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四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四卷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四

云何不善。几是不善。为何义故观不善耶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第一义故生得故方便故现前供养故损害故引摄故所治故障碍故。是不善义。五蕴十界四处一分是不善。为舍执着非法合我故。观察不善。自性不善者。谓除染污意相应及色无色界烦恼等。所余能发恶行烦恼随烦恼。此复云何。谓欲界系不任运起者是不善。若任运起能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是有覆无记。相属不善者。谓即此烦恼随烦恼相应法。随逐不善者。谓即彼习气。发起不善者。谓彼所起身业语业。第一义不善者。谓一切流转。生得不善者。谓由串习不善故感得如是异熟。由此自性即于不善任运乐住。方便不善者。谓依止亲近不善丈夫故。听闻不正法不如理作意。行身语意恶行。现前供养不善者。谓想对归依随一天众已。或杀害意为先。或邪恶见为先。建立祠庙兴供养业。令无量众广树非福。杀害意为先建立祠庙者。谓于是处害牛羊等以祭天神。邪恶见为先建立祠庙者。谓于是处受自饿等苦求福求愿。损害不善者。谓于一切处起身语意种种邪行。引摄不善者。谓行身语意诸恶行已。于恶趣善趣引摄不爱果异熟。或引或满。于恶趣中具受引满果异熟。于诸善趣唯受满果。谓生彼已由恶行力受贫穷苦。所治不善者。谓诸对治所对治法。障碍不善者。谓能障碍诸善品法。如数与众集等

云何无记。几是无记。为何义故观无记耶。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第一义故生得故方便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受用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无记义。八界八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无记。八界者。谓五色根香味触界。八处亦尔。为舍执着离法非法我故。观察无记。自性无记者。谓八色界处意相应品。命根众同分。名句文身。相属无记者。谓怀非秽非净心者。所有由名句文身所摄受心及心法。非秽非净心者。显善不善相违心。由名句文身所摄受者。显彼行相义。以彼意言门转故。随逐无记者。谓即彼戏论习气。以名身等熏习心故。由此习气后戏论生。发起无记者。谓彼所摄诸心心法所发身业语业。此所摄者。谓怀非秽非净心者。所有名身等戏论行相所摄心心法。第一义无记者。谓虚空非择灭。生得无记者。谓诸不善有漏善法报方便无记者。谓非染非善心者。所有威仪路工巧处法。非染非善心者。此显若非染非善心所发威仪路等。是无记性。所余随其所应或善或不善。现前供养无记者。谓如有一想对归依随一天众。远离杀害意邪恶见。而建立祠庙兴供养业。令无量众于如是处不生长福非福。饶益无记者。谓如有一于自仆使妻子等所。以非秽非净心而行惠施。受用无记者。谓如有一以无简择无染污心受用资具。无简择心者为别善性。无染污心者为别不善性。引摄无记者。谓如有一于工巧处串习故。于当来世复引摄如是相身。由此身故。习工巧处速疾究竟。对治无记者。谓如有一为治疾病得安乐故。以简择心好服医药。寂静无记者。谓色无色界诸烦恼等。由奢摩他所藏伏故。等流无记者。谓变化心俱生品。是证等流故名等流无记。变化心相应共有等法名俱生品。此心心法谓嬉戏故发起变化是无记性。若为利益安乐有情。当知是善。复有示现善不善无记法。此复云何。谓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萨摩诃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有所示现。当知此中无有一法真实可得。有所示现者。谓佛菩萨由所化有情力故。示现种种善不善等。示现不善者。谓化作贼等示现断其首足等事。怖余有情令调伏故

云何欲界系。几是欲界系。为何义故观欲界系耶。谓未离欲者所有善不善无记法。是欲界系义。未离欲言显犹未离少分欲界欲。是未证得三摩地义。若异此者非至定法。亦应是欲界系。所以者何。由彼已得三摩地故。爱乐断灭。以所治粗重少分断故。亦得说有一分离欲。外诸色等是未离欲。业增上力所生故。亦名欲界系。经言。一切有情共有业增上力所生者。为显生色无色界者亦有未离欲。业种随逐故。四界二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欲界系。四界者。谓香味鼻舌识界。二处者。谓香味处。余一分者。谓除色无色界系及无漏法。为舍执着欲增上我故。观察欲界系

云何色界系。几是色界系。为何义故观色界系耶。谓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者。所有善无记法。是色界系义。除前所说四界二处。余蕴界处一分是色界系。一分者。谓除欲无色界系及无漏法。为舍执着离欲界欲我故。观察色界系

云何无色界系。几是无色界系。为何义故观无色界系耶。谓已离色界欲。未离无色界欲者。所有善无记法。是无色界系义。三界二处四蕴一分。是无色界系。三界者。谓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处者。谓意处法处。四蕴者。谓受等。亦有三摩地所生色。少故不说。一分者。谓除欲色界系及无漏法。为舍执着离色界欲我故。观察无色界系

复次有一分离欲。具分离欲。通达离欲。损伏离欲。永害离欲。一分具分离欲者。谓或依地离欲说。若于此地乃至能断八品烦恼。是一分离欲。若已断第九品。是具分离欲。或依萨迦耶离欲说。若有学位是一分离欲。若无学位是具分离欲。通达离欲者。谓由见道离欲。损伏离欲者。谓由世间道离欲。永害离欲者。谓由出世间道离欲。复有十种离欲。谓自性离欲。损害离欲任持离欲。增上离欲。愚痴离欲。对治离欲。遍知离欲。永断离欲。有上离欲。无上离欲。如是十种离欲当知。是违背义不必断义。由自性故离欲名自性离欲。乃至由永断故离欲名永断离欲。如是诸句义分别种类应知。自性离欲者。谓于苦受及顺苦受处法生厌背性。损害离欲者。谓习欲者畅热恼已生厌背性。任持离欲者。谓饱食已于诸美膳生厌背性。增上离欲者。谓得胜处已于下劣处生厌背性。犹如世间已得城主等胜位已。于村主等下劣位生厌背心。愚痴离欲者。谓诸愚夫于涅槃界生厌背性。以不了达寂静性故。及坚实着萨迦耶故。对治离欲者。谓由世出世道断诸烦恼。遍知离欲者。谓已得见道者于三界法生厌背性。由遍了知行苦性已。厌背一切有漏事故。永断离欲者。谓永断地地诸烦恼已生厌背性。有上离欲者。谓诸世间声闻独觉所有离欲。无上离欲者。谓佛菩萨所有离欲。为欲利乐诸有情故

云何有学。几是有学。为何义故观有学耶。谓求解脱者所有善法。是有学义。从积集资粮位已去名求解脱者。当知求证解脱分位。名积集资粮位。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有学。十界者。谓七识色声法界。四处者。谓色声意法处。为舍执着求解脱我故。观察有学

云何无学。几是无学。为何义故观无学耶。谓于诸学处已得究竟者所有善法。是无学义。以阿罗汉等于增上戒心慧学处已得究竟故名无学。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无学。为舍执着已脱我故。观察无学

云何非学非无学。几是非学非无学。为何义故观非学非无学耶。谓诸异生所有善不善无记法。及诸学者染污无记法。诸无学者无记法并无为法。是非学非无学义诸异生者。谓除求解脱者。以彼于诸学处求修学故。即名有学。有学染污无记者。如其所应不善及有覆无记是染污。无覆无记是无记。八界八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非学非无学。为舍执着不解脱我故。观察非学非无学

云何见所断。几是见所断。为何义故观见所断耶。谓分别所起染污见疑。见处疑处。及于见等所起邪行烦恼随烦恼。及见等所发身语意业。并一切恶趣等蕴界处。是见所断义。此中分别所起染污见疑者。谓闻不正法等为先。所起五见等。分别所起言为简。俱生萨迦耶见及边执见。问何相边执见。是俱生耶。答谓断见已学现观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为何所在。见处者。谓诸见相应共有法。及彼种子。疑处亦尔。于见等所起邪行烦恼随烦恼者。谓依见等门及缘见等。所起贪等一切一分。是见所断。一分者。除修所断及无漏故。为舍执着见圆满我故。观察见所断

云何修所断。几是修所断。为何义故观修所断耶。谓得见道后。见所断相违诸有漏法。是修所断义。见所断相违者。谓除分别所起染污见等。余有漏法。有漏法言亦摄随顺决择分善。粗重所随故。一切一分是修所断。一分者。除见所断及无漏法。为舍执着修圆满我故。观察修所断

云何非所断。几是非所断。为何义故观非所断耶。谓诸无漏法除决择分善。是非所断。无漏法者。谓出世圣道及后所得并无为法。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非所断。问何等色声是非所断。答无学身中善身语业自性。是非所断。为舍执着成满我故。观察非所断

云何缘生。几是缘生。为何义故观缘生耶。谓相故。分别支故。略摄支故。建立支缘故。建立支业故。支杂染摄故。义故。甚深故。差别故顺逆故。是缘生义

相者。谓无作缘生故。无常缘生故。势用缘生故。是缘生相。由此相故薄伽梵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广说。此有故彼有者。显无作缘生义。唯由有缘故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义。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无明缘行等者。显势用缘生义。虽复诸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所以者何。以诸法功能差别故。如从无明力故诸行得生。乃至生力故得有老死。分别支者。谓分别缘生为十二分。由十二支缘起差别故。何等十二。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

略摄支者。谓前所分别无明等十二支。今复略摄为四。谓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唯由如是四种支故。略摄一切因果生起法尽。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能引支者。谓无明行识。为起未来生故。于诸谛境无智为先。造诸行业熏习在心故。所引支者。谓名色六处触受。由心习气力能令当来名色等前后相依次第生起种子得增长故。能生支者。谓爱取有。由未永断欲等爱力。于欲等中爱乐。妙行恶行差别为先发起贪欲。以有有取识故。于命终位将与异熟随顺贪欲。随一业习气现前有故。所生支者。谓生老死。由如是业差别习气现前有故。随于一趣一生等差别众同分中。如先所引名色等异熟生起故。生老死言为显依三有为相故。所以老死合立一支者。为显离老得有死故。非于胎生身中离名色等得有六处等法。是故于彼各别立支

建立支缘者。谓习气故引发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缘随其所应。依四缘相建立支缘。且如无明望行。前生习气故。得为因缘。由彼熏习相续所生诸业能造后有故。当于尔时现行无明能引发故。为等无间缘。由彼引发差别诸行流转相续生故。思惟彼故。为所缘缘。以计最胜等不如理思惟缘愚痴位为境界故。彼俱有故。为增上缘。由彼增上力令相应思颠倒缘境而造作故。如是一切随其所应尽当知

建立支业者。谓无明支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有愚痴。二与行作缘。令诸有情于有愚痴者。谓由彼所覆于前中后际不如实知故。由此因缘起如是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无如是等。与行作缘者。由彼势力令后有业得增长故。行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诸趣中种种差别。二与识作缘。令诸有情于趣差别者。由业势力令诸有情趣种种异趣故。与识作缘者。由习气力能使当来名色等生起种子得增长故。识有二种业。一持诸有情所有业缚。二与名色作缘。持诸有情业缚者。与行所引习气俱生灭故。与名色作缘者。由识入母胎名色得增长故。名色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二与六处作缘。摄有情自体者。由彼生已得预有情众同分差别数故。与六处为缘者。由名色等前支为依止六处等后支得生起故。六处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圆满二与触作缘。摄诸有情体圆满者。由彼生已余根无缺故。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境界流转。二与受作缘。令有情于境转者。依此为门。受用顺乐受等三种境界故。受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二与爱作缘。令有情于受用生果流转者。由此为依受用种种可爱等业异熟故。与爱为缘者。悕求与此和合等为门。诸爱生故。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引诸有情流转生死者。由彼势力生死流转无断绝故。与取作缘者。爱味求欲为门。于欲等中贪欲转故。取有二种业。一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有取识。二与有作缘。为取后有发有取识者。为那落迦趣等差别后有相续不断。令业习气得决定故。与有作缘者。由此势力诸行习气得转变故。有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后有现前。二与生作缘。令后有现前者。能引无间余趣故。与生作缘者。由此势力余众同分转故。生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起。二与老死作缘。令名色等次第起者。能引后后位差别故。与老死作缘者。由有此生彼相续变坏皆得有故。老死有二种业。一数令有情时分变异坏少盛故。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坏寿命故

支杂染摄者。若无明若爱若取。是烦恼杂染所摄。若行若识若有。是业杂染所摄。余是生杂染所摄。问何故识支业杂染摄耶。答诸行习气所显故。义者。谓无作者义。有因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作用义。无常义。有刹那义。因果相续不断义。因果相似摄受义因果差别义。因果决定义。是缘起义。谓离自在天等作者故。是无作者义。以无明等为因故。是有因义。无自然我故。是离有情义。托众缘生故。是依他起义众缘作用空故。是无作用义。以非恒故是无常义。生时过已无暂住故。是有刹那义。因刹那灭果刹那生时分等故。是因果相续不断义。不从一切一切生故。是因果相似摄受义。从非一一类因一非一类果生故。是因果差别义。于余相续不受果故。是因果决定义。甚深者。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谓即由此无作者等义显缘起法五种甚深。由二种义显因甚深。对治不平等因无因论故。由一种义显相甚深。是无我相故。由二种义显生甚深。虽从众缘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由二种义显住甚深。实无安立显现似住故。由四种义显转甚深。因果流转难了知故。又诸缘起法虽刹那灭而住可得。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虽离有情而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是故甚深。业果不坏者虽内无作者而有作业受彼果报又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不从自生者。谓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时无自性故。不从他生者。谓彼诸缘非作者故。不从共生者。谓即由此二种因故。非不自作他作因生者。缘望果生有功能故。又有差别。谓待众缘生故非自作。虽有众缘无种子不生故非他作。彼俱无作用故非共作。种子及众缘皆有功能故非无因生。是故如是说。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若缘起理非自非他。遣双句者犹为甚深。况总忘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差别者。谓识生差别故。内死生差别故。外谷生差别故。成坏差别故。食持差别故。爱非爱趣分别差别故。清净差别故。威德差别故。是差别义。识生差别者。谓眼色为缘眼识得生。如是等内死生差别者。依有情世间说。谓无明等为缘能生行等。外谷生差别者。谓种缘芽芽缘茎。如是展转枝叶花果次第得生。成坏差别者。谓一切有情共业增上力为缘大地等生故。食持差别者。谓四食为缘三界有情相续住故。爱非爱趣分别差别者。谓妙行恶行为缘往善恶趣故。清净差别者。谓顺解脱分善为缘生顺决择分善。如是见道等渐次乃至得阿罗汉果等。或外从他闻音内如理作意为缘发生正见。次第乃至诸漏永尽。威德差别者。谓内证为缘发神通等最胜功德。由此差别应随广说诸行缘起

顺逆者。谓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是说缘起顺逆。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如是等顺次第说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如是等逆次第说。清净顺逆者。谓无明灭故行灭。如是等顺次第说。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如是等逆次第说。应如是观缘生起义。一切皆是缘生。唯除法界法处一分诸无为法。为舍执着无因不平等因我故。观察缘生

云何缘。几是缘。为何义故观缘耶。谓因故等无间故所缘故增上故。是缘义。一切是缘。为舍执着。我为因法故。观察缘。因缘者。谓阿赖耶识及善习气与有漏无漏诸法。如其次第为因缘故。阿赖耶识复有二种。谓成熟及加行。成熟者。是诸生得法因缘。加行者。是诸方便法及当来世余阿赖耶识因缘。又加行阿赖耶识者。谓于此生中现行转识等之所熏集。善习气者。谓顺解脱分习气。由此习气用出世间证等流法为缘生故。能与出世法作因缘。又自性故差别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碍故摄受故。是因缘相。当知此中以自性等六种因相显因缘义。谓自性差别两句建立能作因。余句如其次第建立俱有相应同类遍行异熟因

自性者。谓能作因自性依因自性建立能作因故。当知一切因皆能作因所摄。为显差别义故。复别建立助伴等因

差别者。谓能作因差别略有二十种。一生能作。谓识和合望识。由此和合所作本无今有故。二住能作。谓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由此势力生已相续不断故。三持能作。谓大地望有情。载令不堕故。四照能作。谓灯望诸色了闇障故。五变坏能作。谓火望薪。令彼相续变异故。六分离能作。谓镰望所断。令连属物成二分故。七转变能作。谓工巧智等望金银等物。转彼方分成异相故。八信解能作。谓烟望火。由此比知不现见故。九显了能作。谓宗因喻望所成义。由此得正决定故。十等至能作。谓圣道望涅槃。由此证彼故。十一随说能作。谓名想见。由如名字取相执着随起说故。十二观待能作。谓观待此故。于彼求欲生。如待饥渴追求饮食。由此是彼欲生因故。十三招引能作。谓悬远缘。如无明望老死。由此异位展转招当有故。十四生起能作。谓邻近缘。如无明望行。由此无间生当有故。十五摄受能作。谓所余缘。如田水粪等望谷生等。虽自种所生。然增彼力故。十六引发能作。谓随顺缘。如臣事王令王悦豫。由随顺引发故。十七定别能作。谓差别缘。如五趣缘望五趣果。由差别自性招别别果故。十八同事能作。谓和合缘。如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识。以成自所作必待余能作故。十九相违能作。谓障碍缘。如雹望谷。能损彼故。二十不相违能作。谓无障碍。如谷无障与上相违。于此能作因差别中。唯说识和合等者。且举纲要为诸智者依此一方。类思余故

助伴者。谓诸法共有而生。必无缺减。如四大种及所造色随其所应。非一切聚定有四大及色等所造。若于是处有尔所量。此必俱生互不相离

等行者。谓诸法共有等行所缘必无缺减。如心心法前约助伴。决定建立俱有因中。唯说大种及所造色者。此但略摽纲目。以心心法互不相离性。决定故。亦助伴摄。若尔不应别立相应因诸心心法亦共有因所摄故。虽尔然义有异。谓诸法共有等行所缘互不相离。此等行故立相应因。非唯共有义。如心心法

增益者。谓前际修习善不善无记法故。能令后际善等诸法展转增胜后后生起。前际修习者。谓先所数习现行义。后际展转增胜后后生起者。谓由彼长养诸种子故。于未来世即彼种类增胜而生。如是诸法能为相似增长因故立同类因

障碍者。谓随所数习诸烦恼故。随所有惑皆得相续增长坚固。乃令相续远避涅槃。此遍行因。非唯令相似烦恼增长。所以者何。若有随习贪等烦恼。皆令嗔等一切烦恼相续增长坚固。由此深重缚故障解脱得。是故建立遍行因

摄受者。谓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摄受自体故。即是异熟因。由此能引摄当来一向不相似。无覆无记自体所摄。异熟果故即摄受义。建立异熟因。善有漏言为简无漏。由违生死故不能感异熟果

猜你喜欢
  菩萨璎珞经卷第八·佚名
  论时事新报所谓经咒救国·太虚
  菩萨善戒经一卷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佚名
  卷第四·志磐
  法华义疏卷第八·吉藏
  幻事品第四·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一卷·马鸣
  楞 伽 大 意·太虚
  第四 义释品·佚名
  拟寒山诗自叙·中峰明本
  佛说庄严王陀罗尼咒经一卷·佚名
  卷第一百二·李通玄
  白云端和尚语录卷三·守端
  复支那内学院书·太虚
  唯识三十论讲要(注一)·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二出 极谏·李渔

    〖菊花新〗(末、小旦冠带,齐上)严亲忧国太焦劳,抗疏甘将斧钺膏。愁杀两儿曹。爹爹!你要全忠也,教我怎生全孝?(末)兄弟,昨日宫中传出旨来,忽然教爹爹写敕,倒封皇上为镇国公威武大将军,要借讨叛为名,去寻妓女刘氏。爹爹奉了此旨,惊骇异

  • 卷四十二·唐圭璋

    【元好问:词作374首】○水调歌头少室玉华谷月夕,与希颜钦叔饮,醉中赋此。玉华诗老,宋洛阳耆英刘几伯寿也。刘有二侍妾,名萱草芳草,吹铁笛骑牛山间,玉华亭榭遗址在焉。金堂玉堂嵩山事,石城琼壁少室山三十六峰

  • 卷五十八·志第三十九·百官四·脱脱

        ◎百官四   ○符制   初,穆宗之前,诸部长各刻信牌,交互驰驿,讯事扰人。太祖献议,自非穆宗之命,擅制牌号者置重法。自是,号令始一。收国二年九月,始制金牌,后又有银牌、木牌之制。盖金牌以授万户,银牌以授猛

  • ●卷一·何圣生

    一代创业,必有崇文之主以肇造声明。天聪三年初设文馆,分儒臣为两直,以达海及刚林等翻译汉文书籍,以库尔缠及吴巴什等记注本朝得失。即明代儒生如沈文奎、孙应时、江云诸人亦被罗致。太宗尝与诸臣讲求经史,谘询时务,从容坐论

  • 第四○保结状光绪六年三月十一日一一二○五-一○·佚名

    铺户金联盛,保结挑夫首李梁等三人具保结状人金联盛,今当大老爷台前,保结得李梁、林惠、陈祥三名,议举公号梁惠祥,充办挑夫首,凡有轮办、合办一切差事,自当勤慎、实力供差,不敢玩误、推诿、别生事端等情。

  • 第四十六卷清乾隆(三)·缪荃孙

    四十一年正月庚寅,阿思哈暂署漕运总督。二月庚戌,蠲上元等三十九州县、镇江等五卫四十年旱灾额赋。三月癸未,萨载兼署江南河道总督。戊戌,富德革逮,陶易为江宁布政使。四月甲子,以阿思哈为漕运总督。五月癸酉,孔传炣为江苏按

  • 卷七·欧阳昱

    *刘渊亭军门徐鹾副星槎自天津附招商局轮船南返,刘渊亭军门陛见回,亦附此船至上海。鹾副近前问越南战事,不肯言。但呜咽流涕曰:“近越南主为法夷所禁制,名曰王,实不得有为于其国。将来生死未可知,旧君如是,夫

  • 卷一四三·邱濬

    △驭夷狄 ▲内外之限(上) 《舜典》:帝曰:“皋陶,蛮夷猾(乱也)夏,寇(劫人)贼(杀人)奸(在外)宄(在内),汝作士(理官)。” 朱熹曰:“夏,明而大也。”又曰:“蛮夷猾夏,不专指有苖,但官为此而设。”董鼎曰:“虞时兵刑之官合为一,

  • 卷四十·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四十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仪礼士防礼第十二○防于五礼属凶【下考注有礼字】疏皆録之于此【于此误是以从通解续挍】亡则以缁长半幅【半误百】死于适室节注疾时处北墉下死而迁之当牖下【墉误

  • 卷十二·林岊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讲义卷十二     宋 林岊 撰诗序二鹿鸣燕羣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鹿鸣之诗乃燕羣臣所歌也羣臣而曰嘉宾以德言也既设飨饮之陈馔食之又实币帛于筐篚之中

  • 第35章 问丧·戴圣

    父母亲刚刚断气,孝子要脱下吉冠,露出发笋和裹髻的帛,光着脚,把深衣前襟的下摆掖在腰带上,双手交替捶着胸口痛哭,那种悲伤万分的心情,那种痛不欲生的心情,真是五内如焚,一点水也喝不进,一口饭也吃不进,一连三天都不生火,所以左右邻

  • 卷六十·佚名

    释十善品第三十八【经】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人行十善道。于汝意云何?是因缘故,得福多不?”答言:“甚多!世尊。”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

  • 通玄百问·佚名

    玉溪通玄庵圆通大禅师设问摩诃菩提兰若万松和尚仰答龙严林泉老人颂华亭生生道人梓问。行玄犹是涉崎岖。如何是平坦处。答。东西南北。颂。东西南北。侵天荆棘。没足石人。不消劳力。更须透过那重关。自在纵横方脱缠。

  • 东山存稿·赵汸

    七卷。《附录》一卷。元赵汸(1319—1369)撰。汸,字子常。休宁 (今属安徽)人。长于经学,所著有《周易文诠》。晚年筑东山精舍,时人称东山先生。明洪武二年(1369) 曾预修 《元史》。汸门人汪荫裒辑其遗文为一编,后范准又收

  • 新法算书·徐光启

    一百卷。明徐光启(1562—1633)等撰。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1632)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后又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为突出。利玛窦入京后,徐从

  • 棠阴比事·桂万荣

    中国古代的一部案例汇编。宋代桂万荣编。1211年刊行,以后一再重刊,受到各朝统治阶级的重视。本书是在和凝、和㠓编撰的《疑狱集》和郑克编的《折狱龟鉴》两书的基础上选编出一部分,并从正史、野史、名人笔记中选出一些案

  •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澄观

    全一卷。唐代澄观撰。又作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七处九会颂。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虽仅一万三千余言,然已将华严

  • 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共说十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