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风气运动的原则
──三十三年三月在重庆太寓作──
风气应包括学术、思想、积习、时尚等,而转移之际以文化思潮为主动。然转移又容易扶得东来西又倒,如重古轻今,重今轻古,重中轻外,重外轻中,重利轻义,重义轻利,重雅轻俗,重俗轻雅等。中国过去与现在,每因偏重一边而成弊,故今应转移使之匀当:一、以今融古成民族文化思潮;二、以中融外成国际文化思潮;三、以义融利成道德文化思潮;四、以雅融俗成进步文化思潮。
中国之古文化为何?儒、释、道三教之文化也。隋、唐以来之中国文化,其实质澈上澈下为一三教融合之文化。而分张为儒、释、道三教角立之门户,仅其表面耳。然至清季已均达烂熟腐溃之衰运,因此、遂受欧、美新兴文化之袭击,无由自立。而振拔之者,则在今哲择取中国古文化与西洋新文化所创成之新中国文化。故今既不宜纵任维新运动以来或五四运动以来一分骛新弃故之偏霸运动,亦不宜提倡一分执著宋、明、清来门户狭见之儒士顽固运动;应由中国今文化为本位,发扬中国古文化之精神。同时、又淘弃中国古文化之渣滓,不迷恋古文化,尤不轻蔑古文化,能层层上溯而镕冶五千年古化于今化之洪炉,成为思想界一有力的突起高潮,则风气之转移,庶入民族文化之正轨。
循上正轨文化,即中国本位新文化也。然近百年以至现今之中国,整个都在欧美近代潮流之冲激波荡中,故于其科学之理论与技能,文哲之思想与艺术,宗教的改进与调融,均应从中国本位文化上容纳消化为有益之资养。俾中国本位文化能协洽现代文化,成为国际文化舞台上的主要文化,则不唯转移了我国数十年来重外轻内之风气,且可成充实国化、转移世运之有力思潮。
由民族文化以奠其本,国际文化以成其大,再进而提高民族以至人类文化之品质,则须道义功利而成为道德文化。然公的功利即为道义,私的道义亦是功利,注重人人具体之利益即成公义,但顾物物抽象义理亦为私利,固不可唯求实际私利而蔑弃公义,亦不应偏执空名公义而抹煞私利。以推己及人、己立立己、己达达人的儒家忠恕之道,及由利他而成自他俱利之大乘佛化,在公义大前提下,融摄养欲给求随分得益之功利,乃能不流于只谈道义不计功利之偏枯,致横决而出以成恣争权利之恶斗。贯通公义之谓道,各得其利之谓德,以道义轨持功德,以功德充实道义,乃可成永建世界和平之道德文化。
道德文化足进民族人类文化于尽善,犹未足进于尽美。美的文化常被误解为象牙之塔的偏于高雅文化,偏高雅以成少数有暇阶级所玩味,既脱离群众生活遂入于古董陈列品;反此而唯重通俗,又易流于低落粗劣。故应勿自傲高雅而灌输雅化于通俗,尤勿轻视通俗而提炼俗化为高雅,乃可成为尽善而且尽美之最进步之文化,亦为转栘风气之极致。三十三、三、十五在渝寓。(见海刊二十五券五、六合刊)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五·佚名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佚名 佛说睒子经·佚名 譬喻品第五十二·佚名 第十三 禅定相应·佚名 卷二·佚名 正信会会员格言·太虚 卷十八·普济 第十八則 慧忠國師無縫塔·胡兰成 卷第五·契嵩 五家正宗赞卷第二·绍昙 卷第二十七·佚名 又·佚名 第九年海潮音继续出版之希望·太虚 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