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教义卷第十一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证者不无浅深之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门。二空门。三空有门。四非空非有门。圆教虽有四门而诸大乘经意。多用非空非有门以明位也。正如此经。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一往虽同细捡不无四门之别。而多用非空非有门。入不思议解脱也。此义在下自当可见。若随机利物四门赴缘。皆入不思议解脱。岂可偏用。但一往明行位义便。事须如此。是以今明圆教次位。正约非空非有门以辨也。就此为五意者。一简别圆二教明位不同。二正明圆教辨位。三引众经论证。四料简。五约圆教位。释净无垢称义。第一简别圆两教明位不同者。圆教既诠圆理。菩萨禀教圆断五住之惑。开佛知见住大涅槃。是则教圆理圆。智圆断圆行圆位圆。因圆果圆。不同别教具如前说。今略更用五义。释别圆两教不同之相也。一约断无明判位高下不同。二约断界内界外见思不同。三约断不断不同。四约位明法门别圆不同。五约位通不通不同。一约断无明判高下不同者。若别教明位。同三十心断界内结尽。即伏界外无明。至回向后心。初地方发真智断无明一品。乃至断十品名为十地。等觉后心断无明方尽。妙觉常果萧然累外无所断也。此如前说。若圆教所明。从初随喜心。修一心三观入十信位。断界内惑尽。即伏界外无明。十住初心即发真智。断无明住地初品。从此四十心。皆断无明至等觉后心。无明方尽。妙觉极地肃然累外。名究竟菩提无上之涅槃也。此即判位高下殊别故。有圆别二教明位不同也。二约断界内界外见思无明不同者。若别教三十心。断界内见思。伏界外无明。十地断界外见思无明分为三道。如前别教明十地中分别。若圆教十信。断界内见思。圆伏界外见思无明。发趣初心。圆断界外见思无明。终至等觉方尽。故地持论明清净净禅云。离一切见清净净禅。烦恼障智障断清净净禅。此并等觉之位明此义也。大涅槃云。十地菩萨为无我见轮惑之所转也。即是断见不尽之义。又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如来见于佛性。而得了了。此皆约见惑尽不尽。故有了了不了了殊也。断欲爱至佛果方尽者。欲爱即是六欲。鸯崛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我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意根亦复如是。如法华经说六根清净。虽未得无漏。而其六根清净如此。当知即是伏欲爱烦恼之位。发趣初心发真无漏。即分断欲爱。至等觉方尽。故华严经。明得佛六根究竟清净也。断色爱至等觉方尽者。大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名为色解脱。涅槃色爱方尽断无色爱至佛方尽者。因灭是受。获得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想行识解脱。涅槃无色爱方尽也。四住惑与无明共合。四住若尽无明亦尽。若无明尽四住亦尽。是则圆伏圆断圆尽故。大品经云。色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阴入界一切诸法。皆亦如是。又云。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等故。此经云。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以一食施一切。若能如是乃可取食。食法尚等。何况复见思无明所缘之法。而不等也。如此之义。岂与前别教断伏而不异乎。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约断不断不同者。至论其理虚无。无明体性本自不有。既无无明何论智慧。无解无惑。岂可分别别圆之殊。故涅槃经云。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此则不论断与不断。而涅槃云。闇时无明。明时无闇。有烦恼时则无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今约有智慧无烦恼义。故说为断。若约别教。多就定相论断。即是思议智断明位。大乘之拙度义也。若圆教明义。多说不断。不断而断者。即是不思议断。非次位以明次位。正是大乘巧度之义。故此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又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脱。问曰。义推断不断。有三十六句。今何意取断属别教。不断属圆教耶。答曰。此两句是佛法正意。余皆是傍。不断而入位义同须弥入芥子。此是不思议智断之位也。四约法门别圆简别者。别教明位对诸法门。非但法门不圆。约位亦有齐限。如十地论云。初地具足檀波罗蜜。于余非为不修。但随力随分是义有余。圆教明诸法门则不如是。一法门具足一切法门。悉皆通至佛地。五约位通不通简别不同者。若别教明位初地不得通二地。何况具足诸地。若圆教明位。如华严经说。从初一地具足一切诸地功德。第二正明圆教位者。亦还约七位。明五十二位不同。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地。六等觉地。七妙觉地。但解者不同。有师言。圆教顿悟。一悟即是佛。无复位别之殊。说十地位者为钝根人耳。如思益经云。如此学者。即不从一地至一地。又有师解言。圆教既是顿悟。初心一悟即究竟圆极。而有四十二位。但是化物方便。立浅深之名耳。故楞伽经云。初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灭真如有何次位也。又有师云。圆教初顿。至十住即是十地。而说有十行十回向十地者。此是重说意谓此诸解释悉是偏取。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论浅之与深。不悟而论悟者。不浅不深论浅深也。寻诸大乘经。明理究竟。无过华严大集大品法华涅槃。虽明法界平等无说无示。而菩萨位行终日炳然。是以今还约七位。以明圆教菩萨之位也。一明十信位者。即为四意。一明因闻法生信。二明因信修行。三明因行入位。四明经说不同。一明因闻法生信者。上根利智。闻圆教诠因缘即中道。无作四实谛理。即便信解一实谛。即是如如来来虚空佛性。非世间非出世间。非因非果。不可宣说非可显示。无说而说世间因果。即是无作苦集。说出世间因果。即是无作道灭。故此经大士呵弥勒云。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知涅槃即生死。是为无作之苦谛。若知菩提即烦恼。是为无作之集谛。若知生死即涅槃。是为无作之灭谛。若知烦恼即菩提。是为无作之道谛。但以非生死非涅槃。非菩提非烦恼。是一实谛。一实谛论此四谛者。即是无作四实谛也。所以者何。约一实以明四。一实谛不作于四。四不自作四。不他作四。亦非共作四。亦非无因缘而作四也。而说为四者。此是无作之四。此四毕竟不可得。即是一实谛。名为无作四实谛也。若闻此信解无碍者。即信一切众生即是不思议解脱也。即是大乘即是般若。即是首楞严。即佛性。即是法身。即是实相。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即是如来藏。即是法界。即是毕竟空。即是一切佛法。因此慈悲誓愿菩提心发。是为圆教名字即之信解也。二明因信修行者。因此名字信心。即已发菩提心。若欲行菩提道。应当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大乘经典。出世行人若欲疾得入十信位。具六根清净。宜起精进。不惜身命。应当加修四种三昧。四种三昧者。一常坐三昧。如文殊般若经说。二常行三昧。如般舟经说。三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经法华经说。四非行非坐三昧。即是诸大乘经所说种种行法。此诸三昧行法。具如诸大乘经中说。此即代于初停心观。今约圆教。明修初信心行诸三昧应信解十法。十法者。名字如前三观中说。一善识思议不思议因缘者。思议因缘者。如上三教所明。不思议因缘者。即是今所说。不思议无作四实谛。如前三观中明。譬如一念眠心具一切法。不纵不横即是不思议因缘。无作四实谛也。如此的取维摩大士呵弥勒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即菩提相。明此不思议因缘。余九法亦如是。义意玄隐。今次第明。寻者可善思之。二次明真正发心者。即是无缘慈悲。无作四弘誓愿也。无缘大慈。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与众生此灭道之乐也。无缘大悲。观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欲拔众生此之虚妄苦集也。无作四弘誓愿者。知涅槃即生死。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知菩提即烦恼。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也。知烦恼即菩提。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知生死即涅槃。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也。菩萨如是慈悲誓愿。无缘无念而覆一切众生。犹如大云不加功用。如磁石吸铁是名真正菩提心也。三明行菩提道勤修止观者。知生死即涅槃。即是善修止也。若知烦恼即菩提。即是善修观也。如阴阳调适万物长成。若善巧修止观。即能一心具万行也。问曰以何为集。答曰依此经及涅槃经。无明爱一切烦恼为集谛。集局于苦。于今对义为便也。四明破诸法遍者。若知生死即涅槃。即破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皆遍。若知烦恼即菩提。即破一切界内外烦恼遍也。譬如转轮圣王。能破一切强敌。亦不有所破。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能破一切法。亦不有所破。五善知通塞者。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则一切皆通。知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则一切皆塞。六善修道品者。观十法界五阴生死。即是法性五阴。法性五阴。即是性净涅槃。即是四念处破八倒。知涅槃即生死显四枯也。知生死即涅槃显四荣也。知一实谛。即是见虚空佛性。住大涅槃也。因此四念处。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即是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亦是庄严双树。是则烦恼即菩提也。七对治助道修诸波罗蜜者。知菩提即是重恶烦恼。是以知生死即涅槃。以起对治诸波罗蜜。诸度法等侣助。烦恼即菩提。开三解脱门。对治若成烦恼即菩提也。八善识次位者。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此是理即。若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是为名字即。因此观行分明成五品弟子。即是观行即。得六根清净名相似即。成四十一地。即是分证真实即。证妙觉果。即是究竟即。若能善解此之次位。即不起大乘增上慢。大乘旃陀罗之过罪也。九安忍成就者。若知生死即涅槃。即不为阴界入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门境。二乘境。菩萨境之所坏也。若知烦恼即菩提。即不为烦恼境诸见境增上慢境之所坏。能忍此无作苦业。不为所坏者。此如大智论说。能忍成道事不动亦不退。是心名萨埵也。十顺道法爱不生者。观生死即涅槃。生一切诸禅定三昧等功德。观烦恼即菩提。生诸陀罗尼门。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智一切种智。于顺道法不爱不著。若生爱著是名顶堕。知如虚空不住不著。即得成初信心。乃至十信心也。三明因修十法入十信心者。解正因缘不思议无作四谛。即修初信心。信平等法界佛法僧三宝也。二真正发菩提心。慈悲誓愿怜愍一切。即是修念心也。三勤修止观成一切万行。即是修进进心也。四用观破诸法遍。即是巧修慧心。五止心澄静。一切得失通塞之相自现。即是修定心也。六道品次第增长善根。不退不没。即是修不退心。七回事中诸度。助开三解脱门。即是修回向心。八善知次位。所防增上慢离旃陀罗业。即是修护法心。九安忍成就。内外恶法皆不得生。即是修戒心。十顺道法。爱不生。若愿求胜果。即不爱著所得浅近法门。故名愿心。是以菩萨知生死即涅槃。知烦恼即菩提。故能巧修此十法。即是修十信心。名观行即。因此若得三昧陀罗尼门。得入初信心位。如此一信有十。十信有百。成铁轮十信心位。住此信中。得六根清净功德不可思议。如法华经说。是名圆教柔顺忍位。亦是圆教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之位也。故仁王般若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故知住此十信之位。断界内见思尽。破界外尘沙无知。伏无明住地之惑也。四明经说不同者。如华严经。法慧菩萨答正念天子。明菩萨观十种梵行空。学十种智力。入初住位。即是此教十信位也。所以者何。观十种梵行空。即是观一实谛。学十种智力。即是观无作四谛。此经即是方等之教。明即大涅槃即菩提相。若止若观生相似解。即是璎珞经明十信。大品经云。是乘从三界出也。十法成乘如前三观中说。初出三界即十信也。又大品经云。譬如入海先一见平相。即是仁王般若明。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法华经明。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此即是修四安乐行。行处近处得六根清净。住十信位。普贤观经明。修大乘人未得无生忍。前有十种证相。此即是十信之位。涅槃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如大智度论云。菩萨从初发心。即观涅槃行道。若观涅槃行道。生相似解。即是一行。是如来行也。二明十住者。十住名如前说。今明初发心住。略为四意。一正释初发心住。二明经说不同。三略辨功德。四类明九住。一正释初发心住者。所言发心住者。三种心发故名发心住。三德涅槃名为住也。云何名为三种心发。一者缘因善心发。二者了因慧心发。三者正因理心发。一缘因善心发者。众生无量劫来。所有低头合掌。弹指散华发菩提心。慈悲誓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一切善根一时开发。一心具足万行诸波罗蜜也。二了因慧心发者。众生无量劫来。闻大乘经。乃至一句一偈。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观行修习所有智慧。一时开发成真无漏也。三正因理心发者。众生无始已来。佛性真心常为无明之所隐覆。缘了两因力。破无明闇朗然圆显也。此三种心开发故。名之发心也。二住三德涅槃名之为住者。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此三不纵不横。如世伊字名秘密藏真实心发即是法身。了因心发即是般若。缘因心发即是解脱。三心既发同世伊字。假名行人。以不住法住此三心。即是住于三德涅槃秘密之藏。故言初发心住也。若住三德之理。即是住不思议解脱。即是住于大乘。以不住法住于般若。即是住首楞严三昧。修持于心犹如虚空。即是住法性。即是住实相。即是住如如。即是住如来藏。即是住中道第一义谛。即是住法界。即是住毕竟空。即是住大慈大悲。即是住十力。即是住四无畏。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智。住大悲三念处。住大神通。住四摄法。住诸波罗蜜一切三昧一切陀罗尼门。举要言之。即是住真应二身一切佛法也。二明诸大乘经明初发心住名义不同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闻法不由他悟。是菩萨成就十种智力。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堪然应一切。当知即是发真无漏断无明初品也。即是此经明。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又即是此经。明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也。是大品经。明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主。当知此菩萨为如佛。又大品经。明菩萨从初一日行般若智慧。犹如日光。假使舍利弗目连。满阎浮提四天下。如稻麻竹苇。智慧欲比菩萨。如满阎浮提四天下萤光欲比日月光也。又即是大品经。明阿字门所谓一切法初不生也。即是法华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又法华经说。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成等正觉。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道场转于法轮。即是大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即是涅槃经。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初住分证真涅槃也。如此等诸大乘经。悉是圆教。明初发心住也。三明初发心功德。发心功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二乘所测。不可宣说。今采大乘经意。略以十种法门。称述初住圆满功德。一者住圆满清净菩提之心。即是生无生法忍。无缘慈悲无作誓愿。普覆法界。二于一念中。成就一切万行诸波罗蜜。三得一切种智。圆断法界见思无明。四得佛眼圆见十法界三谛之法。五圆入一切法门。所谓约二十五三昧。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冥益众生。八番破二十五有。六成就菩萨圆满业。能显一切神通。所谓三轮不思议化。弥满十法界显益众生。八番利益二十五有。七能成就众生。开权显实入一乘道。八能严净一切佛土。如佛国品所明。九能起法界三业。供养一切十方诸佛。得圆满陀罗尼。受持一切佛法如云持雨。十能从一地具足一切诸地功德。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般若海。故华严经。明初住菩萨所有功德。三世诸佛叹不能尽。佛若具足说。一切凡夫人闻迷乱心发狂。此乃不可思议难解之事。诸大乘了义经之所称说。岂同通教所明。十住功德比格此。明初住与别教初地智断功德神通变化用一往是齐。而经论所说或深或浅意有所在。四类释九住者。如此初住三观现前。无功用心念念断法界无量品无明。不可称计。一往大分略为十品智断。即是十住故。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即是十番进发无漏真明。同入中道佛性第一义谛之理。以不住法从浅至深。住佛三德涅槃之理。即是十品。住一切佛法。故名十住也。三明十行者。即于佛性第一义谛。无漏真明一心具一切行。念念进趣。流入平等法界海。故破十品无明成十品智断。一切诸行诸波罗蜜不可思议。增长出生自行化他功德。与虚空法界等。故名十行也。四明十回向者。无功用不可思议。无漏真明念念开发。增长一切法界愿行。事理和融心心寂灭。自然回入平等法界萨婆若海。又进破十品无明。证十品智断。故名十回向也。五明十地者。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又进破十品无明。成就十品智断。约此以明十地也。六明等觉地者。观达无始无明源本。边际智满毕竟清净。断最后穷源微细无明。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永别。是名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也。七明妙觉地者。究竟解脱无上佛地。故言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此即是三德不纵不横。究竟后心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名诸佛法界。竖深横阔能用二十五三昧。普化众生隐显。十番利物究竟周普。譬如大树其根若深入枝条亦大。若实相智慧穷源尽性化用之功则弥满法界。无方大用究竟圆极也。故大智度论云。智度大海佛从来。智度深海佛穷底也。大品经云。过荼无字可说。涅槃经云。不生不生不可说也。若作如此而辨位者。皆是寂灭真如平等法界不思议。无次位之次位也。

四教义卷第十一

猜你喜欢
  第七十五章 鲁哈那州之征服·佚名
  卷二·赞宁
  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三·佚名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善导
  摄大乘论释 第三卷·世亲
  大乘玄论 第五卷·吉藏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九·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三·欧阳竟无
  杂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第一 诸天相应·佚名
  天台菩萨戒疏下·明旷
  御选语录卷十八·雍正
  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卷五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詹无咎·唐圭璋

      无咎与熊禾同时。   鹊桥仙   题烟火簇   龟儿吐火。鹤儿衔火。药线上、轮儿走火。十胜一斗七星球,一架上、有许多包裹。   梨花数朵。杏花数朵。又开放、牡丹数朵。便当场好手路歧人,也须教、点头咽唾。

  • 谈龙录·赵执信

    余幼在家塾,窃慕为诗,而无从得指授。弱冠入京师,闻先达名公绪论,心怦怦焉每有所不能惬。既而得常熟冯定远(班)先生遗书,心爱慕之,学之不复至于他人。新城王阮亭司寇,余妻党舅氏也,方以诗震动天下,天下士莫不趋风,余独不执弟子之礼

  • 序·计六奇

      按“明季南略”,为无锡计六奇(用宾)继其“明季北略”而编辑的。综合两书,上自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下迄清康熙四年(乙巳)南明永历帝被害止,志明季五十余年史事;虽各独立卷次(“北略”分二十

  • 东汉会要卷三十一·徐天麟

    食货田制初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至建武二年野谷旅生麻尗尤盛野蚕成茧被扵山阜人収其利至五年野谷渐少田亩益广焉【纪】建武十五年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相增减乃诏下州郡检覆扵是刺史太守多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一四八七 山西巡抚蒋兆奎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等情折·佚名

    一四八七 山西巡抚蒋兆奎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等情折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山西巡抚臣蒋兆奎跪奏,为遵例汇奏事。窃查《通鉴纲目续编》例应将流传讹错之处挖改更正,年底汇缴,又文武各官不许建立去思、德政等碑

  • 御制读前汉书汲黯传·班固

    御制读前汉书汲黯传踞厠视侍中如孟说各殊刘云当从孟吾亦云然乎【汉书注如淳以厠为溷孟康以厠为牀边侧孟说似属近理可从不则常人登溷尚知避人况人主乎即令宴见何难少须乃有听其就溷入视之事曲解相沿盖特泥沛公如厠之文

  • 魏时亮传·张廷玉

    魏时亮,字工甫,南昌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授职为中书舍人,升任兵科给事中。隆庆元年(1567)正月初七,穆宗下诏免去朝见,过了三天又传旨免予朝见。魏时亮认为新主不能马上就懈怠了,上奏劝谏。不久,朝廷派遣魏时亮以左

  • 卷六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六土田志五土田规制奉天规制国初创业东土扈从将士按旗分处各有定界继因归附益衆粮不足支展边开垦移两黄旗於铁岭两白旗於安平两红旗於石城其两蓝旗所分张义站靖远堡地瘠以大城地与之顺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吕思勉

    隋唐的制度,大略是将魏、晋、南北朝的制度,加以整理而成的。但自唐中叶以后,因事实的变迁,而制度亦有改变。自魏、晋以后,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 执务第三十九·桓宽

    【题解】本篇记录会议所谈关于“急务”的问题。丞相首先提出“愿闻方今之急务,可复行于政:使百姓咸足于衣食,无乏困之忧;。。天下安乐,盗贼不起。”贤良主张“思贤慕能,从善不休,则成、康之俗可致,

  • 能言第四十·桓宽

    【题解】此篇就言和行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夫指责儒者“能言而不能行”,“君子耻之矣”。贤良则肆意阉割和篡改荀子的文章,来为自己的言行不一辩护,胡说什么“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认为

  • 转移风气运动的原则·太虚

    ──三十三年三月在重庆太寓作──风气应包括学术、思想、积习、时尚等,而转移之际以文化思潮为主动。然转移又容易扶得东来西又倒,如重古轻今,重今轻古,重中轻外,重外轻中,重利轻义,重义轻利,重雅轻俗,重俗轻雅等。中国过去与

  • 生经卷第三·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佛说总持经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世尊游于摩竭。在法闲居。佛之道树初成道时。与万菩萨俱。一切成就。普贤菩萨。行于无愿。其行无余。及空无菩萨。莲花藏菩萨。宝藏菩萨。行藏菩萨。妙曜菩萨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印光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1],动静不移,忆(识忽起)忘(识忽灭)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2],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3],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

  • 卷第一百八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八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

  •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全国总志。清顾祖禹(1631—1692)撰。一百三十卷。祖禹字景范,自号宛溪子,人称宛溪先生,江苏无锡廊下人。聪敏好学,尤功地理。受父嘱考历代著述, “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至二十九岁(1659)以复明意愿始撰是书

  • 花王阁剩稿·纪坤

    《花王阁剩稿》是纪昀高祖纪坤所著诗集的残卷。乾隆在三十九年(1774)下诏征天下之书时,纪昀将此书作为家藏秘本呈献,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总目》集部180卷,别集类存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