不可说不可说劫中。受苦中之重大苦故。如本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故。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者。即是总结上说决择。劝请行者。自此已下作其因缘示重过失。谓此法中不信诽谤。失自善根损他功德。断绝一切三宝之种无续期故。如本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故。言殊胜广说离谤门者。谓十方三世诸如来。一切皆悉以摩诃衍。为其根本成正觉故。十方三世无量菩萨。一切皆悉以摩诃衍。为其根本具因海故。如是重深摩诃衍法。若有众生生不信心诤论诽谤。如是众生亦名断伐一切诸佛。亦名断伐一切菩萨。亦名断绝自如来藏本觉佛故。如本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盘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故。是故众生应勤修学者。即是总结修行劝人门。应审思择

已说劝修利益门。次说回向遍布门

本曰

诸佛甚深广大义  我今随分总特说

回此功德如法性  普利一切众生界

论曰。就此一颂中即有三种门。云何名为三种门耶。一者摄前所说总结门。二者展舒功德令广门。三者施于众生普利门。是名为三。就初门中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通总摄前所说门。二者显示能说字相门。如其次第应审观察。诸佛甚深广大义者。即是通总摄前所说门。所谓通摄三十三种本数法故。此义云何。言诸佛者。则是不二摩诃衍法。所以者何。此不二法形于彼佛其德胜故。大本花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其圆圆海得诸佛胜。故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劣故。若尔何故分流花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卢舍那佛三种世间为其身心。三种世间摄法无余。彼佛身心亦复无有所不摄焉。卢舍那佛虽摄三世间。而摄不摄故。是故无过。言甚深者。即是两重八种摩诃衍之本法。以何义故名为甚深。如是两重摩诃衍法。能入门望极甚深故。以此义故立甚深称。应审思择。言广大义者。即是两重能入门法。以何义故名广大义。如是两重能入门法。皆悉各各能广自法。能大自法。能为自法。作名义故。以此义故建立广大义名字焉。已说通总摄前所说门。次说显示能说字相门。言我今随分总持说者。即是显示能说字相门。谓以总字通持一切种种说故。立义分中摩诃衍者总。即是此焉欤。何故一字通持诸说。为欲显示摩诃衍论如意论故。已说摄前所说总结门。次说展舒功德令广门。言回此功德如法性者。即是展舒功德令广门。谓自所作之功德回向三处故。云何为三。一者真如。二者一心法。三者本觉佛性。是名为三。以何义故回向三处。谓为欲自所作功德令平等故回向真如。或为欲自所作功德令广大故回向一心。或为欲自所作功德令明了故回向本觉应如是知应如是观。如是回向有何利益。谓众多故。此义云何。譬如用一微尘置大地中。所置微尘与彼大地等无差别。回向法门亦如是故。又譬如用一注水置大海中。所置水注与彼大海等无差别。回向法门亦如是故。又譬如破一小有。即便与大虚空等无差别。回向法门亦如是故。已说展舒功德令广门。次说施于众生普利门。言普利一切众生界者。则是施于众生普利门。谓举广大圆满功德。周遍利益众生界故

欢喜大士至心劝  无量佛子众海中

我已超毛头三角  过于生死之四根

第一无数粗满讫  第二僧祇始入无

如宜汝等诸佛子  以于左右之两手

捧于本释之明镜  临七识散虑之面

见六尘境界之垢  洗法执人我之咎

汝等佛子若如是  法身应化之三身

如舒伊字圆现前  常乐我净之四德

如入达池具出生  我从四王自在处

下入大海龙宫殿  随分窥诸契经海

总有一百洛叉数  如是诸经真实法

无量无边差别义  摩诃衍论立义中

该摄安立具足说  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自手捧斯论卷  名捧百洛叉经者

若自口经诵本分  名诵百洛叉经者

此人所得之功德  十方世界微尘数

诸佛及大菩萨众  各出微尘数舌相

如是微尘数劫中  不息称说不能尽

何况观察其义理  思惟文下之所诠

有善男子善女人  生不信心谤斯论

此人所得之罪业  十方世界微尘数

诸佛及大菩萨众  各出微尘数舌相

如是微尘数劫中  不息说过不能尽

是人往罪灭无所  一切诸佛不能救

是故行者归本原  当依斯论应修行

实不可生不信心  诽谤甚深大乘教

当愿此劝远流布  遍于重重不说刹

猜你喜欢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八·明佺
  法海观澜卷第五(目录)·智旭
  第五十九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四卷·佚名
  卷三百六十一·佚名
  卷第三十九·佚名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印光
  释摩诃衍论 第七卷·龙树
  卷第十八·佚名
  雪關和尚語錄卷一·雪关智訚
  卷第二十五·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二·玄奘
  学佛之简明标准·太虚
  释鉴稽古略续集(二)·佚名
  第二十卷·圆瑛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何安中·唐圭璋

      安中字得之。见墨庄漫录卷七。南宋初人。据词中“中兴”云云。   天香   南国蜚声,三鳌孕粹,中兴循吏称首。官在中都,斑参玉笋,妙简帝心应久。长材已试,名字向、金瓯先覆。貂冕冠蝉载服,鸾台风池荣簉。   年年桂

  • ●词莂目录·朱祖谋

    序毛奇龄 十一阕陈维崧 十一阕朱彝尊 十阕曹贞吉 六阕顾贞观 八阕成德 八阕厉鹗 九阕张惠言 四阕周之琦 八阕项廷纪 九阕蒋春霖 十阕王鹏运 十一阕郑文焯 九阕朱祖谋 十阕况周颐 九阕

  • 半夜深巷琵琶·徐志摩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 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像一阵凄风,像一阵惨雨,像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徵, 和着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阿,半轮的残月,像是破碎的希望

  • 卷四百五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五十八翠鸟类五言古翠鸟          【汉】蔡 邕庭陬有若橊绿叶含丹荣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容形囘顾生碧色动揺扬缥青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翡翠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五·杨士奇

    宣德三年秋七月辛亥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门之神○选太原前卫千户曹英孙女为镇国将军羙垸夫人平阳卫指挥桂德孙女为镇国将军美垙夫人平阳府临汾县民贾整女为镇国将军美埻夫人○壬子赐贵州安顺州把事阿关镇宁州把事阿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七·佚名

    弘治元年八月壬辰朔唐世子弥鍗乞敕词臣为其父庄王撰墓铭礼部言各王府旧无词臣撰铭事例不可从 上贻书世子知之○罢五军营左掖坐营广平侯袁辂右掖坐营都督同知白王巳先是二营缺官英国公张懋襄城侯李瑾疏举辂王巳二人堪

  •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三二 贵州巡抚觉罗图思德奏遵旨再行查访黔省实无遗书折·佚名

    一三二 贵州巡抚觉罗图思德奏遵旨再行查访黔省实无遗书折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贵州巡抚臣觉罗图思德跪奏,为遵旨再行查访,黔省并无遗书可采,恭折奏覆事。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准礼部咨,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 六朝通鉴博议卷四·李焘

    (宋)李焘 撰桓温复取寿春五年六月桓温闻赵乱出屯安陆遣诸将经营北方赵扬州刺史王浃举寿春降征北大将军禇裒上表请伐赵即日戒严直指泗口七月帅众三万径赴彭城北方士民降者日以千计朝野皆以为中原指期可复光禄大夫蔡谟独

  • 石虎传(附石世等传)·魏收

    石虎,字季龙,是石勒的侄子。石虎的祖父叫寇觅。寇觅有七个儿子,石虎排行第四。石虎是由石勒的父亲抚养并收为儿子,所以有人又说他是石勒的弟弟。晋永兴年间,石虎与石勒离散。永嘉五年(311),刘琨送石勒的母亲王氏和石虎到葛

  • 琅邪王高俨传·李延寿

    琅邪王高俨,字仁威,武成帝的第三个儿子。开始被封为东平王,朝廷授予他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迁任大司徒、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  北魏旧制,中丞出行,一千步以内要肃清道

  • 汪克宽传·张廷玉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以比拟的。后随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教,求学之心更切。元泰定中(1326),乡试中举,而

  • 詩經卷之七  朱熹集傳·朱熹

      蕩之什三之三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音璧〉。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音僻〉。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音忱。或叶市隆反〉、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叶諸深反〉。○賦也。蕩蕩、廣大貌。辟、君也。疾威、猶暴虐也。多

  • 春秋提要·胡安国

    周十二王【春秋歴十四王悼王立未逾年敬王崩在春秋后故曰十二王】平王【四十九年隐元年也三年崩在位五十一年】桓王【元年隐四年也桓十五年崩在位二十三年】庄王【元年桓十六年也庄十二年崩在位十五年】僖王【元年庄十

  • 谷梁折诸卷二·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谷梁折诸卷二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桓公百姓不能去卫州吁未能和其民百姓去之之故也齐无知弑襄公宋子游弑闵公辄以见杀莒仆弑纪公而出奔非人心之所归难以得国故鲁桓防于稷以成宋乱君子恶之元年有王所以

  • 中阿含经卷第十四·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六七)中阿含王相应品大天奈林经第三(第二小土城诵)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往至弥萨罗。住大天奈林中。尔时。世尊行道中路欣然而笑。尊者阿难见世尊笑。叉手向佛。白

  •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佚名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尔时释迦牟尼佛。在净居天上。于天众中跏趺正念。普观大众而告之曰。汝诸天子。当至心听曼殊室利童子微妙之行。所谓坛场神咒作法。所须疗病护身。第一秘密最上咒心。一切如来所共宣说咸皆称叹

  • 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佚名

    亦称《大周经玄义》。佛教著述。唐静居撰。一卷。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呈,以讲此经而“上资圣寿”。此书简略介绍了“八十华严”处、会、品的结构及九会的主要内容。认为第一会是“举所信之佛”;第二会讲“能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