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四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十四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业品第五之七

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彼复于何说名为定。颂曰。

从修妙相业  菩萨得定名

生善趣贵家  具男念坚故

论曰。从修能感妙三十二大士夫相异熟果业。菩萨方得立住定名。以从此时乃至成佛。常生善趣及贵家等。生善趣者。谓生人天。由此趣中多行善故。妙可称故立善趣名。于善趣内常生贵家。谓婆罗门。或刹帝利。巨富长者。大婆罗门家。于贵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萨恒具胜根。恒受男身尚不为女。何况有受扇搋等身。生生常能忆念宿命所作善事。常无退屈。谓于利乐一切有情。一切时中。一切方便。心无厌倦名无退屈。由无退屈故说为坚。岂不未修妙相业位。菩提心不退。应立住定名。何故要修妙相业位菩萨方受住决定名。尔时人天方共知故。先时但为诸天所知。或于尔时趣等觉定。先唯等觉决定非余。何相应知修妙相业。颂曰。

赡部男对佛  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  各百福严饰

论曰。菩萨要在赡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业。此洲觉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身。尔时已超女等位故。此不应说。于前颂中恒受男身义已显故。造此业时唯现对佛。谓亲见佛不共色身。相好端严种种奇特。有欲引起感此类思。不对如来无容起故。此妙相业唯缘佛思。佛是可欣顺德境故。感妙相业唯思所成。非修所成。不定界故。所感异熟。此所系故。非闻所成。彼羸劣故。亦非生得。加行起故。谓彼唯于三无数劫。修行施等波罗蜜多。圆满身中方可得故。唯是加行非生得善。唯余百劫造修非多。一一妙相百福庄严。此中百思名为百福。谓将造一一妙相业时。先起五十思净治身器。其次方起引一相业。于后复起五十善思。庄严引业令得圆满。五十思者。依十业道。一一业道各起五思。且依最初离杀业道有五思者。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谓回所修向解脱故。乃至邪见各五亦然。有余师言。依十业道各起下等五品善思。前后各然。如熏静虑。有余师说。依十业道各起五思。一加行净。二根本净。三后起净。四非寻害。五念摄受。复有师言。一一相业。各为缘佛。未曾习思。具百现前。而为严饰。百福一一其量云何。有说。以依三无数劫。增长功德所集成身。发起如斯无对无数。殊胜福德量唯佛知。有说。若由业增上力感轮王位。王四大洲。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若由业增上力得为帝释。王二欲天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唯除近佛菩萨。所余一切有情所修富乐果业。是一福量。有余师言。此量大少。应言世界将欲成时。一切有情感大千土业增上力。是一福量。今薄伽梵昔菩萨时。三无数劫中。各供养几佛。颂曰。

于三无数劫  各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  五六七千佛

论曰。初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五千佛。次无数劫中供养七万六千佛。后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七千佛。三无数劫。一一满时。及初发心。各逢何佛。颂曰。

三无数劫满  逆次逢胜观

然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论曰。言逆次者。自后向前。谓于第三无数劫满。所逢事佛。名为胜观。第二劫满。所逢事佛。名曰然灯。第一劫满所逢事佛。名为宝髻。初无数劫首逢释迦牟尼。谓我世尊初发心位。逢一薄伽梵。号释迦牟尼。彼佛出时正居末劫。灭后正法唯住千年。时我世尊为陶师子。于彼佛所起殷净心。涂以香油。浴以香水。设供养已。发弘誓愿。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故今如来一一同彼。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颂曰。

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无忿

赞叹底沙佛  次无上菩提

六波罗蜜多  于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圆满

论曰。菩萨发愿初修施时。未能遍于一切含识施一切物。唯运悲心。彼于后时。惯习力故。悲心转盛。能遍施与一切有情。非一切物。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施一切。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别。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被折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勇猛精进。以一伽他经七昼夜。赞底沙佛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理应此位无间方圆。得尽智时。此方满故。别别能到圆德彼岸。故此六名波罗蜜多。契经说有三福业事。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此云何立福业事名。颂曰。

施戒修三类  各随其所应

受福业事名  差别如业道

论曰。三类皆福。或业或事。随其所应。如业道说。谓如分别。十业道中。有业亦道。有道非业。此中有福亦业亦事。有福业非事。有福事非业。有唯是福。非业非事。且施类中身语二业。具福业事三种义名。善故是福。作故亦业。是能等起身语业思。转所依门故亦名事。彼等起思唯名福业。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类既唯身语业性。故皆具受福业事名。修类中慈唯名福事。业之事故。慈相应思。以慈为门。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业。余俱有法惟受福名。悲等准此皆应思择。有说。福业显作福义。谓福加行事显所依。谓施戒修。是福业之事。为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说。唯思是真福业。福业之事。谓施戒修以三为门福业转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颂曰。

由此舍名施  谓为供为益

身语及能发  此招大富果

论曰。虽所舍物及能舍具皆可名施。而于此中所立施名。但依舍具。谓由此具舍事得成。故舍所思是真施体。如所度境不得量名。所立量名依能度具。或为捔胜贮藏称誉。传习随他亲爱亲附。由如是等舍事亦成。然非此中正意所说。为简彼故说为供为益言。于己涅槃唯为供养。于余亦为益彼大种诸根。有行施时但为益彼。具名何谓。谓身语业及此能发。能发谓何。谓无贪俱能起此聚即身语业及能起心。并此俱行总名。施体如有。颂言。

若人以净心  辍已而行施

此刹那善蕴  总立以施名

应知如是施类福业事。回向解脱亦得离系果。而且就近决定为言。但说能招大财富果。依何立此大财富名。以财妙广不可夺故。为何所益而行施耶。颂曰。

为益自他俱  不为二行施

论曰。施主施时观于二益。一为自益感果善根。二为益他诸根大种。施主有二。一有烦恼。二无烦恼。有烦恼者复有二种。一未离欲贪。二已离欲贪。于此二中各有二种。一诸圣者。二诸异生。此中未离欲贪圣者。及已未离欲贪异生。奉施制多唯为自益。谓自增长二种善根。一者能招大富为果。二者为得上义资粮诸有已离。欲贪圣者。奉施制多。除顺现受不招大富。由彼已能毕竟超彼异熟地故。而容为得上义资粮。是故亦名唯为自益。非此能益他根大种。故不益他。无烦恼者。施他有情唯为益他。谓能益他诸根大种。非自增长。二种善根除顺现受。有烦恼者。施他有情为二俱益。无烦恼者。奉施制多。除顺现受。不为二益。前已总明施招大富。今次当辩施果别因。颂曰。

由主财田异  故施果差别

论曰。施有差别由三种因。谓主财田有差别故。施差别故果有差别。言主财田有差别者。谓如是类施主财田胜劣与余主财田异。且由施主有差别者。颂曰。

主异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广爱  应时难夺果

论曰。或有施主于因果中得决定信。或有施主于因果中心怀犹豫。或有施主率尔随欲。或有施主具净尸罗。或少亏违。或全无戒。或有施主于佛教法具足多闻。或有少闻。或无闻等而行惠施。由施主具信戒闻等。差别功德故名主异。由主异故施成差别。由施差别得果有异。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谓若施主行敬重施。便感常为他所敬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得于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非余时故。若无损他。施便感资财。不为王火等之所侵坏。由所施财有差别者。颂曰。

财异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众爱柔软身  有随时乐触

论曰。由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如次便得。或阙或具。妙色等果。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如味美妙众所爱故。触具足故感柔软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若有所阙随应果减。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财异。由财异故施体及果。皆有差别。由所施田有差别者。颂曰。

田异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论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别。故名田异。由田异故施果有殊。由趣别者。如世尊说。若施旁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由苦别者。如七有依福业事中。先说应施客行病侍。园林常食及寒风等。随时食药。复说若有具足净信男子女人成此所说。七种有依福业事者。所获福德不可取量。今于此中由缘差别。故苦有异。由除受者。差别苦故果有差别。由恩别者如父母师及余有恩如熊鹿等。本生经说诸有恩类。于有恩所起诸恶业。果现可知由此比知。行报恩善。其果必定由德别者。如契经言。施持戒人果百千倍。乃至施佛果最无量。虽皆无量亦有少多如殑伽河大海水滴。如望财施法施为尊。就财施中何为最胜。颂曰。

脱于脱菩萨  第八施最胜

论曰。若已解脱者施已解脱。田于财施中此最为胜。若诸菩萨。以胜意乐。等欲利乐一切有情。为大菩提而行惠施。虽非解脱施解脱田。而施福中此最为胜。除此更有八种施中。第八施福亦最为胜。八施者何。一随至施。二怖畏施。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行惠施。如世尊说。施圣果无量。颇施非圣果亦无量耶。颂曰。

父母病法师  最后生菩萨

设非证圣者  施果亦无量

论曰。如是五种设是异生施者。亦能招无量果。住最后有名最后生。法师四田中。是恩田所摄。一切能感无量果业。上下品类皆平等耶。不尔云何。由六因故。令一切业成轻重品。其六者何。颂曰。

后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乐

由此下上故  业成下上品

论曰。后起谓作此业已。或顿或数。随前而作。田谓于彼造善造恶。根本谓根本业道。加行谓引彼身语。思谓由彼业道究竟。意乐谓所有意趣。我应当造如是如是。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非最轻重。如契经言。审思作业。名为造作。亦名增长。何因说业名增长耶。由五种因。何等为五。颂曰。

由审思圆满  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  此业名增长

论曰。由审思故者。谓审思而作。非率尔思作。亦非全不思。由圆满故者谓齐此量业应堕恶趣。此业圆满名为增长。余唯造作。由无恶作对治故者。谓无追悔无对治业。由有伴故者。谓作不善业。不善为助伴。由异熟故者。谓时设不定。定与异熟善上相违。异此应知唯名造作。如上所说。未离欲等。奉施制多。唯为自益。既无受用者。施福如何成。颂曰。

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

论曰。非我唯许所舍财物。受者受用施福方成。所许者何。谓诸施福略有二类。一舍二受。舍类福者。谓由善心。但舍资财施福便起。受类福者。谓所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于制多所奉施供具。虽无受类有舍类福。然舍类福初舍资财。此福即成。对治贪故。无贪俱思所等起故。舍资财已。随所施田受用。或不施福无失。若不尔者。有施僧伽。或别人等。诸资生具。或彼未用。物便坏失。如是施主物应唐捐。施福不生无当果故。彼既未用福由何生。用福虽无而有受福。制多无受福由何生。复何因证知。福生要由受。不受于彼无摄益故。此非定证所以者何如。修慈等福亦生故。谓修慈定。于诸有情。平等发起与乐意乐。虽无受者亦无摄益。而胜解力有多福生。修悲等定得福亦尔。施制多福类亦应然。于有德田追生胜解。起极尊敬奉施制多。虽无受者亦无摄益。由自心力有多福生。然不唐捐起施敬业。要因起业方起胜思。胜思方能生胜福故。有设难言。于善田所植施业种既爱果生。植在恶田。果应非爱。此难非理。所以者何。颂曰。

恶田有爱果  果种无倒故

论曰。现见田中种果无倒。从未度迦种。苦果终不生。赁婆种中不生甘果。非由田力种果有倒。然由田过令所植种。或生果少。或果全无。如是虽于恶田植施。而由施主利乐他心。唯爱果生不招非爱。已辩施类。戒类当辩。颂曰。

离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净等

论曰。言犯戒者。谓诸不善色。即从杀生乃至杂秽语。此中性罪立犯戒名。遮谓佛所遮。即非时食等。虽非性罪。而佛为护正法有情别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简性罪故但立遮名。离性及遮俱说名戒。此各有二。谓表无表。以身语业为自性故。戒具四德得清净名。随有所减不名清净。言四德者。一者不为犯戒所坏。言犯戒者。谓审思犯。二者不为彼因所坏。彼因谓贪等烦恼随烦恼。三者依治。谓依念住等。此能对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灭。谓依涅槃回向涅槃。非有财故。等言为显复有异说。有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二眷属净。三非寻害。四念摄受。五回向寂。已辩戒类。修类当辩。颂曰。

等引善名修  极能熏心故

论曰。等引善者。谓于定中。等持自性及彼俱有即此名修。极熏心故。修是熏义如花熏麻。谓诸定善于心相续。极能熏习令成德类。非不定善故独名修。前辩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颂曰。

戒修胜如次  感生天解脱

论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脱。胜言为显。就胜为言。谓施亦能感生天果。就胜说戒。持戒亦能感离系果。就胜说修。如是持戒亦感大富。就胜说施准例应知。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驮都。建窣堵波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给。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颂曰。

感劫生天等  为一梵福量

论曰。有余师说。随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诸快乐。齐此名曰一梵福量。由彼所感受快乐时。同梵辅天一劫寿故。以于余部有伽他言。

有信正见人  修十胜行者

便为生梵福  感劫天乐故

已离欲者。修四无量。生上界天。受劫寿乐。若未离欲。建窣堵波。造寺和僧。能勤修习慈等加行。彼亦如修无量根本感劫天乐。有余师说。此如所辩。妙相业中。所说福量。契经说施略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已辩。法施云何。颂曰。

法施谓如实  无染辩经等

论曰。若能如实为诸有情以无染心辩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说如实言显法施主。于契经等解无颠倒。说无染言。显法施主不希利养恭敬名誉。不尔便为自他俱损。契经等者。等余十一。即显契经乃至论议。言契经者。谓能总摄容纳随顺世俗胜义。坚实理言。如是契经是佛所说。或佛弟子。佛许故说。言应颂者。谓以胜妙缉句言词。随述赞前契经所说。有说。亦是不了义经。言记别者。谓随余问酬答辩析。如波罗衍拏等中辩。或诸所有辩曾当现。真实义言皆名记别。有说。是佛诸了义经。言讽颂者。谓以胜妙缉句言词。非随顺前。而为赞咏。或二三四五六句等。言自说者。谓不因请。世尊欲令正法久住。睹希奇事。悦意自说。妙辩等流。如说。此那伽由彼那伽等。言缘起者。谓说一切起说所由。多是调伏相应论道。彼由缘起之所显故。言譬喻者。为令晓悟所说义宗。广引多门比例开示。如长喻等契经所说。有说此。是除诸菩萨说余本行。能有所证示所化言。言本事者。谓说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谈所说事。言本生者。谓说菩萨本所行行。或依过去事起诸言论。即由过去事言论究竟。是名本事。如曼驮多经。若依现在事起诸言论。要由过去事言论究竟。是名本生。如逻刹私经。言方广者。谓以正理广辩诸法。以一切法性相众多非广言词不能辩故。亦名广破。由此广言能破极坚无智闇故。或名无比。由此广言理趣幽博余无比故。有说。此广辩大菩提资粮。言希法者。谓于此中唯说希奇出世间法。由此能正显三乘希有故。有余师说。辩三宝言世所罕闻。故名希法。言论义者。谓于上说诸分义中。无倒显示释难决择。有说。于经所说深义。已见真者。或余智人。随理辩释亦名论议。即此名曰摩怛理迦。释余经义时此为本母故。此又名为阿毗达磨。以能现对诸法相故。无倒显示诸法相故。如是所说十二分教略说应知三藏所摄。言三藏者。一素怛缆藏。二毗柰耶藏。三阿毗达磨藏。如是三藏差别云何。未种善根。未欣胜义。令种欣故。为说契经。已种已欣。令熟相续。作所作故。为说调伏。已熟已作令悟解脱。正方便故为说对法。或以广略清妙文词缀缉杂染及清净法。令易解了名为契经。宣说修行尸罗轨则净命方便名为调伏。善能显示诸契经中深义趣言名为对法。或依增上心戒慧学所兴论道。如其次第名为契经调伏对法。或素怛缆藏是力等流。以诸经中所说义理。毕竟无有能屈伏故。毗柰耶藏是大悲等流。辩说尸罗济恶趣故。阿毗达磨藏是无畏等流。真法相中能善安立。问答决择无所畏故。如是等类三藏不同。毗婆沙中已广分别。前已别释三福业事。今释经中顺三分善。颂曰。

顺福顺解脱  顺决择分三

感爱果涅槃  圣道善如次

论曰。顺福分善。谓感世间。人天等中。爱果种子。由此力故。能感世间。高族大宗。大富妙色。轮王帝释。魔王梵王。如是等类诸可爱果。顺解脱分善。谓安立解脱善阿世耶令无倾动。由此决定当般涅槃。辩此善根自性地等。应知如辩贤圣处说。顺决择分善。谓暖等四。此亦如后辩贤圣处说。如世间所说书印算文数。此五自体云何应知。颂曰。

诸如理所趣  三业并能发

如次为书印  算文数自体

论曰。如理起者。正方便生。三业应知。即身语意。能发即是。能起此三。如其所应。受想等法。此中书印。以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非诸字像。即名为书。所雕印文。即名为印。然由业造字像印文。应知名为此中书印。次算及文。以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后数应知。以前意业及彼能发四蕴为体。但由意思能数法故。应辩圣教。诸法相中。少分异名。令不迷谬。颂曰。

善无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  解脱名无上

论曰。善无漏法。亦名为妙。胜无记染。有漏法故。诸染污法亦名有罪。是诸智者所呵厌故。亦名有覆。以能覆障解脱道故。亦名为劣。极鄙秽故。应弃舍故。准此妙劣。余中已成。故颂不辩。即有漏善。无覆无记总名为中。诸有为善。亦名应习。余非应习。义准已成。解脱涅槃亦名无上。以无一法能胜涅槃。是善是常。超众法故。涅槃是善。极安隐故。余法有上义准已成。即一切有为。虚空非择灭。不具前说。善常相故。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二十四

猜你喜欢
  卷三·赞宁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卷上·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一·智旭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佚名
  第五十九章 爱护之行政·佚名
  第二次研究会·太虚
  玄沙大师语录序·玄沙师备
  生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五·智旭
  卷第十一·霁仑超永
  阎浮众生业感·佚名
  起世经卷第二·佚名
  佛说十地经卷第七·佚名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善导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朱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杨师纯·唐圭璋

      师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清平乐   羞蛾浅浅。秋水如刀剪。窗下无人自针线。不觉郎来身畔。   相将携手鸳帏。匆匆不许多时。耳畔告郎低语,共郎莫使人知。   又   小庭春院。睡起花阴转。往事旧欢离思

  • 卷中·张表臣

      刘仲原得铜斛二于左冯翊,其一云“始元四年造”,其二云“甘露元年十月造”,数量皆同,云“容十斗”。后刻云“重四十觔”。以今权量校之,容三斗,重十有五觔,乃知古今不同。《汉书

  • ◆王佥事士点·顾嗣立

    士点,字继志,士熙之弟。始为通事舍人,历官至淮西廉访司佥事。所著有《禁扁》、《秘书志》。 题四爱堂四首 ○题四爱堂四首 余所爱兮崇兰,植之兮堂间。思夫君兮山谷,纫翠佩兮杂青纶。兰芳歇兮日在山,欲从之兮不得闲。 余所爱

  • 卷203 ·佚名

    龙大渊 游九锁 峰峦九锁路萦盘,翠色沾衣作晚寒。 日暮神仙归洞府,雨余星斗下天坛。 人生何用千钟贵,老去须求一室安。 会得谷神元不死,世间何事可相干。 龙旦 句 便作武陵溪上看,春来何处不开花

  • 卷二·胡文学

    钦定四库全书甬上耆旧诗卷二监察御史胡文学编甬上文献至宋而始盛凡中进士者六百九人位至执政者十八人今所録仅二十四家唯楼宣献公得其选集薛氏有世编故録之为详余俱从诸旧乘陈言腐什中节取一二而已其全集俱苦覔未见至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一·佚名

    天顺三年三月癸未朔命故金吾左卫指挥佥事曹玉从弟顺童袭职○巡抚宁夏右副都御史陈翌奏宁夏等卫学凡遇春秋二丁所用牲帛等物俱于公用粮内支给买办景泰五年革罢止行释菜礼且本处公用田粮岁入数多专以支给春秋二丁及旗纛

  • 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正统十一年五月戊辰朔○己巳命孔子五十七代孙言□奥为山东曲阜县知县旧制曲阜知县以孔氏之贤者任之时知县孔公堂以事去众举言□奥堪代故有是命○沈王佶焞奏臣弟平遥王薨未葬存日禄米费尽今如例住支缘家口众多别无养赡

  • ●旗军志·金德纯

    奉天金德纯素公着 我国家自太祖高皇帝创业以上圣起东垂用兵威兼并傍小国及太宗文皇帝抚有全辽臣服朝鲜百度渐举爰立八旗曰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每旗析三部以从龙部落及傍小国臣顺者子孙臣民为满洲诸漠北

  • 卷二十四兵志四陆军·黄遵宪

    经费明治二年始设兵部省定额,每月金六万圆,米八百十石,三年亦同定额,四年自三年十月起至是年九月止。定额一年米三十万石。此内米二十八万石,当时米价值金一百八十七七千八百二十六圆,又增额外金一百五万四千九六十余圆,又增

  • 元好问传·脱脱

    元好问,字裕之。七岁能做诗。十四岁的时候,跟随陵川的郝晋卿学习,不去写应考的诗文,对经传百家深入贯通,仅用六年就完成了学业。好问南下太行山,渡过黄河,写了《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看见了这些诗,认为近代没有这样

  • 卷二百四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六封建考【一】【臣】等谨案列爵曰封分土曰建建国之制固不可行於三代以後而三代之初亦既不胜其弊禹一传而有甘之誓再传而有羲和之征夫有扈羲和之所以获咎者曰怠侮曰沈湎而已此在郡

  • 卷三十七·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三十七宋 林之奇 撰顾命        周书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衞侯

  • 卷二·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二隐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此书日食之始】【公羊传】何以书记异也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其或日

  • 玉不琢不成器①·戴圣

    ——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2),教学为先。《兌命》曰(3):“念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3)兌(yue)

  • 四 詹姆士论实验主义·胡适

    本章的题目是《詹姆士论实验主义》。这个标题的意思是说,本章所说虽是用他的《实验主义》一部书做根据,却不全是他一个人的学说,乃是他综合皮耳士、失勒、杜威、倭斯袜(Ostwald)、马赫(Mach)等人的学说,做成一种实验主义的总

  • 混沌一气分天地·太虚

    佛教徒大致可分为信众僧众。男女饮食等不改俗习的为信众,男女饮食等改俗习而遵僧律的为僧众,不但以住僧寺、穿僧衣为僧众──包括尼众等女僧众──。不遵僧律,则失僧众的本质,便无所谓僧众。清季入民国以来,叠经荒乱,僧众不

  • 新民说·梁启超

    梁启超伦理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共20节,叙论;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释新民之义;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取法之所宜;论公德;论国家思想;论进取冒险;论权利思想;论自由;论自治;论进步;论自尊;论合群;论生

  • 护命放生轨仪法·义净

    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