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时事新报所谓经咒救国

──二十一年作──

经咒救国?

世界新闻社云:中央委员戴传贤、李济琛,及在野名流朱庆澜、孙洪伊诸氏,为国家多难,灾患洊臻,发启在北平雍和宫修建密教金光明道场,以祈息灾弭乱,转移劫运,现正在筹款进行中。兹录其募捐启如左:雍和宫者,中国唯一之密宗道场也。夫佛教有显密之二部:显为诸乘经律论,密为诸部陀罗尼。中国信佛教者逾三万万人,皆属于显宗之一部;其密宗之一部,奉行祗及蒙于藏,中土人士罕有学密之机,间或怀疑,兴起异论。谬别之为喇嘛教,视犹一种神密端异,何数典而忘其祖也!考唐开元初年,印度密宗大师,善无畏首入中国,金刚智暨其弟子不空相继偕来,皇帝礼为国师,一时设馆译经,开坛传法,为密宗极盛时代。日本弘法大师,留学于不空大弟子惠果之门,受两部灌顶及百余部之密轨而归,立教开宗,名师辈出,发扬光大,绵延千余载,以至于今。一有内忧外患,日本皇室建设道场,修仁王护国诸法,以祈息灾弭乱,历代相承,奉为大典,其国运昌隆,有由来矣。返观我国,则惠果以后无传人,一经唐武宗之毁佛而密教摧,再经明太祖之禁开坛而密教绝。满清奉黄教为国教,入主中国,藉宗教之力统一蒙藏,而雍和宫实为皇室道场。终清之世,年拨内帑钜万,供养喇嘛,庄严法事。康熙帝奉佛尤笃,在位之日,有三十九载,连书大有年,为前史所未有!惜真言教理,仅由喇嘛传布,与各地丛林隔绝,显密二途,遂若鸿沟之分界。清亡,而雍和宫道场乃得普及于平民,密宗有复兴之势,此希有难遭之机会也!夫众生定业,不易消除,惟修密者,无不可转之业,无不可灭之罪。大随求陀罗尼经云:‘由随求威德,定业不要报’。又曰:‘一切罪障定受业报,悉皆消灭’。民国三年,雍和宫白普仁尊者,于定中观察本国有三十年大乱,以为非修密法,无以消弭,于是集资先后建立金光明道场,大悲道场,虽众生业重,内争不息,而地方未至糜烂,人民尚得安居,则定业之报已从轻灭。白尊者示寂后,变乱日益加剧,水灾洊至,日寇侵凌。同人等怵于国难当前,生灵涂炭,拟竟白尊者之遗志,发起金光明道场,以祈转移劫运,造福国家。且佛教为统一蒙藏之关键,而雍和宫则为其目标。最近班禅报告,谓外蒙布列特布部前归俄领,今以种族宗教之故,亟思内附,请政府设法处置。夫蒙藏之不能同化于欧人者,信仰使然也。是故国民政府宜继承胜朝策略,于本国唯一密法道场,不惟保护之且庄严之,以坚蒙藏归附之心。往岁日僧吉井芳纯于所刊曼陀罗小册中,称欲调查蒙藏密教,与东密互相发明,以期正统密教之复兴于中国。日人之见,即使无凭借宗教力以达其混一之志,然我自弃其责,强邻将越俎而代庖之矣!是雍和宫道场,不特为消一时之灾,并足以树百年之大计。应请政府拨款提倡;各界人士救国救民具有同心,敬祈踊跃捐助,俾法会得以观成,民国前途,实利赖之。谨启。

按此为转录时事新报所载之一字不渝者,以‘经咒救国’为题而下加疑问符号,此诚不能不疑,而尤不能不开释者也。

中华尧、舜、禹、汤、文、武、以来之历朝主国者,皆隆重于敬天祀神之礼仪庙貌;而汉以来则兼崇道教天神及佛教之密坛神咒:元、明、清三朝于佛之密咒尤极崇重;而海东西各国遇国家大事,或耶、或回、或梵等等,亦无不向其所崇奉之超人神界,以申祈祷而致感通:夫此其果尽出于愚迷之情也哉!其果仅为诬惑编氓之权术也哉!盖为吾人见闻所不及之界,诚尚有种种优于人或劣于人之有情类在。器世间有共依关系,而与人类潜意识下之精神,交遍涉入,能握其相通之枢纽,......例祭供符咒之术......可生灵感之奇迹。但其灵神感通力,纯杂高下不一,能觉悟超出而摄成系统为用者,则为佛之密咒,其他则不免偏霸之弊!故捐启中谓日本因此国运昌隆,以及康熙奉之尤笃,连享大有之年,洵实事而非诞言。然世界以无量因缘成,而国家社会之隆污兴替,亦非少因少缘之所致,如执此而谓其余一切武备文事农工商医皆可废,诚足等于孝经御寇而偾国!若能并营兼顾,以此为人与非人通致祥和欣慰民感之一术,其功用最少当可不下于制一机舰,设一剧场也。然佛之正法,则端在明一切事物皆众缘成而唯识现,当自心改造善行,修致良果,互为增上以庄严国世;如偏重于密咒,斯又非佛密之本真矣。

将佛教分为显密,乃出于密咒盛行后之传说,非整个佛教真有此分部也。盖犹汉地禅宗盛行后,大别为宗下、教下之二耳。‘夫佛教有显密之二部,显为诸经律论,密为诸部陀罗尼。中国信佛教共逾三万万人,皆属于显宗之一部,其密宗之一部,奉行祗及于蒙藏,中土人士罕有学密之机,间或怀疑兴起异论,谬别之为喇嘛教,视犹一种神密异端,何数典而忘祖也’。作此说者,为稍知东密──日人称东大寺密曰东密,以别台密;今华人概称日本之密宗曰东密,已属错误──藏密者之言,而未深知藏地、汉地佛教之全景,及由印度而世界之佛教真史也。

西藏为密宗盛行之地,此诚为无疑之事实;然汉人概指蒙藏佛教为喇嘛教,以其寺制僧仪之异,非以其为密宗之故也。西藏之喇嘛,有红、黄、白三部:白部专重戒行教观,黄部兼重戒律教理而宗归密咒,红部乃专重咒术。此外有非佛教之黑衣部,间与红黄部咒术相角,故谓西藏之喇嘛皆属密宗亦误。而汉地在唐武宗后,密宗之传统中断,元、明、清仅行藏密于朝廷间,不普及于国民,亦为事实。然明代别僧寺为禅、讲、律、净、教、之五种,其中教寺即密宗僧寺。特密宗唐季以后,流为市井歌呗,不为人重耳。但宋、元、明、清来,为禅、讲、律、净、各宗引为助行,固愈趣愈盛而未衰也。放焰口、施食及水陆仪轨等,为各宗皆习行,人所共知;他若禅林之早晚课诵及各祈祷,律宗之沙弥五十三咒,净土之往生咒,天台之大悲忏,华严之显密圆通等,何莫非密咒之兼行欤!故言汉土佛教有显而无密,亦有误也。盖汉与蒙藏佛教之别,乃因寺制、僧仪、民性、土风、语言、文化、种种关系而有异,非第以显密而异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亦经也。夫律非第止持之戒条,而兼摄一切范型三业之作法,故密宗诸部仪轨,亦作持之律耳。至于龙树、空海、发思巴、宗喀巴、诸论师之为论,更不待语,则除诸乘经律论外,何处更有密宗?陀罗尼此译总持,约分四类:法陀罗尼,能诠教法之一文一名一句,总持一切文名句也。义陀罗尼,所诠义理之一自性一差别,总持一切自性差别也。忍陀罗尼──忍、即胜解,或定慧──,胜慧相应三摩地中各各三摩地,总持一切三摩地也。咒陀罗尼,乃为密宗诸密咒。大抵以报通、定通、圣通、为依,祷辞、誓辞、愿辞、为体,而渴求、诚感、通应、为用。咒为陀罗尼一种,而诸经律论亦即为法义陀罗尼;是则除诸陀罗尼,亦更无经律论;故显为诸乘经律论,密为诸部陀罗尼,言亦欠当!而自西藏、日本密宗盛行后,将诸密咒仪轨,甚或以及其经论,在三藏外别编成一藏,犹中国之禅宗语录另成一文体,于是有显部、密部甚至显教、密教之分,亦犹中国在禅宗独盛下,曾别为宗乘、教乘。若能不为宗见之所囿,经归经,论归论,仪轨归律,其无可属者归杂藏,将大藏重编订之,乃能会佛教之通耳!

佛教于印度,在释尊寂后未逮二千年而灭,其于印度大抵经五百年而一变:初五百年为小彰大隐、大附小行之时代,其所传者,今可于锡兰及锡兰系之缅甸、暹罗等见之。次五百年──佛寂六七百年起──为大兴小伏、小附大行之时代,其所传者,今可于中华及中华系之朝鲜、日本等见之。次五百年──佛寂千一二百年起──为密盛显衰、显附密行之时代,其所传者,今可于西藏及西藏系之蒙古、尼泊尔等见之;唐开元后以至宋初之由印度来华传译者,亦可见之。密咒盛行后,印度佛教即入被混并于婆罗门以至被灭于回教之时代,是为印度三期佛教与亚洲三系佛教之关系。历此三期三系,而密咒在佛教中演成四个阶段:初期盖纯以释尊应化之人间及在人间建立之出世三乘圣法为主,故密咒之地位极低,仅视为召役非人之小术耳。今缅、暹僧亦间行咒蛇、咒鳄鱼诸术,即可证也。第二期则以菩萨应化人天诸趣,而在人天诸趣中建立之大乘佛法为主──例法华、华严、大集、宝积诸部──,故密咒之地位渐高,已居于护法神、护法菩萨之地位矣;大孔雀经等皆可见之。第三期则密咒已发展到夺居佛教之主位,故成龙智、善无畏、莲华生、金刚智、一行、不空、惠果、空海等,以法身佛为本位之密宗。盖密宗到此乃成宗或成部也。然在印度、西藏密部独行后,更有第四期发展阶段,盖诸密咒原以应化非人的天龙八部之佛教为主,而八部中尤以药叉──夜叉众即执金刚众,见一行大日经疏──部为主,依此密咒部之特要部而发展,佛亦成为夜叉部之佛,最高之佛皆为执金刚部之夜叉身矣。此第四级密部及先修上师法,为今藏密之特点。宋天息灾等虽有译来中国者,以其时中国已为禅宗盛行之地,不获传行;而日本所传唐代之密,则由印度其时犹未发展到此第四阶段,故亦无此也。印度之修长寿、修五通者,大抵皆修药叉法。而中国道教之丹鼎符箓诸术,亦夜叉法之流耳。知密咒乃八部众或夜叉众为本位之佛教,则知其仅可为人间佛教之助行也。

密宗发展之极,可收服摄编各地原有之神,咸归密部;印度以无力尽收编婆罗门及通俗诸神而衰灭,西藏以能征服颇母教诸神尽摄编之,故独发展。中国未能收服诸道教神及编摄诸通俗神,故密宗不昌;东密亦未能尽收编其国神,故其神道足抗行仍盛。然将旧神通俗神收编极成统一,则易流于俗情而昧失真谛!故同时非将建在人间之三乘圣法与建在人天之大乘佛菩萨法,高竖起来不可!西藏若非改革成黄密,则红密殆将俗化无存矣。故西藏以密宗为较完,而犹以建设在五乘共教、三乘共教、大乘不共教上之黄密为最善。盖密宗诸咒大抵为大悲下摄有情之方便,设非以大智上求菩提为真本,失智悲而纵贪嗔,种种利生方便,将被盗为害世工具,诸佛子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密宗为大悲下随之发展,而禅宗为大智上凌之发展,其发展亦有四个阶段:其第一阶段,在印度仅隐附于一代一代传持法藏之师耳,若存若亡,达摩菩提来华后,始崭然露头角。然从达摩至弘忍、神秀,犹托楞伽、金刚为大乘禅耳,是为第二阶段。南宗慧能则犹密宗之龙智,由之始建禅宗独立之国基,而神会、道一、希迁、百丈、继之,即心即佛,正居佛位,犹莲华生、善无畏、金刚智、一行、不空、惠果、空海、之建密宗也,是为第三阶段。再进而为五家宗派,以棒喝机锋参勘为事,乃离经律论别成一格,超佛越祖,各逞奇特,是第四阶段。宋明理学效之,至明末狂禅满街,识者扶之以教观律净,已颓然末流矣!惜宋初未有能为五乘共教、三乘共教、大乘不共教、以至禅宗之系统建立者,致歉然有逊黄密。至今后、则律、禅、净、密、皆将融摄为行法,而为教理行果之世界佛教开建乎!(见海刊十三卷九期)

  


猜你喜欢
  卷第六·佚名
  大唐内典录卷第八·道宣
  卷之四·德清
  俱舍论疏 第二十二卷·法宝
  光赞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二十九·元来
  菩萨璎珞经卷第六·佚名
  阅餐石日记·太虚
  菩萨善戒经 第五卷·佚名
  佛本行经车匿品第十二·佚名
  卷六·佚名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并序上)·宗密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五·吹万广真
   第九十七則 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胡兰成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两个扫雪的人·周作人

    阴沉沉的天气,香粉一般的白雪,下的漫天遍地。雪愈下愈大了,粗麻布的外套上已经积了一层雪,祝福你扫雪的人!扫开了高地,又填平了坳地。扫净了东边,又下满了西边,天安门外,白茫茫的马路上,在这中间,好像白浪中漂着两个蚂蚁,只有两个

  • 卷十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卷十七预宴九十一人诗九十六首【骁骑校】刘兆麟【年八十六】束髪驰驱列校行承恩八十六年强官从旧职侪中垒赏乏奇功上太常丹极九天青闼朱顔三爵紫霞觞三千叟入常春宴仁夀还知

  • 49.韩翃:七言绝句三首·施蜇存

    韩翃,字君平,南阳人,天宝十三载(公元七二五年)进士。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为从事,罢职后闲居十年。以后在永平军节度使李勉幕府中,郁郁不得意。但诗名日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德宗即位后,知制诰缺人,中书省提名两次,德宗都

  • 第四十回 徙建州晋太后绝命 幸邺都汉高祖亲征·蔡东藩

      却说辽永康王兀欲,在恒州擅立为帝,便即率兵北向,归承大统。到了石桥,正遇辽太后遣来的兵士,为首的乃是降将李彦韬。彦韬随辽主北去,进谒辽太后,太后见他相貌魁梧,语言伶俐,即令他隶属麾下。以貌取人,失之彦韬。此时闻兀欲

  • 五四二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再行严搜徐首发沈成濯家并访查其更名情节·佚名

    五四二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再行严搜徐首发沈成濯家并访查其更名情节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署两江总督萨<载>、江苏巡抚杨<魁>,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奉上谕:据萨载等奏接奉谕旨,将徐述夔之孙

  • ●弘光实录钞卷三·佚名

    冬十月乙卯朔,以总兵李成栋镇守徐州,挂镇徐将军印;总兵陈璘驻防九江。吏部尚书徐石麒罢。石麒以给事中陆朗、御史黄耳鼎例转,奉圣旨『陆朗留用』:石麒奏:『郎催饷入浙,吓诈逼辱,挟妓西湖,臣以去邪勿贰,毅然用之,岂知狡兔之窟,专尚

  • 缪大亨传·张廷玉

    缪大亨,定远人。最初纠集义兵为元攻打濠州,没有攻克,元兵溃败,大亨独自带领二万人和张知院屯驻横涧山,固守了一个多月。太祖用计夜袭了他的营地,被攻破,大亨和他的儿子没有逃走。第二天天亮,他又收集散兵,列阵以待。太祖派他的

  • 卷三十四·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三十四褒忠节雍正二年甲辰十月癸未上谕九卿詹事科道等朕惟周礼有司勲之官凡有功者书名太常祭于大烝祭法曰以死勤事则祀之凡以崇德报功风励忠节也太祖高

  • 卷六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四职官考官品【臣】等谨按马端临考自周秦迄宋有命有班有品分十八门而着代名於其下品同代异者各加细注详矣宋以後但一品至九品分正从焉辽史百官

  • 盛德第六十六·戴德

    圣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谷不灾,诸侯无兵而正,小民无刑而治,蛮夷怀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观治乱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乱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是故君子考德,而天下之治乱得失,可坐庙堂之上而知也

  • 卷六十一·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六十一    明 湛若水 撰 学校四【礼乐政教附】 韩愈曰国子监应三馆学士等凖六典国子馆学生三百人皆取文武三品已上及国公子孙从三品已上曽孙补充太学馆学生五百人皆

  • 提要·王质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诗总闻       诗类提要【臣】等谨案诗总闻二十卷宋王质撰质字景文兴国人博通经史善属文绍兴三十年进士官至枢宻院编修出通判荆南府改吉州皆不行此书取诗三百篇毎章説其大义复有闻

  • 佛说宝雨经卷第九·佚名

    唐天竺三藏达摩流支译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离悭吝嫉妒。何等为十。一者得自为施主。二者能劝他布施。三者能赞叹布施。四者庆慰他施。五者赞余施主令得欢喜。六者见施他时终不起念。但施于我勿施余人。如是之物

  • 众经目录卷第二·法经

    隋沙门法经等撰众经别生四 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三卷&middot;华严经十种生法经一卷&middot;佛名经一卷&middot;净行品经一卷&middot;菩萨名经一卷&middot;抄华严经一卷&middot;菩萨十地经一卷右六经出华严经。&mid

  • 路南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序·宗坚

    嘉兴大藏经 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路南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序今天下有伪禅如澄公药汞入锻则流有真禅如云门九转点铁成金之类是也有死禅如修行因果止争落昧有活禅如同时卷帘迥分得失之类是也有知解禅如千问千答祇欠 地一

  •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佚名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又名《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言存神隐形之法。其法以八节之日入室,存思北斗九星之神「九微帝君」及「九星帝君隐妃九阴」,默念

  • 白话宋史·脱脱

    《宋史》,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元脱脱等撰。至正五年(1345)成书。四百九十六卷。分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记宋十八朝三百余年历史。据宋代国史、实录、会要、杂史、

  • 孝经注疏·邢昺

    又名《孝经正义》。宋邢昺疏。咸平二年(999)奉敕编撰、校定。唐玄宗曾于开元十年(722)取韦昭、王肃、虞翻、刘劭、刘炫、陆澄六家说及五经旨趣,注今文《孝经》颁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743)重注,亦颁天下。又诏元行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