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罗素先生之谈话
民国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太虚大师偕马古烈博士及予,自巴黎至伦敦。越二日,访中国驻英公使馆陈秩三代办,当以蔡孓民先生介绍太虚大师与罗素先生之一函,托为转致。回电约太虚大师至其隐居之山中午餐,谓除星期五(十一月初二)以外,皆可函订时间前往。但太虚大师以蔬食及须予同往之故,令电复准于星期日午餐前往访。是晨、天色晴丽,一路之乡景极佳。既抵“彼特士菲尔德”车站,已派其汽车来接,沿途十余里,风物幽茜,心至舒畅!抵门前,由罗素先生迎登高楼之画室,四望山景荡漾,遥接沧海,洵哲人修养之地也!太虚大师与之谈二小时,由予以法语翻译,意极惬洽,临别时分赠相片及其哲学名著。谓今日得与太虚大师相晤谈,深致谢蔡先生之介绍。予在英未遑记录,然因太虚大师与罗素先生所谈,关于佛法世法者非细。兹至比京,小有休暇,乃追忆当日之经过,并录其谈话如下:
师曰:吾为研究佛陀所说大小乘法之理论者,然对于华译之各种科学、哲学书,亦欢喜研究,故于先生之学说,亦颇曾涉览。关于散见先生所论及之社会学心理学等,既佩卓见,尤喜先生之卓见,迥不犹人,不愧为现代哲学界之泰斗,故今日深幸得与先生一谈!
罗曰:吾亦思研究佛学,但恨未能耳。不知吾之哲学,与佛学有相同之点否?
太曰:先生之哲学,颇多与佛学同点。先生“只认有许多散而相关之特体,而不设有一个由此许多特体构成之全体,或包容一切之整个宇宙;又只认有许多真理,而不设立有一条笼罩一切之绝对真理”。此与佛学只说有许多彼此相应生灭相续之法,而不认有由此许多法所构成之“常一我”,或任何之整个全体;而说有一一法之真相,而不别立一法为笼罩一切之真理,以之而破除各家所执之我之法,其同点一。先生虽说“此一人之所见之世界,与别一人所见之世界,其中必无共同之地位,因为地位本只能由在其中或在其旁之事物组合而成”,然许一“不同之世界间,虽有种种之不同,然各个世界则完全恰如其被觉知之样子而存在,就初令不为人所觉知,亦可恰如现在所见之样子”。此近于佛学所云:“法界诸法,法住法位,有无觉者,性相常住”,其同点二。先生主张“只由许多之特体,排比成某结集,即成为能知之心,而属此结集之诸特体,个个均同时兼为另一结集之一分子,因其为另一结集之一分子,遂又成为心所知之物”,此与佛说若心法若色法等诸法,皆是因缘所生法,其同点三。略言三例,余可推矣。
罗曰:此所语者,与吾完全同意。
太曰:然尚有须研究者,先生既只认有“如飞而游之感觉,与感觉今有”,而又创说有“中立特体”,此之中立特体,其即感觉或感觉今有耶?抑为感觉与感觉今有之下,更根本之另一法耶?若为另一法,则有违“只认有感觉与感觉今有”之主张,若即感觉与感觉今有,则何须更说此中立特体为?
罗曰:此问题,吾尚在思考中,犹难更为决定。
太曰:更有问曰:先生所谓之中立特体,为各各独立存在之非因缘所生法耶?抑与若心若物等同为因缘所生法耶?
罗曰:此中立特体,是否亦为因缘所生法,乃如旅行到荒漠中,尚未能决定其方向一般。
太曰:若中立特体为各各独立存在之非因缘所生法,则近于佛学中小乘一切有部之实有法;若亦为因缘所生法,则近于大乘缘生性空之法。此有小乘之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及大乘之中观论等主张其说,似足以供给先生之解决前二问题之参考,先生亦曾一研究之否?
罗曰:吾于佛学书,只看过几册英文译本,所举二论,恐唯中国文所有,惜不能研究之。吾昔年游历中国,知中国为今后世界中极有希望之一国。大师新从中国来,中国之政治情形,可言其大略乎?
太曰:据吾离开中国时所知者以言,则中国已统一于国民党政府;内部能融合一致而不分裂,则中国从此走上安内抗外之政治轨道。
罗曰:然则国民党内部,果能不再分裂乎?
太曰:据吾所知,则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等,颇能调融党内各人之意见,努力以求归一致,故或能组成贤明有力之国民政府,以致中国于治理。然据先生观察,中国人今日所应作者,究为何事乎?
罗曰:中国民族之文化,其见之于政治上、社会上者,诚有许多特长之处,但今日之中国,犹在帝国主义者日本等侵略压迫之下,故一方面虽不可忘却其特长,一方面则当造成抵抗帝国主义者之实力,先使中国能自立于世界各国之平等地位。
太曰:所言良是,中国多数人现亦正努力于此;但除此之外,先生亦有将中国原有之文化,发扬出来,使欧美人士共同了解之需要否?吾此次游历,即注意于宣传中国文化,及为亚南、亚东各民族文化总线索之佛学,且欲联合各国各派之研究佛学、信行佛法者,发起一世界佛学苑,而使佛法得成为世界之文化。上海之友人程演生等,近筹备一亚细亚大学,拟将亚洲各民族文化,用科学方法,分别研究,以备欧、美学生之前往留学,亦曾邀吾为筹备委员之一。先生对于此种办法,亦表同意否?
罗曰:大师至欧洲宣传佛学,极为赞同,并祝世界佛学苑之早日成功!吾此处为一小学校,所收学生,自六岁令学至十八岁。本年尝为学生极详细注意以讲解佛陀历史,以免其完全成为基督教化,此亦为吾注重东方文化中佛陀学之一种工作。惜吾所取之材料,皆出于钖兰小乘派之所说,恐对于佛之历史,有许多不完备之处耳。
太曰:此学校中,施此种之教育,将来必能造成先生理想中之人才,敬为预祝!并谢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及佛学之好感!
太虚法师与罗素先生谈话既毕,记者乃参问曰:吾辈今至欧留学,以学何种学科为合宜?罗素先生曰:“当多学理科、实科之各科学,如哲学、文学,中国自有其极优长者,似无须学”。一七、一一、九、陈济博记于白洛赛尔大学(见海刊十卷二期)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八·唐慧琳 卷三十六·佚名 卷三十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七·佚名 卷三·道世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二十七·道原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二·明盂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二·知礼 叙·书玉 佛说金耀童子经·佚名 卷第七十九·霁仑超永 卷五十·佚名 翠岩芝禅师·惠洪 法海观澜卷第二·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