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僧界还俗人
近年以来,各处开坛传戒,其由各界出家受戒而入僧界者,年多一年。但看各传戒之寺,住三百二百或四五百众,便可见矣。但入僧者虽多,而僧众并不见增,则因由僧界还俗者日多也。且还俗而散入军界、政界、学界、商界者,亦时有闻人。惜拘旧来习惯,以由僧还俗为羞耻,深自隐秘其为僧历史,不相闻问,不相联络,致虽其为僧数年或十数年,一旦返俗,仍于佛教无所裨益。近来还俗人多,亟应阐明佛教,一破旧习,俾佛教与社会人士,转加尊重而改易羞心理为耀观念,组设“僧界还俗佛徒会”,弘护佛教,服务公益,则自他俱利矣。
按佛教戒法,凡正信佛教而出家为僧者,一旦深觉自身不适宜僧众生活,虔守僧戒,或忽因特殊的环境与内情必须还俗者,准许陈白僧众,依佛律舍僧戒而还俗退为在家菩萨,或五戒优婆塞,三皈优婆塞,以为在家佛徒。若后机缘转变,亦仍可受戒为僧,如此为僧还俗可经三次,第三次还俗后,才不许再受戒为僧。既令不能守僧戒者容易还俗,则僧众份子可较纯净,而曾受僧众教化与训练者,还入社会,于护教化利群众较为有力。例如暹罗、缅甸之上层社会人士,均须入僧再还乃能受人尊敬。我国古来,若朱元璋之还俗做皇帝,刘秉忠之还俗做宰相,姚广孝之还俗做少师,亦无不大有裨益于佛教于国群。故于由僧还俗之在家佛徒,本佛律之意旨,应时势之需要,急宜提倡尊重以一变旧风气也!
但于此有必知之条件者:其一、还俗时须当众缴出戒牒衣钵,改换衣装,宣布还用俗家名姓。其二、如再来出家为僧,必再经剃度受戒之完全手续。其三、还俗时应退为在家菩萨或五戒优婆塞,最少亦须仍为三皈优蒲塞,否则、即成非佛教徒,为一普通之人矣。尤不可改从异教,为异教徒。盖为普通之人,但不唯舍戒而且舍信佛;若为异教徒,则不唯舍信而且破见断善为一阐提矣。于此窃愿诸已还俗者,从速觉悟,而为互相尊重之组织。以后诸还俗者,均能遵依条件,善自安立!
猜你喜欢 因明正理門論本〈不分品〉·欧阳竟无 梵志施佛纳衣得授记缘品第四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德清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二卷·佚名 卷中·佚名 成实论 第三卷·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六·法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八·佚名 卷第一百五十一·佚名 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上·佚名 四教义卷第十·智顗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四·湛然 护戒品第二·佚名 序·佚名 番大悲神咒·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