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35章 问丧

父母亲刚刚断气,孝子要脱下吉冠,露出发笋和裹髻的帛,光着脚,把深衣前襟的下摆掖在腰带上,双手交替捶着胸口痛哭,那种悲伤万分的心情,那种痛不欲生的心情,真是五内如焚,一点水也喝不进,一口饭也吃不进,一连三天都不生火,所以左右邻居只好熬点糜粥让他喝让他吃。因为内心无限悲哀,所以面色憔悴,形容枯搞;因为痛不欲生,所以不想吃也不想喝,也不讲究穿什么为好。

士在死后三天举行大敛。死人放在床上叫做尸,装进棺材叫做枢。每一次迁动尸体,每一次抬起灵枢,孝子都要尽情地痛哭跺脚。那种万分悲伤的心情,那种痛不欲生的心情,悲哀烦闷,达到了即将爆炸的地步,所以孝子才袒露左臂,跺脚痛哭,以此来安定情绪,使烦闷之气得到发泄。妇人不适合袒露左臂,所以敞开外衣前襟,双手捶胸,两脚一齐跺地,乒乒乓乓,就像筑墙一般,这都是悲哀万分、经》上说:“捶胸跺脚,痛哭流涕痛不欲生的表现啊发出的声音!所以《孝,用悲伤的心情送别死者。”把死者的形骸送到墓地埋葬,把死者的灵魂迎接回来加以安顿。

孝子在往墓地送葬的时候,眼睛瞻望着前方,显出焦急的神情,就像是在追赶死去的亲人而又追赶不上的样子。葬毕哭着返回的时候,孝子的神情仿徨,就好像有什么心事没有了结似的。所以孝子在前往送葬的路上,就像幼儿思慕父母那样哭泣不止;在葬毕返回的路上,又像是担心亲人的神灵不能跟着一道回来而迟疑不前。满腹心事而未曾了结,回到家里,推门一看,却怎么也见不到亲人的影子;上堂再着,还是见不到亲人的影子;进到亲人的住室再看,还是见不到亲人的影子。这样看来,亲人是真正地死了,走了,再也不能相见了!所以哭天嚎地,捶胸跺脚,要把心中的悲哀尽情发泄,只有这样才觉得心中好受点。内心无限的凋怅,无限的悲伤,无限的恍惚,无限的感叹,除了伤心和悲哀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呢!在宗庙中致祭,把亲人当作鬼神来祭飨,也不过是希望亲人的灵魂能够幸而回来罢了。孝子把亲人在墓穴中埋好以后从墓地返回家中,不敢进入自己的寝室居住,而是住在简陋的倚庐里,就是因为哀伤死去的亲人还在荒郊野外;睡在草苫上,拿土块当枕头,就是因为哀伤死去的亲人还身埋土中。所以想起来就哭,没有定时,服丧三年,忧心劳思,曰夜思慕,这反映了孝子心甘情愿的志尚,也是人的感情的真实流露。

有人问道:“人死后三天才入敛,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孝子在父母刚刚去世时,心中悲哀,思想上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趴在尸体上痛哭,就好象是能把父母哭活似的,人们怎么可以不顾及孝子的这点心思而强行马上入敛呢?所尽说,之所以三天以后才入敛,是为了等待死者的复生。三天以后还不复生,那就说明没有复生的希望了,孝子企盼父母复生的信念也逐渐动摇了;而且在这三天之内,有关治丧花费的筹划,入敛衣物的准备,也都‘可以就绪了;远道的亲戚,也可以来到了。所以圣人就根据这种情况做出决断,把死后三天才入敛作为礼制定了下来。

有人问道:“在戴着冠的时候不能袒露左臂,这是什么道理呢?”回答是:冠是至为尊贵的东西,,当一个人赤膀露肉时是不能戴冠的,否则就是对冠的裹读,所以特地制作免来代替冠。这样一来,秃子就不用戴免,驼背的人就不用袒露左臂,瘸子哭时就不用跺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内心就不悲哀,而是因为他们身患瘤疾,没法子完成这些礼节。所以说,丧礼只是以悲哀为主。女子哭泣悲哀,捶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叩头触地,不注意仪容:这都是极度悲哀的表现。

有人问道:“童子为什么也要戴免呢?”回答说:免是尚未加冠的童子所戴的东西。《仪礼》上说:“童子不为族人有绍麻之亲的人服绍,只有当室的童子才为族人服绍。”童子当室,就要为有练麻之亲的族人服细,服绍就要戴免,甚至还要拄丧杖。

有人间道:“丧杖是用什么做的呢?”回答说:有用竹子做的,有用桐木做的。无论用什么做的,其作用是一样的。所以为父亲用直杖,直杖是用竹子做成的;为母亲用削杖,削杖是用桐木削成的。

有人问道:“孝子在居丧期间为什么要拄丧杖呢?”回答说:孝子由子死去了父母,经常哭泣,不计其数,忧劳勤苦地服丧三年,身体有病,体质很弱,需要用杖来支撑病体。如果父亲健在,就不敢为母亲拄丧杖,这是因为尊者尚健在的缘故;孝子在堂上也不拄丧杖,因为堂上是尊者所在的地方,需要避开。孝子在堂上不应快步行走,以显示从容不迫,否则就容易引起父亲的伤心。这些都是出于孝子的一颗诚心,是人情的真实流露,是合理合情的常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只不过是人情本应如此而已罢了!

猜你喜欢
  卷十四·高诱
  卷一二五·邱濬
  提要·胡广
  卷四十七·李明复
  书经衷论卷三·张英
  卷十八·范家相
  箴石第三十一·桓宽
  三年问·姚际恒
  一、赵州狗子·慧开
  卷十七·普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自融
  议印度之佛教·太虚
  律禅密净四行论·太虚
  起世因本经卷第九·佚名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十一·彭定求

        卷11_1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黄帝宫音】   黄中正位,含章居贞。既长六律,兼和五声。   毕陈万舞,乃荐斯牲。神其下降,永祚休平。   卷11_2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肃和】   眇眇方舆,苍苍圜盖。至哉枢

  •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张廷玉

        王骥 徐有贞 杨善 王越   王骥,字尚德,束鹿人。长身伟干,便骑射,刚毅有胆,晓畅戎略。中永乐四年进士。为兵科给事中,使山西,奏免盐池逋课二十余万,寻迁山西按察司副使。   洪熙元年入为顺天府尹。宣德初,擢

  • 卷二 惠帝·王夫之

      〖一〗   曹参因萧何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时之不得不因也。高帝初崩,母后持权于上,惠帝孱弱而不自振,非因也,抑将何为哉?鲁两生曰:“礼乐百年而后兴。”唯惠帝之时言此为宜尔。周公之定礼也,流言未靖,东郊未定,商、奄

  • 大事记卷十二·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汉孝武皇帝建元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髙庙灾夏四月壬子髙陵便殿火【夲纪】五月丁亥太皇太后窦氏崩【以夲纪修】六月癸巳丞相许昌免以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之言复申刑名百家之禁延文学儒者以百数【以百官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艺文略四·纪昀

    艺文略 【四】史类第五下 【传记 地理 谱系 食货 目录】○史类第五下传记地理谱系食货目录△传记 【圣贤 名人 列传 列女 科第 名号冥异】(臣)等谨案郑志传记一门分目十三以圣贤入之耆旧门巳属不伦且高隐孝友

  • 黎景熙传·令狐德棻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地人,少年时以字行。祖父黎嶷,魏太武帝时,曾随从攻克平凉,立下战功,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衔。后任燕郡守。祖父黎镇,承袭封爵,任员外散骑侍郎。父亲黎琼,太和年间承袭封爵,历任员外郎、魏县令,官至..城郡守

  • 柴车传·张廷玉

    柴车,字叔舆,钱塘人。永乐二年(1402),他以举人被任为兵部武选司主事,历任员外郎。八年,皇上北征,柴车随从尚书方宾扈行。回来后升为江西右参议。后因犯有过失,降为兵部郎中,出京任岳州知府,后来又入京任郎中。宣德五年(1430),他

  • ●跋·徐栋

    致初先生辑牧令书稿凡□易阅十数寒暑而成炜受而卒读之谋付诸梓时以庐居之暇潜心雠校幸得备睹我 朝名卿硕彦章疏文檄条教讽议及各杂录凡百三十有七家而其间本末先后之序错综异同之数繁简常变之宜靡不肌分脉贯以体诸一

  • 卷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五礼部祠祭清吏司中祀二凡祭前代帝王之礼为庙於皇城之西殿曰景德崇圣内设七室中一室奉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东一室奉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西

  • 卷七 檀弓上第三·郑玄

    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齐大公受封,留为大师,死葬于周,子孙生焉,不忍离也。五世之后,乃葬于齐,齐曰营丘。○大音泰,注及下注“大史公”皆同。离,力智反,下“相离”同。)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言其似礼乐

  • 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第一·康有为

    按:后世六经亡缺,归罪秦焚,秦始皇遂婴弥天之罪,不知此刘歆之伪说也。歆欲伪作诸经,不谓诸经残缺,则无以为作伪窜入之地,窥有秦焚之间,故一举而归之。一则曰「书缺简脱。」《汉书艺文志》《楚元王传》一则曰:「学残文缺。」《汉

  • 仪礼小疏卷四·沈彤

    呉江沈彤撰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疏引间传云苴恶貌也所以苴其内见诸外 苴其内之苴本作首 首如首实之首谓发出之也文引丧服四制云苴衰不补则衰裳亦同苴矣愚谓不言苴而言斩者斩之义重于苴且苴绖之文即在衰裳之下苴亦可上统

  • 慈悲道场忏法 第十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十卷菩萨回向法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捍劳忍苦。修如是等无量善根。宜复人人起如是念。我所修习善根。悉以饶益一切众生。令诸众生究竟清净。以此所修忏悔善根。令一切众生皆悉灭除地狱饿

  • 卷第六·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六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论中分别世间品第三今当说此义。由决定欲界色界无色界故。已分别心等诸法。此中何法名欲界色界无色界。为答此问故。偈曰。地狱鬼畜生。人道及六天。名欲界。释曰

  • 卷第一百十一·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十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四 【论】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至我唯知此教化众生善

  • 巴西集·邓文原

    元文别集。不分卷(或分为上、下两卷)。邓文原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总目著录为1卷,但实分为上、下两卷。卷首无序言,所收碑志记序等各体文章70余篇,未按文体类编。邓文原祖籍四川,随父亲流寓钱塘,

  • 徐孝穆集笺注·徐陵

    六卷。南朝陈徐陵 (507—583)撰。清吴兆宜 (约1672前后在世)笺注。徐陵字孝穆,东海郯 (今山东郯城)人,徐摛子。八岁能文,十三岁通老庄,其诗文与庾信齐名,号 “徐庾体”。入陈,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据《陈

  • 古今岁时杂咏·蒲积中

    四十六卷。宋蒲积中(生卒年不详)编。蒲积中,眉山 (今属四川) 人。本书之前,宋绶有《岁时杂咏》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宣献昔在中书第三阁,手编古诗及魏、晋迄唐人岁时章什,厘为十八卷,现增益为二十卷。蒲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