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百六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六十四

于兴宗

于兴宗大中时御史中丞守绵州後为洋州节度诗二首

夏杪登越王楼临涪江望雪山寄朝中知友

巴西西北楼堪望亦堪愁山乱江回远川清树欲秋晴明中雪岭烟霭下渔舟写寄朝天客知余恨独游【初在左绵时作此诗和者李朋杨牢辈皆朝中之友也】

东阳涵碧亭【金华志兴宗宝历初令东阳剏此亭】

高低竹杂松积翠复留风路剧隂溪里寒生暑气中李朋

李朋刑部员外郎诗一首

奉酬绵州中丞以江山小图远垂赐及兼寄诗

巴江与雪山井邑共回环图写丹青内分明烟霭间移君名郡兴助我小斋闲日想登临处高踪不可攀杨牢

杨牢字松年弘农人父从田弘正死於赵军牢走常山二千里号伏叛垒求屍归葬衔哀雨血时称孝童年十八登大中二年进士第最有诗名诗二首

奉酬于中丞登越王楼见寄之什

劔外书来日惊忙自拆封丹青得山水强健慰心胸事少胜诸郡江回见几重宁悲久作别且似一相逢诗合焚香咏愁应赖酒浓庾楼寒更忆肠断雪千峯

赠舍弟

秦云蜀浪两堪愁尔养晨昏我远游千里客心难寄梦两行乡泪为君流早驱风雨知龙圣饿食鱼鰕觉虎羞袖里镆鎁光似水丈夫不合等闲休

虾蟆欲吃月保护常敎圆 心明外不察月向怀中圆罗帏若不卷谁道中无人【牢性情急累居幕府主人多不容同列有谗之者与】

【之诗见语林】 魁形下方天顶亚二十四寸窗中月【牢年六岁母俾就学误入人家乃父友也方弹碁戱以局为题命俾赋之牢应声而作见纪事】

李续

李续赵郡人尝为柳公绰幕僚终曹州刺史诗一首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见寄【时为同州刺史】

早年登此楼退想不胜愁地远二千里时将四十秋【续相从东川奏举过绵州刺史韦洪臯尚书携登此楼於今三十七年矣】邅迍多失路华皓任虚舟诗酒虽堪使何因得共游

李汶儒

李汶儒太和五年登第官翰林学士诗一首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珍重巴西守殷勤寄远情劔峰当户碧诗韵满楼清日照涪川阔烟笼雪峤明徵黄看即及莫叹滞江城田章

田章开成四年进士第诗一首

和于中丞夏杪登越王楼望雪山见寄

志乖多感物临眺更增愁暑候虽云夏江声巳似【一作报】秋雪遥难辨木村近好维舟莫恨归朝晩朝簪拟胜游薛蒙

薛蒙考功郎诗一首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左绵江上楼五马此销愁暑退千山雪风来万木秋邅回犹刺郡系滞似维舟即有徵黄日名川莫厌游李邺

李邺户部郎诗一首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长聼巴西事看图胜所闻江楼明返照雪岭乱晴云景象诗情在幽奇笔迹分使君徒说好不祗怨离羣于瓌

于瓌字正德敖之子大中七年进士第一人诗二首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二首【时为校书郎】

楼因藩邸号川势似依楼显敞含清暑岚【一作风】光入素秋山宜姑射貌江泛李膺舟郢曲思朋执轻纱画胜游极目郡城楼浮云拂槛愁政成多暇日诗思动先秋远霁千岩雪随波一叶舟昔曾窥粉绘今愿许陪游王严

王严大中时布衣诗一首

和于中丞登越王楼

雉堞临朱槛登兹便散愁蝉声怨炎夏山色报新秋江转穿云树心闲随叶舟仲宣徒有叹谢守几追游刘暌【一作騤】

刘暌大中时乡贡进士诗一首

题越王楼寄献中丞使君

朱轩迥压碧烟州昔岁贤王是胜游山簇劔峰朝阙远水如巴字遶城流人间物象分千里天上笙歌醉五侯今日登临无限意同沾惠化自销愁

李渥

李渥大中时乡贡进士後登第诗一首

秋日登越王楼献于中丞

越王曾牧劔南州因向城隅建此楼横玉远开千峤雪暗雷下听一江流画檐先弄朝阳色朱槛低临衆木秋徒学仲宣聊四望且将词赋好依刘

刘璐

刘璐尝刺蜀州代于兴宗为绵州刺史诗一首

洋州于中丞顷牧左绵题诗越王楼上朝贤继和辄课四韵

隔政代君侯多惭迹令猷山光来户牖江鸟满汀洲雅韵徵朝客清词写郡楼至今謡未已注意在洋州卢栯【一作郁】

卢栯弘文馆学士诗一首

和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图画越王楼开缄慰别愁山光涵雪冷水色带江秋云岛孤征鴈烟帆一叶舟向风舒霁景如伴谢公游李体仁

李体仁续之子也官至江州刺史诗一首

飞鸿响远音

漠漠微霜夕翩翩出渚鸿清声流迥野高韵入寥空旧质经寒塞残音响远风萦云犹类网避月尚疑弓弱羽虽能振丹霄竟未通欲知多怨思听取暮烟中

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六十四

猜你喜欢
  卷三十二·陈廷敬
  卷之十挽词·梁章钜
  第三折·佚名
  第二折·高文秀
  卷五十七·徐世昌
  巻二十·胡震亨
  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巻二·吴正子
  可传集原序·袁华
  卷二十·曹庭栋
  卷三十·陈邦彦
  卷一百三·陈廷敬
  卷一百三十·佚名
  第六回 森罗殿鬼神齐拿问 安乐宫父子小团圆·蒲松龄
  卷四十一·施元之
  石田诗选巻七·沈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选宋诗卷六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六十三五言絶句三王十朋九日寄昌龄弟此日黄花酒深期酌弟兄谁知有离别西望不胜情白石登山客新诗句必豪宁容杜陵老独步玉山高千叶红桃在处飘红雨临窗照夕阳何时清禁里一笑伴仙郎蓼花秋色在何许蓼

  • 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洪武十五年春正月辛巳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宴群臣于谨身殿命妇朝 皇后于坤宁宫锡宴○初 上命儒臣重制九奏侑食乐章至是大宴始奏用之其一奏炎精开运之曲曰炎精开运笃生 圣皇大明御极远绍虞唐河清海晏物阜民康威加夷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佚名

    万历十年六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升山东副使王庭诗河南副使王藻福建副使徐汝翼各左右参政庭诗浙江藻山东汝翼广东○准巡按广西御史敖选养病○以原任蓟镇协守李汝槚为宁夏游击河南都司雷以诚狭西都司孟孝臣各右参将以诚太

  • 卷之一千三百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号令第七十·墨子

    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人亦如此,备不先具者无以安主,吏卒民多心不一者皆在其将长,诸行赏罚及有治者必出于王公。数使人行劳,赐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举其守率之财用有余、不足,地形

  • 更法第一·商鞅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 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孔子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读解】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朝闻道,夕凡可矣!”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夏明

  • 学礼质疑卷二·万斯大

    鄞县万斯大撰东周祖文宗武祭法言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郑牵合孝经宗祀明堂之文谓祭五帝于堂上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祭五神于庭中以武王配之祖宗通言耳王肃排之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徳祖宗自是不毁之名非谓配食于明堂也宗者

  • 五阴品第二之二·佚名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察选择识阴。菩萨摩诃萨观非阴是识阴。颠倒阴是识阴。虚妄阴是识阴。何以故?持世。是识阴从颠倒起。虚妄缘所系。从先业有。现在缘所系。属众因缘。虚妄无所有。忆想分别起。从识而生。有所识

  • 第三卷·僧祐

    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之三(出因果经)尔时太子既出宫已。至于天晓。耶输陀罗及诸婇女从眠而觉。不见太子悲号啼泣。即便往启摩诃波阇波提。今旦忽失太子莫知所在。摩诃波阇波提闻是语已迷闷躄地。如是展转乃至达王。

  • 卷第二十一·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一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诸赞 弥陀佛赞 祇是这个。唤作弥陀。若是那个。唤作甚么。驾空华之宝筏。接幻住之娑婆。示净示秽。一场懡[怡-台+罗]。舍秽趋净。梦踰大河。若遇铁额铜睛汉。一定从他

  • 绛帖平·姜夔

    六卷。书论。宋代姜夔著。夔(约1155—1221年,或1163—1203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仕。南宋词人、音乐家。著有《续书谱》。此书原二十卷,仅存六卷。前有序,并有清代纪昀等人所作提要。标有总

  • 太上老君说解释咒诅经·佚名

    经名:太上老君说解释咒诅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假托太上老君为尹喜真人说解除咒诅厌魅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劝人请道士诵经,以解除恶人咒诅厌祷。   

  • 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天斋仪·佚名

    述旙文、禁断、灯、斋官、宿集及向四方三十六天帝礼忏。

  • 东征集·蓝鼎元

    六卷。清蓝鼎元撰。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反清起义后,蓝鼎元随其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赴台镇压,在军中充任蓝廷珍的幕僚,帮其 “日夜筹谋,安抚整顿,至忘寝食,不敢惮烦”(《东征集·旧叙》)。为此,他写了

  • 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序品第一。佛在宝峰大山宫殿,观自在菩萨说心真言,及头顶眼等,共十五真言。成就事品第二。成就如意宝品第三。疗一切病品第四。一切有情敬念品第五。义利成就品第六。成就轨仪品第七。普通成就

  • 辨正论·法琳

    中国佛教论书。亦作《辨正理论》。唐法琳著。法琳,俗姓陈。颍川(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人。自幼出家,广习儒释经书,特精三论。隋末蓄发入长安,习道术,旋改著道服,住道馆。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再入释门,住长安济法寺。武德四年(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