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意馆的画

如意馆这个名词,现在也相当陌生了,从前也曾发扬过若干年,到道光以后,就渐渐的衰微下来了。按明清两代,宫中所有的机关衙门,都归太监统领,其官衔便名曰总管太监。在紫禁城内,不归太监管的,只有三个衙门:第一是内务府,专管宫中一切事宜,连太监也归他节制。他附属的机构,还有几处,最大者为造办处。此层容另谈之。第二为太医院,他也有一个附属的机关,就是御药房,此层我曾写过一篇文字,在《联合报》副刊登过,虽不甚详,也有一个大概,兹不再赘。第三就是如意馆,现在来把他谈谈。

如意馆,在文字中,则称为画苑,宋元等朝已有之,从前不必谈,只谈谈清朝的情形。清朝设立如意馆,康熙乾隆皇帝,都想把他大发达一气。他们的意思是几几乎与翰林院并重的。按翰林院乃为国家储备经济学问人才的衙门,如意馆自然不能比拟。但若专按书法说,实在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翰林院是个提倡书法的地方,如意馆是个提倡画法的地方。所以康乾年间的大画家,如郎世宁等,大多数都在如意馆有差使。其时馆中的人员,并不像翰林院的人员,翰林院的人,都有官员的资格,到时候或遇机会,都可升官,如意馆则无此资格,故如意馆的差使,不够一个官衔。虽如此说,可是有许多人,都愿在此有个名义。第一皇帝之所以设此机关者,一因要提倡画法,二也是要与各大画家亲近亲近。在殿庭上君臣不能随便谈绘画,而此处则可长谈,大臣中之能画者,在此处可与皇帝多亲近,自然升官的机会就较多;下级的人员,虽然不能与皇帝常说话,但既常见皇帝,便也容易得好的机会,所以有许多人,在其他衙门有差使,而此处也巴结上一个名义,便可由那一边熬资格,此一处找机会,因为这种情形,所以那一个时期如意馆相当发达了若干年。可是因为有这种情形,也就有许多自爱的人不愿意进去,因为他有夤缘的嫌疑。且在康乾年间,因皇帝常到馆中盘桓,故尚有许多真正画家常来,后来的皇帝不常去,有名的画家也就都不去了。以上谈的是关于人事的情形,兹再谈谈他的工作。在康乾年间有些位名画家在里头,当然画出来的作品,有很好很有价值的东西,但这可以说是自画其画,与如意馆三字无干,与古人所谓苑画者,大不相同。千百年来,所谓苑画者,都是工笔一流,如意馆中出来的画,也是如此。所以自各大画家离开馆之后,如意馆出来的画,就不为人所重视了,后来就只是当官差了。官差是怎么回事呢?官中地面宽得很,房屋也多得很,各屋中都有字画,这些字画,每到年终,除夕以前,都要换成新的,因为宫中有轴的字画很少见,据太监说,从前绝对没有,都是只托一层,镶上边,粘在墙上,所以每年必换,遇有喜庆事,或特别的事情,也要换一次新的,不但此,就是各处之桃符、门神、楹联等等,也都是每年一换,凡写的物件,都交翰林院书写,凡画的物件,都归如意馆绘画,这是最大的一项工作。写画齐了,都交如意馆附属的装潢处裱褙好了,再交太监分往各处粘贴。据太监说,这里头有时也有幸遇,有一年,某翰林写了一条,贴在某宫中,皇帝看见,说他写得好,录的文字也好。以后该翰林就升迁了。他还说,这是老太监们的传说,是哪一位皇帝就不知道了。按这种事情,虽然不敢说果有与否,但理想中是很可以有的,所以各翰林对于这种差使,都是乐意当当的。到民国后,宫中各墙上,粘的这种字画,还多得很,随处可以看到。

到了光绪年间,他们又添了一种工作,因为这种工作,后来又慢慢添了一种生意,颇能得利,这种工作,是什么呢?就是西后晚年,很爱把自己所画的画赏赐大臣,其实她画的稀松平常得很,也可以说拿不出手去,所有画的,都是如意馆人员代笔,画好之后,呈西后看过,然后在该画上端中间,印上一颗印,印文总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赐给大员,大家都非常之重视,于是旗门大臣中,便有运动求赐御笔之人,这一来不要紧,给如意馆招来了许多买卖。运动这种赏赐的人,都得经过内务府大臣,因为别的大员,平常不能见到西后,而内务府大臣,则可常常见面,因为这本是不费之惠的事情,只若一求,大概总可以得到,所以在光绪年间,各大臣的客厅中,大多数都是挂的西后画的九桃。最初只是堂官资格的人员,才能求赏,后来司官们看着眼热,尤其内务府的司官,得机会也求赏赐,也常蒙允准。但赐大员的都有款,写明赐某人,赐司官的,就只有一颗“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印,也就够了,得者挂在客厅,亲戚交游,都以为光宠,人人争羡,越来求者越多,于是如意馆的人员,许多自己预先进好几张存着,遇到用宝(印)的时候,随带着印上一个宝,便可送人,得之者必有很厚的报酬回赠,久之生意就来了,因为如意馆的人,与琉璃厂纸店都相熟,于是把印上宝的画存到纸店售卖,可得很高的价钱,本来皇太后的御笔,谁不重视呢?南纸店见此有利可图,乃自己雇人画好,送到如意馆用宝,每一张送如意馆十两银子,后渐渐落到每张二两。到光绪庚子前后,宫廷的威严渐渐衰落,南纸店便有私自刻印者,久之成风气,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这颗印,大南纸店中,差不多家家有之了,于是皇太后的御笔画,便成大路货了,所画的总是松鹤、九桃、绶带鸟等等,多是庆寿用的,北平管这类的画,叫做“寿意儿”。遇到有庆寿的,亲友们送这样一张画,颇觉新鲜,悬在寿堂中间,也无论真假,总是御笔,显着特别冠冕。民国成立,如意馆这个机关,早就没有了,然这种御笔画,还随时可买到。记得民国三年,有友人之母庆寿,我买了这样一张送他,所有贺客都以为难得,本家见了我,谢了又谢,尤其他们老太太视为至宝,见了我说,你送我这样贵重礼物,怎么报答你呀?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平常的东西,但我看着他们太高兴太兴奋,所以我当时没好意思告诉他们,过了些天,才详细说知,但他们仍以为是极贵重的东西。到现在说如意馆的画,是没有人重视的了,在前清时代,如意馆的画,也就是一般不大懂画的人欢迎,真正书画家,是早就鄙视的。其实如意馆的画风,是由宋元的画苑传下来的,然宋元的苑画,还可以同清朝翰林院台阁体的字相提并论,而如意馆的画,则与台阁体的字,也比不上了,与翰林院的纱帽字,还可以比比(从前翰林院馆阁体,俗语曰纱帽子字,纱帽之下,加一子字,轻视极矣)。如意馆的画,虽然不十分高明,但他附属的装潢处,技术确很高,宫中的新旧书画,都归他们装裱,据云当年都是由苏州约来上等的工人,所以一辈一辈的传下来,都还没有离格。他还有一件事情,也很出名,就是制拌印泥,比外边的好得多。第一艾绒捶得好,极净而又有骨力。第二油炼得好,据如意馆人云,从前朝廷无论用什么宝,打什么印,绝对油不许洇(走),同治以后虽不像从前之认真,但亦不能差大格,除用三十年前的陈油外,还要加炼。第三用的色料好。宫中所用的印色,除皇帝平日打小印所用者,间乎有外边督抚所进奉之旧印色,或最好的漳州印泥外,其余都是如意馆所制。公事用大宝的印色,用辰砂,即朱砂之最好者,或稍加最好的朱砂。若皇帝平常所用之小盒者,则多加珍珠面,及宝石面等等,以便发光。平常所谓有宝色,共用八种材料,故称八宝印色,这种印色,到现在书画家还极珍视。

猜你喜欢
  卷九·本纪第九·柯劭忞
  补编(四)·佚名
  卷之十一·佚名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七·佚名
  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十三·佚名
  卷之五十三·佚名
  自序·郝经
  卷二十八·朱轼
  延寿·周绍良
  叶仪传·张廷玉
  费序·郑达
  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卷四十二·宋敏求
  卷二百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漱玉词 全文·李清照

      ☆孤雁儿(并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

  • 卷之四·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五言古体感旧詶宋军咨见●我酒且缓倾听君放●行君●意何苦慷慨陈平生少为闘鷄儿鲜裘●春明走马出飞弹撇捩夸身轻气服诸侠徒不

  • 卷第一百四十九·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五〔起屠维大渊献(己亥),尽昭阳单阏(癸卯),凡

  • ●崇祯实录卷之十·佚名

    怀宗端皇帝(十)崇祯十年春正月辛丑朔,日食;免朝贺。以程国祥为户部尚书。甲辰,常熟张从儒讦奏前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盖怨家嗾之也。疏上,温体仁修吝,命逮下刑部狱,几殆。谦益尝作「故太监王安祠记」,曹化淳出王安门

  • 沈亻全期传·刘昫

    沈亻全期,相州内黄人。考取进士。武后长安年间(701~704),升任通事舍人,参与编撰大类书《三教珠英》。沈亻全期善于写作诗文,尤其长于做五七言诗歌,与宋之问齐名,当时人称为“沈宋”。后转任考功员外郎,因犯贪赃罪流放岭南。神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八 乙巳冬十月乙酉朔,上闻明玉珍取云南失利,诸将往往暴掠,玉珍不能制,乃遗以书曰:“自元失其驭,天下兵起,假窃名号者,比比皆是。然仁人志士,务在救民,故泽被当时,福流后裔,惟愚者诛降戮民,自绝于天。今十

  • 鬻子序·逄行珪

    鬻子名熊,楚人,周文王之师也。年九十,见文王,王曰:老矣。鬻子曰:使臣捕兽逐麋,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师之。著书二十二篇,名曰《鬻子》。子者,男子之美称。贤不逮圣,不以為经,用题纪标子。因据刘氏九流即道流也。遭秦暴

  • 卷十·姜宝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事义全考卷十    明 姜寳 撰九年春王正月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据经文言叔姬分明于未絶若果出则岂肯逆其丧以归乎故知左氏之说既非而胡氏以为姬不应出鲁得以义责之者其说亦非也鲁得以义责其终必亦

  •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决定分第七·佚名

    已说升进法,所摄诸功德。修行决定分,是今次第说。善於出息念,入息俱亦然。出入谛思惟,分别具明了。此则决定分,世尊之所说,一切诸善根,各各尽自相。最胜无上智,说名为决定。彼诸修行者,安住决定分。出息入息时,正观无常相。息法

  • 卷五百三十八·佚名

    △第四分妙行品第一之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畜門徒白二[一]三十八   如世尊說.若苾芻尼滿十二夏欲畜門徒.應從苾芻尼僧伽乞畜門徒羯磨。應如是乞.   敷座席鳴揵稚.言白旣周.諸苾芻尼集.極少滿十二人。彼苾芻尼向上座前致敬已.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觀照品第三之二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聲聞般若若獨覺般若若菩薩摩   訶薩般若若如來應正等覺般若.是諸般若皆無差别不相違背無生無滅自性皆空.   

  • 卷四·印光

    卷四/题词、答问法语别录法语别录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捨此法门,其何能淑。凡

  • 复古松长老书·太虚

    古松长老元照:敬展华函,过蒙藻饰,莫名感愧!久闻高德,以怠疏参访,未能一亲尘教,尤深钦驰!恭诵道霈禅师八吉六胜颂,藉知胜地垂荒。怆然曷已!然比年天灾人祸,不惟贵省之厄。当此剥极将复之会,法灯殆不远重辉之日,荷殷殷垂意于瑛师及虚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二卷·世友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二卷尊者世友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辩千问品第七之三此四念住几断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住。若有漏是断遍知所遍知。若无漏非断遍知所遍知。几应断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

  •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四·行秀

    侍者离知录后学性一校生生道人梓第五十四则云岩大悲示众云。八面。十方通畅。一切处放光动地。一切时妙用神通。且道。如何发现。举。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尔恁么问图个甚么)吾云。如人夜间背手摸枕子

  • 焦氏易林注·尚秉和

    尚秉和撰。十六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自《焦氏易林》问世以来,历代未有为之详注者;至于以卦象解释《易林》之义,更无一人。作者认为,西汉释《易》之书,莫如《易林》之完善,凡《易林》文辞无一字不从卦象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