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报应论原文

问曰:佛经以杀生罪重,地狱斯罚,冥科幽司,应若影响,余有疑焉。何者,夫四大之体,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寄生李栖照,津畅明识。虽托之以存,而其理天绝。岂唯精粗之间,固亦无受伤之地。灭之既无害于神,亦犹灭天地间水火耳。又问万物之心,爱欲森繁,但私我有已,情虑之深者耳。若因情致报,乘惑生应,则自然之道,何所寄哉。

答曰:意谓此二条,始是来问之关键,立言之津要。津要既明,则群疑同释。始涉之流,或因兹以悟。可谓朗滞情於常识之表,发奇唱於未闻之前。然佛教深玄,微言难辩,苟未统夫指归,亦焉能畅其幽致。当为依停大宗,试叙所怀。

推夫四大性,以明受形之本。则假於物。托为同体,生若遗尘,起灭一化,此则慧观之所入,智刃之所游也。于是乘去来之自运,虽聚散而非我。寓群形於大梦,实处有而同无。岂复有封於所受,有系於所恋哉。

若斯理自得於心,而外物未悟,则慧独善之无功,感先觉而兴怀。於是思弘道以明训,故仁恕之德存焉。若彼我同得,心无两对,游刃,则泯一玄观,交兵,则莫逆相遇。伤之岂唯无害於神,固亦无生可杀。此则文殊按剑,迹逆而道顺,虽复终日挥戈,措刃无地矣。若然者,方将托鼓舞以尽神,运干戚而成化。虽功被犹无赏,何罪罚之有耶。若反此而寻其源,则报应可得而明,推事而求其宗,则罪罚可得而论矣。

尝试言之。夫因缘之所感,变化之所生,岂不由其道哉。无明为惑纲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俱游,冥为神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动。无明掩其照,故情想凝滞於外物。贪爱流其性,故四大结而成形。形结,则彼我有封。情滞,则善恶有主。有封於彼我,则私其身而身不忘。有主於善恶,则恋其生而生不绝。於是甘寝大梦,昏於同迷,抱疑长夜,所存唯着。是故失得相推,祸福相袭。恶积而天殃自至,成则地狱斯罚。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矣。何者,会之有本,则理自冥对。兆之虽微,势极则发。是故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

本以情感,而应自来,岂有幽司,由御失其道也。然则罪福之应,唯其所感,感之而然,故谓之自然。自然者,即我之影响耳。於夫主宰,复何功哉。请寻来问之要,而验之於实。

难旨全许地水火风结而成身,以为神宅,此即宅有主矣。问,主之居宅,有情耶,无情耶。若云无情,则四大之结,非主之所感也。若以感不由主,故处不以情,则神之居宅无情,无痛痒之知。神即无知,宅又无痛痒。以接物,则是伐卉翦林之喻,无明於义。若果有情,四大之结,是主之所感也。若以感由於主,故处必以情,则神之居宅,不得无痛痒之知。神既有知,宅又受痛痒,以接物,固不得同天地间水火风,明矣。因兹以谈,夫形神虽殊,相与而化,内外诚异,浑为一体。自非达观,孰得其际耶。苟未之得,愈外愈迷耳。

凡禀形受命,莫不尽然也。受之既然,各以私恋为滞。滞根本不拔,则生理弥固。爱源不除,则保之亦深。设一理逆情,使方寸迷乱,而况举体都亡乎。是故同逆相乘,共生仇隙,隙祸心未冥,则构怨不息。从复悦毕受恼,情无遗憾,形声既着,同影响自彰。理无先期,数合使然也,虽欲逃之,其可得乎。此则因情致报,乘惑生应。但立言之旨本导,故其会不同耳。

问曰,若以物情重生,不可致丧,则生情之由,私恋之惑耳。宜朗以达观,晓以大方。

岂得就其迷滞,以为报应之对哉。

答曰,夫事起必由於心,报应必由於事。是故自报以观事,而事可变。举事以责心,而心可反。推此而言,则知圣人因共迷滞以明报应之对,不就其迷滞以为报应之对也。何者,人之难悟,其日固久。是以佛教本其所由,而训必有渐。知久习不可顿废,故先示之以罪福。

罪福不可都忘,故使权其轻重。轻重权於罪福,则验善恶以宅心。善恶滞於私恋,则推我以通物。二理兼弘,情无所系,故能尊贤容众,恕已施安。远寻影响之报,以释往复之迷。迷情既释,然后大方之言可晓,保生之累可绝。夫生累者,虽中贤犹未得,岂常智之所达哉。

猜你喜欢
  卷三十·赞宁
  白云祖师初学记序·清觉
  把门关好·佚名
  卷二·佚名
  卷一·佚名
  卷第六十三·霁仑超永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智旭
  大智度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佛说坚意经·佚名
  卷六·野竹福慧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一·德辉
  卷第七·行策
  佛说逝童子经·佚名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佚名
  增修教苑清规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毛滂·唐圭璋

      滂字泽民,衢州人。为杭州法曹,元符二年(1099)知武康县。崇宁初,除删定官。五年(1106)送吏部与监当。政和中,守嘉禾。有东堂词。  水调歌头  元会曲  九金增宋重,八玉变秦馀。千年清浸,洗净河洛出图书。一段升平光景,不

  • 卷一O·袁枚

      江宁吴模,字元理,应童子试时,年才十三,举止端肃。因唤入署,啖以果饵。旋即入泮。邑中名士沈瘦岑,以女妻之。嗣后十年,不复相见。诗人李晴洲告予曰:“元理小秀才,近诗曰佳。比其外舅,骚骚欲度骅骝前矣。”诵其《迎秋》一首云

  • 第一齣~第十齣·佚名

    第一齣 家门始末【满庭芳】〔末上〕年少书生。工容淑女。双双奇事堪夸。改妆避难。飘泊各天涯。不料婚姻钦赐。男和女形影争差。花烛下徘徊却顾。此际两相遮。〔问答照常〕轻烟多侠气。捐躯引手。不类烟花。更奚奴保

  • 第十五歌 姐倪姐倪十指尖·刘半农

    (失望的歌)姐倪姐倪十指尖,尖尖楚楚数铜钱。 你扳仔指头数一数,一年共总有多少日? 多少日苦来多少日甜?姐倪姐倪十指尖,尖尖楚楚数铜钱。 我一五一十数得一年共是三百六十日,一半苦来一半甜。一半苦来一半甜,那里一半苦来那里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八·佚名

    嘉靖四十二年二月庚戌朔○癸丑行祈榖礼于 玄极宝殿命成国公朱希忠代○诏发太仆寺马价银一万两于良乡县缮葺各公廨驿递良乡最近京供应劳顿会岁比不稔各省直协济银两久不徵角□羊廨宇驿递倾废其丞簿率僦民屋以公使往来

  •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三五 学堂大概情形·周作人

    江南水师学堂本来内分三科,即是驾驶,管轮和鱼雷,但是在一九〇一年时鱼雷班已经停办,驾驶与管轮原设有头二三班,预定每班三年,那时候三班也已裁去,事实上又不能招收新生直接加入二班,所以又改头换面的添了一种副额,作为三班的替

  • 刘元珍传·张廷玉

    刘元珍,字伯先,江苏无锡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起初授职南京礼部主事,进为郎中,父母年岁大了,刘元珍回家赡养他们。后又起用为南京职方郎中,淘汰军营中老弱的士兵,每岁节省银两二万多。万历三十三年(1605)京官考察,吏部

  • 王道第六·苏舆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

  • 读诗私记卷三·李先芳

    (明)李先芳 撰○邶墉卫考【卫自顷公首壊王制并邶墉入卫】卫自康叔受封武庚之地与邶墉并为三国后邶墉入于卫故三风皆载卫事大全云緑衣燕燕等诗荘姜自作共姜作柏舟桑中作于卫国而或系邶或系墉泉水载驰竹竿皆作于外国而一

  • 卷一百七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七十九日本山井  物观 撰论语第四述而第七考异古本经德之不脩下学之不讲下闻义不能徙下不善不能改下共有也字 吾不复梦见周公下有也字 举一隅下有而示之三字足利本作示之无

  • 聚集品第二十九·佚名

    大菩萨修四禅定,如所爱乐而无祝或复不住於四禅,当得最上之菩提。得最般若住禅定,四无色等三摩地。为得最上大禅定,而复不学诸漏荆此功德藏未曾有,行三摩地而无相。住彼不破於我见,有心所思生欲界。譬如南阎浮提人,未生诸天生

  • 梵行品第十六·欧阳竟无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衆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   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   應以十法而爲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

  • 佛说摩邓女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阿难持钵行乞食。食已阿难随水边而行。见一女人在水边担水而去。阿难从女丐水。女即与水。女便随阿难。视阿难所止处。女归告其母。母名摩邓。女于

  • 万锦情林·余象斗

    明代通俗类书。六卷。全称《新刻芸窗汇爽万锦情林》,余象斗编集。今存明万历二六年双峰堂余文台刊本,藏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本书分上下层分类刊载琐记、诗话、笑林、书翰与历代中短篇小说等。上层一卷的篇目有:华阳奇

  • 海游记·佚名

    章回小说。清无名氏著。六卷三十回。全书前七回为故事楔子,记海外归来的 管城子流离失所,目睹人间“善人”逞凶作恶, 祸害无辜,因世不容身,下海去无雷国。后二十 三回叙无雷国“海下奇闻事”。在其所辖紫岩岛 上,乐善好施的

  • 月明和尚度柳翠·李寿卿

    杂剧剧本。南海观世音菩萨净瓶内的杨柳枝因偶污微尘,被罚往人间,在杭州作风尘妓女,名为柳翠。三十年后罗汉月明尊者化成风魔和尚,经过三次说法,使柳翠醒悟,同时坐化升天。金院本有《月明法曲》、《净瓶儿》二本,内容应与此剧

  • 枯树经·佚名

    佛说枯树经,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