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御选语录卷十八

  卷十八

御制后序

朕少年时喜阅内典。惟慕有为佛事。于诸公案。总以解路推求。心轻禅宗。谓如来正教。不应如是。圣祖敕封灌顶普慧广慈大国师章嘉呼土克图剌麻。乃真再来人。实大善知识也。梵行精纯。圆通无碍。西藏蒙古中外诸土之所归依。僧俗万众之所钦仰。藩邸清闲。时接茶话者十余载。得其善权方便。因知究竟此事。壬辰春正月。延僧坐七。二十。二十一。随喜同坐两日。共五枝香。即洞达本来。方知惟此一事实之理。然自知未造究竟。而迦陵音乃踊跃赞叹。遂谓巳彻元微。儱侗称许。叩问章嘉。乃曰。若王所见。如针破纸窗。从隙窥天。虽云见天。然天体广大。针隙中之见。可谓遍见乎。佛法无边。当勉进步。朕闻斯语。深洽朕意。二月中。复结制于集云堂。著力参求。十四日晚。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实有重关之理。乃复问证章嘉。章嘉国师云。王今见处。虽进一步。譬犹出在庭院中观天矣。然天体无尽。究未悉见。法体无量。当更加勇猛精进。云云。朕将章嘉示语。问之迦陵音。则茫然不解其意。但支吾云。此不过剌麻教回途工夫之论。更有何事。而朕谛信章嘉之垂示。而不然性音之妄可。仍勤提撕。恰至明年癸巳之正月二十一日。复堂中静坐。无意中忽蹋末后一关。方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庆快平生。诣章嘉所礼谢。国师望见。即曰。王得大自在矣。朕进问更有事也无。国师乃笑展手云。更有何事耶。复用手从外向身挥云。不过尚有恁么之理。然易事耳。此朕平生参究因缘。章嘉呼土克图国师剌麻。实为朕证明恩师也。其他禅侣辈。不过曾在朕藩邸往来。壬辰癸巳间坐七时。曾与会耳。迦陵性音之得见朕也。乃朕初欲随喜结七。因柏林方丈年老。问及都中堂头。佥云。只有千佛音禅师。乃命召至。既见。问难甚久。其伎俩未能令朕发一疑情。迫窘诘屈。但云王爷解路过于大慧杲。贫衲实无计奈何矣。朕笑云。汝等只管打七。余且在傍随喜。尔时醒发因缘。巳具述如左。若谓性音默用神力。能令朕五枝香了明此事。何得奔波一生。开堂数处。而不能得一人。妄付十数庸徒耶。向后性音惟劝朕研辨五家宗旨。朕问五家宗旨如何研辨。音云。宗旨须待口传。朕意是何言欤。口传耳受。岂是拈花别传之旨。堂堂丈夫。岂肯拾人涕唾。从兹弃置语录不复再览者二十年。此府中宫中人人之所尽知者。夫五家宗旨。同是曹溪一味。不过权移更换面目接人。究之皆是无义味语。所为毒药醍醐。搅成一器。黄金瓦砾。融作一团。用处无差。拈来有准。并皆一代之宗师。百世之模楷。柰庸流不了自心。累他涂污有分。鼓动识情。横生法执。谬加穿凿。取笑傍观。明眼人前。不堪举似。因见性音谆谆于此。是乃逐语分宗。齐文定旨也。甚轻其未能了彻。如使性音明知之而劝朕于此打之绕。更是何心行也。则其限于见地可知矣。如达摩传衣偈云。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后世附会其说。以为五叶者五宗也。夫传衣止于曹溪。则是从慧可而下五世矣。因震旦信心巳熟。法周沙界。衣乃争端。不复用以表信。达摩黄梅之言具在。由可至能。岂非五叶。后来万派同源。岂非结果自然成耶。何得以五宗当之。且传衣公案。世多囫囵吞枣。全未明白。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继又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世尊所分之座。究是何座。僧伽黎究是何物。如云即是此金缕僧伽黎衣。从迦叶传至六祖者。岂有自周昭王至梁武帝时。尚不朽坏。即属异宝。不可思议。便能常存世间。又与正法眼藏。有何交涉。且自六祖以后。何以又复消泯。世尊明言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乃未至唐时即巳无存。岂世尊妄语诳语耶。且以僧伽黎围迦叶者。又是何意。总之未悟正法眼藏。从何推测。人必明取僧伽黎。定然留得到慈氏出世之故。然后可与论传衣之事。何得支离穿凿。妄定宗旨。更以五宗牵合附会耶。况五宗前后参差。亦非一时。即五宗所明。同是大圆觉性。宗若有五。性亦当有五矣。古人专为剿情绝见。惟恐一门路熟。又复情见炽然。是以别出一番手眼。使人悟取众生心不能缘于般若之上。今乃转以情见分别之。埋没古人不少。朕既深明本旨。只图真实。以办平生。岂肯被伊牵绊葛藤窠也。因一年之后。自清凉山回。宗教两不拈提。迨即位以来。十年不见一僧。未尝涉及禅之一字。盖此事。实明者少。逐块之流。徒劳延伫。求名之辈。更长业缘。而世间井底蛙。又必妄生议论。朕愍诸有情。无知愚陋。恐其因此造诸谤般若大罪孽。不谈之意。良非偶然。今见去圣日远。宗风扫地。正法眼藏。垂绝如线。又不忍当朕世而听其滔滔日下也。乃选辑从上宗师吃紧为人之语。刊示天下后世。使之摆脱生死根尘。掀翻轮迥陷阱。学者当知朕今此举。实为佛祖慧命所系。不惜眉毛拖地。非与十方常住行脚秉拂之徒。较论见地短长。朕此选出。莫又缉缉聚头。妄论是何宗派。却与朕莫交涉在。天下宗徒。能为自已一大事勇猛精进。如救头然。立雪不寒。断臂无痛。自然黑漆桶拦空扑破。玉麒麟就地勒回。那时方省得朕此一番话堕。无量慈悲。如或此心不真不诚。不苦不切。但从语言文字。放出见闻觉知。任情卜度。细意推求。此一则是临济宗。那一则是曹洞派。起模画样。滞相执缘。以此求契求证。所为将空塞空。徒使朕与从上诸古德百千方便。亦如取声锁向匣中。吹网欲令气满耳。岂不钝置人耶。朕在藩邸时。亦以本分事接人。不无漏逗。所有语句。并巳刊入圆明居士语录卷内。此外并无一则机缘流布人世。况朕身居帝王之位。口宣佛祖之心。天下后世。理障深重者。必以教外别传之旨。未经周公子子评定。怀疑而不肯信。然此其为害犹浅。若夫外托禅宗。心希荣利之辈。必有千般诳惑。百种聱讹。或曾在藩邸。望见颜色。或曾于法侣。传述绪言。便如骨岩木陈之流。捏饰妄词。私相纪载。以无为有。恣意矜夸。刊刻流行。煽惑观听。此等之人。既为佛法所不容。更为国法所宜禁。发觉之日。即以诈为制书律论。朕今此举。实以教外别传。将坠于地。不得巳而为此。至于宗门能杀能活能纵能夺之趣。皆由宗师所参不谬。所悟无垠。如千里驹。随意举步。便是追风逐日。其不可及者。皆其所不自知。苟存一与夺自在擒纵无偏之见。于八识田内。则人法不空。能所交接。其与魔外。有何分别。兹选之有正集外集前集后集。而又谆谆提示。各序其旨于篇端者。专欲学人真参实悟。各得本分正知正见。如象渡河。脚踏实地。便能超出三界。而一一具足六度万行。切莫仍向此中转求口头滑利也。此事不由语言文字分迷悟。岂由语言文字定是非。巳悟巳证者。有语有句。固能为人解粘去縳。若平生无一则机缘语句传世者。岂得遂谓未悟未证乎。如西天四七。所垂言句甚少。东土二三。惟达摩曹溪尚传语句。璨大师尚有信心铭一篇。其他二祖四祖。并无一语垂后。岂皆是未悟未证人也。应知何在语录之流传与否。乃近代宗徒。动辄拾取他人涕唾陈襕葛藤。串合弥缝。偷作自已法语。灾梨祸枣。诳惑人家男女。其口头实能滑利者。便鸣钟击板。竖拂擎拳。彼建立则我扫荡。彼扫荡则我建立。各出妄见争持。大家一场[忏-千+么][忏-千+罗]。礼拜者作出身之活路。棒喝者成漂堕之黑风。如此心行。称曰度人。佛祖门庭。岂不污辱。又如古人契证无差。每有拈代偈颂以相印合。今则不然。不于契证处自了自心。但于公案上盲拈瞎颂。剽窃成语。差排牵合。为可解不可解之语。作若通若不通之文。千七百则。皆可通融。百千万言。无非活套。以此为拈代偈颂。岂不涂污古人。误累自已。有何交涉。虚费钻研。夫讲师诠解教典。何尝不同于如来之语。而不得谓传如来之心者。以心宗非语言文字所可传。故曰教外别传。今将教外别传所有公案作文字。则是又成一教外别传之教典矣。况文字边事。欲其工妙。亦非聚数十年心力不能到家。至作得文字好。则此数十年不究本分可知。教外别传。只是本分二字。安可离却。而为此门庭以外事。拈代偈颂四者。颂最为后。学人于颂古切用工夫。遂渐至宗风日坠。此端一开。尽向文字边作活计。赵州所呵。枝蔓上生枝蔓。正为此辈。至乃子孙稍得世荣。便欲将祖父言句。夤缘入藏。不思千古自有明眼人。岂得欺尽谩尽。夫本为利益将来。流芳百世。夤缘入藏。而乃忘其贻误后人遗臭万年也。何苦夤缘。自贻伊戚。平素一无所事。吃得饭饱。长连床上。三三五五。握管伸纸。商量作一部好语录垂后。纵使句句如初祖所说。亦乃馊羹餲饭。与灵觉有何交涉。况此实非学问之所能及。思虑之所能到。何苦造大罪孽。同于谤佛。古人云。佛法不怕烂却。又云。但得成佛。不愁不会说法。朕愿天下宗徒。参则实参。悟则实悟。此是菩提道场。其中无求名利处。于此尚不无污染。可见从初发心。便非真实为生死出家也。若为名利。何如耕农。作一孝弟力田之民。不然应试。作一科举文学之士。留此宗门。以待真正发心参学之人。免致涂污佛祖之慧命。朕阅指月录。正法眼藏。禅宗正脉。教外别传诸书。所选古德机缘语句。皆错杂不伦。至于迦陵音所选宗统一丝者。尤为乖谬。古人语句。专为开人迷云。后人选辑。专为垂诸久远。今乃挨门逐户。拾取剩遗。或珠或玑。或金或[金+俞]。或丝或布。或柴或草。或瓦或砾。或垢或腻。一家强收一物入笼中。更自夸曰秉公。何庸愚之甚也。但图人人有分。个个不遗。纷纷杂陈。撩乱错出。蝌斗与神龙并游。野狐与师子齐吼。饱参者尚或一时目迷。况初学之人。岂不观之而愈惑。求之而愈远。其为毒害。奚可胜言。此选。朕近日方见。未料性音昏愦卑鄙至于此极也。至于取本朝开堂说法之衲僧。平生所有乱统。各各人编一则。错杂不堪。谓之宗统一丝。直接西天四七东土二三。真令人笑之齿冷。若然。则禅宗之统。实危如一丝也。甚意不过取媚同门参学之徒。俾惑其选录伊祖父言句入集。以为荣华。此何异世间浇薄士子。彼此标榜选刻文字。自称名士乎。噫。可为宗风太息流涕者矣。如朕于涌泉欣天衣怀韶国师等古德语句。宝之如摩尼夜光。赤刀大贝。而诸书所载极少。遍求不可复得。盖瞿汝稷辈。自然皆是性音心行。既杂取下等语句。又畏繁多。自然将真正师范至言。转播弃之而不惜。历年既久。渐以无传。良可叹惋。因念从上古德。不肯以佛法当人情。一任香火歇绝。不妄付拂者。其与盲传盲受。只图支派蕃衍之人。高下相去。天地悬隔。夫慧命绝续。正同父子。但与身体发肤之禀受。其理相不可强同。虽瓣香所承。定不容昧。但如朕所采语句中诸禅师。现在巳无法嗣者。天下宗徒之祖父。岂得不从此摸著鼻孔。是则亦为伊祖父生身之所自也。凡为嗣续。正当饮水思源。柰何各立门庭。同于世间种族。赵甲之家。不祀钱乙之祖。横分畛域。各守封疆。况伊辈盲传盲受。并未大死大活。有何法乳。所报何恩。倘从此选中诸禅师垂示处。得个入头。是乃瓣香法乳之恩。理宜酬答者也。如或未能。则姑如先圣先贤列祀学宫之例。使人人致敬。要亦未为不可。天下丛林古刹衲子。除各自供养伊本支祖父外。应将从来拔萃古德。一一设位于堂。朝夕供养礼拜。使其香火绝而复续。遍满震旦。不但为后世真参实学者劝。亦报本酬源之正举。再者从上祖师设呵佛骂祖之路。盖为学人圣见不除。则触途成碍。苟不筒脚跟下。如斩一握丝。一斩一齐断。则见相横前。仍沿此岸。夫如来直指灵鉴心体。不特破根尘相对之妄。亦乃破离妄绝对之真。真妄两途。皆众生无始以来之见病。大善知识。透天透地。泯妄泯真。是以扫空生佛之虚华。荡尽妄真之闲说。吃紧为人。无柰立此呵佛骂祖之说。所谓以慈悲之故。而有落草之谈也。其实水月道场。空花万行中。此等语言。何处安著。如德山鉴。平生语句。都无可取。一味狂见恣肆。乃性音选宗统一丝。采其二条内。一条载去前后语言。专录其辱骂佛祖不堪之词。如市井无赖小人诟谇。实令人惊讶不解其是何心行。将以此开示学人耶。是何为耶。近世宗徒。未踏门庭。先决堤岸。一腔私意。唯恐若不呵佛骂祖。则非宗门。强作解事。学人饶舌。狐行象迹。鸮学凤音。是何言欤。是何言欤。释子既以佛祖为祖父。岂得信口讥诃。譬如家之逆子。国之逆臣。岂有不人神共嫉。天地不容者。阎罗面前。刀山剑树。专为此辈而设。极宜猛省。如南泉愿牧水牯牛公案。最为下品。因南泉愿颇有本分之语。是以朕未加诃斥。而性音则于其他语句概置不录。所录二条。其一即是此条具此凡眼。有何圣见可除。辄敢见人呵佛骂祖。便生欢喜采辑。鸱鼠嗜粪。斯之谓矣。又如大慧杲云。今时宗师为人。入室三五遍。辨白不出。却教他说悟处。若恁么地。如何为人等语。此论大误。从来如永嘉一宿觉之类。只因当时但知教乘。初阐禅宗。所以一言半语。漏逗本分。皆胸襟流出。便可印合。自唐季以后。古德垂示。流布海内。人人捃摭攘窃。预备应机。若不入室细扣。知其是何心行。朕亦颇能为人。然实不能不令入室三五遍。而即悉其底蕴。开堂说法。临机问答。固不可无。若止凭一二语。以定虚实。此盲传盲受之根。大慧杲误人谬论。丛林当为炯戒。况大慧杲既具如此眼目。所谈奇妙法何耶。所得英俊才谁耶。朕实深尝上乘圆顿甘露之味。非依墙摸壁率意之乱统。既知之无疑。岂忍不报佛祖深恩。因不辞话堕。竭力为宗门一番整顿。所冀天下禅僧。改往修来。英灵辈出。如朕所选中诸禅师者。唱导十方。使如来正教有振兴之象。是则朕之深愿。如尔等僧徒。仍报迷不悟。将朕一片慈悲。全不领受。仍以无明缁素人我心会取。如世尊所说三藏十二分。一例束之高阁。则宗风之衰。朕亦无如之何矣。选辑既竣。书此以为后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九月朔日。

猜你喜欢
  卷十五·佚名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七·介庵悟进
  众经目录卷第四·法经
  阿阇梨大曼荼攞灌顶仪轨·佚名
  摄大乘论卷上·无著
  第十七卷·佚名
  卷第二十四(第四诵之四)·佚名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一卷·佚名
  卷下·学蕴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四十五·性音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二之下·李通玄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一·三峰法藏
  四分比丘戒本疏卷上·定宾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下卷·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五十六·彭定求

        卷556_1 【边城独望】马戴   聊凭危堞望,倍起异乡情。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卷556_2 【江亭赠别】马戴   长亭晚送君,秋色渡江濆。衰柳风难定,寒

  • 第三十一章 难中相会·屠隆

    〔旦小生贴急走上旦〕兵马破城闉。红颜逐路尘。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永王兵马攻破扬州城。大兵入城。男女四散逃走。妾身与孩儿步摇扮作道姑。将泥垢妆面。随着逃难男女。混走章城。且喜已脱虎口。只

  • 五集目录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目録七卷之五十一庚戌元旦元旦试笔元正太和殿赐宴纪事二律咏檀玉如意题金廷标岁朝图新正二日云南巡抚谭尚忠奏蒙自县百岁夀民杨添禄五世同堂诗以赐之降旨加赈湖北江

  • 洪迈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皓子。绍兴十五年(1145),中博学宏词科、授两浙转运司傒办公事,入为敕令所删定官。迁吏部郎、礼部郎,除枢密院检详文字。三十二年,以假翰林学士,充贺金登位使使

  • 頥庵居士集巻下·刘应时

    宋 刘应时 撰律诗【七言】秋夜书懐金行肃物嵗功成银汉西斜夜气清淡月似为吾辈欵短檠深见古人情虫促织巧能语露叶堕林微有声自笑何为法天运秖将心事卜前程杜宇花残叶宻过芳春江北江南烟水昏何处飞来恼归客小牕梦破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张廷玉

        郭子兴 韩林儿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出。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

  • 卷之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五百十八·佚名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月。癸丑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庚辰皆如之。注记  ○谕内阁、恩寿奏、特倢■<曰融>■<石木>庸劣不职文武各员一摺。江苏海门厅同知王宾、性情执

  • 非乐下第三十四(阙)·墨子

    (阙)

  • 卷五十七·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五十七    明 湛若水 撰平天下格【凡三纲二十目】 公好恶 用人 学校【礼乐政教附】举措 课功 任相 任将 六官 理财 脩虞衡【贡赋附】抑浮末【禁淫巧奢侈附】饬

  • 卷十二·范处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十二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陈 陈帝舜之胄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岂以河滨之故习欤武王封阏父之子妫满於陈都宛丘之侧与宋杞以备三恪妻以元女大姬封域在禹贡豫州之东大姬无子好巫觋祷

  • 止观坐禅法要记·智顗

    宋忠肃公陈瓘莹中  本自不动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观之有。众生迷荡去本日远。动静俱失不昏即散。此二病本出生众苦。令彼离苦而获安隐。当用止观以为其药。病瘳药废医亦不立。则止观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语道断。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金刚界大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一之二  尔时世尊。复入摩啰大菩萨三昧。出生萨埵加持金刚三摩地。此名一切如来随爱乐三昧。即一切如来心。

  • 第十五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丑二 观音广陈 分四  寅初 陈白古佛授法  二 次第解结修证  三 详演称体起用  四 结答所证圆通  今初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 翠岩古雪禅师语录序·佚名

    翠岩古雪禅师语录序昔保宁勇禅师出杨歧之门。道声不减雪窦。至于提唱之语尢为精峭。尝曰。风鸣条雨破块。晓来枕上莺声碎。虾蟆蚯蚓一时鸣。妙德空生都不会。都不会。三个成群。四个作队。向前村后村。折得梨华李华。

  • 蚓窍集·管时敏

    明代诗文别集。管时敏著。初刻于永乐元年(1403),原题:“云间管时敏撰;西域丁鹤年评。”共10卷,卷内有评语及圈点。前有洪武三十一年(1398)吴勤序,永乐元年胡粹中序。又有《全庵记》1篇,为周子冶撰。名其集曰蚓窍,盖取

  • 九转灵砂大丹·佚名

    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

  • 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武汉臣

    简名《生金阁》。杂剧剧本。元武汉臣作,一说元末明初无名氏撰。四折一楔子,旦末合本。剧写宋蒲州秀才郭成因避百日血光之灾,携妻李幼奴赴京应举。途避风雪于酒店,献三代传家宝生金阁干谒权豪衙内庞勣欲求得官。庞见此物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