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摄大乘论释论 第六卷

摄大乘论释论 第六卷

世亲菩萨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

入应知胜相胜语第三

论曰。如此已说应知相。入应知相云何可见。多闻所熏习依止。非阿梨耶所摄。如阿梨耶成种子。正思惟所摄似法似义所生。似所取物有见意言

释曰。如此等应知相如应得入。显示此故入应知相。多闻熏习为依止者。谓大乘法所熏身故。非阿梨耶所摄者。谓对治阿梨耶识故。如阿梨耶识成种子者。如阿梨耶识为染法因。此为净法因亦尔。故正思惟所摄者。谓正思惟自性故。似法似义所生者。谓为法义相而生故。似所取物者。谓如色等体故。有见者亦似见体故。即是成立相及见二识

论曰。于中何人能入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故。得亲近无量出世诸佛故。一向信解善集善根故。善满足福智资粮诸菩萨

释曰。何人能入应知相者。如此相类中。若入所有方便。今当显示。大乘多闻所熏者。为离声闻乘等多闻故。得亲近无量出世诸佛者。过数量诸佛出世皆得现前亲近故。一向信解者。于大乘中决定信解。不为恶知识之所动坏故。即此次前所说三因缘中。善集善根故。名为善集福智资粮菩萨。复次福智资粮云何得次第满足。由因力善友力思惟力依持力故。于中前二句为二力。如其数应知彼正思惟力即是一向信解。此以大乘熏习为因。此一向信解即是修行正行。由修行正行故则得聚集善根。由此正思惟力故得善具足福智资粮。有此次第由此善具足福智资粮故。得入菩萨初地。此是依持力

论曰。于何处入即于彼有见似法及义意言。大乘法相所生中故

释曰。入如是相此入行相。今当显示。意地分别名意言。此意言种类以大乘法为因生故。大乘法相所生者。攀缘所说法故

论曰。信解行地中。见道中。修道中。究竟道中。一切法唯识随闻信解故。如理通达故。对治一切障故。无障碍故

释曰。何处得入于信解地中得入。由但闻一切法唯有识。即起增上信解名为得入故。于见道中得入。今当显示。如理通达者于意言分别中。如理通达故。云何如理通达。非法非义无能取无所取。若如此名通达意言分别故。于修道中得入。今当显示。对治一切障故者。观此意言非法非义无能取无所取时。能对治一切障。此名修道中得入。究竟道中得入。今当显示。无障碍故者。住最清净智处故。最微细障灭故。名究竟道中得入故

论曰。何缘得入善根力持故。三种练治心故。灭除四处故。法义为所缘故。奢摩他毗钵舍那常修正修无放逸等故。无量世界中无量人道众生。刹那刹那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第一练治心

释曰。何缘得入。如所说善根力持等有八处相应。于中若常修者一切时作故。善修者恭敬作故。若作如此相类即是不放逸。于中对治三种退屈心故。有三种练治心。菩萨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一甚深宽大难可证得心则退屈。为对治此故。有第一练治心云云。又云云故有第二练治心

论曰。由专心故能行施等诸波罗蜜。我已得此专心。由此故我修诸波罗蜜当得圆满。不足为难。是为第二练治心

释曰。由此意故施等波罗蜜即得现行者。于中意者谓信及欲。菩萨于波罗蜜中。信知实有故功德故。可得故。此是菩萨信。由信故喜乐修行名欲。菩萨得此信欲意故。修行六波罗蜜。进趣圆满不以为难

论曰。虽彼有碍善者善法具足已。即于死时随所念欲一切具足身。彼时得生。况我此最胜善无碍善。于彼时一切具足何为不得。是名第三练治心。此中有偈

在于人道中  无量诸众生

念念得菩提  故除退屈心

善心人专意  能行布施等

胜人得此意  亦能行施等

善人于死时  随心得果报

既有灭位善  果报云何无

释曰。复次菩萨于诸佛甚深宽大言教中。起推寻时作思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可证得。一刹那心断已乃得即生退屈。为对治此故修第三练治心。况我此最胜善者。况我于一切十地中。善具足福智资粮故。无障碍善者。谓心烦恼微细难破。如金刚三摩提能破此障。此三摩提后出离一切障碍。依止转已。于此云何不得。此显出离障碍。与死无异故。一切具足者。谓得一切种智故。善根力持故。三种练治心者。善根不薄少故。菩萨由有此力。则能三种练治心令不退屈。于中第二练治心如所练治今当显示。由此念故离诸障碍。悭等波罗蜜障无故。满足波罗蜜不以为难。由此满足故得成菩提。第三练治心。今当显示。于中有碍善者谓世间善故。名为有碍善。我此无碍善。此善不得成佛无有是处。此义以偈显示。偈言故除退屈心者。谓不令下劣心得住。云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心者。谓非恶无记心故。由有无记施故。如有人散漫心行施。外道等以不善心行施。又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善最胜胜人得此意。亦能行施等者。于中得专心时。有如是相。能修施等六波罗蜜。谓得灭悭等障碍心。胜人者最上故。谓诸菩萨。施等者。谓摄取戒及智波罗蜜等。随心得果报者。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果报故。灭善者灭障碍故。果报云何无者。谓得佛身故

论曰。远离声闻辟支佛思惟故。思惟则灭。于大乘中一切疑无疑故。邪意及疑则灭。于闻思法中离我我所执故。法执则灭。现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别故。则灭分别。此中有偈

安立及自住  所有现前相

一切不分别  智人得胜觉

释曰。此中论本为显四处灭故。于中灭思惟者谓灭声闻等思惟故。邪意及疑灭者。谓于大乘甚深宽大法中。邪意及疑应灭除故。邪意者诽嫌意及心动摇。惑者疑心故。一切疑无疑故者。于此大乘中为安立法相故。说有三性。所谓一切法无性无生无灭。本来静寂自性涅槃。如是等一切法无所有门。此就分别性故。若说幻焰梦光影像响水月变化。此就依他性故。若说真如实际无相第一义法界空等门。此依成就性故。于此诸法中一切邪意及惑不生故。于闻思法离我我所执故者。此中为显除灭法执故。灭除法执者。谓于法中若闻若思。乃至不令我我所得入故。现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别故者。谓行者修无分别智时。在正思惟位。灭此等一切寂静心分别也。于现前住色等及静心所有安立骨锁等。于此一切所缘相中。不念不分别时。名入无分别方便。若分别则不得入。此现前安立偈者。为显最后灭义故

论曰。因何入云何入。闻熏习所生正思惟所摄故。似法及义。显现有见意言

释曰。此中显示以此入如此入故。于中闻熏习所生者。闻熏习为因故。即此入道理。如前所说即是大乘闻熏习所生。应知成就性所摄故

论曰。有四种求谓名义自性差别。假说相求

释曰。此中为显示如此入故。四种求者如论本说。谓名义自性差别等所说

论曰。复有四种如实知。谓名事自性差别。假相说中如实知。彼自性差别不可得故。菩萨如是如实为入意言唯识故修行。于彼似字义意言中。知彼名字。唯是意言。知彼名所依义。亦唯意言。即知彼名自性及差别唯是假相说。是时证得唯有意言。则于名及义自性差别假相说中。不见有性差别义相。故由四种求及四种如实知。于彼似名及义意言中。得入唯识

释曰。四如实知者。如论说名事自性差别假说中。如实知。其自性及差别故者。谓各有自性差别。作如是假说故。名自性差别假说者。义不可得故。即是知彼名自性及差别唯是假说者。以彼名字无有自性及差别故。即能于彼名字自性及差别唯是假说中。忍受故。若如是知是谓求。若知不可得名为如实知

论曰。此唯识观入何法。似何法入谓入唯量故。相及见为二故。种种相故。名义自性差别但假立。自性差别六种事无事故。为能取及所取体而住故。一时似种种相事生故。如闇中绳似蛇。譬如绳中蛇。是妄以不有故。若见实义则无有妄。蛇智则灭唯绳智在。若细分析绳亦不实。以色香味触相故。于中依止色等智故。绳智亦得。除灭如是如是。彼似字及义六种相意言。如蛇智以知彼六种相无实义。此唯识智亦须除灭。由成就性智故

释曰。此中问所入法及入譬。唯量者唯识量故。有相及见为二者。此显相及见二识故。此似相显现为因为住处为相为影显现故。唯是一识种种相生。非速疾故。次第而生。如此三种得入唯识。一时似种种相义生故者。谓似名句味身种种相义生故。彼亦似依名所目义种种相生故。于中入三性观以绳譬显示。六种义中自在者。谓于名等六种义中自在言。自在者谓除灭故

论曰。此菩萨如是入似义相意言故。得入分别性。入唯识故得入依他性。云何入成就性若灭离唯识想。彼闻法熏习所生意言。是时菩萨灭离义想。似一切义无有生处故。是故似唯识显现亦不得生。即住不分别一切义名中。正证法界相应而住。是时菩萨于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无分别智生。即是菩萨入成就性

释曰。入似义相意言故者。谓所有义唯是分别故。如是即入分别性。入唯识故者。此之意言唯识所摄。得入依他性。似一切义无有生处者。谓无有似义生种类故。唯识种类亦不得生。何以故。若起唯识分别时则成义故。次后得证真如。此如不可言说。唯内自知故。是时菩萨能取所取平等。平等无分别智生者。谓能缘智所缘真如二法其体平等。犹如虚空。谓无有能取所取体而住。以不分别能取所取故。名无分别即是得入成就性。所言住无分别一切义名中者。谓有何名有几种。此名差别以偈中显示

论曰。此中有偈

法人及法义  若广若略性

不净净究竟  是名境差别

释曰。于中法名者。谓色受及眼如是等。人名者谓佛法爱。及信行法行如是等。复有法名者谓修多罗等。义名者谓依法所显义。总名者如言众生。别名者即彼众生各各有名。性名者谓字本。不净名者谓凡夫等。净名者谓学人。至究竟名者谓所缘通相法。又略说十种名字。是菩萨攀缘。所谓法名者眼等。人名者我等。复法名者十二部言教。义名者即彼十二部言教义。总名者一切法有为无为等。别名者色受等及虚空等。性名者阿字为初诃为最后。不净名者凡夫等。净名者见谛等。至究竟名者通相法为境。二智所缘。谓出世智及彼后得智缘一切法。真如故一切法种种相故。如于十地中一切义通相缘智所缘故。如是等诸名。是诸菩萨境界故

论曰。此菩萨如是入唯识故。得入应知相。由入应知相故。即得入欢喜地。善通达法界得生如来家。得一切众生平等心。得一切菩萨平等心。得一切佛平等心。此即是菩萨得见道

释曰。得生如来家者。由佛种不断故。得一切众生平等心者。如自身欲入涅槃。于一切众生亦尔。由此心故名一切众生平等心。得一切菩萨平等心者。由同得深净心故。得一切佛平等心者。由住此位时得诸佛法身。得法身故即得一切佛平等心。复次一切众生平等心者。得自他平等故。如自身欲尽诸苦。于彼亦尔。一切菩萨平等心者。谓同诸菩萨得深净心作利益众生事。得一切佛平等心者。见诸佛法界与己无差别故

论曰。复次何故入唯识观。为缘通相法故。出世奢摩他毗钵舍那智故。彼后得种种相识智故。灭有因相阿梨耶识一切因相种子故。增长得触法。身种子故。转依止故。出生一切佛法故。为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识观

释曰。奢摩他毗钵舍那智者。即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为智故。于中有因相。阿梨耶识一切因相种子灭者于中有相者。即是因缘。谓阿梨耶识中所有一切染法种子。复言相者为显示即此种子。为所缘相故。如是说已。即得显示此诸种子因果俱灭

论曰。复次彼后得智。于阿梨耶识所生一切识性相中。由见如幻等故。自然不复颠倒。是故犹如幻师于幻事中。菩萨于诸相中设说因果。一切时亦得无倒

释曰。若无分别智灭障碍出生佛法者。此后得智复何所用。无分别智不能说彼因果法。何以故。无分别故。是故须后得智。说彼因果法。一切时不颠倒。如幻师于所幻事。阿梨耶识一切所生者。此等皆以阿梨耶识为因。一切识性相中者。谓以识性为因故。如所幻事。后得智于中不颠倒说亦不倒

论曰。于此入唯识观中。有四种三摩提。为四种通达分依止。云何可见。由四种求义故。下品无尘忍得明三摩提。为暖行通达分所依止。若增上忍增明三摩提。为顶行通达分所依止。由四种如实知故。得入唯识决定尘无所有。此入真实义一分三摩提。是顺谛忍所依止。此三摩提最后唯识想除。是无间三摩提世第一法所依止。应如是见此诸三摩提。是正位边应知

释曰。一切处入真实时得通达分。今此中亦显示通达分善根依止者。是通达分因故言依止。下品无尘忍得明三摩提者。谓于无尘中薄少乐欲。显示无尘智名明。得明三摩提者。显示无尘智所依止三摩提故。增上无尘忍者。此中忍还是彼欲故。明增三摩提者。显示增上无尘智名明。言三摩提者。显示是无尘智所依止故。顺谛忍所依止者。法无我名谛。于彼无我随顺忍故。此顺谛忍云何成。以决定无别外物故。能取亦不有。应知住疾利随顺忍时。得此乐欲正位边者谓正位时

论曰。如是入地菩萨。入唯识故得见道。云何发起修道。随所成立说十地。一切修多罗摄取现住事通相法为缘。出世间及后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智。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劫数习故。为转依止得三种佛身故修行

释曰。随所成立说者。谓若为成立故说。十地经中诸地故。通相法为缘者。谓一相缘非句别缘故。出世者无分别智故。彼后得者谓成立智。此亦不可说为世间。何以故。非世间积习故。亦非一向出世间。以随顺世间行故。是不可定说一相故。为转依止者。由此通相攀缘智故。得转依故。为得三种佛身者。谓令我当得三种佛身故修行

论曰。声闻入正位。菩萨入正位。此二有何差别。声闻正位有十种差别。与菩萨正位异应知。一所缘差别。大乘法为缘故。二住持差别。大福智资粮住持故。三通达差别。通达人法无我故。四涅槃差别。摄取无住着涅槃故。五地差别。依十地出离故。六清净差别。烦恼断及佛净刹故。七得一切众生与自身平等心差别。起成熟众生行不休息故。八生差别。生如来家故。九化现差别。佛集轮中一切时化现所摄故。十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功德果成就故

释曰。涅槃差别者。由菩萨摄取无住着涅槃故。声闻不尔。清净差别者。由菩萨灭烦恼及习。并净佛土故。声闻不尔

论曰。此中有偈

推寻名及义  各各互为客

推寻二唯量  二施设亦然

从此生实知  三分别无义

若见彼非有  即入三无性

释曰。如真实入。此中说偈。推寻名及义各各互为客者。名于义为客义于名亦为客各别相故。推寻者。谓应于静心中见故。推寻二唯量二施设亦然者。义无有自性及差别故。即应知自性唯是施设。差别唯是施设故。从此生实知者。谓于此中如实知故。由四种寻思为因故。得四种如实知。三分别无义中见者。于三种分别无有义中见故。谓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故。彼非有即入三无性者。义无所有故分别亦无。何以故。若所分别义是有。分别可得缘彼而生。由彼义不有故。分别亦不得有。应知此义故。入三者谓入三性。于中由见名义互为客故。得入名义各异分别性。若见名自性施设差别施设唯见分别。即得入依他性。即此能分别识亦不见。即得入成就性。此名三种入

论曰。复有教授偈。如观行差别论说

菩萨静心中  得见其心影

灭除于义想  但观于自想

如是心住内  知所取非有

即无能取者  故证无所有

释曰。为令得入观故。复说此教授偈。菩萨见心影者。见彼似法义影唯是自心。何人见谓菩萨。何处见谓静心中。灭除于义想。但观于自想者。谓于静心中义想不起。知唯是自心为法义相显现。如是心住内者。若心如是得住于义无所有中。即是心住于心中。知所取非有者。谓解知所取义无所有故。即无能取者。由所取义不有故。则能取心为能取者。亦不可得故。证无所得者。既无能取所取。已即说名为证真如。以真如不可得故

论曰。复有入正位别偈。如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

菩萨具满无边际  福德智惠之资粮

法中思量善决已  则了义类意言生

彼知诸义唯意言  即住似义唯心中

如是正证法界已  是故远离二种相

以知心外无有他  故得知心亦非有

智者了知二俱无  即住无二法界中

智者无分别智力  平等顺行常普遍

所依稠密罪恶聚  如大伽陀拔众毒

牟尼善说诸正法  安心有根法界中

已知念行唯分别  智者疾至德海岸

释曰。复有入正位偈。如线庄严论中说。若有最极难知者。彼中显示于中无边际者。谓极难度彼岸故。如言无边。言说非无有边。但以多故得名无边。此亦如是。何者为资粮。谓福德智慧。于中施等三波罗蜜是福德资粮。般若波罗蜜名智慧资粮。精进波罗蜜若为智慧精进是智慧资粮。若为福精进是福资粮。如是禅波罗蜜亦二种。于中若缘四无量禅名福资粮。余名智资粮。谁有此资粮。谓菩萨法中思量善决故者。由依三摩提后力故。思量诸法得善决定非余。则了义类意言生者。谓了知诸义皆以意言为因故。即住似义唯心中者。由知彼诸义唯意言故。即此自心似义而现故。如是正证法界已。是故远离二种相者。知自心似义而现已。即于离能取所取真如中得证。又复如所入证。今当显示以知心外无有他故。得知心亦非有者。谓离心外无有所攀缘义。彼不有故。能缘之心则亦不有。菩萨知彼二不有故。即住无二法界。谓离心及义故。无分别智力者。离分别智力故。平等顺行者。于平等中顺行故。见修多罗等一切诸法平等。犹如虚空故。普遍者。于若内若外诸法中。如是见故。常者一切时故。所依稠密罪恶聚者。此诸染法因名稠密。以难可观解故。罪恶聚者。即是染法熏习自性为体故。牟尼善说诸正法安心有根法界中者。谓以意安住有根心中。若攀缘彼心真如。此是有根心。谓缘如来正说。具足无阙总为一相应知此即是无分别智。已知念行唯分别者。住此有根心已。为欲正说故。于彼后得智中所忆念义。亦知此忆念行唯是分别故。由此无分别智及后得二种智故。诸菩萨疾至佛果彼岸。此等诸偈总集义者。初偈明资粮道。第二偈义明方便道。第三偈义明后见道。第四偈义明修道。第五偈义明究竟道。此释入应知相竟

猜你喜欢
  卷四十·彭绍升
  卷四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法华问答·佚名
  礼佛大忏悔文·书玉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二·子璇
  卷第四·佚名
  卷第二十一·佚名
  降众生品第三十二·佚名
  无心论一卷·佚名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此于大部支流别行)·佚名
  谁知道你·佚名
  佛说摩诃刹头经(亦名灌佛形像经)·佚名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开幕报告·太虚
  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一·佚名
  卷九十四·道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六十二·彭定求

        卷362_1 【送工部张侍郎入蕃吊祭(时张兼修史)】刘禹锡   月窟宾诸夏,云官降九天。饰终邻好重,锡命礼容全。   水咽犹登陇,沙鸣稍极边。路因乘驿近,志为饮冰坚。   毳帐差池见,乌旗摇曳前。归来赐金石,荣耀自编

  • 嵗时杂咏巻一·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元日元防曹 植初嵗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防宴此髙堂衣裳鲜洁黼黻黄珍膳杂遝充溢圎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娯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夀考无疆防王公上夀酒荀 朂践元辰延显融献羽觞祈令终正

  • 卷五百六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六十四于兴宗于兴宗大中时御史中丞守绵州後为洋州节度诗二首夏杪登越王楼临涪江望雪山寄朝中知友巴西西北楼堪望亦堪愁山乱江回远川清树欲秋晴明中雪岭烟霭下渔舟写寄朝天客知余恨独游【

  • 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脱脱

        ◎文苑七   ○陈与义 汪藻 叶梦得 程俱张嵲 韩驹 朱敦儒 葛胜仲 熊克 张即之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

  • 卷三百九十二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一月乙卯盡是月丁丑   十一月戊寅,起居郎蘇轍、起居舍人曾肇並為中書舍人,肇仍充實錄院修撰。   侍御史王巖叟言:「臣聞有旨召起居舍人曾肇試中書舍人,士大夫相顧而笑,不以為允。伏以中書政事之本

  • 第二篇 顺治康熙两朝·佚名

    ○第一章 金之俊限制满洲法金之俊,江南之吴江人也。明时,官兵部右侍郎。流贼李自成陷燕京,之俊不能死,被夹拶甚苦。迨清兵入燕京,之俊又降,仍原官。旋由尚书而为内院大臣,拜大学士。康熙元年,始以予告致仕。越八年乃卒,谥文通

  • 蔡廓传·沈约

    蔡廓字子度,济陽考城人。曾祖父蔡谟,是晋朝的司徒。祖父蔡系,是抚军长史。父亲蔡纟林,是司徒左西属。蔡廓博览群书,言语行动都依礼而行。刚开始他当著作佐郎。当时桓玄辅佐晋朝,打算恢复肉刑。蔡廓上书说:“建立政治设立刑法

  • 陈奇传·魏收

    陈奇,字修奇,河北人,自称是晋凉州刺史陈骧的八代孙。祖陈刃,仕官慕容垂。陈奇少孤,家贫,而奉养母亲至为孝顺。少小聪敏,有早成美称。性气刚亮,与俗不群。喜爱玩习经典,博通典籍,经常指责马融、郑玄解经失旨,立志著书述说《五经》

  • 蔡攸传·脱脱

    蔡攸,字居安,兴化仙游人,是蔡京的长子。元符中,官为监在京裁造院。徽宗当时是端王,每次退朝,蔡攸都到自己的府衙,他们在途中相遇,蔡攸必下马垂手站立恭迎端王,端王问左右,知道他是蔡承旨的儿子,心里喜欢他。等即位后,记着他,于是蔡

  • 顷襄王二十年·佚名

    【提要】 《战国策》不仅是口才与谋略宝典,而且也是外交宝典。古往今来的外交家们都从中吸收到无数智慧和经验,对于如何建立国际联盟、如何化解大国间危机、如何剖析和预测各个国家的利害和连锁反应等等外交知识和技能,

  • 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酉、697)·司马光

    唐纪二十二则天皇后神功元年(丁酉,公元697年) [1]正月,己亥朔,太后享通天宫。 [1]正月,己亥朔(初一),太后在通天宫祭祀。 [2]突厥默啜寇灵州,以许钦明自随。钦明至城下大呼,求美酱、粱米及墨,意欲城中选良将、引精兵、夜袭虏营,而

  • 弇山堂别集卷五十六·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卿贰表礼部左右侍郎世家寳河南临颍人由归附洪武元年任黄肃故元主事归附三年试本部任傅瓛歴中书参知政事二年改本部三年致仕张铭善洪武三年任秦文绎三年任秦约直隶崇明人以文学举四年任本年致仕杨冀安直

  • 卷十 释畜第十九·邢昺

      [疏]“释畜第十九”。○释曰:案《字林》畜作兽。《说文》云:兽也,人之畜养者也。所以与《释兽》异篇者,以其畜是畜养之名,兽是毛虫总号。故此篇唯唯论马、牛、羊、彘、犬、鸡,前篇则通释百兽之名。所以异也。

  • 卷九·郑方坤

    ●钦定四库全书经稗卷九兖州府知府郑方坤撰○三礼冢宰宗伯领官嫔御奄寺饮食酒浆衣服次舍噐用货贿皆领于冡宰冕弁车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皆领于宗伯此周公相成王格心辅德之法周之兴也滕侯为卜正吕伋为虎贲氏侍御仆从罔靡

  • 提要·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尚书精义       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尚书精义五十卷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録解题亦着于録称为三山黄伦彞卿所编知其闽人此本有余氏万卷堂刋行小序称为释褐黄

  • 修务训·刘安

    【原文】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 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尝试问之矣: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乎?有论者必不能废。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

  • 悲惨世界·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小说以冉阿让的一生为线索。冉阿让出身贫苦,失业后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捕入狱,度过了19年的牢狱和苦役生活。出狱后又有偷窃行为,但受到仁慈的米里哀主教的感化,转变为一个高尚

  • 坐花志果·汪道鼎

    《坐花志果》全书共八卷,另附《醒迷录》等。本书是一本因果故事集:作者叙述了三十年以来所耳闻目见的种种因果之事,罗列果报,劝惩并著。每篇小故事,先 以“七言诗”开篇,勾勒出故事梗概;中间详明、生动地叙述故事;文末,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