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

居士传四十

严敏卿陆与绳传

严敏卿

名讷。苏州常熟人也。嘉靖二十年进士。官翰林院侍读。三吴数被倭患。岁复大祲。民死徙几半。有司徵敛益急。敏卿疏陈民困。请蠲贷。报可。累迁吏部尚书承。严嵩乱政後。吏道污襍。敏卿力为振饬。戒朝士无得私谒。慎择曹郎。抑奔竞。振淹滞。铨政一新。人称之曰严青天。拜武英殿大学士。寻致仕归。居常信奉佛法。归心净土。着乐邦文类序云。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复於诸苦趣也。指乐邦令归依。列圣幽赞。宿耆受生者不一。载诸竺坟。灿如星陈。及後之宗焉者渐远。率以声色求而不知求诸心。故大鉴示以惟心。俾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是善逝说观佛而示是心是佛之旨也。是具三心十心而往生之方也。是法藏发胜愿。其心寂静。志无所着之因行也。及後之宗焉者渐远。率弟视九品恬嬉具缚。夫恬嬉具缚则诸佛不必出世而度生。而群生之流浪无已也。不求诸心则愈求愈远。三圣之观皆外逐於相也。圣人因病以致药。众生因药而滋疾。可不哀耶。是故称乐邦。所以使理即者缘般若而修证。拯流浪於苦轮也。言唯心。所以使观行者本法身而解脱。见三圣於真常也。善逝指人以宝藏。大鉴启之以元钥。大鉴示人以因华。善逝接人以果地也。披其华而遗其果。犹夫无华矣。有其藏而不能启。犹夫无藏矣。事乐邦者能外夫唯心耶。古今吾心之古今也。延极三世而不可际也。刹界吾心之刹界也。广被无边而不可穷也。净而四圣。染而六凡。吾心之四圣六凡也。不曰唯心。将安所而求乐邦也。诚知唯心。必不能无事於乐邦也。蠢尔含生远自无始。於无生而妄生。於无我而执我。三缚十使习染久矣。非籍济愿船栖灵圣域。则菩萨尚迷於隔阴。声闻有昧於出胎。乃下焉者而可自期不退哉。文殊七佛导师也。无生忍非不证也。而受记往生。善财一生圆旷劫之果者也。第一义非不闻也。而发愿导归。不事乐邦将何修而尽惟心之妙也。吾心中之阿弥陀佛。於因地所庄严吾心之胜土为乐邦。原我之初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我则迷而流浪。为佛心中之众生。佛则觉而修证。为众生心中之佛耳。我心即佛心。我不可得而我也。佛心即我心。佛不可得而他也。不可得而他之佛。念念度生。无间於我。而众生执不可得而我之幻我。背觉合尘。役役而颠冥於三界。悲夫。故尽修乎乐邦者所以尽修乎吾心也。尽修乎吾心所以远离颠倒而证我所同於阿弥陀佛者也。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本性耳。凡阿弥陀佛所具足。我亦具足。不离我心。故乐邦非相。即我心故非空。无相即相非相。故即相非相。则依正皆真。生佛同体矣。依正皆真。生佛同体。则乐邦之过去尊音王如来未甞入灭。未来功德山王如来久已成佛。现在阿弥陀如来在十万亿佛刹外而靡所隔也。八万四千随形好。随念随见。我心非往。彼佛不来。如镜中灯。如水中月。镜非揽灯。灯自现镜。月非入水。水常含月。在在尔。法法尔。毫相常观而非观。宝台无生而往生。若然者谓之惟心乎。谓之乐邦乎。吾不得而知也。鹿亭上人梓宋晓师所集乐邦文类。乞予言弁其卷。遂为稽首佛祖。抒臆见而畀之隆庆。万历间莲池宏公以净土法门倡於云栖。敏卿实为外护。居乡好施予。出语唯恐伤人。岁饥致书当事。请蠲租者三。民甚德之。称之曰严老佛。年七十有四卒。赠少保。諡文靖。次子名澂。字道彻。号天池山樵。少有清节。敏卿既入阁。澂侍母归。所过或馈之金。澂曰。父辞之朝而子受之涂可乎。固却之。师事管东溟。传其学。既又与瞿元立参究宗乘。以荫为中书舍人。官至邵武知府。晚而家居奉云栖之教。子朴。淳谨乐善。年二十五得疾将卒。澂谓曰。毋杂思。但一心念佛。朴曰诺。澂又曰。从今以往。吾亦一心念佛。朴喜曰。审如是。儿无虑矣。正容合掌而逝。澂乃取朴所刻龙舒净土文印之。广遗亲故。系以书曰。澂一病几殆。不意复生。虽则苟延。焉知来日回首营生。旧计有同嚼蜡。一具皮囊终须败坏。六尘缘影何处坚牢。不如换却凡心。求生净土。诵弥陀一句。消罪业无边。聊奉劝文。用表诚意。卒年七十八。弟泽。字开宗。官中书舍人。慷慨能急人之难。临终书偈曰。大千世界浩茫茫。俱是争名夺利场。今日老夫撒手去。万缘都净见空王。投笔而逝。泽子拭。字子张。崇祯七年进士。知信阳州。有守御功。入 本朝。大吏交章论荐不出。构小楞伽室於锦峯山祖墓旁。息心禅诵。一日晨起礼佛毕。趺坐脱去。弟济。字道行。太学生。工书。有手书楞严经行世(明史.常熟志.云栖法汇.净土文跋.乐邦文类序)。

陆与绳

名光祖。号五台居士。平潮人也。嘉靖二十六年成进士。除濬县知县。迁南京礼部主事。历官验封郎中。转考功及文选。万历中累迁吏部尚书。与绳公忠强直练达掌故。先後居吏部。力持清议。推毂豪俊。不遗疏贱。人望翕然归之。亦因是为忌者所中。屡退闲家居。究心佛乘。发宏护之愿。不以毁誉易心。甞为文募刻五灯会元。其辞曰。夫佛道东流。至晋宋齐梁之间。学佛者竞以名理禅观相高。莫究本心妙明之体。自达磨大士来至此方。始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至六祖能公。斯宗大振。厥後五宗并立。门风峻甚。圆机密义不可以随言而解用智而求。至於扬眉瞬目或喝或棒。所以阐呈真体。愈出愈奇。有省者若痛处吃拳。不会者如聋人闻鼓。而肤识之士乃或病其难通。訾其诡异。盖由钝根之无入。则谓圣言之有隐。大抵然也。然开元之後。宗教大明。上至冕旒簪貂。下及贩夫孺妇。往往能响答元言刃游道妙。当斯时也。见性知心。超凡入圣。上下数百年内。先後千有余人。自两仪奠定以来。未有若斯之盛者。何儒门淡泊寥寥若此。释教流通林林如彼。良以道丧多岐。智分穿凿。仲尼没而时乎不再。颜渊死而今也则亡。官失而求之四夷。学绝而传之方外。一晦一明。有由然矣。至宋巨儒周元公程伯子乃旁寻坠绪。密阐心宗。或问儒佛异同。伯子曰。公本来处还有儒佛否。伊川晚阅内典。遇异人。始明此学。考亭亦曰。达摩尽翻窠臼。尤为高妙。乃知斥佛老为异端。非程朱之定论也。自兹而降。去圣时遥。儒昧通方。释拘异学。由是西来妙旨东土希声。所幸教外之单传。具载传灯之五录。济禅师以其书浩博。撮为会元。斯固庄生所讥。圣人已往而糟粕徒存焉者。然而求道之人。有能因言筌穷理窟。日由绎之。夕钻剔之。忽焉而锯穷木断。水到渠成。所谓因指以见月。假筏而渡海。亦易易焉。则是此土此书之不可一日无矣。贱子幼慕神仙。每符瑞梦。既闻鲁训。知反求乎六经。载遇竺坟。时泛观乎三藏。稍能通其一贯。会其殊涂。只自讨论。无谁告语。嗟乎。五千退席悯增慢之难移。四十无闻嗟寓形之易尽。愿与同怀之士。共成得道之因。敢以此书请同戮力。昔在先觉有闻半偈而明心。或识二字而证果。矧二十卷之活句。诚百千劫之奇逢。入此法门皆当作佛。倘有通微俊彦。慧彻高贤。尽舍牀头阿堵物。成就世间希有事。庶开来而继往。亦自度而度人。不亦伟与。幸无胶泥。曲儒谈曰。非吾孔氏之书也。居父丧。既葬乃渡江上鄮山礼佛舍利。既至僧出一塔中。悬金磬。可寸计。内视舍利圜转不定。初如珠。已如弹丸。已如瓜。忽如车轮。五色变幻光彩射目。时同游者或见如梧子色白。或见如菽色青。与绳心异之。因出金建石浮图。藏塔其中。书其事。乞诸宰官居士。遂重兴塔殿。密藏开公首募刻小本藏经。与绳与.冯开之.陈廷祼等倡导甚力。远近响应。终以集事。开之。名梦祯。秀水人。万历中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免归。师事紫柏可公。发宏护之愿。刺血写经律论各一卷。廷祼别有传。与绳晚岁亦从紫柏老人游。研究益力。已而修念佛三昧。及卧疾。阳阳如平时。左手握心印。经旬不解。紫栢来视。叹其心力坚猛。为说偈曰。手印坚持。众所见者。手印之初。不可心测。岂能目覩。是不能覩。即坏不坏。智者了然。众人惊怪。卒赠太子太保。諡庄简。子伯贞。名基忠。能绍其学。以荫为兵部司务迁刑部郎中。会紫柏以妖书事被诬下狱。既说偈化去。伯贞赞其像曰。昔先庄简。法门金汤。博求龙象。为法津梁。既遇吾师。曰真法王。归依参请。笃老皇皇。忠得夤缘。巾瓶侍旁。昏衢智灯。苦海慈航。世间父执。出世导师。近之则畏。远之又思。创见则诧。即之转慈。揭示道要。能觉我迷。我於弹指。悟昔之非。舍海认沤。乃今始知。因师知佛。因佛知儒。灵明廓彻。乃有阶梯。师曰咄咄。阶梯非是。脚下承当。举足便至。每惟深慈。感激涕泗。法乳难酬。有死无二。岂期缘悭。躬承师逝。嗟呼哲人。不可思议。戒慧之光。遇缘益炽。游於福堂。作大法施。历诸苦恼。意地寂然。既展王法。曰了夙缘。合掌跏趺。只履翩翩。六月牢户。露地风烟。屹峙如山。光溢於颧。西源夏[疗-(日/小)+土]。淫潦成川。倾城漂舍。激荡靡坚。意此土封。雨啮风穿。南迁启龛。载觌师颜。相好庄严。俨若生前。闻古贤圣。去来如意。定慧力故。结成舍利。入火入水。色身不坏。不图愚蒙。覩此奇异。允若师言。验瞑目地。非肉身佛。岂能若是。伯贞後卒於官(明史.阿育山志.紫柏老人集.五灯会元序.平湖志.密藏禅师遗集附录)。

知归子曰。敏卿之於云栖。与绳之於紫柏。非徒外护而已。考其言论风旨。亦各有相喻於微者焉。严氏陆氏代有显人。予采其通知佛法者着於篇。呜呼。世禄之家。骄以取败者多矣。非范之於道。其能久乎。

汪大绅云。佛与众生。心性本无差别。过关人不妨如此道。未过关人毕竟以换却凡心一句为斩关夺隘要着。凡心者何。众生色心也。众生全靠着这色心育养五蕴。安隐六根。受用六尘。陪奉自谓快活度日。不知本来一段光明陷在色心之中。五蕴埋却。六根交结。六尘封蔽。弄得你这段光明污染千生。流浪万劫。无丝毫出头分。在你须起个厌离心。换却他方。是如何得换却。宗门中人抛一无义味语在你肚子里。与铁酸饀相似。任你咬嚼。色心一点也育养他不来。咬嚼到得五蕴可怜。六根零落。六尘消煞。所谓败家散宅时候也。家已散矣。宅已败矣。这段光明自然出现。盖天盖地去也。净土中人请一尊佛放在你肚子里。这便是你的主人公了也。念念无间。一心供养。供养久之。佛念渐长。色心自渐渐消去。消到尽时。即此五蕴根尘变成佛国。所谓形段身易为光明身者。只是还你那一段光明耳。换却凡心一句。是修行大关隘。换得来是圣。换不得来是凡。此处没毫头许假借。修行人须自考。若过不得这关。慎勿徒效过关人说心说性是一是二。赚却一生也。儒门中苦苦说道心人心。义理之性。气质之性。亦最是要紧去处。克得己方得。由己变化得气质之性。方能成性。此如水之寒。火之热。无可疑者。於此未能痛下工夫。现成说个是一者。只为做了色心眷属。舍不得食色性也一句耳○严氏之於云栖。陆氏之於紫柏。遥遥相对。章法天然入妙。

猜你喜欢
  佛说大七宝陀罗尼经·佚名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三·智旭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十·智旭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全文·佚名
  佛学会应注重于学·太虚
  序·晦堂祖心
  卷一百七十·佚名
  宗镜录卷第七十五·延寿
  论富强·印光
  凡例·钱伊庵
  祖庭事苑目录·睦庵善卿
  序·道忞
  卷三百二十五·佚名
  论佛教伦理讲话·太虚
  法海观澜序·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词洁发凡·先著

    是选惟主录词,不主备调。词工,则有目者可共为击节。调协,则非审音者不辨矣。柳永以乐章名集,其词芜累者十之八,必若美成、尧章,宫调、语句两皆无憾,斯为冠绝。今词不可以付歌伶,则竹素之观也。且含毫运思,求其工美,固当择调而填

  • 卷一·杜甫

    (开元、天宝间,公居东都,游齐、赵及归京师作。)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 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一作灵)籁, 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 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 令人发深省。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

  •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欧阳修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河南人。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调南和尉,有惠政。黜陟使以闻,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

  • 卷一百十五·毕沅

      ◎宋纪一百十五 ∷起旃蒙单阏正月,尽六月,凡六月。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绍兴五年金天会十三年   春,正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帝在平江。   金人去濠州。   初,金右都监宗弼

  • 卷五·佚名

      商誓解第四十三   王若曰:“告尔伊旧何父□□□□几耿肃执,乃殷之旧官人序文□□□□,及太史比、小史昔,及百官里居献民□□□来尹师之敬诸戒疾听朕言,用胥生蠲尹王曰:嗟尔众,予言,若敢顾天命,予来致上帝之威命,明罚。今

  •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壬寅朔西平侯沐英调都督甯正帅兵会頴国公傅友德军讨东川○暹罗斛国遣使进象三十只及方物番奴六十人○乙巳命户部运钞七十五万七千四百锭往四川永宁宣抚司赐普定侯陈桓等所统征南军士十二万九千三百九

  • 尚史卷五十七·李锴

    列传三十五观丁父 彭仲爽 观射父 彭名 【观起观瞻观从彭生附】观丁父者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羣蛮彭仲爽者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左传】观丁父之后曰观射父射父事昭王昭王问曰

  • 十国春秋卷二十·吴任臣

    捡讨呉任臣撰南唐六列传徐知证徐知谔徐游徐知证义祖第五子也事呉歴州刺史至节度使烈祖封拜徐氏与李氏同知证初封江王改魏王徐氏诸子知证最为长年及元宗之世尤见优礼内宴輙用家人礼起舞拜跪为寿知证亦以叔父自处无所让

  • 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范晔

    乌桓,原是东胡族。汉朝初期,匈奴冒顿减掉了东胡,剩下的人守保乌桓山,就以乌桓作为部族称号。乌桓习俗是擅长骑马射箭,乌桓人主要从事射猎飞禽走兽。乌桓人逐水草放牧,没有固定的住处。他们用毡帐作为房屋,门向东开朝着太陽。

  • 王玺传·张廷玉

    王玺是太原左卫指挥同知。成化初年,他被提升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守备黄河七座别墅。巡抚李侃向朝廷推荐他。阿鲁出侵犯延绥,王玺奉命充任游击将军赴援,与敌寇战于孤山堡,击败之。敌寇再次入侵,王玺战于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

  •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四·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报)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奏陈台澎等处被风发水大概情形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奏委员接署提督篆务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二十

  • 闗中奏议巻十四·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提督类一为套中走回人口供报敌情事钦差提督陕西三边都御史臣杨一清谨题为套中走回人口供报敌情事嘉靖四年七月二十日据镇守延绥地方总兵官署都督佥事彭楧呈前事据榆林城把总都指挥佥事阎武呈蒙职等发下

  • 春秋胡氏传辨疑卷上·陆粲

      明 陆粲 撰  隠公  鲁孝公之末幽王已为犬戎所毙惠王初年周既东矣春秋不作于孝公惠公者东迁之始流风遗俗犹有存者及平王在位日乆不能自强于政治弃其九族葛藟有终逺兄弟之刺不抚其民周人有束薪蒲楚之讥至其晩

  • 律吕新论卷下·江永

    婺源江水撰论琴【十六条】以琴证论古今法三分损益之法其来尚矣今以为不然而别为之法得无无徴而不信乎曰是非无徴也古之乐器流传于今其最古雅而自然者莫如琴以琴证之则古今二法之离合判然于徽之间矣蔡氏之书证之于琴

  • 论语点睛补注序·智旭

    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其信然乎。汉儒明于训诂典章。宋儒明于世法义理。皆各有功后来。而于圣言之量未尽也。明澫益大师以佛知见为四书解。而佛儒始通。微言始显。真解也。亦圆解也。四书解者。一论

  • 卷四·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四      宋 易袚 撰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灋授酒材酒之政令则酒正一职所掌者皆是也郑氏以式灋为作酒之式灋且引月令所谓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饎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以为此经之证然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六·澄观

    第三发光地所以来者。前戒此定义次第故。又前三地寄同世间施戒修法前二施戒竟。今此显修故。深密云。前位能持微细戒品。未得圆满世间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法总持。为令得此因说此地。令勤修学。此则具前二意。言发光者

  • 燕子笺·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六卷十八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中叶。现存主要版本有清迎薰楼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刊本,藏芜湖市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迎薰楼刊本,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