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所生法义
──二十二年七月在牯岭大林寺讲──
一 法之义 二 因缘所生法义 三 以因缘所生法成善恶因果律 四 以因缘所生法成无我义 五 以因缘所生法明毕竟空义 六 以因缘所生法成般若义 七 以因缘所生法成大悲菩提心 八 以因缘所生法成究竟方便用
佛法方便多门,浩若烟海,前讲能断金刚经曾以三句义诠之:一、因缘生义,二、般若义,三、大悲心义。此三句今又可以一句义总摄之,即因缘所生法义。此义出于龙树菩萨中论所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今为便于说明起见,分八段来讲。
一 法之义 法、为佛典中之含义最广最普遍,一切事事物物皆名之为法。在中国字中含义最广曰物,此法字含义比物字尤广;以物是就宇宙所有的而言,若法则非有的亦名为法。如物质的曰“色法”,精神的曰“心心所法”,色心中所现起之分位曰“不相应行法”等。此为有为生灭变化法,总名“有为法”;离去生灭变化的名“无为法”。凡存在的既皆名之为法,即不存在的若兔角等亦名“无法”,故不但“有”的名之为法,而“无”的亦名之为法也。故法有二种:一有法,二无法。而无法亦分为五:一、已灭无,如六月间说三月间的桃花,此桃花为已灭去之无法。二、未生无,如六月间说九月间的菊花,此菊花为未生起之无法。三、彼此无,如谓牛中无马,马中无牛等。四、毕竟无,如石女之儿,及龟毛、兔角等。五、遍计无,谓妄计为有,其实彼所执有者,乃如病目空花。表之如次:
┌色 等──物质的 ┌─有法─┤心法等──精神的 │ └不相应行──精神物质所关系的 法─┤ ┌已灭无 │ │未生无 └─无法─┤彼此无 │毕竟无 └遍计无
二 因缘所生法义 因缘所生法,是指生灭变化之有为法,故此句中之法字,应有简别。谓:法之由因缘生灭变化属有为法者,而不及于不生灭之真如法性无为法;故此不生灭变化之无为法,不在此因缘所生法义中所摄。然此就狭义讲因缘生法也,若广义言之,无为法依有为法所显出;有为能显无为,故有为法是因缘所生,无为法是因缘所生法所显,非离去有为法之外,而别有所谓无为法也。此中之因缘,亦非离法之外别有因缘,因缘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法即事事物物,而因缘即每法亲生之因与助成之缘;如柏树然,其种子为能生起之亲因,日光、水土、肥料、人工、气候等为其助缘;此树不离因缘,即生成此树之因与缘亦皆各由其各别之因缘而生成。树是植物如此,推而下至矿物,乃至天空之星球,无不皆然。再据化学分析万有到最后之分子、原子、电子、量子等,亦皆因缘和合而成。又推而上至动物之禽兽、人、乃至诸天、二乘、菩萨、佛,皆各由其亲生之因与助成之缘而得生成者。又若有情之前五识,与六识、七识、八识、乃至心所等,一一皆由因缘而成。由此推而至宇宙万事万物,无一法不从因缘生。一切有情之类,不明此义,故迷执而轮回六道。全部佛法,皆说明此义以开导一切有情众生,以此义故,因缘生法可贯通一切佛法也。
三 以因缘所生法成善恶因果律 依此因缘所生法,即可明善恶因果律;以一切法虽无作者,无受者,然业果不亡。故造善的福因,定感人天的可爱乐果,造不善的罪因,定须受三恶道不自在之苦果;因果昭然,丝毫不容假借。故拨无善恶业报之邪说,不攻自破,而五乘共法之人天善法,以之成立。
四 以因缘所生法成无我义 进一步讲,由因缘所生法义,就可通达无我义。无我是出世三乘解脱无漏圣果之真理,有情以造因不同,故所得之相续果亦异。我者主宰义,自在义。人等有情身,乃由过去业识所感之相续果,四大五蕴假合所成,推之最后,无我可得,刹那变化,无常苦空。修学佛法者洞明此义,不起无明等惑,所作所行,于事理无不相应,乃至得阿罗汉、辟支佛果,此即三乘共法也。
五 以因缘所生法明毕竟空义 因缘所生法,狭义即有为法,而广义则遍一切法,且生法之因缘亦因缘所生,故无一法得单独生存而有决定之实体或自性。如此推至宇宙万有,无不各从其关系之因缘所生。今时科学分析物质最后为电子、量子,此是科学之知识只至此,而假设的一种单位罢了,故仍不能说其为真正单位,而作宇宙万有生起之本因。至于超出宇宙外之主宰的神或天,为造万物之主而生起天地人类,有赏善罚恶之万能,此神或天只是造他物而不为他所造,非从因缘所生,此更是一种妄执,不但事实上没有这回事,即理论上亦讲不通。吾人研究此神或天可有两个问题:一、此神是不是从他生?此神若从他生,此神则不是最后之因──造物主。二、设此神不从他生,则宇宙间一切万法亦不应从他生,复何须从此神或天而生,以此神为造物主耶?然此神造万物之幼稚思想,遍古遍今,尤以西洋为最,是皆未知宇宙万法皆是因缘所生法之故耳。盖因缘所生法,是就法之相对关系而言,某些因与某些缘,互摄互入,展转增上,非有固定之性或实体,乃至宇宙中无一法而有固定之性或实体,此在佛法中谓之无自性义。从无自性义,而达一切法毕竟空。何以故?众缘所生,无自性故。故一切法不能与其他一切法分隔离绝而单独成立此一法之实体。由无实体故,其自相亦不能成立,以是义故,明一切法毕竟空。所谓“空”者,不是毁灭一切法,或破坏一切法,即是就众缘所生义,明当体即空;此即平常所谓诸法真实相,亦即二空所显之真如理也。由此故龙树菩萨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非毁灭一切法,或破坏一切法而云空也。
六 以因缘所生法成般若义 以一切法毕竟空故,遍计所执之四种颠倒分别皆不能起,而成为通达一切法真如实性之无分别智,此即所谓般若是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盖一切无漏法皆以般若为母;由般若究竟通达一切法缘生性空,乃能达到彼岸。由此般若,其余布施、持戒等皆成为波罗密多,得以究竟圆满佛果菩提。
七 以因缘所生法成大悲菩提心 大悲心亦由明因缘所生法义而起;谓宇宙一切法,既同是因缘所生,都是息息相关,物我同体。即以此地球上某人所说的一句话以推之,此一句话,其生因之来无始,其效果之去无终,其受于外缘者展转无边,其发于内身者澈究无中;故此一句话,即为无始、无终、无边、无中之法界。进而就一切法之因缘推之,其无始、无终、无边、无中,亦复如是。故法法遍摄一切,遍入一切。例如一人生在社会,虽由自己业识为因,复须父母等缘及社会教育等缘,才成一健全之人。一人如是,推至他人莫不如是,展转增上,各有互相关系之缘。故一切法从其关系方面言,其助缘无量无边,然此法之中心点亦不可得,以此法即因缘中所显故。故究竟言之,一一法不但无始无终,而亦无边无中也。所以谓其来也无始,其往也无终,其外也无边,其内也无中。由此一法不但不离一切法,而亦遍摄遍入于一切法;从因缘所生法,而了达一切法皆无始无终无边无中,则一切法皆摄在一人。一人如此,一切人莫不如此。即华严经中所谓‘无尽法界,主伴重重,互摄互融’。由此举心动念,自他众生,平等平等,悉皆同体。以无众生,则无诸佛,亦即离众生诸佛则无自心,乃至离法界则无现前一念。由此不期然而然,乃发大悲心,以众生之乐为自心之乐,以众生之苦为自心之苦;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即发起救人救众生之菩提心。起心动念,皆以大众利益为前提,誓得无上菩提也。
八 以因缘所生法成究竟方便用 若通达一切智,而发起大悲菩提心,设非具足种种方便用,亦终不能达到究竟圆满。以虽有大悲心愿救世救人,若未圆满菩提之一切智智,作大方便,起大业用,依菩提心而圆满四摄、六度等行,遍通一切方便法门,皆不能成办。以因缘所生法,不但无始无终无边无中,而且即始即终即边即中,所谓:‘心无所住,遇缘即宗’。即一切法皆是第一义谛,皆是波罗密多,皆是究竟方便,法法皆是妙法。故得其旨者,即毒药成醍醐,反之、即醍醐而毒药也。
总上数义观之,即因缘所生法,而成毕竟空,而成般若,而成大悲菩提心,而成究竟方便用。以此义故,因缘所生法总持一切佛法无不究竟,而为无上陀罗尼、第一陀罗尼也。(苇舫记)(见海刊十四卷九期)
猜你喜欢 佛学会应注重于学·太虚 入楞伽经卷第四·佚名 第五章 学派及师资相承·佚名 卷五十七·性音 第二十二章 续诸王之事迹·佚名 大佛顶首楞严义疏注经后跋·子璇 卷第六十二·佚名 卷二十五·佚名 潭州石霜诸禅师·惠洪 大意经全文·佚名 洞山守初禅师·惠洪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法藏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六(末)·窥基 成实论 第二卷·佚名 序·道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