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八种品第五

佛告持人。何谓菩萨晓了诸种。若能分别十八诸种。而顺思惟识别于观。眼种本末则无眼界。悉空无我我所。入不久存。眼种虚无则曰自然。用眼自然故曰不真。因迷惑思想而合成。眼无所成不得识行为虚空形,犹如虚空悉无所成。悉无所有亦无处所。眼无内外亦无中间。欺诈之业无有真实不可护持。从因缘生无去来今,则为自然本净无形。罪福所成从颠倒兴。为现在缘之所见转故曰眼空界不可见。计于眼者则无有界。识游其中因曰眼界。眼根清净其色晃燿合于意根。因缘所缚三事合会。眼色识集眼界空。其眼界不成界无界。其明智者乃觉知。是故菩萨分别眼界解了真谛。以了色本则无所有。何谓以了色无有界。不与色会亦不离矣。无所生长。虽说色界则无所有色无处所。何以故云色无有界。色无有色无内无外亦无中间。立存虚无。因其思想眼睹色光。眼种清净以见好色。假号曰色。无得有处,犹如明镜见其面像。无垢清净反想有色。虽现镜中有形色。其影乃从内出不从外入。用外形照内镜现。眼亦如是,以用清净虽由于色。为之见镜睹夫面像。以见色空色之自然。无有境界而不可取悉无所成。其色想者本无所生。众生不解。适见色已其以解色。界无所生则无有界。以解色界了色本末。无去来今虚无自然。叹咏光斯缘合所谓也。色界如是,以眼识故。真谛观者知之无界。云何观之。无眼识种。其眼色者则无处所。本净所致眼色叵得悉无所有。眼识无法假号现耳。眼识不合无真实形。眼识之界因颠倒杂。从宿世成。现在因缘之所见缚。与因缘会号曰眼识。用众生在颠倒。若至圣见分别了之。眼识无界。所以者何。眼无所成。十二因缘起对合生。讬于所作假号眼识。慕乐识行起所习行合成于识。虽有所睹皆虚不真。讬有形相因缘现耳。宣说眼识使众生了。如来班宣分别众形。诸想合成故曰识。无所成眼。以清净识之本相因行所趣。故曰所见。虽习眼识故曰无界。所以者何。眼不求斯我得眼识。及与不得了之。色识无获令自然。所以者何。无所成故也。假讬有言而现斯义。为众生故救摄危厄。眼本所行意念是地识相自然。眼界色界识界。三事合成诸界集会。因缘业相宣诸法会。故有讬眼色识。如是计惟。是以便入众生达彼无眼。无有色界亦无识界。如是所教断除诸着。若能有了如来所达觉众方便,则能晓解一切三界则无有界。所以者何。计于诸界实无有界。色不可得。耳声识界亦复如是,鼻香识。舌味识。身触识。意法识。计挍思惟观无所成。意界虚无不有真实悉无所有。又是种者则无所成,犹如有人下种在地稍稍生牙。水为因缘日光照之。其种所牙无所造行。其种不与牙共合成。因种生牙种不离牙牙不离种。意界如是,从其意业显现种矣。故有意界。意不离念念不离意。意界虽别因缘合成。其意界者无内无外意无中间。皆由宿命本行所立。悉由意业因界合会。现在因缘之所合生。故假曰意。从己所部罪福所生。十二缘起显有所宣。故曰意界。方便说之欲令众生解其本末。究竟求之实无本末不可得之。所以者何。心自放逸无处所故。所有至识柔软言辞。其意界者悉无真谛。无有过去当来现在。明者晓了意界无界法界无有。何谓观察法界自然。悉无所有而不可得。法界无成不得形像。唯颠倒立无有人寿。从虚伪生兴受识矣。故曰法界。何谓晓了法界之无显现其界。所以者何。其法界者则无所有。从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曰无界。所以其界因缘合成转成颠倒。如来至真解众生界。故曰法界。讬集假号。法界无内亦无有外亦无中间。然住合结除善不善法。断一切诸义宣布道教。故曰奉行。论无所有法界虚空。无成就形假有号耳。法亦如是无所成像。以断法想取现要说。悉无境界故先叹之。无去来今为现在缘而见系缚。从缘合成。众生不解。明者晓了而证明。法界无界不多不少,则以方便因言法界。其了法界。皆除一切三界所生。以断诸法无说法界。因缘言相用处诸法。故曰究竟。明者宣曰无所生相。所以者何。法界之相悉无所成。法界无处。无处非处。无合住处。亦无不住。察了法界永无所住。法界无生。无能者,无合会处。无合无散。法无所造亦不成就。以能如是观法界者,则察意识而无有识。当作何观。无生界则曰识界。所以者何。计其意识无所有故。虚伪不实合于颠倒。从意念有故曰意识。由因愚冥凡夫所行。唯贤圣达见知之耳。以二事宣意识所缘。用众生类不能解了。明者所别从虚无。不真正想所生有意识。其意识界无有殊特。班宣究竟假讬有言:借于众生。不解意识本末无界。因缘所集轮转无际。诸贤圣等不求识界。无内无外无有中间。明者晓了其意识者不睹意识。皆从缘起从颠倒兴。以二因缘而有众生。不真思想受于虚伪。从心行生。随俗相有意识耳。众生本心从是缘现。意识无去当来现在。意识计本亦无所着。意识所在无去无来无所存立。意无所住。所以者何。意识本净则无有二无相无二。所在立处而不可见。明者晓了意识如是,其意识者无有法说。无合会亦无离别。无所生想无言教相。独贤圣了。何谓识界。从所来者无所从来。无有因缘。所以者何。其意识界从因缘生。察其本末无有见者,明者晓了意成如是,本无有作。众生自造悉无所生。众生所出相无所生。佛言:持人。若有菩萨当作是观。晓了意识则无识着。

猜你喜欢
  道行经本无品第十四·佚名
  第八卷·慧沼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五·明雪
  卷第十五·佚名
  大丞相游公祭文·无准师范
  卷三十八·佚名
  卷第七十四·佚名
  第六 梵天相应·佚名
  卷第十三·祖琇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一卷·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四·王亨彦
  卷第二十八·雷庵正受
  卷第十一·居顶
  成实论 第十一卷·佚名
  御制神僧传序·朱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宋丰之·唐圭璋

      小冲山   花样妖娆柳样柔。眼波流不断、满眶秋。窥人佯整玉搔头。娇无力,舞罢却成羞。   无计与迟留。满怀禁不得、许多愁。一溪春水送行舟。无情月,偏照水东楼。

  • 卷三百七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九孟郊感别送从叔校书简再登科东归长安【一作去年】车马道高槐【一作柳】结浮隂下有名利人一人千万心黄鹄多远势【一作黄鹤共远路】沧溟无近浔怡怡静退姿泠泠思归吟菱唱忽生听芸书回

  • 列传第三 李密·刘昫

    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魏司徒弼曾孙,后周赐弼姓徒何氏。祖曜,周太保、魏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徙为京兆长安人。密以父廕为左亲侍,尝在仗下,炀帝顾见之,退谓许公宇文述曰:“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许公

  • 大事年表·佚名

    同治元年(壬戌)五月初六日(一八六二、六、五)法、越定柴棍(西贡)条约。同治六年(丁卯)四月(一八六七、五)法强占越南永隆、河仙、安江三省。是年,刘永福自广西抵六安州,创中和团黑旗军;大胜白苗,越王赏七品千户。同治十一年(壬申)三月

  • ◎回力球场老板唐海安·佚名

    第三方面军逮捕汉奸,回力球场老板唐海安亦落网,其罪半为回力球之倡赌,半系“棉统会”关系,缘唐为该会委员也。唐曾任江海关监督,固纨子弟,当时交际场所,恒见其人,与之偕者,有交际花,有红舞女,有电影明星胡蝶、严月娴

  • ◎公法与私法之区别·吴虞公

    此次以举贡资格应高等文武考试者,佳作刊布,传诵一时。想见咬残指甲,揩破鼻尖篇辐间。且夫尝思铺排门面,满口里之乎者也。嚼出宫商,因就原题拟为斯文。不衫不履,似通非通,刻意摹仿恐不能肖其万一也。 (瞻庐着) 尝思公法者,天下之

  • ◎孙科派·恽逸群

    孙科是孙中山的独养儿子。孙中山在世时,人家叫孙科的集团为“太子派”,现在这个名称已为蒋经国的“建国社”所代替了。为什幺孙中山在世时孙科已自成一派呢?这就充分说明他们父子之间并不一条心。的确,他们父子之间有显着

  • 杜如晦传·欧阳修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父杜果,在北周、隋朝之际有名望。杜如晦年轻时才能出众、性格豪爽,喜欢读书,以风流儒雅自诩,有临难不苟的气节,能当机立断。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参加吏部量才授官的考核,侍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感

  • 唐纪六十五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大中四年(庚午、850)·司马光

    唐纪六十五 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公元850年) [1]春,正月,庚辰朔,赦天下。 [1]春季,正月,庚辰朔(初一),唐宣宗宣告大赦天下。 [2]二月,以秦州隶凤翔。 [2]二月,唐朝廷将秦州隶属于凤翔。 [3]夏,四月,庚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马植为

  • ●皇朝通典卷四十·佚名

    職官十八 ○職官十八 文武官階 祿秩 秩品 △文武官階 文職正一品曰光祿大夫從一品曰榮祿大夫正二品曰資政大夫從二品曰通奉大夫正三品曰通議大夫從三品曰中議大夫正四品曰中憲大夫從四品曰朝議大夫正五品曰奉政大夫從

  • 卷四·项安世

    钦定四库全书项氏家説卷四宋 项安世 撰説经篇四泳思方思汉言泳江言方者汉水浅狭可泳而逾江水深濶必方舟而后能济各因其实以起兴也诗中思字思语辞也用之句末如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度思天惟显思用之句首如思齐大任思

  • 卷一百二十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二十七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十五仲春之月日在奎【月令】考异古本注建星在斗上下有也字疏言万物降落而收敛【一叶左三行】宋板无万字补遗宋板疏尚书如此则别【二叶右七行】

  • 卷十九之下·何楷

    <经部,诗类,诗经世本古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十九之下 明 何楷 撰 周平王之世 遵大路周公卿欲留郑庄公也【左隐三年初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

  • 兵令下第二十四·尉缭

    本篇论述战场纪律。它主张用严法重刑、连保连坐以及株连家族等手段,来防止士卒逃亡,迫使他们服从命令,驱使他们奋勇作战。95、诸去大军,为前御之备者,边县列侯,各相去三五里。闻大军,为前御之备。战则皆禁行,所以安内也。[译

  • 大悲经持正法品第六·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汝莫忧悲。我之梵行当广流布。各能增益诸天人众。阿难。我灭後摩偷罗城优楼蔓茶山。有僧伽蓝名那驰迦。於彼当有比丘名毗提奢。有大神通具大威力正智得道多闻无畏。持修多罗。持毗尼。持摩多罗迦。

  • 古梅遗稿·吴龙翰

    宋代诗文别集。6卷。吴龙翰著。全集以诗歌创作为主,创作风格受到刘克庄和方岳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清新有致,足耐咀吟,在宋末诸家,尚为近雅”。某些怀古诗作,意境开阔,苍凉悲慨,如《金陵怀古》:“钟阜龙

  •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释迦如来坐菩提树下马鸣菩萨白佛自说大神咒,使像末之贫穷获大福利。

  • 四教义·智顗

    凡六卷或十二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