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光祖传

刘光祖,字德修,简州阳安人。小的时候就由外祖父贾晖抚养,后来他靠外祖父贾晖的恩荫补为官员。刘光祖考中进士,在朝廷上奏对时,他说“:陛下的访察太精密,决断太严厉,追求太平太急速,好大喜功太过分。”又说:“陛下亲自穿上铠甲,骑在马上玩击..的游戏,一旦有警报,怎么能亲自统帅大军并督战呢?君主亲自统帅军队,是危险的。我恐怕陛下骑马击..的事,敌人听说后,会加以耻笑的,这不能显示武威。”刘光祖被任命为剑南东川节度推官,被征用为潼川提刑司检法。

淳熙五年(1178),刘光祖被召回京城奏对,谈论恢复失地的事,他请皇上效法太祖的用人原则,并且说:“对大臣们说的话,不能不考察:一方面,不考虑自己的实力,劝陛下轻易出兵,快速进兵的,那么就会立即危害国家;一方面,不考虑振兴国家,苟且偷安,就是长期危害国家。”刘光祖被任命为太学正,他被召试,担任正字,兼任吴王、益王府教授。刘光祖升为校书郎,被任命为右正言、果州知州。因为赵汝愚的推荐,刘光祖被召回朝中。

光宗即位后,刘光祖被任命为军器少监兼权侍左郎官,又在礼部兼职。当时缺殿中侍御史,皇上正在严格挑选,对宰相留正说:“卿监、郎官中有这个人。”留正沉默一阵后,问:“难道是刘光祖吗?”皇上说“:他在我心中已经很久了。”

刘光祖入朝拜谢,他趁机议论说:

“近年以来是非不明,因此邪恶和正直互相攻击;公论不确立,因此私情相继出现。这虽是事理的消失或者存在,时运的好或者坏,实际是国家的祸或者福,社稷的存在与灭亡,太可怕了。本朝士大夫的学术和议论,最接近古人,开始时没有强国之术,但国势尊显平安,基础牢固。咸平、景德那个时候,治国的法规完善,国家太平祥和,到庆历、嘉..那个时候,出现了盛世。不幸这种情况被熙宁、元丰时的邪说给破坏,正直的人被疏远和摒弃,奸邪的人被任用,幸而元..时贤能的人被起用来挽救这种局面,但不良风气仍然存在,所以事情出现了反复。绍圣、元符之际,那些凶险的人如愿以偿,灭绝伦理纲常,他们的观点占上风,他们的势力已经形成,崇宁、大观以后,还有什么话可说。

“我刚到朝廷时,听到有讥讽和贬斥道学的,但确实没看见有朋党。这期间我为父亲守丧,离开朝廷六年,我已经担心两种观点差别太大,又害怕持两种观点的人互相攻击。等我再回到朝廷时,果然看到了这种事。因为恨道学,就出现了朋党,因为出现了朋党,就给忠心劝谏的人加上罪名。唉,认为忠心劝谏有罪,这跟绍圣时差不多!陛下即位之初,敛手无为而治,凡是任用和斥退官员,都采用别人的意见,开始时没有喜欢和讨厌的私心,哪有靠朋党的偏庇来决定的。然而一年之内,被贬逐的人很多,其中好人本来也不少,反而因为官僚的私心,稍微连累了陛下的清明。往往是忠直的话,被认为是在谋取好名声;不与奸邪的人同流合污,辞去官职的人,也被说成是怨恨朝廷。如果想激怒皇上一定要加上对某人的攻击和诽谤。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才适合,沉默不言形成风气,国家依靠什么?

“我想平息将来的祸患,所以不怕触犯皇上,反复陈述。希望陛下明白这些,永远做圣明的君主,使是与非从此确定下来,奸邪与忠直从此得到区别,公论从此明确,私情从此消除,对道学的讥讽从此消失,朋党从此灭绝,和平从此到来,国家的事情从此得以治理好,这才是老百姓的幸运,国家的福气。不这样的话,两种人互相排斥,循环反复,会造成没完没了的祸患,我实在不知道归宿在哪里。”

刘光祖的奏章传下来后,读它使人流泪。刘光祖弹劾罢去户部尚书叶翥、太府卿兼中书舍人沈揆交结被皇帝宠幸的人,谋求升官,他说:“近年以来,士大夫不羡慕廉洁和谦恭,而羡慕对名利的追求,不尊崇名誉与节操而尊崇爵位,不喜欢公正而喜欢趋炎附势,不敬佩君子而敬佩平庸的人,使无所作为形成风气,认为苟且求得,不应该得到的却得到了,是最好的谋略。因为前辈贤德的人,几乎都不在了,后辈任职晚,议论国事没有什么可依据的,学术不知以谁为宗主,正论更加衰微,士风不强。幸好皇上诏命大臣,搜求人才,必须是被朝廷和田野中的官僚与老百姓所瞩目、贤能的人和愚蠢的人所共同尊敬的一二十人,在朝廷担任各种官职,国家自然能强大。我虽然一年没上奏纠劾什么,但也没有白拿国家的俸禄。现在的祸患,在于不任用和培养人才,台谏只是弹劾官员,而国家没培养后备人才。我身为言官,哪能以排挤和攻击人才为有能力呢?”刘光祖转任太府少卿。他不停地辞官,被任命为直秘阁、潼川运判。改为江西提刑,又改到夔州任职。

当时孝宗有病,光宗很长时间不去宫中探望,刘光祖给留正、赵汝愚写信说“:应该与那些贤德的人同心协力,如果皇上不去探望孝宗,宰执不应该回到自己家中安歇。林、陈二个宦官,自己认为得罪了孝宗,日夜在孝宗和光宗之间挑拨离间。应该以韩魏公驱逐任守忠为榜样,逐走林、陈二个宦官,来解除孝宗与光宗之间的猜疑。也应该收回大臣兵权,秘密地安排心腹之人,使危急时有可以依靠的。”刘光祖听说孝宗去世后,又给赵汝愚写信,劝勉赵汝愚做那些能安定国家的事。

宁宗即位后,刘光祖被任命为侍御史,改为司农少卿,他入朝奏对,献上《谨始》五箴。他又议论:“君主有六易:易依靠天命,易喜欢帝位,易安于无事,易使欲望奢侈,易懈怠政令,易在一年四季游玩。又有六难:难进用君子,难斥退小人,难接受刺耳的话,难疏远乖巧佞幸的人,难辨明是非,难决定取舍。昏庸的君主认为容易的,英明的君主认为难;昏庸的君主认为难的,英明的君主认为容易。”又说“:陛下受太皇太后的诏命,登上皇位,这是不得已的事。应该自己谦恭一些,对太上皇要以礼相待,使太上皇知道退位的欢乐,之后足能显示陛下的大孝。”皇上很高兴地接受了。

刘光祖升为起居舍人。他论奏说:“政令应该由中书制定,陛下审察之后再执行,君主操纵权柄,没有比这更重要的。”知..门事韩..胄逐渐恃势弄权,所以刘光祖首先谈论这些。刘光祖升为起居郎。百官集中讨论占卜孝宗的山陵,刘光祖和朱熹都认为会稽山的陵地,土薄水浅,请求决定重新占卜。不久,朱熹被贬,担任管宫观的闲职,刘光祖说“:汉武帝对汲黯,唐太宗对魏征,仁宗对唐介,都是暂时发怒很快就后悔。朱熹通晓古代圣贤的学说,是当今有学问的老儒者,又不是汲黯、魏征、唐介所能比的。陛下刚即位时,招揽老儒者,都是刚执政时最好的事。现在一旦无缘无故地罢去朱熹,能行吗?”并且说:“我不是帮助朱熹,我是在帮助陛下呀。”刘光祖又一次上疏,皇上没听。

刘德秀弹劾刘光祖,刘光祖出朝担任湖南运判,他没去就职,而为主管玉局观。赵汝愚被罢去宰相后,韩..胄专权,就把士大夫看成伪学逆党,不准他们做官并且永不叙用。刘光祖撰写《涪州学记》,说“:学问大的人,通晓圣人的学说并用这些学说来陶冶自己,而现在以道学为伪学;地位低的人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而现在以写文章为害。好恶是暂时出现的,是非是由后世来判定的。”谏官张釜指责刘光祖是在诽谤,把他比作杨恽,刘光祖被罢官,贬到房州。过了一段时间,允许他随便搬迁。刘光祖被起用为眉州知州,官复原职,将要负责利路的漕运,他以不熟习边防的事为理由推辞。刘光祖升为直宝谟阁,主管冲佑观。

吴曦反叛,刘光祖向郡守汇报,烧吴曦张贴在交通要道的告示,并且骑马去联络帅守、监司中那些一向与自己相知的人,希望大家仗大义,团结起来共同抗贼。不久听说吴曦已经被杀,刘光祖就给宣抚使杨辅写信,讲应该推行营田,以前归吴氏所有的利益,都收回来归国家所有,以便节省军费;奖励名誉与节操、表彰为国而死的人以激励忠烈之心。刘光祖被任命为潼川路提刑、权知泸州。韩..胄被杀后,刘光祖被召用为右文殿修撰、襄阳知府,他进升为宝谟阁待制、遂宁知府,改为京、湖制置使,以宝谟阁直学士的身份为潼川知府。

皇上因为担心雨水下诏书征求意见,刘光祖上奏:“女真是我们不共戴天的仇敌,上天要灭亡这个仇敌,让他们到汴京去送死。陛下是上天的儿子,不知道去图取他们,上天送给的都不去取,这是背弃上天,没有背弃上天而上天不对我们发怒的。青、郓、兰、会州请求归附,朝廷不接纳,陛下是中原老百姓的主人,人来归附但我们拒绝接受,这是丢弃人,没有丢弃人而人不怨我们的。况且金人舍掉他们的家园,践踏我们的汴京,还能让我们派人在从前祖宗接见大臣、处理朝政的地方去拜见他们吗?”

刘光祖又请求改正宪圣慈烈皇后的忌日。原先,太后去世时是庆元三年(1197)十一月二日,这时祭天的时间迫近,有人对韩..胄说:“皇上亲自去祭天,不能不符合礼仪。况且为这次祭祀已花费了许多,怎么能停止呢?”韩..胄对皇上讲了这个人说的话,朝廷就在五日祭祀太皇太后的园陵,六日才宣读她的遗诰。于是刘光祖说:“宪圣,是陛下的曾祖母,她辅佐高宗,再次创造伟大的功业。韩..胄竟敢把她去世看成卑丧,如此将就。贼臣已经被杀,为什么不告诉祖宗,改回原来的日子呢?”皇上采纳了。

刘光祖升为显谟阁直学士、提举玉隆万寿宫。他因年龄大请求退休,皇上不许,让他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嘉定十五年(1222)刘光祖去世,他被进升为华文阁学士,谥号“文节”。

赵汝愚称赞刘光祖劝谏时言辞激烈就像苏轼,恳切就像范祖禹,人们认为这是名言。刘光祖著有《后溪集》十卷。他的儿子是:刘端之、刘靖之、刘翊之、刘..之。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柯劭忞
  卷十一·连横
  卷三·陆以湉
  卷一百六十三·杨士奇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卷之二十·佚名
  卷之四·佚名
  ●瀋館錄卷六·佚名
  第三三○禀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十一日一二二○二--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六·纪昀
  卷七十五·司马迁
  王真传·张廷玉
  卷三百二十七·杨士奇
  卷一百二十三·雍正
  公主府·朱元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陈廷敬

    目  录 二十五调七十六体,五十字应天长十二体又名应天长令、应天长慢 满宫花二体 少年游十五体又名玉腊梅枝、小阑干 偷声木兰花一体 滴滴金四体 忆汉月四体又名望汉月 西江月五体

  • 提要·张羽

    【臣】等谨案静居集四巻明张羽撰羽字来仪后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人侨居呉兴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呉洪武初徴授太常寺丞寻坐事窜岭南未半道召还羽自知不免投龙江死明史文苑传附载髙启传中史称其文章精洁有法

  • 前汉孝武皇帝纪三卷第十二·荀悦

      元光六年冬。初算商车。春。穿漕渠通渭。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卫青者。卫夫人子夫之弟也。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初

  • 读礼通考卷九十四·徐乾学

    葬考十二上陵后汉书祭祀志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説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称寝庙奕奕言相通也庙以藏主以四时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出寝起于墓侧

  • 凡例·陈均

    凡例以一字为褒贬者春秋之法也据事实録而善恶自见者后世作史之体也故自司马氏以来各立凡例不敢纯用春秋之法○朱文公资治通鉴纲目间或防用春秋之法而不尽用今纪载本朝之事则虽纲目之例亦不敢尽用谨摭本朝诸帝纪及文公

  • 六四一 谕内阁着国史馆会同理藩院编辑各蒙古扎萨克功绩表传·佚名

    六四一 谕内阁着国史馆会同理藩院编辑各蒙古扎萨克功绩表传乾隆四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乾隆四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内阁奉上谕:我国家开基定鼎,统一寰区,蒙古四十九旗及外扎萨克喀尔喀诸部咸备藩卫,世笃忠贞,中外一家,远迈前古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七·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韩侍郎维传实録元符元年六月左朝议大夫致仕韩维卒维字持国颍昌人弱不好弄笃志问学尝以进士荐礼部父亿任执政不就廷试乃以父任守将作监主簿丁外艰服除阖门不仕仁宗患缙绅奔竸谕近臣曰恬退守道者旌擢则躁求

  •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八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冯跋烕后燕晋安帝隆安五年燕王盛惩其父寳以懦弱失国务峻威刑又自矜聪察多所猜忌羣臣有纎介之嫌皆先事诛之由是宗亲勲旧人不自保八月丁亥左将军慕容国与殿上将军秦舆段讃谋帅禁兵袭盛事发死者五百余人壬辰

  • 卷一百三十 本朝四·黎靖德

      ◎自熙宁至靖康用人   问荆公得君之故。曰:"神宗聪明绝人,与群臣说话,往往领略不去;才与介甫说,便有'於吾言无所不说'底意思,所以君臣相得甚懽。向见何万一之少年时所著数论,其间有说云,本朝自李文靖公王文正公当国以来

  • 礼记集説卷一·陈澔

    元 陈澔 撰曲礼上第一【经曰曲礼三千言节目之委曲其多如是也此即古礼经之篇名后人以编简多故分为上下张子曰物我两尽自曲礼入】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毋禁止辞朱子曰首章言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效足

  • 卷四·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四左庶子叶酉撰庄公下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传宋故也序先宋与伐郳同秋荆伐郑传郑伯自栎入缓告於楚秋楚伐郑不礼故也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滑伯滕子同盟于幽会

  • 附録卷下·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附録卷下     婺源江永撰深衣考誤深衣鄭氏曰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 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永】按深衣之義鄭注孔疏皆得之獨其

  • 卷五·朱公迁

    <经部,诗类,诗经疏义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会通卷五   元 朱公迁 撰 齐一之八 齐国名本少昊时爽鸠氏所居之地【辑録孔氏曰爽鸠氏司寇也爽鸠鹰也鸷故为司寇主盗贼少昊以鸟名官其人之名氏则未闻也】在禹贡

  • 第13章&nbsp;玉藻·戴圣

    天子所戴的冕,其前端悬垂着十二条玉串,冕顶有一块前后突出的延板。天子在祭天地和宗庙时,就要头戴这种冕,身穿衰龙之袍。在春分的那天,天子则头上戴冕,身穿玄衣鬓裳,在国都的东门之外举行迎日之祭。每月的初一,天子要穿戴同样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十·智旭

    蕅益沙门智旭述上来修习位中。三释十重障。初标起二正释竟。 (癸)三结属二。初正结二障所摄。二申明二障断义。(子)今初此十一障。(皆即烦恼所知)二障所摄。 (子)二申明二障断义二。初断种现位。二断种顿渐。(丑)今初烦恼障中

  • 卷第三·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三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菩萨机缘 文殊师利。在灵山会上诸佛集处。见一女子近佛坐入於三昧。文殊白佛。云何此女得近佛坐。佛云。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

  • 翼庵禅师真如语录卷一·善酂

    嘉兴大藏经 翼庵禅师语录翼庵禅师真如语录卷一小师序璋等记己酉春中朱郡侯葵石同阖郡缙绅孝廉文学居士暨。令弟子葆子蓉令嗣范臣迪臣令孙辰始子上等。请住真如禅寺上堂。指法座云。是甚所在。争受容易。道不得齐肩

  • 菊芬·蒋光慈

    现代中篇小说。蒋光慈著。初载上海《创造月刊》第1卷第9、10期。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1929年后再版时,书名曾改题《汉江潮》。小说塑造了20年代一群献身于大革命的进步青年形象。主人公江霞是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