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睿传
陆睿,字思弼。他的母亲张氏,字黄龙,本来是恭宗的宫人,恭宗把她赐给陆丽,生下了陆睿,陆丽死时,陆睿才十多岁,便袭承其父的爵位为抚军大将军、平原王。陆睿性情沉静文雅,虚心好学,礼贤下士。年龄还未满二十,时人就以宰辅之才来称许他。陆睿娶了东徐州刺史博陵人崔鉴之女为妻,崔鉴对他所亲信的人说:“平原王才能和气度都不错,就是他的姓名特别显得重复。”因为当时高祖还没有更改他的姓氏。陆睿完婚以后从徐州回来,路经邺城,遇见了李彪,对他十分敬重和喜爱,就同他一道到京师,以他作为门客,送给他衣服马匹和僮仆,待他非常优厚。后陆睿为北征都督,任北部长,转任尚书,加授散骑常侍之职。
太和八年(484)正月,陆睿与陇西公元琛一道持节为东西二道大使,惩恶扬善,名声闻于京师。同年五月,皇帝诏令赐给陆睿夏服一件。后来高祖任陆睿为北征都督,率兵攻击蠕蠕,大破蠕蠕军。陆睿又迁任侍中、都曹尚书。当时蠕蠕部又来侵犯边塞,高祖令陆睿率骑兵五千人前往征讨,蠕蠕人闻风逃走,陆睿追击敌军到大沙漠,生擒其酋帅赤河突等数百人而还。朝廷加授他为散骑常侍,迁任尚书左仆射,兼北部尚书。
太和十六年(492),高祖下诏将贵族的爵位普遍下调一级,因为陆睿的父亲陆丽在前朝功勋卓著,封赐陆睿为巨鹿郡开国公,食邑三百户。不久又授任他为使持节、镇北大将军,与陽平王元颐一道任都督,都督领军将军斛律桓等北征三路诸军事,以步骑兵十万征讨蠕蠕。高祖给陆睿以下诸将分别赐予衣物布帛。高祖亲自来到城北,训誓军中各将帅。又授任陆睿为尚书令、卫将军。陆睿大破蠕蠕而还。不久,陆睿因为母亲病笔服丧而解除了官职。高祖准备对南方进行征伐,又起用陆睿恢复原有官职,改授为征北将军。陆睿坚决辞让,请求继续居丧以尽母子之情和孝敬之礼。皇帝下诏说:“陆睿还怀有丧母之痛,以致违背旨意,如今就要大兴兵甲,为何一定要推辞而穷尽私愿。加授其兼任卫尉,可让有关部门,迅速做好他的开导工作。”后来任命陆睿为使持节、都督恒肆朔三州诸军事、本将军、恒州刺史,兼任尚书令。高祖大考文武百官,扣除陆睿尚书令俸禄一年。
太和十九年(495),陆睿给高祖上表说:“臣听说先于天时行事不能违背天道法则,后于天时行事则应顺应时势的规律。如今萧鸾盗取名义,窃据江南,恶贯满盈,天与人都抛弃他。攻取昏乱之人,实在于今日。愚以为长江浩荡,是他巨大的屏障,可以用德威招抚,难以用武力征服。加以南方多雾,暑气蒸人,军队度过夏季,必然多得疾病。而且我朝迁都伊始,百事方兴,朝廷台省没有议政的馆所,府寺没有听政的地方,百官居住之处,无异于旅途驿站,婬雨烈日之下,自然会染上疫病。况且征兵与徭役并举,圣明之君也感困难。现在甲胄之士,在外攻击仇寇;文弱之夫,在内大兴土木;运输和供应的费用,一日耗费千金。驱使疲惫的军队,讨伐坚城中的虏寇,将凭什么去取胜呢?陛下去冬举兵,正是想耀武于江汉,示威于衡湘,经春近夏,理应解除兵甲。希望陛下卷旗休兵,为持久之计;建成新都,是重本之固。圣上心中应有内患的忧虑,万民停歇大兴土木的劳役,整饬中国的礼制,实施教化于洛浦。然后精选有勇有谋的将领,任用威猛刚强的雄才,南取荆湘,占其要府,那么梁秦以西就会见机而自然降服;安抚振威,回师东向,那么义陽以东就会闻声归附朝廷。然后布施仁德的教化以治理近地,广播深厚的恩德以安抚边远,凡事所在都有情理,谁能不考虑奋进!又派有德望的人效其余力,顺流而下,势不可挡,区区闽瓯之地,敢不稽首归附!难道定要在今年,去争逐尺寸之地。惟愿陛下回思近来的敕令,纳降而还,不使圣上屈体而行,久冒炎热酷暑。”高祖听从了陆睿的意见。陆睿上表请皇帝回到代都,亲自参加太师冯熙的葬礼,因此获罪被削夺了都督三州诸军事之职。不久又被授任为都督恒朔二州诸军事,进号为征北大将军。因为他曾呈奉顺从迁都的表章,加赐食邑四百户。
当时穆泰任定州刺史,自陈身患疾病,地气温湿病情就加重,请求调任恒州刺史,高祖准许其请求。于是就任陆睿为散骑常侍、定州刺史,保留其将军之职。陆睿还没有动身,就与穆泰等人共同密谋叛逆。事发之后陆睿被赐死于监狱里,免受刀斧屠戮,他的妻子儿女被迁徙到辽西郡为平民。高祖下诏给仆射李冲、领军于烈说:“陆睿、元丕,早先蒙受朝廷宠禄,位极人臣。自从他们与你等同受特殊的诏令,朕许诺其以不死之旨,是考虑要使上下相互信任,以保全君臣大义。朕与卿等常常不记短处捐弃微瑕,务求相互包容。不料陆睿无君之心太甚,以至于得到这种下场!他竟然与穆泰勾结,屡次图谋反叛。由于朕迁都洛陽,朝廷内有人不同意,打算推举诸王,谋议迎接太子元恂,像这样的论调,绝不止一次。开始想推举已故的南安王,其次推举陽平王,他不肯从,就想逼迫乐陵王。他们诽谤朝廷,往来书信昭然若揭。迁都之事已经告成,陆睿认为洛都美好旺盛,劝说稍加宽缓,在此之后,两人的构逆之心又强烈了。但仍然十分隐蔽而不为人知。幸赖陽平王忠贞奋发,获知穆泰谋逆的消息,立即驰马来奏,才得以使王使纠发隐匿,恒岳不染尘埃。就凭陆睿的罪行,应当满门伏诛。朕细细追寻先前的旨意,没有将他满门抄斩。其反逆之志不改,自己背弃而赴幽冥,违背誓言责任在他,与朕毫无关涉。其心怀叛逆之志,与别的罪行不同,虽想宽恕,终究无可奈何。然而想到朕曾允许他享有有罪免死的特权,加之后来他对谋反颇有异议,所以允许他在狱中自尽,免遭刀斧屠戮,他的子孙,将永世为人所不齿。元丕的二子一弟,为叛贼之首,其父无人明确证明其有罪,情理尚为可察。但他们由于没有鲜明的态度,隐瞒实情而不予穷究,按连坐之法理应处死,今特为宽恕免其死而贬为庶人。朕本来期望他们有始有终,但他们却自暴自弃。你等之间,忽见今日之事,违心悖理,是何等可悲。故此对你等另有所示,想必不至于惊奇吧。谋反者之外,皎洁如同白日。”
李冲、于烈上表说:“臣等遭逢幸运之际,一生幸遇昌明之时。才识不能尽其所用,而坐列高官;功无汗马之劳,而蒙受封赏。所得的宠幸,自古无与伦比;圣上所予莫大之恩,虽万死而不能酬报。但陆睿、元丕见识乖张有如犬马,忘恩负义如同枭獍,密谋接引童稚,策划此次叛逆,违背天常,罪该万死。陆睿心怀叵测,不断制造陰谋,游说外戚蕃王,妄图篡夺朝政。虽然目睹朝廷兴旺,未曾对他怀有疑惑,而他何曾有片言披露其心志,究其内心与言行,实是叛贼之首。元丕之二子,多年跟从邪恶之人,交替在四处煽动,妄图侵扰并、夏,元丕观测此种情状,不能说他一无所知。即使圣上心慈予以宽宥,保留其生命,难道他对得起天地!对得起神明!效诚尽节,是臣下的本分;刑罚无私,是皇上的常法。况且他蒙受莫大之恩,被奖以忠贞之义,却又违天背道,包藏奸逆,求情推理,罪当诛杀。但圣上仁慈宽恕,再次予以恩免,保留陆睿三断之骸,还给元丕已绝之魂,再三实行宽宥,实在有亏于宪典。圣上还要伸展上天的恩眷,下诏念及昔日之事。不以臣等背负余党之名,特垂圣明的诏令,重申君臣齐信之恩,再次晓喻皎日之旨,伏读明诏深感悲惭,谨向陛下表明深切的惭愧警惕之心。”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五 列传一百九十二·赵尔巽 卷十七·黄以周 春秋战国异辞卷五十·陈厚耀 补编(五)·佚名 卷之三百九十·佚名 卷之一百·佚名 卷之五十五·佚名 第八十一卷 文苑 八·缪荃孙 第四十八册 天命八年三月至四月·佚名 儒林宗派卷十六·万斯同 鲁迅与中学知识·周作人 高闾传·李延寿 揭亻奚斯传·宋濂 周忠愍奏疏巻上·周起元 卷六十九·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