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报应论译文

问:佛经认为杀生是重罪,要下地狱受惩罚。冥界中的审判,如影相随,音响相应。我有怀疑,为什么呢?按拂教说,地、水、火、风“四大”结合而成身体,身体是灵魂寄居的地方。灵魂寄居,使人身体津液通畅、智慧聪明。灵魂虽依托身体而存在,但它与身体有天壤之别,岂止是气的精粗有所不同,所以它也没有可以受到伤害的地方。杀生并不会伤害到灵魂。灭身体也只等于灭天地之间的水、火、风、地一样,为什么要受惩罚呢?

又问:人类与一切生灵的本心,有许多爱欲。利已之心,是最深的欲望。若因感性欲望而致生报应,那么佛教之道理何在呢?

答:以上这两条,是提问的关键,立言的根本。根本明了以后,则所有疑问皆可冰释。最初的迷惑,或者也会由此而悟。可说是疏导迷情于常识之外,发奇唱于未闻之前。然而佛教深奥玄妙,微言大义难以辩析,假如不能掌握其核心,怎么能表达它幽隐的道理呢?现只能根据它的大原则,叙述我所理解的佛理。

由水、火、风、地“四大”的特性,可以明白由它们结全成人体的本来面貌。人体是借助于物质而产生,本质上是与物质一样的东西。由此可见,人生如梦,生死无常。这就是过入佛教慧观的开始,好像举起了智慧的宝剑。于是在去去来来的万物变化中找到自性本性,在悲双聚散的人生大潮中体会到非我的真相。一切有形事都是梦幻,一切实有世界都是空无。达到这样的境界,怎么会感受到我与非我的界限,怎么会迷恋于有形之物呢?

如果执迷于一切理都得于自心,对外部世界又不能领悟,这样的人总是悲叹虽然独善其身,但没有建功立业。感怀先圣而兴叹,于是希望弘扬大道以明古训,于是就有了仁义忠恕之大德存世。但是如果你我同一境界,心照神应,泯灭了对立,达到性空、假有的玄观状态,即使用权交兵也如好友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好象文殊菩萨舞剑,正反逆顺都是道。虽然终日挥戈,却又无处见刀。这样的人,在敲鼓歌舞时也完全入神灵之境,舞刀弄枪时也成就了变幻莫没之教化。虽有功不必赏报,哪里有什么罪需要罚报呢?若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就要在俗世中寻求善恶的渊源,轮回报应是必要的。推究万事而追求其准则,则实行罪罚也是可行的。

尝试加以说明。因缘之所感应,变化之所生成,岂不是由于大道吗?无明是迷惑大网的渊源,贪爱是众多烦恼的原因。这两条皆虚而不实,是心智动用的结果。吉凶悔吝,都是无明与贪爱引出的。无明掩盖了真理,故情感理智皆迷恋于外物。贪爱流失了本性,故“四大”结成了形体。结成形体就有了你我的界限,情感凝结于外物,就有了善恶报应的主体。有了你我的界限,就不忘自私其身;有了善恶报应的主体,就贪恋生命而欲望不绝。于是醉生梦死,昏沉迷惑;抱疑长夜,疑瘅深重。这样就使人的得失互相转移,祸福相继而来,积了恶就有灾祸自天而降,犯了罪就会入地狱受到惩罚。这是必然的定数,是不容置疑的。为何?阳界所作所为,阴界自有对应。善恶之兆虽微,发展之势却猛,所以心的善恶与形声是因,而报应以罪福为果。

人的情感欲望本来自有报应,哪有阴间主宰?有主宰就失其道法了。然则福的报应,完全依赖心的感应。心的感应如此,谓之自然而就。自然者,即我心自然的感应,与所谓主宰,有何关系呢?现在回答对方提问的关键,检验于实例。

对方说地、水、火、风四大结而成人体,成为精神的住宅,那么此住宅有主了。请问“主”住在宅里,是有知觉呢?还是无知觉呢?如果说无知觉,则四大结成人体,非由精神感应而成。如果感应非由精神,由处处没有知觉。人体和灵魂都无知觉,甚至不知痛痒。这就象“伐卉翦枝”的比喻一样,对于阐明道理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有知觉,四大结成人体,是精神感应而成。感应是由精神而为,则处处都有知觉,精神和人体不地没有痛痒之知。精神有知觉,人体接触外物即有痛痒之知,所以人体不同于天地间火、水、风就清楚了。因此而论,精神与人体虽不同,但相互可以转化;它们内外有别,又浑然为一体。若缺乏达观,谁又知道它们二者的界限呢?假如未得达观,则愈外愈痴迷,凡禀形受命之类,莫不是如此。

既然禀形受命,则各以自私为障碍。障碍的根本不拔除,则求生的理念顽固;贪爱的根源不除,则保存生命的欲望更强。有一点迷情,心就会迷乱,而如果全体都陷入迷乱那将怎样?所以同逆相战,共生仇隙,祸心未灭,构怨不息。纵然是喜悦、苦恼,或情感无憾,凡形声之作为显着,必然会有明显的影响。道理上没有事先的期许,因果报应必然要发生。虽然想逃出报应,哪可能呢?这都是有因面报,有感生报,因佛教的立论根据与世俗是不同的,所以领悟也就不同了。

问:众生的常情是重视生命,不可丧失,产生这种常情的理由,是私恋自身的迷惑。应该开导使其达观,明白大道。对于这种迷滞,怎么报应理论来对待呢?

答:由心指使而做事,由做事而得到报应。所以人应当从自己所受报应来反观自己做的事,从做事受报中来诘问自心,使心从迷滞中反归到大道上。由此可见,释迦牟尼是因人们迷滞而阐明报应的道理,并不是就人们的迷滞现象而给予报应。为何呢?人很难悟道,时间已经很久了,佛教根据人的这一特点,开导人采用渐进方法。知道长久养成的习惯不可以一朝废除,所以先告示以罪福报应。

罪福报应不可忘记,所以做事要权衡善恶轻重。权衡的目的是使人检讨自己的居心善恶。善恶若迷滞于私恋,则迷滞由我而及于其他。弘扬佛理,情无牵持,才能尊敬贤人,容忍众人,由已及人,探寻因果报应的影响,解除生死轮回的迷惑。解除了迷惑,然后佛理大道方可明白。生死轮回方可超脱。在生死轮回中受苦的人,对于佛理大道,中等贤士犹未能领会,那么平常智慧的人能达到吗?

猜你喜欢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朱棣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三卷·龙树
  尊重僧界还俗人·太虚
  答 李 直 问·太虚
  卷第四十五·李通玄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二·明盂
  贤愚经卷第十三·佚名
  六道集卷二·弘赞
  卷之二·密云圆悟
  卷二百七·佚名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第一·义天
  圆通缘德禅师·惠洪
  宗镜录卷第七十·延寿
  阅东方杂志漫感·太虚
  卷第十二(第二诵之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忏悔·闻一多

    啊!浪漫的生活啊!是写在水面上的个“爱”字,一壁写着,一壁没了;自搅动些痛苦的波轮。(曾收入《红烛》,1923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

  • 四回 临潼斗宝·佚名

    (副上)(白)五更鸡鸣报晓筹。(杂丑上)(白)管叫中咱机谋。(副白)先生!孤曾用金帛买动柳展雄,众王子已到关口,是何缘故?(丑白)想必得了各国买路,放他们过山,也未见得。(内白)众王子来!(副白)有请!(同上白)皇兄请上,待我等一拜!(副白)孤也有一拜。(吹打)众

  • 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脱脱

        杨偕 王沿杜杞 杨畋 周湛 徐的 姚仲孙 陈太素李虚己 张傅 俞献卿 陈从易 杨大雅   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唐左仆射于陵六世孙。父守庆,仕广南刘氏,归朝,为坊州司马,因家焉。偕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

  • 卷七十六·毕沅

      ◎宋纪七十六 ∷起重光作噩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元丰四年辽太康七年   春,正月,乙未,命步军都虞候林广经制泸夷。   时韩存宝讨泸蛮乞第,逗挠不进,

  • 康熙十九年一月至康熙二十二年十月·蒋良骐

    康熙十九年正月,赵良栋与王进宝分道进师,连挫贼众于白水坝等处,复龙安府。王进宝克朝天关,遂复广元县。诏安亲王岳乐班师。赵良栋至绵竹,伪将军汪文元、伪巡抚张文德等迎降,遂复成都。王进宝复保宁。二月,诏顺承郡王勒尔锦等

  • 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七百六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稽古录卷二十·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庆历元【正月壬戌遣使十五路安抚 范仲淹言乞留鄜延一路毋出兵以招元昊夏竦言如此则泾原兵难以独出议未决二月元昊冦渭州任福大败于好水川福及将佐死者甚众 己亥豫王昕薨 初令诸州募置宣毅军合十余万

  • 卷五十二·鄂尔泰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录卷五十二墨尔哲勒氏强图理      希尔关苏尔都瑚     喀凡以上俱有传宏鄂       宏彀费尔佳      登秀温宝

  • 褚该传·令狐德棻

    褚该字孝通,河南阳翟人。晋朝末年,迁居长江以东。祖父褚长乐,任齐国竟陵王的录事参军。父亲褚义昌,任梁国鄱阳王的中记室。褚该自幼谨慎宽厚,在乡里享有美名。特别精于医术,在当时很有名气。在梁国当官,曾任武陵王府参军。随

  • 尹梦鳌传·张廷玉

    尹梦鳌,云南太和人。万历时中举。崇祯年间任颍州知州。八年(1635)正月,他正在凤阳拜谒上官,闻农民起义军至,立即赶回。这时义军已至城下。梦鳌与通判赵士宽率民固守。城北门外有座高楼,由此可窥视城中,生员刘廷传建议抢先占

  • 彭时传·张廷玉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1448),中第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第二年,成阝王监国,令彭时与商辂入阁参预机务。过后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他这才受命。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不久他进升为侍读

  • 卷二十四·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二十四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风俗上仁宗论谨习        司马光臣以驽蹇之质再为谏官陛下宠禄之优责任之重夙夜震恐不遑宁处思极竭愚忠以报塞万一

  • 景公欲废适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晏婴

    淳于古国名人纳女于景公,生孺子荼,景公爱之。诸臣谋欲废公子阳生而立荼。公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以贱匹贵,国之害也;置大立少,乱之本也。夫阳生,生底本脱生字,依别本改而长,国人戴之君其勿易!夫服位有等故贱不陵贵;立子有礼

  • 品藻·吕坤

      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卒时看不破,惊忧骤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  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  汉儒杂道,宋儒隘道。宋

  • 卷一百四十七·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四十七  宋 卫湜 撰儒行第四十一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此於别録属通论蓝田吕氏曰儒行者鲁哀公问孔子儒服孔子不对因问儒行而

  •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牧常晁

    元代全真道道士牧常晁撰,黄本仁编集。七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牧常晁诗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为论说类,包括《无极太极图序》、《三教同源譬说》、《万法归一图说》等,共三十五章。 其二为问答类,包括问金丹

  • 善见律毗婆沙·佚名

    亦称《善见毗婆沙律》、《毗婆沙律》、《善见律》、《善见论》等。佛教律书。18卷。古印度*佛音著。南朝齐僧伽跋陀罗与僧猗于永明六年(488)在广州竹林寺译出。内容前4卷述说佛教的三次结集和*阿育王时佛教向外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