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往古品第二十四

佛告族姓子。乃往过去久远世时。劫数无量不可计会。悬旷极远不可思议。尔时有佛。号离垢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世界曰善离垢。劫名照明。其界清净。地绀琉璃净如明镜。地平如掌。其界之土琉璃之土。生七宝树。枝叶华实皆亦宝成。又自然生众宝莲华。大如车轮其色若干。见者心欢。其形微妙香洁甚美。宝为交露屋宅精舍。诸天人民被服饮食,犹如第六自在天上。人民鲜洁行步安详。其淫怒痴鲜而薄少。举动言教。其佛世界无有日月。其佛离垢光明。身出大晖遍诸佛土。晨夜常明昧爽不别。莲华合者则知为冥。莲华开者则知为明。其离垢光如来至真。诸菩萨众有八百亿。出家菩萨居士菩萨。无能限量不可称载。建立无上正真之道。其佛土地不闻异学无有异乘。唯修大乘。行悉淳淑立不退转。世尊云何。为彼说法。唯演空慧空无相教。佛寿半劫。众人居宅若干种宝。佛即行步皆随时节。诸天亦然。其於地上立交露帐舍宅居中。名之为人。其处虚空而立屋宅栅阁。名之为天。起止饮食等无差别。又其佛界无复国君。唯离垢光世尊,则为无上大法之王。诸天人民无各各异。皆来事师无各异名。所作不别无有异念。唯奉如来谘受经典。思惟其谊。彼无女人。无罪处名。无犯尘欲。其土众生唯学三度。一曰禁戒。二曰守心。三曰学智。何谓为戒。习诸通慧心念不舍。弃捐诸行。何谓守心。住於定意逮得神通。何谓为智。住智度无极得分别辩。如是族姓子。有学如此。名曰学度。是诸菩萨不受禁戒。其土清净巍巍如是,世尊说法严妙殊绝。卓然无喻。时彼佛土诸菩萨中。有一菩萨名曰光首。即从坐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然世尊,所言总持为何谓也。菩萨何住。诸佛所说皆能执持。为众生演令心欢悦。佛告光首。又族姓子。有总持名为宝曜菩萨住此。悉受诸佛之所讲说。悦众生心。光首又问。唯愿如来。宣宝曜总持。其中谊理我等闻之。奉之如教逮此总持。离垢光佛。寻为光首菩萨。叹此颂曰:

欲逮得宝曜,永除诸尘秽。於垢而无垢,舍诸一切染。心常净离著,是宝曜总持。逮得此持者,其明无不照。

其身口清净,光明性离垢。等意行慈心,是宝曜总持。已脱三十二,解诸一切想。则离众悕望,是宝曜总持。

所游入怀勇,大德如虚空。解明如虚静,是宝曜总持。不断乎三宝,绝三垢三世。穷尽众苦源,是宝曜总持。

害贪淫恚痴,除尘诸秽浊。宝树受欲意,宝曜总持尊。诸所有音响,世间上中下。入於一切声,宝曜持离垢。

精勤深奥法,无数妙句谊。不著吾我人,总持离此二。逮得分别辩,坚住於四道。四禅震于梵,是宝曜总持。

第一法藏义,启受四等行。尊修五神通,宝曜总持尊。谛住四意止,常顺四意断。奉于四神足,是宝曜总持。

已受持五根,而立於五力。无能七觉意,是宝曜总持。奉於八由路,化寂然所观。至於明解脱,是宝曜总持。

游戏所住地,近顺解脱道。断除一切恼,是宝曜总持。照明一切世,寂光之道场。眼清净广照,是宝曜总持。

天眼净如此,智慧眼曜冥。眼净为法目,是佛眼清净。是尘净於魔,此五阴消害。亦净於死魔,归命力降魔。

住於此总持,至亿那术土。见垓数诸佛,得闻上经典。以听广妙法,意力怀总持。分别其义趣,为天世人宣。

心明发意知,解了所报应。其法入於慧,住总持逮此。辩才无罣碍,三达三眼净。逮得三脱諠,精进逮总持。

无数诸总持,无限说无量。逮此总持胜,便获一切所。其禅及脱门,正受极三昧。神通自娱乐,当入此总持。

若海诸水王,万川流河归。是胜总持然,诸法门无量。入於无尽意,悉解无穷慧。其福无涯底,行总持逮此。

色像众相好,种姓慧清净。珠宝离垢掌,逮总持如此。入乎深要藏,怀无从生忍。在不退转地,说是总持者,

无数诸菩萨,求於无上道。已逮此总持,成佛不为难。十方诸最胜,说法愍众生。逮此总持者,辩才无断绝。

悦亿垓众生,知根意所信。口未有所说,逮此总持者,则转於法轮,度百千众生。立之於尊乘,勇住此总持。

无数那术劫,嗟叹其功勋。逮此总持者,不能尽究畅。

如是族姓子。离垢光如来至真。说此总持竟。诸大众中三万二千菩萨逮此总持。光首菩萨亦复逮得此宝曜持。於族姓子所忆云何。尔时光首菩萨。岂异人乎。勿作斯观。所以者何,则尔身是。以是之故。总{敖力}王。於今堪任度诸秽恶。亦复於此谘问如来。章句通利。无犹豫心决其疑网。由是之故。今世勇猛具启前问。不难如来是决总持。宣照世间令意亘然。仁者修法目观达故。会此复重获此总持。意怀勇猛。心自颁宣。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七·普瑞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一·道宣
  卷二十四·佚名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五·智顗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一卷·湛然
  般若灯论释 第四卷·清辨
  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佚名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朱棣
  卷第九·佚名
  卷十五·聂先
  玄沙广录序·玄沙师备
  卷第二十二·智旭
  南普陀寺重建大悲殿记·太虚
  梵行品第十六·欧阳竟无
  复志禅先生书·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五回 守志守仁皆重义 黎氏伏氏醉梦生·萧晶玉

    且说单守仁因赶哑叭跌入坑中,幸喜这坑中土多石少,又着了雨。泥是软的,虽跌了一下,却不曾受伤,不过昏了一回,就醒将过来。只得站起,明杖也不知那里去了,少不得慢慢摸着寻找出路。止望爬了出去,怎奈脚下又滑,又有许多

  • 题西湖所摄照片之后·徐志摩

    我是从悲伤沉闷中,来到这天然的胜处,此窟里潜行的流涧,又见了树色与天光。

  • 卷五十七·徐世昌

    嵇曾筠嵇曾筠,字松友,号礼斋,无锡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传。谥文敏。有《师善堂诗集》。寄天津范自牧观察怅望津门雁不归,尺书迢递雪霏微。每怀甘旨尘生釜,岂为行吟带减围。天地有情人

  • 碣石调幽兰·佚名

    序 一名倚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于九疑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以陈祯明三年授宜都王叔明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无子传之其声遂简耳幽兰 第五耶卧中指|卞半寸(注1)许案商食指中

  • 卷六 后汉更始·王夫之

      〖一〗   为名而有所推奉者,其志不坚;人为名而尊己者,其立不固;项梁之立怀王,新市、平林之立更始是已。天下愤楚之亡而望刘氏之再兴,人之同情也,而非项梁与张卬、王凤、朱鲔之情也。怀王、更始不思其反,受其推戴而尸乎

  • 卷第二百五十七·胡三省

    唐纪七十三〔起强圉协洽(丁未)四月,尽着雍涒汉(戊申),凡一年有奇。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下光启三年〔(丁未、八八七)〕1夏,四月,甲辰朔,约逐苏州刺史张雄,〔考异曰:吴越备史:「四月,六合镇将徐约攻陷苏州。约,曹州人也,初从黄巢攻天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十九·乾隆

      五季  【壬晋天福七年六月晋王室娄立汉寅刘珹光天元年是嵗□□国三镇】春正月晋以杜重威为顺国【欧史纲目俱作顺徳今依通鉴】节度使  安重荣既诛晋改镇州成徳军为恒州顺国军以杜重威为节度使重威奉王瑜【范阳

  • 卷三·金履祥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三 夏后氏大禹【史记作帝禹】 丙子元岁春正月 夏小正曰【夏小正夏时之书见大戴礼戴德作传与正文合为一篇朱子仪礼别出之】春正月啓蛰【愚按今二月始惊蛰而

  • 卷之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四十四·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四十四   宋 王与之 大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郑康成曰大史史官之长○林椅曰巫史卜祝冝以鬼神为类彼六典八法八则八枋皆治职事类也顾列于此者谓宗庙之典祏欤【○郑节卿曰太宰命令大史必与

  • 劝助品第十三·佚名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持有四事。於是三昧中助其欢喜。过去佛时持是三昧助欢喜。学是经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我助欢喜如是,复次跋陀和。当来诸佛。求菩萨道者,於是三昧中助欢喜。学是三昧者自致阿

  • 卷五百四十九·佚名

    △第四分真如品第十六之二尔时欲界色界天子恭敬合掌俱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最为甚深极难信解。世尊,无上正等菩提。亦最甚深极难信解。世尊,无上正等菩提。既难信解亦难证得。尔时佛告诸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诸

  • 卷三·普济

      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  帝传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其家。家有三子,唯师最小。炳然殊异,性唯恩让。父乃安

  •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八卷·正觉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八卷明州天童山觉和尚偈颂箴铭侍者道京净觉编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大光明藏衲僧拨转铁牛机。默耀灵通底是谁。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韶阳佛法嫌饶舌。鲁祖家风解惜眉。端坐

  • 扈从西巡日录·高士奇

    一卷。清高士奇撰。康熙十年(1671),康熙帝巡视山西,驻骅五台山,高士奇以侍讲供奉内廷,扈从前往。本书即按日记其从京师至五台山沿途见闻。始于二月十二日,迄于三月初七日。凡山川古迹,人物风土,皆考源流,颇为详核。而康熙帝所

  • 居官水镜·刘时俊

    天地間合成一個情字乾坤不毀情相續也凡在有知、情自聯屬、□於父子、兄弟、族屬親隣為尤切偶因忿爭。意氣乖隔。倘猶有真情一點不絕如綫為上者委曲處分。善言勸解。使復全恩義以去是我與彼接續一番。無父子而有父子。

  • 三侠五义·石玉昆

    原名《忠烈侠义传》。长篇小说。清石玉昆撰。一百二十回。玉昆字振之,天津人。约生活在道光同治年间。著名说书艺人。据唱本《包公案》改编成书。光绪五年(1879)后经俞樾修订,删去第一回“狸猫换太子”,并“援据史传,订正

  • 诗无邪·傅斯年

    “诗三百,诗无邪”,《诗经》,一部国学经典,数千年来诵读至今,各种研究和解读亦汗牛充栋。《诗无邪》系傅斯年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任中山大学教授时,讲授《诗经》的讲义。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功底,提出许多新的《诗经》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