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失译经人名今附三秦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五千人俱。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摩诃迦旃延等众所知识。菩萨摩诃萨万八千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梵德菩萨。光德菩萨。星德菩萨。师子王菩萨。师子藏菩萨。妙音声菩萨。白香象菩萨。金刚幢菩萨。解脱月菩萨。须弥相菩萨。弥勒菩萨摩诃萨。皆如是等上首者也。他方复有慧德菩萨。星德菩萨。常庄严菩萨。普光菩萨。普贤菩萨。满月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妙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净音声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万八千人俱。梵释护世天王无数天子俱。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与四大龙王及其眷属百千诸龙。各持如意珠王以供养佛。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摩睺罗伽王大力鬼王。各与眷属其数无量。持坚黑沉水及海此岸栴檀杂香供养于佛。他方梵王名曰广目。与思益网明十千梵俱。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佛上及诸大众。诸梵所散微妙天华。柔软鲜明甚可爱乐。当于佛上化成华帐。显发光饰重阁讲堂。犹如净国七宝庄严。

尔时世尊从精舍出往诣法座。自敷尼师坛结加趺坐。入灭意三昧身心不动。从灭意三昧起。入师子吼意三昧。从师子吼意三昧起。入师子奋迅王三昧。从师子奋迅王三昧起。入大光明王三昧。从大光明王三昧起。入大悲王相三昧。从大悲王相三昧起。入无缘慈想三昧。从无缘慈想三昧起。入胜意慈三昧。从胜意慈三昧起。入大空三昧。从大空三昧起。入如相三昧。从如相三昧起。入解脱相三昧。从解脱相三昧起。入不坏不灭王三昧。从不坏不灭王三昧起。入金刚三昧。从金刚三昧起。入大空涅槃相三昧。

尔时世尊从诸三昧起遍身放光。其光如云入佛面门从佛顶出。如金刚幢住于虚空。普照大会及毗耶离城重阁讲堂。犹白宝色。一切大众睹此相时。弥勒即从坐起。偏袒右肩绕佛七匝。顶礼佛足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如来大仙。今日何故入胜三昧。光明益显昔所未有。必当为诸法王子说法王位法王地行。云何菩萨摩诃萨住首楞严三昧。以何庄严以何方便。修何智慧得住金刚三昧。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大众闻弥勒菩萨问佛此义。皆大欢喜。异口同音赞弥勒菩萨。善哉善哉。法王子。乃能问佛如是大义。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分别解说菩萨所行功德地法。初地菩萨。犹如初月光明未显。然其明相皆悉具足。二地菩萨如五日月。三地菩萨如八日月。四地菩萨如九日月。五地菩萨如十日月。六地菩萨如十一日月。七地菩萨如十二日月。八地菩萨如十三日月。九地菩萨如十四日月。十地菩萨如十五日月。圆满可观明相具足。其心淡泊安住不动。不没不退住首楞严三昧。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已。如月天子十宝为宫。生十宝树月精摩尼以为树果。此珠力故。月天子宫行阎浮提普施清凉。菩萨摩诃萨住首楞严三昧亦复如是。弥勒当知。菩萨摩诃萨住首楞严三昧已修百三昧门。然后乃入金刚三昧。何等为百。一者性空王三昧。二者空海三昧。三者空界三昧。四者灭空意三昧。五者大空三昧。六者不住空相三昧。七者不见心相三昧。八者智印空相三昧。九者虚空不住相三昧。十者空王不坏灭相三昧。十一者大强勇猛力王三昧。十二者华严三昧。十三者普现色身光明王三昧。十四者日光三昧。十五者日藏三昧。十六者日光赫奕三昧。十七者普日三昧。十八者集音声三昧。十九者默然光三昧。二十者灭境界相三昧。二十一者动相三昧。二十二者大动相三昧。二十三者遍动相三昧。二十四者普遍动相三昧。二十五者普踊三昧。二十六者普吼三昧。二十七者普庄严三昧。二十八者师子相三昧。二十九者师子力王三昧。三十者师子吼力王三昧。三十一者日耀三昧。三十二者慧炬三昧。三十三者普门三昧。三十四者莲华藏三昧。三十五者不坏净三昧。三十六者灭度意三昧。三十七者宝印三昧。三十八者动魔相三昧。三十九者坚住诸空相三昧。四十者普灭意三昧。四十一者起静意三昧。四十二者庄严相好三昧。四十三者法王位明三昧。四十四者法轮现三昧。四十五者金刚藏三昧。四十六者金刚幢三昧。四十七者金刚印三昧。四十八者金刚聚三昧。四十九者大慈王三昧。五十者无行慈三昧。五十一者大悲胜意三昧。五十二者不住悲相三昧。五十三者日轮光明三昧。五十四者灭众相降伏众魔三昧。五十五者胜意慈三昧。五十六者琉璃光照三昧。五十七者七宝果光三昧。五十八者佛集藏三昧。五十九者功德满胜三昧。六十者方便慧三昧。六十一者无慧相三昧。六十二者大海光三昧。六十三者佛海满三昧。六十四者普海三昧。六十五者海智三昧。六十六者不动慧三昧。六十七者过去佛印三昧。六十八者集陀罗尼三昧。六十九者陀罗尼印绶三昧。七十者八辩才三昧。七十一者具梵音三昧。七十二者白毫海三昧。七十三者智慧光三昧。七十四者黠慧三昧。七十五者诸佛印文三昧。七十六者白光踊出光明王三昧。七十七者方便慧净首楞严三昧。七十八者须弥顶三昧。七十九者梵顶三昧。八十者众通光三昧。八十一者通慧光三昧。八十二者甘露胜三昧。八十三者净五眼三昧。八十四者天眼印三昧。八十五者慧眼印三昧。八十六者法意珠三昧。八十七者虚空色三昧。八十八者心不著三昧。八十九者灭言说三昧。九十者无心意三昧。九十一者戒具慧三昧。九十二者顶胜士三昧。九十三者调御意三昧。九十四者不见慧三昧。九十五者断十二因缘三昧。九十六者金刚光慧三昧。九十七者摩尼焰三昧。九十八者金刚坐显现三昧。九十九者法轮王吼力三昧。一百者受法王印三昧。

弥勒当知。此百三昧如摩尼珠光光相照。随入首楞严三昧海。菩萨摩诃萨住此百三昧已。所有智慧如空中日。诸烦恼海如微烟障。

弥勒当知。如阿耨大池出四大河。此四大河分为八河。及阎浮提一切众流皆归大海。以沃燋山故大海不增。以金刚轮故大海不减。此金刚轮随时转故。令大海水同一咸味。此百三昧亦复如是。弥勒当知。如转轮王。以十善力故七宝来应。其金轮宝威德特尊普伏一切。其神珠宝适众生愿随意无碍。以千子故威猛庄严。此转轮王。若欲行时足下生毛蹑虚而游。有十宝华以承王足。弥勒当知。此百三昧。从道种智十波罗蜜生。安隐不去。亦复不住寂静无为。住尔焰地。此尔焰地不熏不修。自然当得八万四千诸三昧门。此诸三昧。如金刚山不可沮坏。毕竟住于大空边际。亦复游入无相法界。于诸法中不见来去及住灭相。其心寂然。即得超入金刚三昧。此金刚三昧。如梵王顶上因陀罗宝珠不见色相而有光明。金刚三昧。不见使海及使边际。弥勒当知。如自在天所有火珠无形无相。但有光明柔软可爱。能雨香华适诸天意。复能显发金色光明。映蔽一切诸天身光。弥勒当知。此火珠光无心无识。欲破于闇。以珠力故闇自然灭。诸天身色明倍于常。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不灭结使使海自竭。不断生死三毒自灭。

弥勒当知。譬如力士额上明珠及肘后珠。常以咒术隐蔽此珠不令他见。金刚三昧大光隐寂。不见结使使山自崩。不观烦恼灭四大种。诸爱河竭无常风断。弥勒当知。如师子王振威大吼。一切众兽自然摧伏。金刚三昧。从毗婆舍那出入舍摩他中。如金刚剑入金刚山不见其迹。是金刚三昧。不住不起不灭不坏不断不异不脱不变。入慧明性举起甚深。一合相智不见身心法。然后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菩提智不离不生。无有众相不可沮坏。如金刚山无能倾动。金刚三昧不退不没。入于毕竟大寂灭处。游戏自在三昧海中。诸佛如来以此三昧王。三昧力故普至一切诸空法界。而能游戏圣解脱处。

佛说此语时。弥勒菩萨应时即得百法明门。时会大众诸菩萨等。身心欢喜。有得首楞严三昧。有得百法明门者。其数无量。梵释护世诸天子。雨诸天华作众伎乐。以供养佛。大众异口同音赞叹弥勒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无上大智慧义。我等因汝得服无上甘露法味获大善利。唯愿尊者为我咨问。未来众生闻此法者得几所福。佛告大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佛世尊名曰宝华。十号具足。时宝华佛为诸菩萨。广说如是百三昧门。彼时会中有千比丘。闻佛世尊说是三昧。身心随喜。以随喜善根因缘力故。超越五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彼时千比丘岂异人乎。于今贤劫千佛是也。

佛告大众。佛灭度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及余一切。若得暂闻佛胜智慧。深心随喜不起诽谤。于百千劫终不堕三恶道。生生之处恒得值遇诸佛菩萨以为眷属。若闻此法不起疑谤。命终之后必定得生兜率天上。属值弥勒闻说甚深不退转地法轮之行。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香华伎乐种种供养。此诸人等临命终时。若能至心念佛法身。应时即见九十亿佛俱来授手。随意往生诸佛净国。游戏自在诸三昧海。佛告弥勒。及敕阿难。汝好受持慎勿忘失。乃至法灭当广宣说。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百三昧海不坏不灭。亦名金刚相寂灭不动。亦名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当奉持之。佛说此语时。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弥勒等诸大菩萨。天龙八部一切大众。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猜你喜欢
  卷四十·佚名
  欢送日本佛教访华团致词·太虚
  阿夷决疑品第六·佚名
  新的唯识论·太虚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目次·佚名
  力行品第九·佚名
  胜鬘宝窟卷上(之末)·吉藏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全文·佚名
  孙孝则先生书问·聂先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印光
  卷第十·佚名
  卷十六·彭绍升
  须达起精舍缘品第六十三·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中帙目录[宋铭]·惟白
  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七     歙县汪立名编长庆集七【闲适古调诗六十一首】 舟行江州路上作【自此後诗为江州司马时作】 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起问鼓枻人已行三十里船头有行竈炊稻烹红鲤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

  • 《表忠记传奇》书后·丁耀亢

    东武同宗野鹤先生,为存七世伯祖。生明季,以明经老。学问渊雅,著作甚富。尤娴音律,名著齐鲁间。与先七世高祖副宪右海公以昆季相过从。传有所辑《天史》一书,历采史乘所载因果实事,卷帙浩繁,以彰天道、励人心。版已漫灭,印本尚

  • 第三十八回 诛首恶太子兴兵 狎文臣上官恃宠·蔡东藩

      却说武三思既杀五王,权倾中外,当时为三思羽翼,约有数人,最著名的叫做五狗:一个就是御史中丞周利用,还有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终日伺候门墙,一经三思呼唤,无不奉命惟谨,所以时人号为五狗。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二百一十一 苏州织造李煦奏熊赐履家中情况并宣谕著曹(兆页)照看伊子摺·佚名

    康熙五十五年二月十八日 臣李煦跪奏: 臣奉旨至江宁府大学士臣熊赐履家中,见有三子。其长子熊志伊,年四十一岁,言语颠倒,悲喜不常,所患痰病未愈。至於第二子熊志契,年方九岁。第三子熊志夔,年方八岁。但兄弟分居,长子熊志伊住上

  • 钦定续通志卷九 唐纪九·纪昀

    唐纪 【九】 代宗 ○代宗 代宗皇帝讳豫肃宗长子也母曰章敬皇后吴氏玄宗诸孙百余人代宗最长聪明宽厚喜愠不形于色而好学强记初名俶封广平郡王 禄山陷京师代宗从肃宗搜兵灵武以为兵马元帅时朝廷草创兵力寡弱代宗推心示

  • 前出师表·诸葛亮

    【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敞【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3】,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4】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

  • 卷首八·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首八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诗乐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乐德敎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敎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敎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

  • 卷六·袁燮

    <经部,书类,絜斋家塾书钞钦定四库全书絜斋家塾书钞卷六    宋 袁燮 撰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自成汤至于盘庚又五迁矣亳邑商家之故都是时耿邑以河为患故盘庚复欲迁于亳焉民咨胥怨

  • 往古品第二十四·佚名

    佛告族姓子。乃往过去久远世时。劫数无量不可计会。悬旷极远不可思议。尔时有佛。号离垢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世界曰善离垢。劫名照明。其界清净。地绀琉璃净如明镜。地平

  • 卷四十六·佚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尔时文殊师利。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问菩萨行求菩萨道。善男子,是为菩萨第一之藏。具一切智。所谓求善知识。亲近恭敬

  •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九·法藏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将释此文四门同前初释名亦二。先释会名者他化天会约处为名。谓他化作乐具自得受用显非己力。表入地所证真如非由缘造故名也。二品名者。此品名有四种。一别译本名渐备一切智德经。二下文名集一切智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一)·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返妄归真辨地位之相三。初辨渐次修行者。前由无明动彼静心。从细至粗。遂成三相及二颠倒 又由世界和合相涉根尘相对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类生差别。流浪苦海如汲井轮。其犹空华于湛精明乱生乱灭。此

  • 卷第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三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二之五今应思择。灭尽定中。总灭一切心心所法。何缘唯说灭受想定。厌逆彼二生此定故。谓想与受。能为见爱杂染所依。故偏厌逆如是二法。多诸过患。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四·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詩偈二五言律對月懷白僧念屬懷君細,宵嚴景亦工,一方雲影淨,萬里月光通。好護北堂草,須珍林下風,團圞如有語,應寄老山翁。移菊何處殘秋色,當窗復傲然,以爭松柏秀,因對雪霜妍。冷淡宜孤衲,疏狂見隱賢,許多深遠意,如不

  • 笔花医镜·江涵暾

    综合类著作。清江涵暾撰。四卷。涵暾字笔花,归安 (今浙江吴兴) 人。早年为官广东,中年始潜心医学,遂采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参以己见,于道光四年(1824) 撰成此书。约五万字。卷一总论四诊八纲,辨

  • 书仪·司马光

    十卷,宋司马光(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后人称司马温公,陕州夏县涑水乡(现属山西夏县)人,着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创立涑水学派。平生着述颇丰,除《书仪》外,还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

  • 洛叉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此经说洛叉陀罗尼,并谓若受持此陀罗尼,如同持洛叉(十万)诸佛名,可灭无量重罪,得大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