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那内学院文件之摘疑
──八年十二月作──
予于己未九月十四日,访欧阳竟无居士于金陵支那内学院筹备处,与谈甚欢;嗣获读其支那内学院缘起叙书后一览表简章,顶戴信奉,如佛明诲,窃望一一能征效其实,故微有未符意言,申论之以冀竟无居士与发起诸长者居士咸赐察焉。
一、简章第一章总纲第一条,“本内学院以阐扬佛教、养成弘法利世之才,非养成出家自利之士为宗旨”。予对于此条颇滋疑义!阐扬佛教,果无须出家之士乎?弘法利世,果有不可出家之意乎?出家之究竟果唯自利乎?出家人中果不能有弘法利世之才以阐扬佛教乎?予意佛教住持三宝之僧宝,既在乎出家之众,而三宝为佛教之要素,犹主权、领土、公民之于国家也。欲阐扬佛教以弘法利世,顾可无出家之众哉!分析以言之:出家之士,以无家人之累而减少谋生之计,弥可专志阐扬佛教弘法利世;亦因与群俗形制隔离,于弘法利世间或有难以通假便宜之处。然在家之士,虽有和光同尘以弘通佛法普利人世之益,而未免有家计缘务以纷其心志、使不能专事阐扬佛教,弘法利世。较厥短长,亦适堪相覆。考之历来宏传佛法之沙门、居士,在家者壮年利世、而衰晚修己;出家者早岁自度,而长老为人,斯各得其当耳。予昔尝读太炎居士之建立宗教论,谓宏传佛教,于沙门、居士二者不可偏废,爱其平允,此于住持僧宝及出世俗家之义,固应如是者也。若论大乘胜义僧宝,虽不限在家、出家,然大乘胜义出家之义,亦何尝可以形迹拘之哉!而太炎居士缘起文中,谓自清之季,佛法不在缁衣而流入居士长者间,亦未尽然。学佛之长者居士,固渐盛于清季,然雍、干来苾刍以世主之裁抑,于学说虽表见者稀,第笃修禅净二行者,未尝无人焉。至云以居士说佛法,得人则视苾刍为盛,不得则无绳格,亦易入于奇袤;是故遵道而行,昔之富郑公、张安道是矣;杂引他宗,迤入左道,今时裨贩言佛者是也。其掸简诚当!故切望支那内学院无隔别僧俗,引出家之士同为发起,且亦令出家有志于阐扬佛教宏法利世之青年,得依之修学焉,但吾尝闻某某居士言:以常州天宁寺殷富常住,乃不务作育出家人中阐扬佛教弘法利世之才,沾沾效世俗守财奴之所为,不其可长叹息哉!意者、支那内学院简章之列此条,其有激云然欤!乌乎!出家儿亦足羞已!
二、简章第十三条,一、法相大学本科(慈恩宗、贤首宗、俱舍宗)。又竟无居士叙云:“由因相大故,建立瑜伽宗,曰弥勒学”。又云:“瑜伽学支派,曰无著学,曰世亲学;依世亲古学曰安慧学,广世亲今学曰护法学,世亲别传曰真谛学,糅而大成曰窥基学;瑜伽宗境行果三,独详行果曰普贤华严学,阐华严根本行相曰世亲十地学,阐华严法界玄门果相曰法藏、澄观学,别诠华严圆旨曰李通玄学”。又答徐蔚如书云:“华严即法相宗,非附入法相宗也。自来讲法相者,惟知有百法唯识之说,故隘其量,是不知法相之所以然也。性周法界而不可说,体大也;相周法界而可条说,相大也;用周法界可说不可说,用大也;乌可以名相琐碎之词,遂了法相耶!如如不动之谓性,帝网重重之谓相,若不称相,称之谓何?事事无碍,惟华严说到此处,此果中之相也。以其义言为法相,以其经名则为华严耳。太炎居士缘起亦引称唯识法相;唐以来并为一宗,其实通局、大小殊焉”!总观诸说,辞义固足,条贯秩然矣。然予意大乘一切法门,任举何种法门,一一皆此性此相此用而已,无不具相用之性,乃至亦无不具性相之用。所谓糅而大成之窥基学,非指成唯识言乎?然窥基述记固言唯识为宗也。考成唯识论三十颂,唯识境之二十五颂中,前二十四颂为法相,第二十五之一颂为由法相所显之法性,第二十六颂至二十九颂为唯识行,第二十九颂至三十颂为唯识果;此行之与果皆为悟证法性所起之用,而唯识一宗未尝不全具法相法性法用也。于二十五颂,则摄三论宗、天台宗、禅宗;于二十六颂至二十九颂,则摄华严宗、律宗;于第三十颂,则摄密宗、净土宗;可以唯识融持一切佛法,无欠无余。夫唯识果局小而不足以尽法相,法相果通大而兼包唯识、华严耶?亦适得其反耳。故予意孰为法相、孰为法性之说,亦就其偏显之端以为言耳,非能划然割截为二者。于诠门则或用表诠,如成唯识、起信等论;或用遮诠,如中、百等论。于论法则或近归纳,如唯识等;或近演绎,如起信等;归纳近于琐碎,演绎近于浑括,故唐之法藏等乃以起信论为法性,中、百等则属于破相。然此仅施设名言上之差别耳,非可依定义理分齐。钩稽其诚,在法藏等系指如来藏为法性,实则如来藏乃净分法相,彼既以净分法相为法性,遂专指染分法相之阿赖耶为法相;中、百等既未立赖耶、如来藏,乃属之于破相;此既与原来以三论为法性宗者异也。予之见解则复不然,以三论为偏显大乘之法性,以唯识为偏显大乘之法相,性之与相俱属乎境,故之二宗亦偏显乎理教之境而略行果;而华严、法华、真言、净土等,均属偏显大乘行果之法用者:华严是显佛果上自行因果之实智者,法华是显佛果上化他因果之权智者,真言、净土是显佛果上正报依报者,至于禅宗、则只是务实证,律宗、则只是务实行,不能以大小乘、性相、体用绳格之者。故予欲废法相宗、法性宗等名,就一个具德之事体,如一类经或一类论之华严宗、法华宗等,及瑜伽宗、唯识宗等,开创之山、之寺、之人,若慈恩宗、天台宗等,立名以为标帜。外有个别之名物以为识,内复可条举其特胜之处与融通之处,使分析含摄,咸得其宜,以免破相、法相、法性等无谓之争也。予昔者尝作宗依品,载在四期觉社丛书,愿谈言佛法者察焉!佛二九四六年十二月十五日释太虚。(见海刊一卷一期)
猜你喜欢 第十一章 天爱帝须之即位·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卷·圆照 卷第二十六·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玄奘 月光王头施缘品第二十二·佚名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九·吹万广真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卷二十八·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五·法藏 民国与佛教·太虚 幻事品第四·佚名 卷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九·澄观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一(本)·窥基 阿难同学经正文·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