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诏同注

按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遂说此经。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即是佛说。传至中华凡五译。今从玄奘所译者。以中国盛行故也。般若者梵语也华言智慧。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彼岸。众生由迷慧性居生死。曰此岸。菩萨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槃。曰彼岸。心者般若心也。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说此经者。欲令众生断除妄心显发本性故也。经者法也。常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皆经中所说之旨。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度苦者。即度一切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深般若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称自在。此自行也。复念世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自在。此化他也。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但称菩萨者从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实相般若也。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者观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领纳也。想者思想也。行者作造也。识者分别也。识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脱也。一切苦厄者。世间之众苦也。菩萨由照五蕴空寂。离生死苦。复闵在迷众生颠倒妄想。悖理乱常不忠不孝。十恶五逆致受众苦。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解脱也。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叙述观自在菩萨度生之功行。此是别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观自在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 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为众请问。故菩萨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犹融冰为水。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乃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者。指前五蕴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菩萨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真空实相之中。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故总结云。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也。乃至者。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空十二因缘也。无明者痴暗也。谓于本性无所明了。非瞢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无无明等者。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其性本空无生灭相。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义与前同。但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生相者。如法华经云。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也。灭相者。如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著心也。十曰有。作谓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二者世间之法也。灭即涅槃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 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萨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药忘。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 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萨之人依此般若法门修学。功成理显。故得心无业缚。因无业缚故。无生死恐怖。即无生死恐怖。则无颠倒烦恼。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故云究竟涅槃。涅槃者。梵语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谓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言非惟菩萨。如是修证。而一切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前是显说般若。后是密说般若。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四种咒者。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灭痴暗名大明咒。能显至理名无上咒。极妙觉果无与等者。名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结般若功用广大。除苦得乐决定无疑。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摩诃

已上密说般若。此五种不翻之一也。盖咒是佛之密语。非下凡所知。法华疏云。咒是鬼神王之名号。称其王名。则部落敬主。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又咒者愿也。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类我。佛菩萨说咒。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能诵此咒者。则所愿无不成就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 第十三卷·佚名
  覆徐润琴居士书·太虚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二卷·灌顶
  十八种品第五·佚名
  第七回·胡兰成
  三〇 三十二相经·佚名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八·佚名
  俱舍论疏 第十三卷·法宝
  卷第二·契嵩
  青年修养与佛教·太虚
  卷第六·佚名
  凡例·白岩净符
  潮音草舍诗存(一)·太虚
  艳诗·佚名
  如来常无常品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一·彭定求

        卷121_1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李林甫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睿文含日月,宸翰动云烟。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   卷121_2 【奉和圣制次琼岳应制】李林甫   东幸从人望,西

  • 蒋序·孙元衡

    诗之为道难言矣。非独作诗难,即读诗亦难。余非诗人也,而喜读诗。忆自总角之年,窃览前人诗集,而于昌黎之奇堀、长公之豪宕,谓其笔力才气诚足千古,然非后人所宜学。继而读晚近之诗,心折于两公,始知其本自风骚、出入汉魏,固非浅近

  • 卷二百七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七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四十四 张 宪 汶阳道中 汶水东入海疾流无巳时可怜齐与鲁荒草秋离离日淡野水黄风高木叶飞系舟闲吊古不觉泪沾衣 秋日古城叶希圣见访 夫君沧江来访予清溪

  • 卷一百七·列传第三十七·列女·脱脱

        ◎列女   ○邢简妻陈氏 耶律氏常哥 耶律奴妻萧氏 耶律术者妻萧氏 耶律中妻萧氏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与其得烈女,不若得贤女。天下而有烈女之名,非幸也。《诗》赞卫共姜,《春秋》褒宋伯姬,盖不得已,所

  • 卷之上·川口长孺

    台湾为海中孤岛(台湾纪略),古无闻焉,明人始来往其地(明史、香祖笔记。台湾纪略曰:「地在东隅,形似弯弓,中为台湾市,市以外皆海」)。其地在琉球西(台湾纪略),有鸡笼山、淡水洋(明史、东西洋考。明史曰:「中多大溪,流入海,水澹,故名淡水洋

  • 卷之五十一·佚名

    成化四年二月壬辰朔以水旱免直隶高陲州成化三年秋粮六万五百七十九石有奇马草九万五百余包○癸巳命太仆寺于顺天府所属寄餋马内选大马五千匹送御马监牧餋应用时御马监传旨欲选万匹兵部以尝遣官选给京营数多为言故减其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佚名

    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壬辰朔上免群臣朝贺大学士赵志皋张位沈一贯诣会极门行礼○是日赐三辅臣上尊珍馔○四川地震三日○甲午 宣宗章皇帝忌辰遣官祭 景陵○丙申册封日本正使都督佥事杨方亨回至釜山以事竣奏闻兵部覆言关白

  •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吕思勉

    语云:“大器晚成”,一人尚然,而况一国?中华民国的建立,虽已30年,然至今仍在革命的途中,亦无怪其然了。策励将来,端在检讨已往,我现在,且把这30年来的经过,述其大略如下:民国的成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来专

  • 卷之一·林时对

    明州野史拾遗氏蠒翁纂本朝远过前代陈太史明卿壬午殉难列传叙列朝年号辨误南北都大内宫殿考京都形势祖陵祀典高皇帝御制皇陵碑文本朝格令设科取士条格宫中二十四衙门考王轸家书銮舆不宜轻出三恨五失十五胜算昭代状元考

  • 韩公叔有齐魏·佚名

    【提要】 敢于自己作主,擅自割让国土给他国,作为大臣而言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然而干这事情的郑申巧于为自己辩解,既免去了灾祸,又得到了褒扬。 【原文】 韩公叔有齐、魏,而太子有楚、秦以争国。郑申为楚使于韩,矫以新城,阳

  • 卷十六疆里·冯煦

    凡全省领府八,直隶州五,统辖五十五州县,与吴、越、豫、鄂、赣诸省接壤。安庆府为省治,领县六。面临大江,西接湖北界。北曰庐州府,领州一县四。又北曰凤阳府,领州二县五。府北接江苏、河南界。庐州之东曰和州,领县一。曰滁州,领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 庚子春正月己丑朔。 己亥,夏煜自庆元还,言方国珍奸诈状,非兵威无以服之。上曰:“吾方致力姑苏,未暇与校。”乃遣都事杨宪、傅仲彰往谕之曰:“吾始以汝为豪杰,识时务,不待征讨,幡然归命。嘉汝之意,命以

  • 如意馆的画·齐如山

    如意馆这个名词,现在也相当陌生了,从前也曾发扬过若干年,到道光以后,就渐渐的衰微下来了。按明清两代,宫中所有的机关衙门,都归太监统领,其官衔便名曰总管太监。在紫禁城内,不归太监管的,只有三个衙门:第一是内务府,专管

  • 卷十二·陆九渊

    卷十二 与赵然道 若已汩于利欲,蔽于异端,逞志遂非,往而不反,虽复鸡呜而起,夜分乃寐,其为害益深,而去道愈远矣。 三 富贵利达之不足慕,此非难知者。......但一切断弃,则非道矣。知道之士自不溺于此耳,初未

  • 卷第六十七·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于明智居士所,闻此解脱已,游彼福德海,治彼福德田,仰彼福德山,趣彼福德津,开彼福德藏,观彼福德法,净彼福德轮,味彼福德聚,生彼福德力,增彼福德势。渐次而行,向师子城,周遍推求宝髻长者。见此长者在

  • 三论玄义·吉藏

    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总序宗要。开为二门。一通序大归。二别释众品。初门有二。一破邪。二显正。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通理为宗。但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五百异部萦见网为泥洹。

  • 双面笑佳人·莫里斯·勒布朗

    一个绝代佳人在空无一人的小丘上突然死去,她佩戴的价值连城的首饰也全部不翼而飞。几十年后突然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漂亮姑娘,她时而纯真,时而放荡,行动诡秘,时时涉嫌大案,令警方头痛,却又无可奈何。她与几十年前的旧案有关吧?她

  • 陈后主集·陈叔宝

    诗文集。南朝陈叔宝 (553—604)撰。一卷。叔宝字元长,小字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南朝陈末代皇帝,诗人。生于江陵,公元五八二年即帝位,嗜酒色,荒朝政,大建宫室,崇尚奢侈,荒嬉无度。日与妃嫔、狎客游晏,重赋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