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隋唐的制度,大略是将魏、晋、南北朝的制度,加以整理而成的。但自唐中叶以后,因事实的变迁,而制度亦有改变。

自魏、晋以后,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注394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其后多不除人,但就他官加一个同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目。而中书门下之事,实亦合议于政事堂,并非真截然分立的。尚书,历代都分曹治事。至隋才设六部,注395以总诸曹。自唐以后,都沿其制。御史一官,至唐而威权渐重。注396所属有三院:台院,侍御史属焉;殿院,殿中御史属焉;监院,监察御史属焉。御史弹劾,本来只据风闻。唐贞观中,才于台中置东西二狱。自此御史台渐受辞讼,侵及司法的权限。专制之世,君主威权无限。和君主接近的人,便为权之所在。而君主又每好于正式机关之外,另行委任接近之人。唐朝的学士,本只是个文学侍从之官;翰林尤其是杂流待诏之所,注397并不是学士。但是后来,渐有以学士而居翰林中的。初代中书舍人掌文诰。后来就竟代宰相,参与密谋。这也和魏晋以后的中书门下,如出一辙。外官则因东晋以来,州的区域缩小,至隋世,遂并州郡为一级。唐代因之,而于其上更置“监司之官”。注398这颇能回复汉代的旧规。但中叶以后,节度握权,诸使名目,尽为所兼;而支郡亦受其压制,尽失其职,不复能与朝廷直接。名为两级,实在仍是三级制了。

两汉行今文经说,只有一大学。晋武帝时,古文经之说既行,才别设国子学。自此历代或国子大学并置,或但设国子学。至隋,国子始自为一监,不隶太常。唐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学,都隶国子监。但其学生,多以皇亲、皇太后亲、皇后亲,和大臣子弟,分占其额,不尽是平民进的。注399从东汉以后,学校已不是学问的重心,只是进取之阶,选举上之一途而已。

选举制度,隋唐时有一大变迁。隋炀帝始设进士科,而其制不详。唐时则设科甚多,其常行的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试帖经、墨义,注400进士试诗赋。一则但责记诵,失之固陋。一又专务辞藻,失之浮华。然所考试的东西,虽不足取,而以考试之法论,则确是选举制度的一大进步。原来隋唐时的科举,原即两汉以来的郡国选举。前此无正式考试之法,则举者不免徇私。士有才德而官不之举,亦属无可如何。唐制,则士可投牒自列;州县就加考试,送至京师,而试之于礼部;则举否之权,不全操于州县长官;而毫无应试本领的人,也就不敢滥竽充数了。此外唐朝还有一种标明科目,令臣下荐举的,谓之制科。是所以待非常之才的。注401其选官,则文选属于吏部,武选属于兵部。吏部于六品以下的官,都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乃询其便利而“拟”。唐初铨选,仍有衡鉴人才之意。裴光庭始创循资格,以限年蹑级为事,又专以资格用人了。汉世郡县之佐,都由其长官自辟。所辟的大都是本地人。历代都沿其制。隋文帝才尽废之,别置品官,悉由吏部除授。这两事,都是防弊之意多,求才之意少。然而仕宦既成为利禄之途,其势亦不得不如此。

兵制:隋、唐两朝,都是沿袭后周的。而唐朝的府兵,制度尤为详备。其制:全国设折冲府六百三十四,而在关内的二百六十一。每府各置折冲都尉,而以左右果毅都尉为之副。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诸府皆分隶于卫。平时耕以自养。战时召集。临时命将统率。师还,则将上所佩印,兵各归其府。颇得兵农合一之意。但是练兵是所以对外的。承平无事之时,当然不免废弛。所以高宗、武后之世,其法业已渐坏,至于不能给宿卫。宰相张说,乃请代以募兵,谓之(guō)骑。如此,边庭上的兵,自然也不能仰给于府兵,而不免别有所谓藩镇之兵了。唐初戍边的兵,大者称军;小者或称守提,或称城,或称镇,都有使而总之以道。道有大总管。后来改称大都督。高宗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的,则谓之节度使。玄宗时,于沿边设十节度经略使。其兵多强。而内地守备空虚,遂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后,则藩镇遍于内地。到底不可收拾,而酿成五代的分裂了。

隋、唐的法律,大体也不过沿袭前朝。而刑罚种类等级,则至隋时又一进步。自汉文帝除肉刑而代以髡(kūn)笞。髡法过轻,而略无惩创。笞法过重,而至于死亡。后乃去笞而独用髡。减死罪一等,即止于髡钳,进髡钳一等,即入于死罪。轻重失宜,莫此为甚。从隋唐以后,才制笞、杖、徒、流、死五刑。其中又各分等级。注402自此以后,刑罚轻重得宜,前此复肉刑的议论,就无人提起了。又隋以前的法律,只有刑法,到唐朝,则又有所谓《六典》。此书是仿照《周礼》,以六部为大纲而编纂的。一切国家大政,都具其中,俨然是一部完备的行政法典。后来明清的《会典》,都是渊源于此的。注403

【注释】

注394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太宗曾做过尚书令。后来臣下莫敢当,乃废之,而以左右仆射为长官

注395 吏、户、礼、兵、刑、工。

注396 以大夫为长官。

注397 如医卜、绘画、弈棋等技术之士。

注398 使名屡有改易,最后称观察使。

注399 国子学和太学里,都没有平民。

注400 帖经、墨义的格式,见《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卷三十。其意,则帖经乃责人熟诵经文,墨义则责人熟诵疏注。

注401 参看第六章。

注402 笞刑五等:自十至五十。杖刑五等:自六十至一百。徒刑五等:自一年至三年,每等加半年。流刑三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死刑二等:绞、斩。

注403 行政法典,各国都没有完整的,只有中国,《周官经》一书,便有此意,至唐《六典》而规模大具。见日本织田万《清国行政法》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

猜你喜欢
  陈本纪下第十·李延寿
  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九·赵尔巽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焦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李心传
  卷二十二 崇祯十七年甲申(续)·计六奇
  第二十六回 许敬宗构陷三家 刘仁轨荡平百济·蔡东藩
  第一章土地制度之沿革·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四九四 谕内阁吴省兰等在四库馆校书得力着准与本科中式举人一体殿试·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龙济光·陶菊隐
  耶律重元传·脱脱
  闗中奏议巻十六·杨一清
  明鉴易知录卷十·吴楚材
  俞子章·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二·沈德潜

    龚贤贤字半千,上元人。【扁舟】扁舟当晓发,沙岸杳然空。人语蛮烟外,鸡鸣海色中。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顾苓苓字云美,吴县人。吴江贡生。【石公山】茫茫三万顷,日夜浴青葱。骨立风云外,孤撑涛浪

  • 第二篇 顺治康熙两朝·佚名

    ○第一章 金之俊限制满洲法金之俊,江南之吴江人也。明时,官兵部右侍郎。流贼李自成陷燕京,之俊不能死,被夹拶甚苦。迨清兵入燕京,之俊又降,仍原官。旋由尚书而为内院大臣,拜大学士。康熙元年,始以予告致仕。越八年乃卒,谥文通

  • 卷之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四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七五二 陕甘总督勒尔谨奏续缴违碍书籍折·佚名

    七五二 陕甘总督勒尔谨奏续缴违碍书籍折乾隆四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陕甘总督臣勒尔谨跪奏,为续缴违碍书籍,恭折奏闻事。窃照查缴违碍书籍一案,臣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内接准部咨,钦奉谕旨予限二年,实力查缴,当卽恭录谕旨,通饬

  • 一○一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呈续获遗书清单折·佚名

    一○一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呈续获遗书清单折乾隆三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安徽巡抚臣裴宗锡谨奏,为续获遗书,遵旨随时奏报事。窃照前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林撰述,未登册府者,钦奉上谕,通行购访,俟得有若干部,陆续奏报等因。先于本年

  • 胡村月令:暑夜·胡兰成

    胡 村月令:暑夜夏天夜里胡 村大桥上尚有许多人在乘凉,那石桥少了木栏杆,大约一丈二尺阔,五丈长,他们有的坐栏杆柱上,拍拍芭蕉扇聊天,有的就用围身青布大手巾一摊,睡在桥上,也不怕睡着了滚下去。只见好大的月色。渐渐起露水,人声

  • 一五〇、陈仲考·钱穆

    孟子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医之室,而不居也。避兄离母,处于於陵。身织屦,妻辟纑,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又曰:“仲子,不医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

  • 卷五十七陆军一·冯煦

    官制凡通省常备陆军混成一协,自光绪三十四年经巡抚冯煦奏咨成协后,详后营制。军官、军佐共三百有二员名。其督练公所,设自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十一月,巡抚冯煦奏请暂裁督练公所,改为督办处。至三十四年七月成协,附片奏请

  • 卷之二·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二仁君臣之仁《汉记》:孝文皇帝元年春,诏曰:方春时和,草木群生,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咕於危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赈贷之。录曰:以元年之诏继月令者,汉承秦後。人君之恩希阔寥落,譬

  • 杂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五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

  • 念佛镜末·善导

    第十、释众疑惑门问:“诸有疑惑,请乞除断。故《般若》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者,何以故,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得见如来?”答:“般若遮不见如来者,为所一相貌及以音声皆求

  • 岭南风物记·吴绮

    两广风物志。1卷。清吴绮撰。绮字园次,号丰南,一号听翁,又号红豆词人。江苏江都人。顺治拔贡,官湖州知府。著有《林蕙堂集》和《宋金元诗选》。是书约成于顺治康熙间。八千七百余字。内容记述两广含少数民族地区的气

  • 渚宫旧事·余知古

    一称《渚宫故事》。唐余知古撰。十卷。以朝代为序,记古荆楚地区史事、人物及掌故,始于西周文王时的鬻熊,止于唐末。渚宫为春秋时楚之别宫,因取为书名。宋代以来,仅存前五卷,记事至晋止。清四库馆臣为辑补遗一卷,自南

  • 周子抄释·吕柟

    二卷,附录一卷,明吕柟(1479—1542)辑。北宋五子(二程、邵雍、张载、周敦颐)惟周敦颐著书最少,而宋明两代诸儒研究周氏学术思想的著述反倒最多,辨论也最为激烈。对“无极大极之说”、“太极图说”、“通书表里之说”、“主静之说”等争

  • 七佛经·佚名

    全称《佛说七佛经》。佛教经典。北宋法天译。一卷。为七佛之传记,尤详载毗婆尸佛之事迹。经中着重宣说十不善业及其果报。有失译人名的异译本《七佛义母姓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大七宝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失译。说七佛之陀罗尼,能除众生之畏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