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二

居士传四十二

殷陈顾朱周蔡虞黄庄鲍传

殷时训

名迈。号秋溟居士。应天人也。早岁肆业南京国子监。与江西何善山游。闻阳明王子之学。又受教於司业欧阳南野。遂屏居山寺。反求诸心。期於自得。嘉靖二十年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历官贵州提学副使。乞假归。隆庆初以荐起淅江提学副使。迁南太仆卿。仍移疾家居。万历初。张居正当国。欲引以自助。属操江都御史。王篆诣其家致意。时训不应。已而谓其子庆曰。张公太横且有祸。篆非端人。不可与作缘也。久之起南太常卿。旋以礼部侍郎管南京祭酒事。累疏乞休。得请。时训性淡泊。虽处清要。不耐交际。苛礼自通。藉後在官十三。在告十七。闲居耽释氏书。从楞严经金刚乾慧发悟。着赘言一卷。论楞严要义。又谓楞严诸解直吐心得。以经解经。温陵为最。着温陵要解辑补十卷。官太仆日。居滁阳。栖云楼。作偈曰。春阴蔽幽斋。朝来始和霁。春风悠然来。花雨满庭际。又云。百虑静中起。旋向静中消。早知生即灭。始信起徒劳。又云。丈夫自堂堂。脚底有元路。撒手便归家。何曾移寸步。又云。六尘虽幻相。能令真性裂。何名出世心。但不随分别。又云。应迹寄人寰。凝神栖绝境。识得銕牛机。炉焰如氷冷。又云。对雨千峯静。看山百虑轻。昨宵明日夜。露地白牛生。晚栖天界寺。息心禅定。持戒精严。虽老衲子不过也。年六十有二。自知逝期。焚香坐脱。若假寐然(明诗偶钞.楞严蒙钞.江宁志)。

陈廷裸

名瓒。江南常熟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刑科给事中。劾罢严嵩余党。又请录建言。废斥者忤旨。杖六十除名。家居一意修西方净业。有客过之呵曰。尔不闻大鉴之论唯心者乎。何厌垢而欣净为。答曰。惟心净土。发之大鉴。而非自大鉴始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固先言之矣。盖惧人以不净之心求净土也。非曰土无垢净也。且乐邦之可乐也。不独华池珠阁鸟音风树云尔也。吾幸而与羣圣人游。被无量光。经无数劫。证无生忍。成无上道。济无边众。诚乐矣。客以客之禅乐垢土。而我以我之禅乐净土。禅无客无我。乐无垢无净也。客无庸呵我矣。隆庆初复起吏科。屡以直言。与时相忤。万历中累官刑部侍郎。十六年七月卧疾。诵佛名益虔。故事京师大臣三品以上暑月赐氷。既置氷於榻前。众见氷中涌出七级浮屠。栏楯鈎缀窗格玲珑。移时氷渐消。塔影渐瘦。顷之气绝而影没矣。赠右都御史。諡庄靖(明史.乐邦文类序.谈荟)。

顾清甫

名源。号宝幢居士。应天人。明嘉靖间诸生也。少豪隽。工诗。善书畵。年将四十。尽弃所习。断酒肉。构小楼。独坐其上。精修禅观。唯一小童侍左右。奉香华净水。家人女子绝不见其面。每夜五更起。击大木鱼高声唱阿弥陀佛。其舍旁有屠儿。每闻木鱼声即起屠豕。一日迟起。恚而责其妻。妻曰。尔不闻彼道人。日打木鱼念佛耶。自不知罪。乃责我何也。屠儿愕。即折刀不复屠。一时屠儿从而徙业者甚众。与栖霞云谷禅师善。结西方社。憨山清公一日至栖霞寺。望见一道者。闲闲如孤鹤。即之。其目不瞬。脱若遗世。已而入殿门礼舍利塔。瞻拜良久。塔顶忽现五色光赭如宝错。清公异之。以语云谷。云谷曰此宝幢也。方作西方观耳。顷之示微疾。请名僧数人相对唱佛号。已而内人走报曰。满宅闻莲华香。众惊喜。清甫恬然如平时。徐语僧曰。我坐莲华中半月余。见弥陀法身徧虗空世界。世界皆金色。佛视我微笑而挈我。又以袈裟覆我。我决定往西方矣。诸子涕泣请曰。父即往。奈儿辈何。清甫笑曰。汝将谓我生耶死耶。而独不观於日乎。日出於东而没於西。是果没乎。遂尅期沐浴更衣端坐而逝。莲香三日始歇(憨山梦游集)。

朱元正者

海盐诸生也。平生有志圣学。律身甚严。年六十余深入禅悦。居宅後敝屋中闭关。不问家事。每日晨诵法华经一卷。日过中则静坐。其门人陈则梁访之曰。先生年高。盍少开酒禁。元正曰。子谓我须调养血气耶。不知我於生死已画得断。则梁竦然。其年七月语其子曰。吾在此无事可行矣。问何处去。曰西方去。子及孙固留。许之。至十二月朔示微疾不食。家人苍黄治殓具。元正曰。勿忙。此後八日半夜事也。及期端坐欲逝。复曰。吾生平秋毫不负人。今冬舍後匠人为我平後门一片地。欲待明年元日便老人出关行步。其好意未报。因取纸作诗谢之。寂然而逝。时方鷄鸣。预戒家人临行勿令妇女来。过二三时乃来。来亦勿哭。比天明眷属至皆哭。元正复张目摇头。令妇女去。去尽乃瞑(法华持验纪事)。

周楚峰

名廷璋。云南人也。生於正德嘉靖间。为人淳朴。治家不计有无。有輙散之贫者。人与之语輙笑。或谑之詈辱之亦笑而已。素向佛法。晨起必诵金刚.弥陀.观音诸经各一卷。充然自得曰。吾不离日用。不涉贪爱。如是而已。年八十七以清明日上家决辞祖考。还谓其妇曰。吾将行矣。弥陀迎我。观音势至俱来也。已而曰。观音谓我绝荤五日可西行。遂日食一粥一蔬。至期沐而冠。令子弟诵七如来名而已。诵经既毕。端坐而逝。翼日有香发於体。貌如生(金刚灵应录)。

蔡槐庭

名承植。湖广攸县人。性孤迥。淡於声利。年二十余长斋奉佛。甞诵三千佛名。日记一名。至三年乃卒业。遂终身不忘。登万历十一年进士第。历官嘉兴太守。在官日诵金刚经。室无长物。炉香经案而已。重兴古楞严寺。禁民间杀牲祀神。其文云。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未甞以鬼神为无有也。第鬼神享用与人间不同。人好酒肉便以酒肉祀鬼神。譬之蛆虫噉粪便以粪贡人。岂不得罪於人。盖神明清净。闻人间酒肉污秽厌恶不暇。岂肯鉴甞。故郊祀者止用淡酒。承祭者戒酒戒荤。意可知已。至於饿鬼不能饮水。何能食肉。欲祀鬼者须用变食真言。又非可漫为也。为此特示尔等。凡祀神者宜焚香设斋。并诵金刚经一卷。神自鉴纳。阴司极重此经。我今告禀城隍。将尔等前罪赦除。後次不可再犯。若仍前杀牲污神。不惟无益且遭罪谴。此系实说。决非妄言。甞问法於云栖宏公。遂专修念佛三昧。已而官太常寺卿。乞休归。知交中有欲荐为巡抚者。以书问之。槐庭笑曰。若视一巡抚太尊贵生。我法直超三界。金轮王尚不屑意。况区区耶。或劝槐庭当教儿。答曰。生死事大。吾自救不暇。遑恤我後。诸子或美其宫室。不能禁。以扇掩面过之。晚岁结草庵为念佛会。导诸卖菜佣同回向净土。作二偈以谢客。其一云。安养思归客。湘江一腐儒。不愁明日事。但觅往生符。斗室随缘住。稀羹信口餬。胸中绝憎爱。一任马牛呼。其二云。休把闲言语。频频告老大。年来性暴恶。开口便糊涂。业重期心忏。人亲以病踈。张三与李四。好丑不关吾。将逝之岁。自号为不久道人。及疾。舁诣佛寺。请僧祝发。归至所卧室。见银台接引。连称观世音菩萨。遂逝。有净土诗及因果书行世(明文偶钞.金刚新异录.慈心宝监)。

虞长孺

名淳熙。钱塘人。生而长卧不暝。三岁唱佛号不绝口。莲华宝树现於室中。以告祖母。祖母曰。此西方瑞相也。因教之习定。遂时时垂目端坐。弟僧孺。名淳贞。少而相得。居母丧。共习天台止观。长而为里中师教。羣儿习鼻观。以是忤主人。弗恤也。已中乡举。寻授徒毗山。与同社友诵梁皇忏。至次日云光入楹。甘露沾壁。天雨金粟玄黍沈水香。方冬万花尽吐。长孺感其灵异。习定益坚。遂能前知。云栖宏公闻而呵之曰。虞生堕魔网矣。万历十一年成进士。居京师。道人未来事。口占晴雨輙应。闻父丧。一恸欲死。语僧孺曰。吾与若不能终事父。将不得为人子。非入山修道何以报恩。归而庐墓三年。受戒於宏公。每晨起拜墓毕即往云栖问法。作净土四十八问。语在云栖法汇中。居山日以羹饭施诸獐兔。虎来輙叱去。服除起职。方司主事。顷之复告归。语僧孺曰。吾不悟道。决不复出。当为陆法和否。亦为王伯安耳。遂携僧孺上天目坐高峯死关前。与僧孺约曰。任汝登山临水。看我七日取证去。昼夜策厉无少间。至三七日不悟。倦甚。欲就枕。忽见高峯禅师斩其左臂。豁然有省。驰证云栖宏公曰。凡寐而觉者。不巾栉而复依衾枕。必复寐矣。迷而悟者。不庄严而复亲秽浊。必复迷矣。火莲易萎。新篁易折。子自为计。毋以一隙之光自阻进修之路。因劝令回向净土以续前因。长孺遂终身行之。或有不信念佛者告之曰。自觉觉他。觉满曰佛。念佛者念觉也。念念不常觉而念念常迷可乎。民止邦畿。鸟止邱隅。不止至善之地而止不善之地可乎。或问如何念佛。曰。提醒正念。相续不断而已。百千方便只一知字。念念无量光。何不可入佛知见。学人修道专求出离生死。念念无量寿。有何生死可出离。已而还官。迁主客司员外郎。改司勳。复乞归。与僧孺日游湖上。时宏公方坐南屏演圆觉经。募钱赎万工池。立放生社。缁白数万。伽陀之音震动川谷。一时清节之士多与其会。实长孺倡率之。甞与僧孺放舟湖心。过三潭。僧孺慨然曰。此古放生池也。奈何为渔人所夺。长孺因谋复之。筑堤架阁。为放生所。顷之入南屏山不出。僧孺亦隐灵鹫老焉(德园集附录)。

黄平倩

名辉。四川南充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与陶周望同官编修。并学出世法。中年妻死。不复娶。一夕梦登宝塔。同年友焦弱候赠一卷书。视之乃云栖戒杀文也。觉而持不杀戒。得俸钱輙买生物放之。刻云栖文施诸乡里。已而上书云栖。称弟子。笃志净业。自书座右云。心净则佛土净。不净三业。满中秽恶。何由往生。然非常常觉照。痛与一刀两段。三业可得净耶。云栖闻而善之曰。诚如是。净之又净。净极光通达自性。弥陀不求而获矣。平倩故甞受五戒。至是又请云栖遥受菩萨戒。甞见一蜘蛛。为诵佛号。蜘蛛良久立化。为建小塔。作文志之。友人范子乔请书戒杀卷。携过武当。其从者探其囊。弃卷龙湫中。子乔求之。遇神龟引路。复得之。而卷不濡。寻以少詹事乞归。遨游山水。间与衲子酬酢。或欲荐起之。有忌者上章言词官。结社谈禅。与方外为侣。不当复玷廊庙。遂老於家(明文偶钞.云栖法汇)。

庄复真

名广还。浙江桐乡人。少为儒。已而学医。年四十余颇厌世事。遂从事养生术。久之致疾。乃喟然曰。吾独不能为天地间一闲人乎。遂构小园。叠石树花木啸歌其中。一日覩花开落。悟身无常。即毁园闭关坐禅。取金刚诸经诵之。偶出游杭州。遇一翁与之语学佛。翁曰。子学佛。谁所师。曰未也。翁曰子不读柳子厚服气书乎。云栖有莲池禅师者。近在此。盍往师之。应曰诺。遂徒步诣云栖。谒莲池莲池。授以念佛法。遂受五戒。归家日课阿弥陀佛五万声。未半载心地寂然。年八十再诣云栖受菩萨戒。归老於家。居常病其乡人不知正法。多宗邪教。阅净土诸经论。掇其语要名曰净土资粮集。以导众信。乡人从而化焉(净土资粮序)。

鲍性泉

名宗肇。绍兴山阴人。家世信佛。性泉既冠断荤酒。能覆诵法华.楞严二经。日每一周。其父命鬻楮於嘉兴。怒其折阅。罚之跪。良久起。则已默转楞严竟矣。甞从紫柏.散木诸老师游。晚而皈心云捿。笃志净业。兼肆力於方山。合论永明宗镜录诸书。信解通利。自号天鼓居士。着书曰天乐鸣空。其自序云。华严有言。若有众生一念信入毗卢法界。纵以恶业堕阿鼻地狱。毗卢放光触其身分。应念命陨即生兜率。化为天子受无量乐。正乐之顷忽有天鼓自空而鸣。告诸天子。此乐虗妄不久坏灭。慎勿贪着当念无常。诸天闻已顿悟无生。即证果位。盖毗卢之光炽然常放。无间无别。而地狱众生未必尽出。其出者乃往昔曾与毗卢有缘。一念信入法界者耳。是知此光不住毗卢不住於我。非我非渠了无处所。故得应念脱苦。既离地狱复耽天乐。乐久无常衰相现前。乃闻天鼓如是激扬。即超十地。而此天鼓亦无所从。但有音声了无形质。虽无形质常自空鸣。是故号之为无依知印法门。妙矣哉无依知印也。吾越有山名曰鹅鼻。古宝掌千岁和尚所居。登其巅者每闻空中乐声嘹亮。皆谓天帝作乐。故号天乐乡。噫天乐即天鼓也。天鼓即无依智印法门。即毗卢法界之光。既入无依智印法门。则天鼓轰轰天乐铿铿。不舍昼夜遍界全闻。予复挝之。欲警昏蒙。虽形言迹。出处无从。以故假号天鼓居士。而名此集为天乐鸣空。临终嘱其子治斋。邀法侣王季常.戴升之.徐春门等。及缁衣数人至。同声诵西方佛号。日西时忽合掌谢众曰。与诸君永别矣。遂趺坐而化。他所着书甚具。皆不传。其天乐鸣空刻入径山大藏中(天乐鸣空序)。

知归子曰。经言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众生。南泉亦言。平常心是道。智者领得南泉意旨。念念趋向而无趋向。念念观空不作空解。若诸居士者。其庶几乎。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三·道世
  卷第十·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七·澄观
  卷第十七·雷庵正受
  卷第二十六·佚名
  论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太虚
  第十六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玄奘
  释门自镜录条目·怀信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学佛先从做人起·太虚
  大乘掌珍论卷上·清辨
  佛说庄严王陀罗尼咒经一卷·佚名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八·明雪
  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折·佚名

    (正末扮张忄敝古上,云)老汉张忄敝古是也。幼年间在开封府做着个五衙都首领,如今老了也,多亏包待制大人可怜见,着老汉柴市里讨柴,米市里讨米,养济着老汉,过其终身。有这瓦窑村盆罐赵小弟子孩儿,常在俺处寄卖家火,许了俺一个夜盆

  • 卷二百五十七 熙寧七年(甲寅,1074)·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乙丑朔,詔興修農田、水利應賞者,監司申司農寺,於鄰路差官;餘官及諸色人,委提刑司於別州縣選官覆案保明。   詔取諸軍自來出戰有功該轉資人,委當職官呈驗,如少壯,籍姓名、功狀以聞。

  • 卷二十五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五上 【起戊辰宋文帝元嘉五年魏太武帝神?元年○尽庚寅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太平眞君十一年】凡二十三年 【戊宋

  • 卷二十六·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二十六      宋 苏辙 撰桞下惠列传第三桞下惠者鲁公族展氏也名禽仕鲁爲士师三黜不去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徃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故鲁虽不能用终身不去鲁僖公二十六

  • 通志卷一百九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载记第六后燕慕容垂 寳 盛 熙 髙云西秦乞伏国仁 干归 炽磐 慕末北燕冯防  冯素弗后燕慕容垂字道眀皝之第五子也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皝甚宠之常目而谓

  • 卷十八·佚名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十八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军礼表晋书礼志曰五礼之别其四曰军所以和外宁内保大定功者也但兵者凶事故因搜狩而习之曰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所以明贵贱辨等列

  • 张莹后汉南记·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和帝纪○○一孝和皇帝讳肇〔一〕,章帝中子也。兄庆为皇太子,其母被谗死,庆为清河王〔二〕。帝年四岁,代为太子,而特亲庆,入则共室,出则同车。章帝以此更哀怜庆,衣服饮食与帝同也。──初学记卷一七 〔一〕说文及范

  • 皇甫仲和传·张廷玉

    皇甫仲和,河南睢州人。精通天文历算。永乐年间,成祖北征,仲和与袁忠彻扈从。大军至漠北尚不见寇,准备退兵,命仲和卜卦。仲和说:“今日未刻与申刻之间,寇会从东南来。王师开始会退却,最后必胜。”忠彻也这样说。到了日中还不见

  • 国风·召南·佚名

    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被之僮僮,夙夜

  • 卷之五·罗汝芳

    问:&ldquo;孟子要辟杨墨,其法度不过曰&lsquo;君子反经&rsquo;而已矣。今请示其反经之旨何如?&rdquo;曰:&ldquo;经是何物?即今织机丝线,周回十百千遭,却只一条引去。即如世界有个唐虞三代,有个秦汉唐宋、有个元朝方至今日,亦数

  • 大学直指补注序·智旭

    夫圣经。天下国家之心要也。大学一书。又诸经之心要也。蕅益大师大学直指。又大学之心要也。得此心。则天下国家治且安。失此心。则天下国家乱且危。其关系之重何如乎。而其致力之本。则在于修身。修身之本。在于正心

  • 家礼卷二·朱熹

    宋 朱子 撰冠礼冠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司马公曰古者二十而冠所以责成人之礼葢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于其人故其礼不可以不重也近世以来人情轻薄过十嵗而总角者少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知之哉往往自幼

  • 第三章 1·辜鸿铭

    孔子谓季氏:“八份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辜讲孔子祖国很有权势的贵族首领(季孙氏,鲁国卿家贵族,和叔孙氏、孟孙氏合称为三桓,权势比鲁国公室还大)在家庭祠堂祭祀的时候雇佣了八组乐队(一种皇家特权),孔子听到后对此作出评

  • 关于支那内学院文件之摘疑·太虚

    ──八年十二月作──予于己未九月十四日,访欧阳竟无居士于金陵支那内学院筹备处,与谈甚欢;嗣获读其支那内学院缘起叙书后一览表简章,顶戴信奉,如佛明诲,窃望一一能征效其实,故微有未符意言,申论之以冀竟无居士与发起诸长者居

  • 卷第十三·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十三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青二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青二石头迁嗣) 久不升座。院主白曰。大众久思法诲。请和尚说法。山令打钟。众集。山升座。良久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后曰。和尚适来

  • 诗家鼎脔·佚名

    南宋诗选集。又名《鼎脔集》。二卷。不著选编者名氏,卷首有序,署曰“倦叟”。序中有“宋季”、“晚宋”字样,四库馆臣以为不类宋人口吻,疑“倦叟”为元初人。清人劳权阅《全芳备祖》“桐花类”中见引《鼎脔集》诗,查

  • 诗传通释·刘瑾

    二十卷。元刘瑾(生卒年不详)撰。刘瑾字公瑾,安福(今属江西吉安)人。博通经史,隐居不仕,除 《诗传通释》外,有 《律吕成书》行世。《诗传通释》以朱熹《诗集传》为蓝本,搜集前人之说对其进行再阐释,若有所感,则用“愚

  •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窥基

    全一卷。唐代僧窥基撰。略称西方要决。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旨在劝众往生,内容系阐释往生西方之诸疑难。凡十四段:第一无相有相观念、第二心外心内观佛魔眷属、第三净秽修行胜劣、第四断惑未断念佛、第五静无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