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顺治康熙两朝
○第一章 金之俊限制满洲法
金之俊,江南之吴江人也。明时,官兵部右侍郎。流贼李自成陷燕京,之俊不能死,被夹拶甚苦。迨清兵入燕京,之俊又降,仍原官。旋由尚书而为内院大臣,拜大学士。康熙元年,始以予告致仕。越八年乃卒,谥文通。盖之俊之效力于满清,凡十有八年。开国方略,咸出其手。当因当革,条理井井。故时人为之语曰:“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盖丑之也。然闻其投降时,先遣人谓多尔衮曰:“我有十事,当与尔要。尔能悉从,则我降,不则有死而已。”多尔衮令召至,叩其故。之俊曰:“兹事于满洲则无损,于汉人则甚愿。尔如许之,将以不从者而饵其从,某度江南不难下矣。”多尔衮复愿闻其详。之俊乃提“十不从”之纲曰:“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多尔衮皆允之,于是之俊降,旋得参机密。又闻当时定制,凡旗人不得经营商业,王公不得私离京城,内奄出宫者斩。若斯之类,皆之俊辈为之谋也。后弘历始悟其诈,大恨之。欲尽改革,又以其皆祖制,不敢动。乃厕其名于《贰臣传》,以泄愤焉。
○第二章 满洲兵之淫虐
福临御极之次年,为顺治乙酉岁,愤弘光据守金陵,令多铎等率师攻之。
清兵南下时,先抵扬州,明督师史可法战死。多铎纵兵淫虐,其状有令人不忍言者。兹就《十日记》中撮其要曰:驱数十人,如驱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刀环响处,怆呼吼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数百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此以著其虐杀之状也。满卒拘数妇女,必令尽解旧衣,易以新鲜。诸妇女因威逼不已,遂至裸体,不能掩盖,羞涩欲死。换衣华,乃拥诸妇女饮酒食肉,无所不为,不顾廉耻。反语人曰:“我辈征高丽,掳妇女数万人,无一人失节者。何堂堂中国,无耻至此。”以著其奸淫之状也。南人何辜,遭此淫虐,盖亦惨矣。
○第三章 钱谦益之痛斥满洲
多铎之下江南也,明遗民顾亭林先生等早逸去。惟礼部尚书钱谦益,出城迎多铎,奉表降。未几,至燕京,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继以疾乞假,驰驿回里。福临疑有异,令巡抚、巡按视其疾以告。逾年,凤阳巡抚陈之龙,获黄毓祺于通州之法宝寺,搜出印信与诗词,谓欲反清复明也。并以谦益曾留宿毓祺,且许助盗招兵等词入奏。当命总督马国柱逮讯,谦益力辨其诬。且自言年已七十,动履藉人挟持,必不敢萌他念,哀吁问官,乞开脱。适首告谦益之盛名儒,匿不赴质。毓祺病死于狱,乃以谦益与毓祺素不相识定讠献。马国柱具疏解之,遂得释归。
谦益既归,乃镌前著之《初学集》、《有学集》行世。集中诸诗文,痛斥满清之词,触目皆是。综厥大旨,以剃发及满洲语为最夥。如《题菊龄图》云:“顾影不须嗟短鬓,黄花犹识晋衣冠。”《题丁老画像》云:“发短心长笑镜丝,摩挲皤腹帽檐垂。不知人世衣冠异,只道科头岸接篱。”《西湖杂感》云:“青衣苦效侏亻离语,红粉欣看回鹘人。”《饮酒杂诗》云:“梦得朱嘱书,旁行写复复。不辨科斗文,神官为我读。”举此一二,可既其余矣。
虽然,谦益以痛斥满清之词刊入集中,盖欲借此以掩其失节之羞也。既知失节之可羞,当初何不自高其节,乃至首先降清耶?进退无据,君子病之。厥后弘历既毁其版,禁其书,且窜其名于《贰臣传》云。
○第四章 多尔衮之盗嫂
洪承畴之降于清也,以福临母博尔济吉特氏劝诱之功居多。故皇太极立为后,并爱其子福临。逾所,皇太极死,福临立,一切政事,悉委其叔多尔衮任之。迨多尔衮入关,击走李自成,乘势进燕京,踞明宫殿,又遣人迎福临至,得为中原主。于是多尔衮之功,与博尔济吉特氏相埒。虽号称摄政王,推帝位于其侄,而内外上下,咸知有多尔衮,而不知有福临也。多尔衮由是志益骄,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然。福临本藐小无知,而博尔济吉特氏且年盛,独居寡欢,以为彼功多,且让帝位而不居,非以身报之,曷足以极其功?以是遂通焉。一时朝野为之语曰:“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又曰:“清朝没有干净人。”盖言墙茨之不可扫也。未几,多尔衮又谋杀皇太极长子豪格,而夺其妻为妃。寻以宣淫致疾,乃猎于塞外而死,年仅三十有九耳。逾年,福临亲政,年已十四,稍知人事,闻而耻之。乃托以谋叛,追削其封。越三传至弘历,思掩其迹,仍复之。
○第五章 太后下嫁摄政王
方皇太极之甫殁也,有欲援立多尔衮,为以弟承兄之举者。多尔衮心为之动。及将临朝,服冠袍,对镜自视,以为不称,因奉福临登位,且首先下拜。其时外廷诸人见其诚意推戴,遂相与高呼,而福临之位于是定。未几,多尔衮入关,仍不以帝位自居,遣使迎福临至。举朝咸为福临歉然,思所以报之。多尔衮与范文程密计,使昌言于朝曰:“摄政王功高望重,而谦抑自持,德莫与京矣。我皇上虽欲报之,将何以报之哉?虽然,王固皇上之叔父也,今日之事,犹父传其子也,王既以子视皇上,则皇上亦当以父视王,可乎?”众议曰:“可。”文程乃复言曰:“今闻王新悼亡,而我皇太后又寡居无偶,愚论皇上既视王若父,今不可使父母寡居,宜请王与皇太后同宫。”众又议曰:“可”。于是满洲史臣,乃大书特书于策曰:“皇太后下嫁摄政王,群臣上贺表。”当时又有恩诏誊黄,宣示天下。其略曰:“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日,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分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纾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著所司预办。”及乾隆朝纪昀见之,以为此何事也,乃可传示来兹,以彰其丑乎?遂请于弘历削之,是后鲜有知者。
○第六章 福临废后之争
福临之后,科尔沁部亲王吴克善之女也。于顺治八年,册立之。及十月八日,乃有幽废事。
初,多尔衮视福临如子,循满洲旧例为之定婚。迨福临稍有知识,耻多尔衮之所为,托言谋叛,削其封。又迁怒于吴克善女,谓其为多尔衮之亲也,不欲纳。寻以吴克善既送女至,不得已,姑纳之,然于心终不悦也。故合卺之夕,意志即不协,隐谪冷宫者凡三载。至是乃显指为失德而废之。
诏下之日,举朝震骇。大学士冯铨等先争之曰:“前代如汉光武、宋仁宗、明宣宗,皆称贤主,便以废后一节,终为盛德之累,望皇上深思详虑,慎重举动,万世瞻仰,将在今日。”疏上,福临览之,不谓然。以为予之所废者,系无能之人。冯铨等具奏沽名,大不合,著严饬行。于是礼部仪制司员外郎孔允樾等复争之曰:“臣考往古,如汉之马后,唐之长孙后,敦朴俭素,皆能养和平之福。至于吕后、武后,非不聪明颖利,然倾危社稷,终作乱阶。今皇后不以才能表著,自是天姿笃厚,亦何害为中宫,而乃议变易耶?一时继起争之者,更有御史宗敦一等十四人。奏入,皆不听。会满族亲王济尔哈朗等阿附之,而废后之议决矣。
越五年,福临旋悟废后之非,仍令将皇后位号及册宝等,悉如旧。是既废之,而又复之也。一废一复,任私意之喜怒,以定予夺。开国之初,专制已若是其甚,他可知已。
○第七章 福临遁入五台山之原因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贵妃董鄂氏卒。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未几,谕礼部云:“奉圣母皇太后懿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是时闻者颇讶之,谓仅一贵妃耳,何乃滥加谥号且晋封为后若是。”
有知其事者曰:“是妃,盖辟疆之姬人董小宛也。明弘光末,被掠至京师。入宫,赐姓董鄂氏。旋册立为贵妃。辟疆知之,惧罹大祸,乃撰《影梅庵忆语》,托言已死。”太仓吴梅村诗所谓“墓门深更阻侯门”者是也。不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福临之于董贵妃,所谓“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者也。胡乃黄土长埋,红颜短命。西宫南内,秋草垦凉。福临对之,忽忽不乐。未数月,遂弃天下,遁入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梅村《清凉山赞佛》四诗,即咏此事也。满洲族人虽百方劝解,卒不能回。由是于十八年正月,谬谓福临病殁,而以十四罪自责之遗诏下矣。
○第八章 玄烨纳姑为妃
满清入关之初,一切习俗,皆承满洲之旧,虽有过举,尚不足责。迨至玄烨,满臣所谥为圣祖仁皇帝者也。既称曰圣,而所为者乃大反乎圣,即纳姑为妃之事可怪矣。
皇太极有一幼女,福临之妹也。福临循入五台山时,尚未及嫁。及玄烨袭位,尝留之宫中,不为遣嫁。臣下有请之者,玄烨曰:“曷言乎嫁,朕已纳为妃媵矣。”其臣曰:“宫闱之内,王化所基,故伦常不可紊。今公主于皇上为父辈行,皇上不能取同姓之姑为妃。”玄烨曰:“不然。夫同姓不婚,谓母与姊妹及己所生之子女也。若诸姑者,既非我母,又非我女,抑更非我同生之姊妹,虽纳之,庸何伤。”其臣力谏,终不听。
○第九章 强夺朝臣之妻
安徽桐城之张氏、姚氏,在清初为汉族世家第一,世为婚姻。康熙时,张英曾为首相。其次子某京卿者,廷玉之弟也。娶于姚氏,有国色之称。汉人为京朝官,妻妾之在京师者,群推姚氏为第一。会皇太后万寿,预诏汉官命归,随满人一体入宫叩祝。届期,张、姚两家妇女,凡其夫有官于朝者,悉盛饰朝服入祝,赐宴内廷,俾尽一日之欢,始散。迨人定时,乃相率乘肩舆归。及抵家,诸人俱无恙。而所谓某京卿妻者,衣饰犹是,面目全非,盖已另易一人矣。两家心知其故,然畏祸,俱不敢言。而汉官命妇入宫之例,由是停止。
猜你喜欢 卷六十三·志第十六·五行二上·脱脱 第八十六回 拒马儿许褚效忠 迎虎主刘璋失计·蔡东藩 汉官旧仪补遗·卫宏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七·佚名 一百三十四 曹寅奏闻龙眼菩提子发芽事摺·佚名 通志卷九十九·郑樵 绎史卷三十·马骕 史记集解卷八十六·裴骃 第25章 堵塞长江交通·冯玉祥 自序·查继佐 杨邦艱传·脱脱 脱烈海牙传·宋濂 卢洪春传·张廷玉 卷三百四十·杨士奇 卷一百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