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入定不定印经

  唐 义净译

  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

    御制

  盖闻。大乘奥典。光秘赜于琼编。三藏玄枢。著灵文于宝偈。斯乃牢笼系象。演畅幽深。虽第一义空。名言之路双绝。诸法无相。听说之理兼忘。然则。发启善根。寔资开导。弘宣妙旨。终寄显扬。至若鹿野初开。俨尊容于常住。龙宫载辟。缄舍利于将来。所以地涌全身。为证说经之兆。空悬宝殿。爰标阐法之征。八万四千。分布阎浮之境。三十六亿。庄严平等之居。敷演一音。则随类而解。广陈三句。则劫寿难穷。自夜掩周星。宵通汉梦。玉毫流彩。式彰东渐之风。金口传芳。遂睹后秦之译。修多祇夜之秘躅。因缘譬喻之要宗。授记之与本生。方广之与论议。虽立名差别。而究理不殊。同归实相之源。并凑涅槃之会。朕幼崇释教。夙暮归依。思欲运六道于慈舟。迥超苦海。驱四生于彼岸。永离盖缠。穷贝牒之遗文。集峰台之秘箓。今于大福先寺翻译院。所更译三藏所言。入定不定印经者。此明退不退之心。前二后三。虽有迟速。如来设教。同趣菩提。既显神咒之功。庄严最上。爰述下生之记。说法度人。三藏法师义净等。并缁俗之纲维。绀坊之龙象。德包初地。道轥弥天。光我绍隆之基。更峻住持之业。以久视元年岁次庚子五月五日。缮写毕功。重开甘露之门。方布大云之荫。所冀芥城数极。鸟笔犹传。拂石年穷。树经无泯。弘济覃于百亿。迁拔被于恒沙。部帙条流。列之于左。

    入定不定印经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亿百千那庾多。其名曰妙吉祥菩萨。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集雷音王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皆得寂静决择三摩地。健行三摩地。甚深不动海潮三摩地。成就灌顶陀罗尼。成就无边诸佛色身陀罗尼。尔时妙吉祥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诸菩萨演说入定不定印法门。我等入此法印故。便能解了。此是不定菩萨。求无上正等正觉。于无上智道而有退转。此是决定菩萨。求无上正等正觉。于无上智道而不退转。尔时世尊告妙吉祥童子言。妙吉祥。当知菩萨有五种行。何等为五。所谓羊车行。象车行。日月神力行。声闻神力行。如来神力行。妙吉祥。是为菩萨五种行。妙吉祥。初二菩萨于无上正等正觉。是不决定。后三菩萨于无上正等正觉。是得决定。妙吉祥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二不定菩萨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于无上智道而有退转。云何三决定菩萨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于无上智道而不退转。佛告妙吉祥。所谓羊车行象车行。此二菩萨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于无上智道而有退转。日月神力行。声闻神力行。如来神力行。此三菩萨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于无上智道而不退转。妙吉祥。云何羊车行菩萨。譬如有人为大事因缘故。重事因缘故。欲过五佛刹微尘数世界彼自思惟。我今当乘何乘而能越过如是世界。便作是念。当乘羊车过彼世界。妙吉祥。是人即乘羊车随路而去。久受劳苦行百逾缮那。忽遇大风吹。令却退八十逾缮那。妙吉祥。于汝意云何。是人乘彼羊车。或一劫或百劫。或千劫或亿劫。或不可说不可说劫。而能超越一世界耶。妙吉祥言。不也世尊。是人乘彼羊车。或一劫或百劫。或千劫或亿劫。或不可说不可说劫。而能超越一世界者。无有是处。佛言。如是如是。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发心希求无上正等正觉。便与声闻同共住止。承事亲近狎习谈论。若在园林及于寺中同经行处。读诵思惟声闻乘教解释其义。或复教他读诵思惟声闻乘教解释其义。由此受持声闻乘教植善根故。智慧微劣退无上智道。虽先修习菩提之心慧根慧眼。然由受持声闻乘教植善根故。令其根钝即便退失无上智道。妙吉祥。譬如有人患目闇闭欲令开故经月医疗。其目便愈。时有怨家。即以一掬荜茇细末。置其眼中遂还闇闭。如是如是。妙吉祥。彼菩萨虽先修习菩提之心慧根慧眼。然由受持声闻乘教植善根故。令其根钝。即便退失无上智道。妙吉祥。如是名为羊车行菩萨。妙吉祥。云何象车行菩萨。譬如有人为大事因缘故。重事因缘故。欲过如前微尘世界。彼自思惟。我今当乘何乘而能越过如是世界。便作是念。我当乘彼八支具足上妙象车过彼世界。妙吉祥。是人即乘象车随路而去。经于百年行二千逾缮那。忽遇大风吹。令却退千逾缮那。妙吉祥。于汝意云何。是人乘彼象车。或一劫或百劫。或千劫或千亿劫。或不可说不可说劫。而能超越一世界耶。妙吉祥言。不也世尊。是人乘彼象车。或一劫或百劫。或千劫或千亿劫。或不可说不可说劫。而能超越一世界者。无有是处。如是如是。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发心希求无上正等正觉。便与声闻同共住止。承事亲近狎习谈论。共为受用。若在园林及于寺中同经行处。读诵思惟声闻乘教解释其义。或复教他读诵思惟声闻乘教解释其义。由此受持声闻乘教植善根故。智慧微劣退无上智道。虽先修习菩提之心慧根慧眼。然由受持声闻乘教植善根故。令其根钝。即便退失无上智道。妙吉祥。譬如大木长百千逾缮那。堕大海中随波流泛。有诸空居众多药叉。于大海中牵之令住。复以纵广五千逾缮那。铁砧系之令住。妙吉祥。于汝意云何。此之大木能越大海。与诸有情作利益耶。妙吉祥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妙吉祥。彼菩萨虽复修习菩提之心受持大乘植诸善本。然由修习声闻法故。于一切智海牵之令退。不能进趣一切智海。于生死海中不能救济一切有情。妙吉祥。如是名为象车行菩萨。妙吉祥。云何日月神力行菩萨。譬如有人为大事因缘故重事因缘故。欲过如前微尘数世界。彼自思惟。我今当作何神通力而能超越如是世界。便作是念。我当作彼日月神力过彼世界。妙吉祥。是人即便作日月神力随路而去。妙吉祥。于汝意云何。是人能越彼世界耶。妙吉祥菩萨白佛言。世尊。是人能越如是世界。而于长路多历勤苦。佛言。如是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发心希求无上正等正觉。不与声闻同共住止。承事亲近狎习谈论。亦不共彼受用衣食。不在园林及于寺中同经行处。读诵思惟声闻乘教乃至一颂。亦不教他读诵思惟声闻乘教。常惟读诵大乘。演说大乘。妙吉祥。如是名为日月神力行菩萨。妙吉祥。云何声闻神力行菩萨。譬如有人为大事因缘故。重事因缘故。欲过如前微尘数世界。彼自思惟。我今当作何神通力而能超越如是世界。便作是念。我当作彼声闻神力过彼世界。即以声闻神力过彼世界。妙吉祥。于汝意云何。是人能越彼世界耶。妙吉祥菩萨白佛言。世尊。是人能越如是世界。佛言。如是如是。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发心希求无上正等正觉。不与声闻同共住止。承事亲近狎习谈论。亦不共彼受用衣食。不在园林及于寺中同经行处。读诵思惟声闻乘教乃至一颂。亦不教他读诵思惟声闻乘教。常惟读诵演说大乘。于深信大乘读诵大乘摄受大乘者生恭敬心。亲奉归向而共住止。承事亲近狎习谈论。常求大乘受持读诵。复以种种香华涂香末香灯明华鬘。敬心供养常惟读诵大乘经典。以欢喜心为人演说。于未学菩萨心生恭敬。含笑先言。语不粗犷。所说柔软令人乐闻。假使遭遇失命因缘。亦不舍离大乘之心。若有菩萨。发趣大乘。读诵大乘。摄受大乘。常于此人起增上心而为供养。亦不与他共为诤竞。于未曾闻大乘经典常乐希求。于说法者起恭敬心生大师想。于未学菩萨亦生敬心。于他过咎若实不实不应诃责。亦不好求他人过失。常乐修行慈悲喜舍。妙吉祥。如是名为声。闻神力行菩萨。妙吉祥。云何如来神力行菩萨。譬如有人为大事因缘故。重事因缘故。欲过如前微尘数世界。彼自思惟。我今当作何神通力而能疾过如是世界。便作是念。我当作彼如来神力越彼世界。即以如来神力超彼世界。妙吉祥。于汝意云何。是人能越彼世界耶。妙吉祥菩萨白佛言。世尊。是人速能超彼世界。佛言。如是如是。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发心希求无上正等正觉。不与声闻同共住止。承事亲近狎习谈论。亦不共彼受用衣食。不在园林及于寺中同经行处。读诵思惟声闻乘教乃至一颂。亦不教他读诵思惟声闻乘教。常惟读诵大乘。演说大乘。于身语心常令清净。于戒善法亦常安住。亦能令他净身语心安住戒法。若有菩萨。发趣大乘。读诵大乘。摄受大乘。常于此人恭敬归向。承事亲近狎习谈论。所有衣食共为受用。与彼菩萨而共同住同经行处。常求大乘。摄取大乘。受持大乘。以种种香华涂香末香灯明华鬘。敬心供养。常惟读诵大乘经典。以欢喜心演说大乘。于未学菩萨不起慢心。于余菩萨亦令安住。含笑先言。语不粗犷。所说柔软令人乐闻。于他亦尔。假使遭遇失命因缘。亦不舍离大乘之心。若有菩萨。发趣大乘。读诵大乘。摄受大乘。以增上心欢喜亲奉。亦教于他恭敬供养。亦不与他共为诤竞。于未曾闻大乘经典常乐希求。于说法者起恭敬心生大师想。于未学菩萨不生慢心。于他过咎若实不实不应诃责。亦不好求他人过失。既自行已复教余人如是修学。妙吉祥。如是菩萨自观有情失菩萨业者教令得业。亦能令他教诸有情失菩萨业者教令得业。自观有情失菩萨道者教令得道。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菩萨道者教令得道。自观有情失菩萨行者教令得行。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菩萨行者教令得行。自观有情失菩萨因者教令得因。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菩萨因者教令得因。自观有情失菩萨善巧者令得善巧。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菩萨善巧者令得善巧。自观有情失菩萨事者教令得事。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菩萨事者教令得事。自观有情失菩萨加行力者令得加行。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菩萨加行力者令得加行。自观有情失菩萨行依止处者令得依处。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菩萨行依止处者令得依处。自观有情失慈悲喜舍者令得慈悲喜舍。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慈悲喜舍者令得慈悲喜舍。自观有情失平等行者令得平等行。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平等行者令得平等行。自观有情不信三宝者令信三宝。亦能令他观诸有情不信三宝者令信三宝。自观有情失善法欲者令得善法欲。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善法欲者令得善法欲。自观有情被系缚囚执者令得解脱。亦能令他观诸有情被系缚囚执者令得解脱。自观有情有病苦者施以医药。亦能令他观诸有情有病苦者施以医药。自观有情失于佛所植善根者令得善根。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善根者令得善根。自观有情无依怙者为作归趣。亦能令他观诸有情无依怙者为作归趣。自观有情久睡眠者令得觉悟。亦能令他观诸有情久睡眠者令得觉悟。自观有情生下贱者令生胜处。亦能令他观诸有情生下贱者令生胜处。自观有情失菩提心者令得菩提心。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菩提心者令得菩提心。自观有情失法足者令得法足。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法足者令得法足。自观有情失福智资粮者令得资粮。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福智资粮者令得资粮。自观有情失大乘信者令入正信。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大乘信者令得正信。自观有情失戒护者令住戒护。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戒护者令住戒护。自观有情失法随法者令其得法。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法随法者令得其法。自观有情失和忍者令得和忍。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和忍者令得和忍。自观有情失止观者令住止观。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止观者令得止观。自观有情失菩萨精进者令住精进。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菩萨精进者令得精进。自观有情失布施调顺知足者令得施等。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施等者令得施等。自观有情失念慧持行者令得念等。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念等者令得念等。自观有情失趣彼岸道者令趣彼岸道。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趣彼岸道者令趣彼岸道。自观有情不生佛家者令生佛家。亦能令他观诸有情不生佛家者令生佛家。自观有情失善友者令得善友。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善友者令得善友。自观有情失利有情心者令得利有情心。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利有情心者令得利有情心。自观有情失依法者令得依法。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依法者令得依法。自观有情失依智者令得依智。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依智者令得依智。自观有情失依义者令得依义。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依义者令得依义。自观有情失依了义经者令得依了义经。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依了义经者令得依了义经。自观有情失四正勤者令得四正勤。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四正勤者令得四正勤。自观有情失实语法语利益语调伏语者。令住实语法语利益语调伏语。亦能令他观诸有情失实语法语利益语调伏语者。令住实语法语利益语调伏语。自观有情见贫贱者令得富贵。亦能令他观诸有情见贫贱者令得富贵。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起大慈心悉令周遍。作如是念。彼诸有情无依无怙。无归无趣。无洲无渚。无舍宅。无救护者。我于何时能为有情作救护耶。妙吉祥。譬如少壮妙翅鸟王有大势力随意飞上妙高山顶。如来神力行菩萨亦复如是。具大善根勇疾之力。随意能趣佛会中生。能与恶趣有情而作救护。妙吉祥。如是名为如来神力行菩萨。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日日中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诸佛。复满恒河沙数世界如意宝珠而用布施。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教一有情得预流果。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教彼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有情得预流果。若复有人教一有情得一来果。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教彼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有情得一来果。若复有人教一有情得不还果。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教彼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有情得不还果。若复有人教一有情得阿罗汉果。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教彼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有情得阿罗汉果。若复有人教一有情证独觉果。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教彼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有情得独觉果。若复有人教一羊车行菩萨令其安住菩提之心。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教彼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有情得羊车行菩提之心。若复有人教一有情得象车行菩提之心。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教彼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有情得象车行菩提之心。若复有人教一有情得日月神力行菩提之心。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教彼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有情得日月神力行菩提之心。若复有人教一有情得声闻神力行菩提之心。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教彼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有情得声闻神力行菩提之心。若复有人教一有情得如来神力行菩提之心。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日日中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有情。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近事归依三宝受五学处于佛教法生正信者。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近事。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第八人。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第八人。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预流果。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预流果。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一来果。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一来果。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不还果。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不还果。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阿罗汉果。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阿罗汉果。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独觉。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独觉。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羊车行菩萨。其福胜彼无量无数。何以故。妙吉祥。是菩萨摩诃萨。随于何时。随以何事。发菩提心。即于尔时无一不善而不舍弃。无一佛法而不生长。妙吉祥。由是菩萨具足如是不可思议胜功德故。妙吉祥。譬如迦陵频伽鸟王在卵[穀-禾+卵]中虽自未开已能胜彼一切群鸟。由有深妙美音声故。如是如是。妙吉祥。菩萨初发菩提之心处无明[穀-禾+卵]。虽业烦恼闇翳覆障。然能胜彼声闻独觉。由有回向善根行愿妙音声故。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羊车行菩萨。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象车行菩萨。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象车行菩萨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日月神力行菩萨。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日月神力行菩萨。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声闻神力行菩萨。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声闻神力行菩萨。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以一饮食施一如来神力行菩萨。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如来神力行菩萨。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闻此法门深心信受。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造立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寺。供养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独觉。其僧房舍皆以阎浮檀金之所成就。以电灯末尼宝而为庄校。一切光宝以为阶陛。末尼真珠众宝璎珞以为严饰。幢盖缯幡处处悬列。如意珠王宝网铃铎以为其帐。龙护栴檀以为香泥用涂其地。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苏末那华。嗢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婆利沙华。咀罗尼华。瞿咀罗尼华。跋罗华。苏健地华。如是等诸上妙华而为散布。以天妙衣天百味食而供养之。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得闻佛名。若一切智名。若世间主名。若观形像乃至经卷所有画像。其福胜彼无量无数。何况有人合十指爪而为恭敬。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况复以诸灯明香华。乃至赞佛一相功德。其福转胜。于当来世受大富乐。乃至到于一切智智。妙吉祥。如一滴水投大海中。乃至劫火起时终不中尽。妙吉祥。菩萨亦尔。以少善根回向成佛。乃至一切智火生时终不中尽。妙吉祥。譬如月轮能胜众星。光明圆满广大高胜。菩萨亦尔。以少善根回向成佛。而能胜彼声闻独觉。由其善根广大高胜。妙吉祥。如来应正等觉有如是等不可思议功德。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天妙衣天百味食。供养十方一切世界微尘数声闻独觉及诸菩萨。乃至恒河沙劫如是供养。若复有人能于此经心生信受。其福胜彼无量无数。何况有人书写为人演说。其福最胜。何以故。是成佛因故。妙吉祥。若有男子女人。以嗔恶心侵夺无量声闻独觉饮食衣服。若复有人以嗔恶心侵夺信乐大乘菩萨乃至少许饮食衣服。或一日中令其不食。其罪重彼无量无数。何以故。一切三世声闻独觉。于无数劫修行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为自身断除烦恼。菩萨不尔。乃至毫厘施傍生时。皆为三宝不断绝故。妙吉祥。假使有人以嗔恶心毁坏无量无边无数独觉戒定智慧解脱知见。假使有人以嗔恶心于一信乐大乘菩萨损坏戒支及所学事令不成就。其罪重彼无量无数。何以故。一切三世声闻独觉。于无数劫。所有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皆为自身断除烦恼。菩萨不尔。乃至一日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皆为有情断除烦恼。妙吉祥。假使有人以嗔恶心系缚十方一切有情置牢狱中。若复有人以嗔恶心于菩萨所不欲眼视背之而去。其罪重彼无量无数。妙吉祥。假使有人以嗔恶心挑出十方一切世界有情眼目。若复有人以嗔恶心于菩萨所不欲眼视背之而去。其罪重彼无量无数。妙吉祥。假使十方一切有情皆被挑目。复有余人于复有情起大慈心令眼平复所得功德。若复有人以清净心而往瞻视大乘菩萨。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假使有人能令十方所有狱囚皆得解脱。受转轮圣王天帝释乐。若复有人以清净心瞻视赞叹大乘菩萨。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假使有人能令十方一切有情证独觉果所得功德。若复有人教一信乐大乘菩萨。曾于佛所种一善根令得增长。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有深信大乘菩萨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皆令安住菩提之心所得功德。若复有人以大乘法乃至一颂教示于他。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假使有人以十方世界微尘数独觉。置于地狱饿鬼傍生。若复有人于一初发菩提心者而作障碍。其罪重彼无量无数。妙吉祥。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发菩提心者而作障碍。若复有人于一深信大乘菩萨菩提之心而作障碍。其罪重彼无量无数。妙吉祥。假使十方一切有情。皆堕地狱饿鬼傍生。琰摩王界。设复有人救济令出。复教安住菩提之心所得功德。若复有人令一有情于大乘中深生信解。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妙吉祥。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满中独觉而生轻慢。若复有人于一初始发心菩萨生轻慢心。其罪重彼无量无数。妙吉祥。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微尘数。独觉断绝利养。于十方界彰其恶名。若复有人于一深信大乘菩萨断绝利养彰其恶名。其罪重彼无量无数。妙吉祥。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一深信大乘菩萨。为求正法故乃至施一水瓶。由此福业当得无量转轮圣王胜妙果报。何况施与受持读诵深生信解菩萨摩诃萨。尔时世尊说此经已。妙吉祥童子。及诸菩萨摩诃萨。诸声闻众。天龙药叉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荼人非人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入定不定印经

  癸卯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敕雕造

猜你喜欢
  维摩经略疏卷第四·智顗
  卷第二十四·佚名
  卷之二十一·即非如一
  致国民政府函·太虚
  波婆梨缘品第六十七·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中帙目录[宋铭]·惟白
  大乘玄论 第四卷·吉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百·欧阳竟无
  梵志计水净经全文·佚名
  婆世踬[zhì]品第三十八·佚名
  当得真知识品第七十三·佚名
  为无为漏无漏对观颂·太虚
  卷第四·昙噩
  卷四十九·道世
  那伽室遮眼偶评·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四年六月己卯朔武成感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镇江建康府淮南东路宣抚使韩世忠援旧例乞行移所部帅臣监司用劄子许之左谏议大夫唐煇言自来行移惟三省枢密院用劄子它司皆不敢用所以尊朝廷也军兴以来领

  •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伏繠传·李延寿

    伏日恒,字玄曜,从小就受到父亲的传授,能说玄理,与乐安人任日方、彭城人刘曼都很有名。在齐时曾任东陽郡丞、鄞县令。当时伏日恒的父亲伏曼容已经辞官隐居,朝廷经常让伏日恒在外任职,让他有能力赡养父母。梁武帝登基后,伏日恒

  • 流求传·李延寿

    流求国在海岛中,正对建安郡东,水路五天便到。土地上有很多山洞。国王姓欢斯氏,名字叫渴棘兜,不知道他们国家有多少个世代相传。那个地方的人喊他叫可老羊,妻子叫多拔茶。居处称为波罗檀洞,壕洞栅栏有三层,周围有流水,种植树木

  • 冯子琮传·李延寿

    冯子琮,字子琮,长乐信都人,北燕主冯弘的后代。祖父冯嗣兴,任相州刺史。父亲冯灵绍,任尚书郎、太中大夫。子琮官职显贵后,朝廷赠封灵绍为开府仪同三司。  子琮聪明敏捷,被外祖父荥阳人郑伯猷所奇异。最初继承爵位为荥阳县子

  • 孟昶传·欧阳修

    孟昶,是孟知祥第三子。知祥任两川节度使时,昶为行军司马。知祥称帝,任昶为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祥病,任昶为监国。知祥死,秘不发丧,王处回连夜到赵季良处相对哭泣,季良严肃地说:“现在藩镇掌握重兵,专门等待形势变

  • 刘光祖传·脱脱

    刘光祖,字德修,简州阳安人。小的时候就由外祖父贾晖抚养,后来他靠外祖父贾晖的恩荫补为官员。刘光祖考中进士,在朝廷上奏对时,他说“:陛下的访察太精密,决断太严厉,追求太平太急速,好大喜功太过分。”又说:“陛下亲自穿上铠甲,骑

  • 卷十四 十四之三·孔颖达

    《青蝇》,大夫刺幽王也。蝇,馀仍反。营营青蝇,止于樊。兴也。营营,往来貌。樊,藩也。笺云:兴者,蝇之为虫,汙白使黑,汙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言止于藩,欲外之,令远物也。○营,如字,《说文》作“营”,云:“小声也。”樊音烦。藩,方元

  • 卷三·杂述·李贽

    〔凡三十七篇〕  ● 卓吾论略〔滇中作〕  孔若谷曰:吾犹及见卓吾居士,能论其大略云。居士别号非一,卓吾特其一号耳。卓又不一,居士自称曰卓,载在仕籍者曰笃,虽其乡之人,亦或言笃,或言卓,不一也。居士曰:“卓与笃,吾土音

  • 第二章 16·辜鸿铭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辜讲孔子说:“埋头只钻研形而上学理论,这的确是非常有害的。”辜解孔子告诫他的学生们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这里所说的“异端”,指的是类似于老庄哲学的学说。当然,对卡恩多·海因格尔、

  • 卷三十四·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三十四    宋 卫湜 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愼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疑狱汜与衆共之衆疑赦之必察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佚名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与菩萨摩诃萨五千人俱。普贤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其名曰智慧胜智菩萨

  •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佚名

        天亲菩萨造    陈世真谛三藏于广州译    涅槃经三世义  解纯陀疑问。论曰。多弟子已成熟。纯陀未成熟。佛为纯陀未成熟故。显示大般涅槃。讲说大经。受大功德。为成熟故来拘尸那城。云何纯陀而有疑

  •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三卷·佚名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三卷后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译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论曰。自此已后余残论偈。次第依彼四句广差别说应知。此以何义。向前偈言真如有杂垢  及远离诸垢佛无量功德  及佛所作业如是妙境界

  • 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法成

    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有于阗国来。六代王已过至第七代王。名日毗左耶讫多。治国之时。彼国有寺。名萨迦般罗诃那。去此寺不远有一山谷。名娑迦耶几那。彼山谷中有一罗汉。彼有苾刍弟子。从其师所。以学律仪。后见

  • 登真隐诀·陶弘景

    陶弘景编撰,三卷。上卷题“玄洲上卿苏君 (即苏林,字子玄)传诀。”含《真符》、《宝章》《九宫》、《明堂》、《洞房》五章,并述真人名讳及存思功用;中卷记云林夫人,紫微夫人,南岳夫人等众真㖟诀三条凡五十二事,资料多

  • 檐曝杂记·赵翼

    史料笔记。全书包括正集6卷、续1卷,共7卷。清赵翼著撰。成书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赵翼,字云崧,一作耘松,号瓯北,又号三半老人。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江苏阳湖县(今武进县)人。系清中期著名

  • 沈馆录·佚名

    《沈馆录》共7卷。朝鲜人撰。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亲征朝鲜,第二年正月,朝鲜国王李倧力尽降清,以世子李澂等作为人质留在沈阳城德胜门内(今沈阳大南门),后称“高丽馆”,历时8年。《沈馆录》即在此地由留馆诸臣撰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