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

    天亲菩萨造

    陈世真谛三藏于广州译

    涅槃经三世义

  解纯陀疑问。论曰。多弟子已成熟。纯陀未成熟。佛为纯陀未成熟故。显示大般涅槃。讲说大经。受大功德。为成熟故来拘尸那城。云何纯陀而有疑心。有二因缘。一见同相未见别相生疑心。二见别相不见同相故。起疑心者。如遥见杌疑为是人为是杌。若见乌鸟集上鹿从其下过。知是杌非人。若见举手挑衣者。知人非杌。别相不见同相生疑心者。如空不共相是常住。如见地不共相是无常。声闻者不共相。于声闻不共相生疑。为同空是常住。为同地是无常。凡夫为同相故起疑心。声闻缘觉为别相故起疑心。凡夫为有生法故起疑心。声闻缘觉为无生法故起疑心。纯陀不为此二种故起疑心。为欲利益众生故生此疑。如此大菩萨。那得于佛生疑。于此大会大有外道聚集有外道说佛死而更生。复有说。如灯尽火灭。复有说。佛灭后有尽有不尽。为释此疑故。佛说偈。

  本有今无  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佛为二乘故说偈。烦恼生得圣修得。凡夫性生得。圣性修得。烦恼缚生得。解缚修得。生死生得涅槃修得。本生今修。本是生今是修。为二乘作此解说不谤大乘。为大乘作此解说是谤大乘。此是不相应大乘。谁能令相应大乘。是故我等依义选择。思惟义不依语言。不选择思惟语言。为修行大乘者说。过三种义显了别义。言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时有。是三种义无有。无有是处。何故三种义不成就。若本有今无者。一切如来等则无解脱。何以故。性不定住故。以前有后无故。一切真有亦无。真有俗有亦无。何以故。真有前后无异故。俗有无本故。是故真俗二义不成就。于此二义不明了。僧佉外道亦如是说。因中有果。譬如乳有酪生酥等。是增益僧佉等义。若本无碍。现在时中谁能为障。若汝思惟妨碍。因缘和合为障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前后无异故。若今不障本时何故不障。有何道理。本不依因缘生。后依那因缘灭。所言本者。以何法为本。为初起为当相续为本。若初起为本。初不为因缘所生。后如初。亦不为因缘所生。若如是说十二因缘法如如义。皆悉已破。则同外道说无因义。若相续为本者。相续亦不定。何以故。分分不定故。云何相续为本。是故一切有生之法。说本无因。如此说者则无道理。本无今有者。若前是无本而今有。有者则无得解脱者。前烦恼未起。则是离解脱。而后生烦恼则无解脱。若前无今有者。最极无生当应得生。如空生花。若汝思惟一则无因。是义不然。何以故。如屋与花二同是未有。何故因缘生屋。不因缘生花。等是无故。是义无道理。若本无生。而今得生。则破本义。是义不然。何以故。初生是本故。若汝思惟因缘。是初生则非初。是故生非是本。是亦不然。何以故。汝意欲破本有故。欲立因缘本者。是故不过本故。前未有法因云何生。若其生者为具足生。为分分生。若具足生者。为一时生。为前后生。若一时生。则因果同时不可分别。若果后生。因在前灭。谁生后果。如煮熟鸡而复作声还生。若具足者。何用观因。若分分生者。亦同前失。是故本无今有。欲安立因。是义不然。

  三时有者。无有是义。若有是三世者。为一义遍三世。为一一义各各三世。如此二义并皆不然。何以故。若一义遍三世者。不得一世有三。何以故。相妨碍故。若义依时。则过去未来分分无穷。若时依义。义一故则无三世。离义故则无别时。是故三时皆不成就。若一物遍三世者。是物则不可说名。何以故。一物二成就故。若尔生死涅槃则是一。若各各世有者。三世各自有如现世能生果。过去未来何意不能生。若具能生。则无一人得解脱者。若不能生过去未来。谁断果报。言过去未来是有者。为体故说有。为用故说有。若为体说有。云何可破而为三分。若为用说有者。过去灭未来未生。云何起用。若汝思惟三世是有为能说。三世不为能说。三世不为体说。若同有体。一则有能。二则无能。是义不然。若汝思惟为时节有能。不说能。知芭蕉一生果不能重生。义亦不然。何以故。义不定故。此三时谁之所有。若有因生难则无穷。若无因生则时节义不成就。若汝思惟未来是前。现在是中。过去是后。作三世者。何以故。未来力逼出故现在。现在力逼出过去。如恒河水。未来水逼现在水。现在水逼过去水。若一世成就。则三世成就。是义不然。何以故。水是同时。处所别故。故说三时三世有义。是故不然。无无是处者。如小乘说无是处。如外道说无是处。破小乘外道如是。偈义一破邪义。二立正义。破邪义者。依语言说。立正义者。依于义说。所言正义者。本有今有。过于三世。是名正义。本有今有者。从初发心至得涅槃。一味无异。不依生因。不依灭因。有则清净。凡夫法不能染。圣人法不能清净。若起四重五逆不能令减。若修慧断恶不能令增。若有见得清净眼。若有见得毒恶眼。依方便则过语言道及一切思惟。不可说不可思惟摄受。因果非因非果。是地非数量一时能分别。是诸佛如来境界。生死涅槃是地逆顺故。若逆是生死。若顺是涅槃地。是前际是后际。是发心地是金刚后心地。破一切见。清净一切见。一切众生应当受用。如来一体最归依处。摄受一切宝是大涅槃。过三世者。为用说涅槃功德。何者过三世。为生故分别三世。涅槃无生故。不可分别。三世者。未生得生。已生即灭。涅槃无灭故常住。是故自在。以自在故。是故最乐。为体故说清净。为用故说常乐我。自体故清净。对生死故常乐我。复次有二种义。若本有今有。则是常见。若过三世。则是断见。若二义待来离断常。是中道。如是俗谛真谛相待故。有如是十二因缘真实。何以故。离二边是真十二因缘。若能善解。即见如来现在于世。是故如来说十二因缘是如来身。于真俗二谛。以不二故。是十二缘真佛道。如是偈有二义。一则对因义。断于邪道。二理得义显示实。如是二义。是如来事。依大智依。大慈悲。五常义。

  一无穷常。二无起常。三恒在常。四湛然常。五无变常。无穷常者有十。一因无边故常。二众生无边故常。三大悲无边故常。四四如意足无边故常。五慧无边故常。六恒在定故常。七安乐清凉故常。八行于世间八法不能染故常。九甘露寂静远离四魔故常。十性无生故常。因无边者。无量劫来舍身命财。为摄持正法。正法既无边际无穷尽。此即以无穷之因。得无穷之果。果即三身也。

  二无起常者。依前际非本无今有。不为意生身所生故。三恒在常者。依后际离不可思议死坏故。四湛然常者。依中际不为无明烦恼病所破坏故。五无变常者。过三际不为无漏业果报所变异故。第三恒在离死。第四湛然离病。第五无变者。初地至如来地通名无穷。从八地至如来名无起。从九地至如来。亦分得名为无变常者。正论五义并在佛地。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三藏阇梨解旨云。诸行无常者。诸行即是色心诸行。行于三世中也。无常自有五义。一失灭无常。二相离无常。三变异无常。亦名回转无常。四有分无常。五自性无常。所言失灭者。如百年报尽寿命失灭也。二相离无常者。即是骨肉离散也。三变异者。如骨色初白后变为鸽色也。回转者。即转白为鸽色。四有分无常。如根尘识三事未和合时。名为本无无常。已有还无名为灭坏。即是已有还无。无常根尘识共聚。总名为有分也。五自性者。为有前四义故。名为自性无常也。是生者。是未来世生也。灭法者。是过去世已灭法也。生灭者是现在世也。而现在摄生灭者。生而即灭故。云生灭居现在也。言寂灭为乐者。若言灭法为乐。此义不然。何以故。为有现在灭是过去。已灭法为残。以有残故非乐也。若灭现在生灭为乐者。此事不然。何以故。为有未来生是现在世残故。有残故非乐也。若言未来生是常者。此义不然。生必有灭。故非常也。若能令未来应生法而不得生。乃可为乐耳。寂灭为乐。即其义也。上三句明生死有为法故无常。后一句辨涅槃。是无为法故常住。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

猜你喜欢
  佛说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佚名
  天童林野奇禪師塔銘·通奇
  曹溪大休珠禪師住越城天華寺百問卷第七·佚名
  长阿含经序·佚名
  刻雪峰语录缘起·雪峰义存
  刻憨大师华严纲要引·德清
  为东亚佛教大会答记者问·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澄观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五卷·慧远
  言语品第八·佚名
  本愿药师经古迹上·太贤
  卷第八·志磐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五卷·佚名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今传是楼诗话 七·王揖唐

    二四一、旌德吕眉生(清扬),即世所称淮南三吕之一也。清季余客辽东,眉生适都讲女校,与余及舒宜园均有唱和。其柬余诗一首云:“仲宣吾乡豪,山岳气峥嵘。仰吞日月光,吐作世界明。壮游走辽沈,岂为宦情撄。亦欲览山川,一抒豪宕

  • 卷七·周权

    ●钦定四库全书 此山诗集卷七 (元)周权 撰 ○七言律诗 金山妙高台 妙高台上金为界不二门中銕作关万古云根擎梵刹六朝山色入僧阑浮沈世事风涛外突兀楼台宇宙间往古兴亡多少恨夕阳送尽暮钟寒 秋霁 梧雨声乾爽籁生年华流

  • 卷一百五·徐世昌

    茹棻茹棻,字稚葵,号古香,会稽人。乾隆甲辰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兵部尚书。有《使兖》、《使晋》、《使楚》、《使南》、《使沈诗草》。刺桐花黄童墓下听排衙,定省余闲坐碧纱。今日重来遗老尽,道旁开遍刺

  • 卷一百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七王维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明君梦帝先宝命上齐天秦后徒闻乐周王耻卜年玉京移大像金籙会羣仙承露调天供临空敞御筵斗回迎夀酒山近起鑪烟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奉和圣制与太

  • 卷五·庞元英

    钦定四库全书文昌杂録卷五宋 龎元英 撰元丰甲子正月五日宴北辽国信使於紫宸殿酒七行不作乐以鲁国大长公主在殡故也是时上元节有司已设山楼诏撤之罢御端闱鲁国仁皇帝之女恩礼加隆焉熙宁二年朝廷始命两浙福建等路转

  •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洪武十三年八月己未朔○庚申皇第二十一子模生○以广西都指挥同知耿良为都指挥使○辛酉遣使敕谕广东都指挥使司及南海卫指挥使司官曰戍边御侮不致民艰将之善也若居斯任者为国不能宣忠效力为民不能御灾捍患是废其职罪将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佚名

    弘治五年正月壬申朔正旦节遣驸马都尉杨伟齐世美分祭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杨淳祭 景皇帝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 太皇太后 皇太后 皇后

  • 稽古录卷十四·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晋哀帝【丕】隆和元年【秋桓温表求北伐不许】兴宁元【夏进桓温大司马都督中外○凉张天锡杀靓而自立】○【甲子】二【帝因饵长生药有疾禇太后复览万几】三【秦建元元○春帝崩太后立帝弟琅邪王奕燕太宰

  • 一○七七 署理两江总督闵鹗元奏覆搜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并进呈刷印样本折·佚名

    一○七七 署理两江总督闵鹗元奏覆搜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并进呈刷印样本折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署理两江总督印务 江苏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遵旨搜缴《纲鉴续编》,恭折奏覆事。窃臣于本年十一月二十日承准协办

  • 九八七 军机大臣为奉旨《骈字类编》内桃字一行补入事致八阿哥等函·佚名

    九八七 军机大臣为奉旨《骈字类编》内桃字一行补入事致八阿哥等函乾隆四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启者:本日面奉谕旨:四库馆进呈《骈字类编》草木部内,「桃」字门应另列一行,方接写正文,乃书内卷首竟将此行落去。总校仓圣脉于此等

  • 学史卷十三·邵宝

    (明)邵寳 撰○闰【凡二十九章】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丧亲三年君与父孰重过对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受之于君致之于亲凡事君以为亲也宣王悒然无以应之【韩诗外传田过】日格子

  • 韦放传·姚思廉

    韦放,字元直,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儿子。起初他任齐代晋安王宁朔的主簿,高祖到雍州,又召为主簿。韦放身高七尺七寸,腰粗八围,容貌很伟岸。天监元年(502),做盱眙太守,回任通直郎,不久任轻车将军晋安王中兵参军,迁任镇右将军始兴王谘

  • 卷十一·陈士元

    总校官知县【臣】杨懋珩校对官中书【臣】程 炎誊録监生【臣】徐 苞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类考卷十一明 陈士元 撰礼仪考防同朱子曰诸侯时见曰防众頫曰同元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

  • 卷一百四十二·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四十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八解脱若常若无常。说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常若无常。说八解脱若乐若苦。说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乐若苦。说八解脱若我若无我。说

  • 凡例·白岩净符

    宗门拈占汇集凡例是书之集。自有佛祖以来。千七百则机缘。经作家手。拈掇一过。不啻黄金增色。真能使陈烂葛藤。顿生光怪。则拈掇语当。尤重於机缘。其命名。独曰宗门拈古者。在是。  是集。宋元以上诸师拈提语。既

  • 宝刻类编·佚名

    八卷。未著撰书人姓名。《宋史·艺文志》不载此书,诸家书目也未著录,只有《文渊阁书目》里有记载,但世无传本,仅见于《永乐大典》 中。此书收录碑刻,上自周秦,下到五代。根据书中写有宣和、靖康年号,可知为南宋人所撰

  • 三藩纪事本末·杨陆荣

    纪事本末体史书。四卷。清杨陆荣撰。成书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杨陆荣,字采南,号潭西。生卒年不详。青浦(今江苏青浦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本书叙述了明清之际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此书为纪事本末史书之一种,记载

  • 日讲四书解义·佚名

    二十六卷,清康熙编著。成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其书以为内圣外王之道备于孔子,孔子的心法又寓于六经。六经的精义又集中于《论语》。《论语》又得曾子、子思、孟子递相推衍,而有《大学》、《中庸》、《孟子》,四书都是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