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二卷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二卷

隋章安顶法师撰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德王品

复次下。二明知宿命又二。初正明宿命。次念过去。简异准前可知。略不具说也。复次云何下。三重释他心又二。先横知六道。次竖知十六心。此文明十六。扶顺数义论云。见道无量心。此心疾利名无间心。成论云。声闻欲知第三心。乃见十六心。缘觉欲知第三心。乃见第七心。唯菩萨能备知。小乘根钝欲知第三心来去。并欲知后诸心。比欲知已至第十六心。中乘人小利。欲知第三心去得知第七心。菩萨不尔。并知逐之。无有一心而不知者。此乃是三乘共义。而有三人不同而同。此十六心非今经意。前知六道是知有边。次十六心是知无边。以非有非无中道之体。能知有无。复次下明第三功德。旧言。此中明慈成上梵行品(云云)。于中先标次释。释中二。先释次结。初释中意者。然此中功德。应具明四心。而偏明慈者。一云。特是文略义应具有。二云。慈尚是一切善法根本。何意不得。即是三心。舍偏得圆举一知三。略不说之。释文为二。先唱舍得。二章门次释。释中先征起。次释。释中凡有五番。初约二谛。次约凡圣。三约阐提对如来即是善恶。四约卑鄙对菩萨即是胜劣。五无著。次结如文。次明第四功德文为二。初明功德。次论义。初为四。初标。次列章门。三解释。四结。治城云。前两是地前。后八配八地。前言根深即性地。亦是生空。决定心入初依。亦是法空。后八初不观福田即初地檀满。第十断除二边即八地。是义不然。今并是真证功德。云何根深下。第三解释。文中第五第六合为一释。释初章文为三。标释结。初事中具足五义。一根本。二根深。三根广。四根长。五根胜。不放逸即是根本。若通涂行善皆不放逸。若别论者。以初检心为不放逸。具此两意以为根本。次阿耨三菩提根者。即是根深。深穷实相到际即真。是菩提根故言深也。一切诸佛诸善根本皆不放逸即是根广。以能增长即是根长。诸善中胜即是根胜。凡举十三譬。譬其胜相。云何不放逸下。凡举十根重释根长。具此十义深固难拔。私谓。长胜既以多义解释。验三亦然。余四皆十皆十三。云何于身下。释第二章门。文为三。标释结。标如文。释为二。一定身。二定心。初定身中。观身是有是生死器。观身是无是涅槃器。今观身非有非无。正显中道。即三菩提器名身决定。次心亦如是。若陜小者。即自为心。变易二义。若论修因生灭无常名为变易。若论受果变易生死名为变易。声闻辟支从人标心。此属无为边。魔心即魔天。自乐心通诸天。乐生死心通三界。此三心是有边非决定。求慈慈于无。求悲悲于有。是为决定。云何不观福田下。释第三章。文为三。标释结。上四依品匡持佛法。须简持犯。此中自修宜用平等。又前诫出家令遵戒行。今诫在家修亡相檀。异念处者。异于二边正观中道。持戒外道者。非但持戒又得上定。下文云。施断结外道胜持戒比丘。持戒比丘止伏欲界恶。比之言胜施。虽四种俱得净报者。以无施无报乃为净报。云何净佛土下。释第四章。文亦三。标释结。标如文。释中但净土业菩提为本。此中十善者。非直十善。与菩提心和合而行。例如上答无畏之问。然十善者。明相似因得相似果。离妄语得华果者。明妄无实如华无果。今不妄语有实果报。受报之时感好华果。云何灭除下。合释第五第六两章。义势相关合为一释。解者不同。一云。此中开章明三种有余。初两事释第五灭除有余。后一事释第六断除业缘。二云。烦恼余报释灭除有余。余业释上断除业缘。余有一事但是剩出。就文为三。先倡三章门。二次第释。三结。二释三章中。初释烦恼。若以习报分门。则习因为烦恼。报因为业。今分习报之异故。言烦恼余报。然感报由业。烦恼但能滋润此业。若大论中。只任烦恼亦能得报。云何余业下。第二释上除业缘。总明凡夫与二乘业。言须陀洹人受七有业者。然须陀洹人虽断见尽。犹有思惟。润生人天。七人七天往还。合数只是七有。往还离数即十四有。斯陀含人受二有业者。斯陀含人。但人天中各有一生。此则两生离数。若合数者只是一有。问何故。初果合数二果离耶。解云。只是互现。阿那含人受色有业者。阿那含人。断欲思尽余色惑在。故云受色有业。然那含有五种。但出一上流者。上流有二。一者至阿迦尼吒。二至无色。所以经云。乐论义者生五净居。乐禅定者生无色界。然生尼吒即遍历四禅。若于初禅不得灭者复生二禅。二禅不灭生第三禅。三禅不灭复生第四禅方灭。于中复三。超半超遍没。若生无色名无色般(云云)。若生无色即不更生。亦生即灭。不同色界四禅受生。故略不云。受无色业。只云受色业。中不生故。亦云有行无行。生同于色故亦不云。云何余有下。第三释上除余有。无业无结而转二果者。庄严云。罗汉转为六地菩萨。支佛转为七地菩萨。故言而转二果。今明此乃通教之义。非释今经。开善云。无此事。转者。本是钝根罗汉转为利根。支佛亦尔。数习故转为二果。今明还是二乘全非今经。河西云。上句二果得道得向。转罗汉向得罗汉果。支佛亦然。文中自云得及果者。岂可不作此释。今明还是二乘之义。非今经意。又一解云。烦恼因尽果报亦亡。而今不灭者。只是轮转余势。然业既除。唯此二果于菩萨为累。是故言转。转即是舍还是他义。不关今经。兴皇云。转二果者。二乘果身有寒热饥渴。此果得除故言转二果。亦小乘义。今明此果不生任尽则止。何用因经转之。答三界果虽尽界外果方生。言转果者转界外果。今明此是别教义。亦非圆意。云何修清净身下。释第七章。亦三。标释结。初标。次释。中师子吼品。明或一业一相。或一业二相三相。此中明百福成一相。文为二。先明相业。次明好业。外道所事各指一相。佛集众相备在一身。十二日者。即子丑等十二日。河西云。一年有十二吉日。堪祠祀求福。然修相好亦四悉意。一者法王之体。应以相好而自严身。诸佛皆尔。是为世界。令人见者生信起善。是为人一身具众好对破外道。是为对治。色净故般若净。般若净故色净。是第一义。文举四譬。或当主此(云云)。云何了知诸缘下。第八章。此中亦三。标释结。初如文。释中。他云。知因缘和合即是世谛。是义不然。不见色相是行支灭。不见色缘是无明灭。不见色体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灭。不见色生是爱取有生等灭。不见色灭是老死灭。不见一相是不见十二因缘空。不见见者是不见因缘假。真俗双云。二谛俱泯。亦不见中。如是通达了知因缘。为若此云何只是世谛耶。一切法亦如是。云何菩萨下。释第九章。文为三。标释结。标如文。次释文为二。初明离怨。次简出怨。初离怨又二。初自离怨。次为他离怨。初文者。远离烦恼是自离怨。次五住者。是为他离怨。次何等为怨下。是简出怨敌。河西。释八魔者。谤方等。等四恶是四魔。即生死魔。无常无我等四即涅槃魔(云云)。云何远离是第十章。亦有标释结。标如文。释文中。以二十五有爱烦恼为二边。即是因果二法。私谓。破二十五有中三种惑故。故离二边。河西。以业与烦恼为二边。私谓。若云三惑有三种业。方会今意。直以界内惑业。以为二边。全非今意。既得此意。例一切法。有无常断垢净缚脱等。皆是二边。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有问答。问意者。若菩萨具修十事。如来何故不修净土。佛答为四。一我因具十事。众圣亦然。二若使世界下。诃其所问。三西方下。示其无胜净土。四为化众生下。为化众生出秽土。悉如文。复次下。第五功德文为三。标释结。标如文。释中二。先释次论义。初释者。旧解五事有三说。冶城云。通外凡及三十心。既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即是其证。二云。此德不浅。何者。登地已上皆因事表里。言诸根完具者非耳眼等。乃是出世信首根。诸边地者。非世间边陲。无佛法处。乃是离断离常。诸天护念者。以佛为天。四众恭敬者。为物福田。三开善云。此乃登地菩萨。犹生欲界故言完具等。若论无漏得变易报。而此菩萨。犹有有漏故今受生。虽有此五心不存着。正以不着为体。今评之。开善。全是三藏菩萨义。初家通地前是别教初心。不关经意。中间登地是证道意。就文为二。先明功德。后论义。初功德者。有标释结。标如文。释者。此五前四是报果。后一是习果。次论义中。先问。次佛答又二。先赞问。次正答。答中有二。初是胜劣章。次善男子下。是显胜劣相。初举五章定是乐胜是我。常净可见。异是中道不共。无漏是证中道。利益安乐等是化他。次文云。离渴爱。是释定释乐。生死断不相续是释常。得作菩萨是释净。断一切贫善法。是释胜释我。无分无果。是释异释不共。兼得释无漏利益众生。佛说五事因大涅槃得。人师解通内外三十心。当知地前不名为得。佛自说是无漏。开善云。是有漏。既公抗佛语。岂不疑误后生。故知人解全不可信。将来学者但自依经。善男子下第六功德。旧解金刚三昧。若论十地是最后终心。若论三忍即是上忍。退非菩萨名等觉。进非妙觉是金心菩萨。一释云。具空有二解。二云。但取照有之解。不取空解。空解未足。庄严云。金心断惑尽。引此文由乾陀山七日并照一切烧尽。故知等觉断惑尽。开善解。金心但伏无明。至妙觉佛时。断此一念轻惑。即得成佛。胜鬘云。佛菩提智能断。此文说伏为尽。金心有解。乃满空解未足。引二十二遇经及夫人经证。广论其义。观师云。不可定判其位。应例如般若通贯诸地。又十地太高。第五功德复是何地。不应悬殊。但使与三昧相应。亦不简高下。旧又解。十地得百三昧已方得首楞严。方入金刚三昧者。进非佛果退非下地。唯在穷学。此亦不然。此一三昧亦有通别。别据穷学通亘诸地。亦通似道。何异金刚般若通初后地。般若既通。三昧宁别。何者。举体坚如金刚。举体定如三昧。举体利如般若。故经云。金刚三昧有三种名。下文亦云。佛性五名。若言终心有断无断。乃是二家相扼。为缘利益故作断不断说。而其实理非断不断(云云)。今谓。庄严家引由乾陀山譬偏。何者。夫七日现时。非但能烧由乾陀山。一切洞然。而今不以洞然为谕。但烧草存山者。非譬十地终心断惑。取七日初出先照由乾陀故其草然。明此三昧是初地功德最初断惑。故以烧草为譬。标释结。初如文。次释中为三。一略明三昧。二广明三昧。三释其名略。中又二。前明自德。次辨化他。自德又二。初明能断。次举非。悉能破散是能断。见一切法是举非。住是三昧虽施众生下。第二明化他也。譬如金刚下。第二广明又二。初广自行。后广化他。广自行又三。初能断。次能见。三重明能断。初能断中凡举八譬。初一譬能断。后七譬称叹。善男子若有菩萨安住下。第二广明能见。初一譬能见。次三譬称叹。善男子如由乾陀山下。第三重明能断。亦有三譬。初一譬能断。次二譬亡功。若有菩萨安住下。第二广明化他为四。一变身如佛。二还本处。三断他惑。四三密示现。示现又四。一口密。二身密。三重明口密。前则一音异适。今明一法异适。四菩萨下意密。何故名为下。第三释名。譬有三。初不定譬无相。次不平价譬无苦。后离苦毒譬无畏。结如文

德王品之五

起卷明第七功德。开善。用此下两功德。为第二周。由近善友初闻正法。于位则浅。下第八功德九事为体。辨心慧解脱。明义深极。今谓不尔。悉是初证不闻闻时。所获功德。佛作第七第八番说。明其洞识涅槃近因之法。堪为众生作善知识。那忽弃其内德化他之功。而作外求师范。自行之解。纵令自求善知识者。亦是寄事而表于理。例如净名念佛之时。师子向等皆来说法。说已而去。如此知识闻法思修。何得是浅。就文为三。初标章。次释。三结。标如文。次释又二。初明四事。次论义。初又二。一标章。二解释。标章又三。一明是。二举非。三正列名。明是如文。次举苦行非中两解。一云。外道无益苦行。二云。只佛法中直修苦行不能得道。要须慧品为正。余行相资。三列名如文。譬如有人下。第二解释又二。先总释。后别释。初总中举三譬。初两譬菩萨。后一譬凡夫。初菩萨譬中。初譬自行亦具四事。菩萨居因圣法未满。亦须善友听法修行(云云)。次一譬。譬菩萨化他。化他亦须四事。诸佛起发如教行行(云云)。后譬譬凡夫。凡夫罪重故言如癞(云云)。如是三譬一一有合。初譬中。热譬爱。冷譬痴。劳譬慢。下譬嗔。[疟-虍+雨]譬疑。众邪通譬五利(云云)。问菩萨利钝俱尽宁有此病。答寄通指别耳。菩萨别惑至佛方尽。宁得无病。私云。通别之惑名同体一二三异。譬如畜弟子下。第二别释四事又二。先略后广。初略释知识又四。一善知识。二听法。三思惟。四修行。初又四。先称叹。有譬有合如文。善知识者下。第二出其人。人有五别。一菩萨。二佛。三缘觉。四声闻五人。中信者何故名为下。第三辨其位。初明五位。一教离恶行善。二如说如行。三修菩提。四行戒施。五不自为为他。或以配前五人。未必须尔。如空中下。第四得善知识益。夫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初近知识。谓未有益而实已润。若能听下。是第二释听法人又二。先听三经。后得三解。三经者。谓十二部方等大乘此经。寻此文意。似如一化初中后教(云云)。次专心听法下。明三解。谓八圣道。十一空。大涅槃。有人以三解对前三教。今明未必全尔。于一一教中具生三解。文以修习故得大涅槃。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即是佛性得大涅槃。徒闻涅槃不修习者。岂有能得三菩提耶。譬如病人下。释第三思惟。下文以五尘四相无常为十相。今以五尘三相男女为十。只是教门不同。云何名如法下。释第四如文。善男子第一真实下。第二广释四法。亦为四。此是初明善知识人略而文广。先法说。次举七譬。初法说中有三种语。悉是如来善达根机。应以耎语为说善法。应须诃责为说苦切。应须两说即便双用。七譬之中。或前喻或后喻(云云)。云何听法下。第二广释听法又二。先释后引证。释中有法有譬。譬中有四譬。是故我于下。第二引证又二。先引诸经。后引两事。初泛引诸经。二从以听法故须陀洹下。引二事证。先明初果事。即是须达得病。闻身子四说十慰喻。便得病愈四种即是此中四法。十慰喻者。旧云。八正道尽无生智。然初果无两智。彼救云。见谛尽为尽智。见谛不生即无生智。此言无据。河西云。八正正智正解脱。此出阿含不得作余解。无目谓凡夫。一目谓法眼。二目谓法慧。又无目谓散心凡夫。又一目谓天眼。二目谓天慧(云云)。如我昔下。二引身子事。佛遣阿难为其说法。阿难是初果。上果不伏听下果法。令人举床。往佛所听法便愈。云何思惟下。第三广释思惟为五。一离五欲。二离四倒。三离四苦。四知住因。五解常。初文者心思于法。宁复有心缘于五欲。若未闻法横计我常。既已思惟我常倒遣。此中明灭灭只是死。云何如法下。第四广释修行又三。一明止行二善。二明空无常解。三明七种知见。知见又三。先标章门。次释三料简。初标章门。次略列中。举实不实两章。实即有七知见。不实中无。云何名为知下。第二释也。第一知涅槃又二。先略出三涅槃。后解释。一佛涅槃。二凡夫。三声闻。后二皆少分灭耳。初明佛涅槃者。然佛具万德。略言八耳。尽谓一切烦恼尽。善性谓如来所作一切皆善。实是不虚。真是不伪。余四如文。外道涅槃八事者。若散心外道不涉此文。今取得非想定能脱下地惑。故名解脱。即有善性。但非究竟真实常乐我净。是故言无声闻。六事者互有与夺。不及佛故夺其常我。只有六事。胜外道故与其乐净。此据有余涅槃。故云无漏八圣道。有身智在故云安乐。断于子缚故言清净。若有众生下。二释上章门。不释前一唯释后二。以佛涅槃此经盛谈。无俟更广。后二须解。此初释凡夫涅槃。云何六相下。释二乘文中。明不真不实。以得无漏八圣道故。故言净乐。未来当得大涅槃故。所以无常后仍结异。次释第二知佛性章门下迦叶品中。明五种性异。一者佛佛性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二者后身佛性有六。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少见。三者九住佛性亦六。五不异前。第六可见。今此所明皆非佛佛性。以义异故。开善云。此二皆是九地佛性。若迦叶品则是约位分别。初地至五地有五性。六地至七地有五性。八九二地有六性。十地亦六性。后身佛性有七。即分判之。今此文不约位明六七。通据十地。因位不可分别以配诸地。然须直知通辨十地。当见与可证并未具得。降佛已还通作此说。四者八住下至六住有五事。与常名不异。五者五住至初住有五事。善与不善异耳。次释第三知如来相。具有一体别体。先明常乐之体。次言示道可见即别体。次释第四知法章亦具二义。一云。常乐我净一体法。后无常等即别体。次释第五知僧章。常乐即一体僧。是弟子相即别体僧。次释第六知实相。实相之体。则非因非果非有非无。若据用者遍通诸果。皆有异义。次释第七知虚空。此前未说。而有行结之言。又三。一明真空。二辨事空。三明涅槃空。空乃无异。约法为三。又唯二空。涅槃自属第一故也。初明真空故言慧眼见此见无见。善男子空名无法下。第二明事断之空。举此为譬。善男子众生之性下。三明涅槃空。文云。光明故名虚空者。二解。一云。虚空不可见。但有通光明之用。若但空者无光明色。色若因空故得见色。若有障者即不见色因。空无障即见光色二。云虚。空非识心所见。识心见光导生行心。方得见空。涅槃虽乐下。第三料简。简前四种。即为四文。初简涅槃。是别德故唯寂灭乐。次简佛是人人总于法。故有二乐。证于涅槃有寂灭乐。有智照境有觉知乐。三简实相既通故有三乐。四简佛性中道当来可见。故有菩提之乐。此据正因为言。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问为二。一正问。二结难。初正问为三。一问断烦恼处是涅槃。二问断烦恼处非涅槃。三重问断烦恼处是涅槃。初文又二。初领旨仰非。次正难。难又二。初据答魔。二据菩萨亦断此惑。此难从前云。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准理只应难断烦恼而言处非涅槃者。恐佛转宗逆遮佛意。以处作难。初据答魔者。若断烦恼为涅槃者。初成道时已断烦恼。便是涅槃。何故待有多闻弟子。方乃涅槃。及云却后三月是涅槃者。当知。初断烦恼未是涅槃。答魔之词出长阿含。二引菩萨为难者。若必断烦恼是涅槃者。菩萨亦断应是涅槃。若断烦恼非涅槃下。第二难此遮佛意。非是正难。故文不多。若断惑非涅槃者。何故昔告婆罗门云。我今此身即是涅槃。身若是者断非涅槃。断若是者身处即非。如来又时下。第三重难断处是涅槃。又三。一还据答魔。云三月者。月令不同。亦得言却后二月三月四月。四月是周时。三月是殷时。二月是夏时。此云三月用殷时。二云不尔。如今年十一月中。魔催佛去。佛答却后三月我应涅槃。二据在道场时。三据语力士等为难。尔时者二解。一云尔于道场时。尔时既是涅槃。何须今日后夜涅槃。二云。尔者尔于二月十五日朝。已是涅槃。何故方云后夜涅槃。佛答为二。先直答结其过。直是诚谛之言。已是不虚。况乃出广长舌。宁当妄语。又复如来。善识机缘适时逗益。或说断为涅槃。或说断非涅槃。皆是佛教无非实者。后正答三难。但不次第。前答初难。第二答后难。第三答中间难。答初为二。先答魔。答魔不识涅槃谓默为灭。佛随其情岂是涅槃之体。善男子下。二答菩萨之难明佛菩萨同而有异者。佛有涅槃。菩萨即无。是僧宝故。故云三宝各有别相。但言常住清净二事无异。后两释亦尔。善男子尔时我下。第二答第三重难断处问。先明灭恶故唱涅槃。后明生善故唱涅槃。初灭恶中。先法说。次广举五譬。次善男子如来悬见下。是生善之时故唱言涅槃。善男子有名涅槃下。第三答中间难断处非涅槃。明有是有非。若不见佛性。唯断烦恼得名涅槃。非大涅槃。若见佛性断烦恼者。是大涅槃。是非既尔。何得一向。又为二。初分别是非。二广解大涅槃。凡十一。复次由来人引此中初文云。般涅言不。槃那言织。将此为翻。文中了无槃那之语。又是织识二字。经本不同。余之十文。文相可见。三结如文(云云)。释第八功德有三。标释结。初如文。次释中有九事。文为二。先明功德。后论义。初为二。先列九事章门。后次第释列章门如文。释初除断五事。即是五阴。而菩萨实未全除五阴。而复不为阴之所盖。初释阴中二。先总释。次别释。初总言阴盖及重担等。虽见阴下。第二别释色阴。五根五尘以为十色。皆是因缘故言无性。受有百八有二释。一云。受阴之中无百八语。但行阴中。有诸烦恼九十八使。及以十缠足为百八。二依释论。只受阴中自有百八。通约六根。一根有三。即成十八。就一根中复有善不善。即成三十六。复约三世合成百八。云何远离下。释第二章门。谓离五见。又云。因是五见生六十二两解。一云。合我边二种为六十二。我见有五十六。边见有六。我见五十六者。欲界五阴。各有即离四见。为二十。色界亦尔。为四十。无色但有四心。各四见为十六。足前为五十六。边见有六者。三界各有断常为六。二云。但结边见为六十二。不论身见。约三世辩。现在有我无我四见。约五阴为二十。未来边无边为二十。过去如去不如去为二十。即有六十。俱不离断常。以断常足为六十二。中论观涅槃品。明佛灭度后依佛起于断常二见。约过去未来。不明现在计。如来如去不如去。约五阴为二十。常无常为二十。未来边无边为二十。断常足之为六十二。云何成就下。释第三章成就六念。与梵行品同。但小不次第。云何修习下。释第四章即修习五定。前是四禅后是般若。知定即初禅。以有觉观故。寂定即二禅。无觉观故。亦名圣默然故名为寂。受快乐即三禅。乐受极故。无乐定即四禅。已断苦乐是舍受故。首楞严者。自有通别。通则亘于十地乃至地前。别则于十地中。更修百八三昧方得此定。云何守护下。释第五章门。谓护菩提之心。随所修善皆菩提行。有法譬合。云何亲近下。释第六章即四无量心。云何信顺下。释第七章门。即是一乘一乘为实。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云何心善下。释第八章门。心慧异者二解。一冶城云。缘俗谛心无复贪恚。是心解脱。缘真谛心无复无知。是慧解脱。二云。断贪恚等故心解脱。断除无明故慧解脱。引论云。烦恼趣心无明趣慧。云何慧善解脱下。释第九章门。如上释。所言因慧解脱昔所不闻等三句者二解。一云。闻即天耳。见即天眼。至即身通。二云。九地为闻。见佛性十地为眼。见佛性具足明了。今因慧解脱至第九地。是不闻而闻。因九地至十地。即不见而见。因十地至佛地。为不至而至。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论前第八章心解脱。先问。次答。初问有三。先就本无夺难。次就本有纵难。三就不定难。皆令缚解。初文者又二。先领旨仰非。次正问。问中意者。若心本有烦恼此亦不可。本无烦恼此亦不可。定有烦恼此亦不可。定无亦不可。就初立本无难中。有九世尊。为三意。初一双明心无缚无脱。次有五偏明无缚。后三偏明无脱。此即初文正难无缚无脱。若心本性下。第二五中偏明无缚又二。前四明无所缚。后一明无能缚。举安橛譬木卓空中无因倚住(云云)。若心无贪下。第三三者偏明无解为三。初明无解。二明无得解者。三明无得解道。世尊贪亦是有下。第二据本有作纵问。又二意。一明若本有者应善心中有贪。二譬如钻火下。明应前境中有贪。初中又二。先法说。次举二譬。初法说中意者。若言心本有贪是亦不可。本有则不从因缘。既借他色而生贪者。当知非有。又心本有贪不可令无。应不得脱。心应常贪。次以境对心亦如是难。世尊心亦不定下。第三据不定为难又三。初明心不定。次明贪不定。三明贪及境亦俱不定。尔时世尊下。第二佛答。有云。即次第答前三问。即为三别。初答本无之问。有诸外道下。答第二本有之问。善男子诸佛终不定下。答前第三不定之问。又谓不然。次第安处似相主对。亦观文意全不相关。但随义为三。先据正义。第二破执。第三广辨因缘。中道此即第一明心体非有非无。非心非不心。非贪非不贪。事事双非两舍。宁非中道正义。次有诸外道下。第二破于定执又二先破计有。次破执无。汝若谓心定有贪定无。贪则同尼干。初文又二。先广出所计。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下。二结过诃之。有诸凡夫下。第二破其执无亦二。先出所执。如是等辈下。正是诃责结过。有法说譬说。善男子诸佛菩萨下。第三广说中道因缘之义无所定执。又二。一明因果诸法非有非无因缘故有。第二明心之有贪亦非有非无因缘故有。初文为三。一明离于四句。若言因中先定有果下。第二定执为非。诸佛菩萨下。第三正显中道之法。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下。第二章。正明心之有贪非有非无因缘故有。又二。第一明心性本净不定非有非无。第二明心性本净无有和合。初文有三。一标。二释。三结。释中又三。先唱章门。从缘生贪从缘解脱二章门。因缘有二下。第二释两章门。有因缘故下。第三四句料简也。三以是义故下。因缘结。善男子是心不与下。第二明心性本净故无和合又二。先明无和合。次明因缘和合故有缚脱。此即初文。明毕竟清净故无和合。诸佛菩萨下。第二明因缘和合得有缚脱又二。先明缚脱之境。次明缚脱之人。就境中又二。先标。次释。标出境章。除贪欲是解境。有贪欲是缚境。次譬如雪山下。释二章门又二。初释缚境。先譬。次合。初譬中。山譬八正道悬险难行苦行。人譬魔。猕猴譬外道。俱不能行悉不修圣道。猕猴能行。即是得上界定外外道。人不能行。即魔住欲界。二俱能行。即五尘六欲俱能行之。猎师者还譬魔邪。黐胶譬爱欲之境。置案上譬五欲置果报上以诳众生。手触譬眼耳等触色声等。黏手者。于行心中以起系着。五处皆著者。五根起染。杖贯之者。魔邪化行。负还归者。将入三涂。合譬如文。譬国王下。第二释得解境。即四念处。云何系属下。第二明缚脱之人为二。先明缚人。次明脱人。缚人为四。一起到故缚。二取相故缚。三我见故缚。四非法故缚。如文。最后文中云悭惜他家者。此家与我最为亲厚。不许他往。称誉者。唯应称我不许称他。若有不受下。第二明得解之人。文略但一后结如文

猜你喜欢
  第一卷·佚名
  持品第三·佚名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八卷·护法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佚名
  卷四十四(玄奘译)·佚名
  第七十章 王权附还·佚名
  卷第八十六·霁仑超永
  受十善戒经·佚名
  坐禅三昧法门经卷上·佚名
  究竟大悲经卷第三·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四·王亨彦
  卷第二之上·大慧宗杲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二·佚名
  十四 《心灯录》谈三玄三要·正果法师
  法句經卷下·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杜大中妾·唐圭璋

      临江仙   彩凤随鸦。

  • 卷三十一·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三十一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宗武生日【宝应元年作】【彦辅曰宗武小名骥子曾有诗骥子好男儿又云骥子最怜渠】补注【鹤曰梁权道从旧次编在大历元年然诗云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则是时宗

  • 卷二十四·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二十四明 梅鼎祚 编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神弦歌】吴声歌曲【二】上声歌【八首古今乐录曰上声歌者此因上声促柱得名或用一调或用无调名如古歌辞所言谓哀思之音不及中和梁武因之改辞无复雅句】晋宋

  • 提要·贺铸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三庆湖遗老集      别集类二【宋】提要【臣】等谨案庆湖遗老集九卷宋贺铸撰铸字方回卫州人唐谏议大夫知章之後元宗时知章致政诏赐镜湖据谢承会稽先贤传谓庆湖以王子庆忌得名後讹为镜故

  • 卷三十五·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十五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诗四十五首 【起南迁尽在惠州作 施注缺今补】 壶中九华诗【一统志九华山在青阳县旧名九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六·佚名

    万历四十二年十一月己酉朔赐故应天巡抚升兵部右侍郎刘应麒祭一坛减半造葬○壬子 恭让章皇后忌辰遣官祭 陵寝○甲寅祭 三皇之神遣侍郎何宗彦行礼收回祭设颁赐辅臣三卓○乙卯原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陈经邦奏请妻林

  • 卷之九百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战国策卷十·鲍彪

    宋 鲍彪 注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颖昌夀张】景公【嗣元公元年恭王四年乙酉】公输般【鲁之巧人】为楚设机【天地疏机闗也云梯之属】将以攻宋墨子【宋人名翟】闻之百舎重茧【百里一舎】往见公输般谓之曰吾自

  • 卷三·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宋 宋敏求 编帝王即位赦下武宗即位赦宣宗即位赦懿宗即位赦改元上改元贞观诏改元总章诏改元弘道诏改元光宅诏即位赦下武宗即位赦朕粤自蕃邸来握乾符衔哀受遗当宁兴感永惟我高祖太宗艰难创

  • 礼三八·徐松

    守陵【宋会要】干德四年,诏曰:「历代帝王,或功济生民,或道光史载,垂于祀典,厥惟旧章。兵兴以来,日不暇给,有司废职,因循旷坠。或庙貌攸设,牲牷罔荐;或陵寝虽存,樵苏靡禁。仄席兴念,兹用惕然。其太昊、葬宛丘,在陈州。女娲、葬赵城县

  • 奏谳书二十·佚名

    原文故律曰:死夫(?)以男为后。无男以父母,无父母以妻,无妻以子女为后。律曰:诸有县官事,而父母若妻死者,归宁卅日;大父母、同产十五日。敖悍,完为城旦舂,铁□其足,输巴县盐。教人不孝,次不孝之律。不孝者弃市。弃市之次

  • 卷五十六(定公十年,尽十五年)·孔颖达

    【经】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平前八年再侵齐之怨。)夏,公会齐侯于夹谷。(平故。○夹,古洽反,又古协反;二传作“颊谷”,古木反。)公至自夹谷。(无传。)晋赵鞅帅师围卫。齐人来归郓、ん、龟阴田。(三邑皆汶阳田也。泰山博县北有龟山

  • 卷一·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地名攷畧卷一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周都洛邑王城【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既革殷命谓周公曰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盖营之而未就也周公摄政之七年成王在

  • 第24章·老子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自视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3)。物或恶之(4),故有道者不处(5)。【题解】本章大意与二十二章大致相同,宣扬以退为进、所谓“曲全”

  • 卷四百八十六·佚名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五尔时善现复白佛言:所说菩萨摩诃萨者,何等名为菩萨句义。佛告善现,无句义是菩萨句义。何以故?善现,菩提不生。萨埵非有。句於其中理不可得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善现,譬如空中实无鸟迹。菩萨句义亦复

  • 百年一梦·佚名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归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ldquo;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rdquo;昙颖禅师回答道:&ldquo;诸佛如来

  • 河边小镇的故事·川端康成

    作者川端康成。就像所有的小镇一样,战前位于郊外的这座小镇也曾显得十分宁静。然而,空袭焚毁了它。战争结束后不久,小站的南北出现了黑市,建起了市场,形成了一条热闹而狭窄的通道。 这些市场又两三家两三家地被改建成住房

  • 石林词·叶梦得

    词别集。 北宋叶梦得 (1077—1148)撰。一卷。梦得有《石林燕语》已著录。其词有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抄本,收词九十九首。其词受苏轼影响,颇有豪放风格,毛晋跋曰:“不作柔语殢人”,词中多有壮志难酬之慨,“平生豪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