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

──二十三年六月作──

第一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民国十九年在夏威夷岛──即檀香山──由日美佛教青年所创开;其时中国佛教徒虽被邀,以未有青年团体之组织而不曾参加。今第二次于民国二十三年在日本开会,亦即为第一次大会议决事项之一,故本年七月十八日至同月二十五日,开于日本之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乃根据第一次大会之议决案而施之实行者也。吾人展读其第二次大会之意趣,如所谓:

国际政局之危机,正在太平洋沿岸酝酿著,吾等青年佛教信徒,感危机于眉睫,羞袖手而旁观!敢以佛陀之名,纠合太平洋沿岸诸国之青年佛教徒,尊重各自民族的文化,相互攻究彼此亲善之理解,由佛教之联系的关系,进而谋国际的贡献。所谓世界文化之进展,与夫国际之亲善,实发生于国民相互之精神的融合,尤其赖我太平洋沿岸之佛教的信念而益能坚固的握手。吾等丁此盛会,清算往昔因袭退婴的旧佛教之弊,而助长其澎湃之新佛教的形态,预卜明日太平洋之运命以良好之影响,深信而无疑也。

吾等谋刷新佛教之教理、制度、事业等于其内;讨究世界之思潮动向与夫现下之政治、经济、外交于其外,如何施以佛教之工,进而以决行动纲领为己任!

吾人固不胜有其同情之感,而愿乘佛陀悲智光云而聚会于蓬瀛仙岛,以共策太平洋的太平。无如读到其准备会议员中、既次中华班长而有所谓“满洲”班长,并于大会要项,六、发送请帖至各团体,有‘B“满洲国”男女佛教青年团体,C中华民国男女佛教青年团体’之序列,而竟举世界各国咸不承认──尤其中国全国人民所绝对不承认的“满洲”,忽而居中华班之后,忽而加中华民国之前;若此而欲邀中国青年佛徒之出席该会,何异一面批人之颊而一面伸手令握?亦奚怪中国各地佛教青年缁素,虽分途接到其投来之请帖,皆不约而同的严词拒绝以退还!由此观之,则本年在日本所开之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又绝无中国佛徒之参预,已为决定之事实;而为之梗阻者,则为日本造成的所谓“满洲国”。要之、“满洲国”的这个鬼名不消灭,中、日国民即无“相互之精神的融合”可能。

虽这“满洲国”鬼名为日本当局所造成,非日本的佛教徒或佛教青年所能逃避,吾人不必举以责日本佛教青年;然在中国人观之,则日本人所谓“满洲国”,仅为中华民国完整领土之一角,故“满洲国”乃一全无形体的鬼名。中、日国民意识上的差别既如此之钜,而佛教徒又无以超脱各自国民的立场,成一超然的世界立场,则虽有佛陀的无我大悲心,亦曷由施之行事哉!

因此、吾人虽赞成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开第二次大会之意趣,而对其组织之方法,则殊不以为然。盖纵未能取消造成太平洋不平的焦点,亦应不依以为立场,而另从超脱的立场为出发点,乃能不与意趣自相凿柄而冲突。故吾人从无我大悲的佛陀精神,不禁对该会有如下的希望:

希望议决以后开第三次大会,当改变其组织,即区分为太平洋东部、中部、西部,东部则北美、南美、加拿大等,中部则夏威夷──布哇──、日本、台湾、菲律滨等,西部则华南、华北、蒙、藏、朝鲜、安南、暹罗、缅甸、锡兰、印度等,虽有地理上之区分,而纯以佛教意识为根据,别无国民的阶级的情念参杂其间,则所谓认清佛教之人类的使命及国际的情势,排除情执,支持净业,庶能有当!(见正信四卷五期)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五十一(第八诵之四)·佚名
  读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太虚
  卷一百一十八·佚名
  最无比经·佚名
  叙古启明读禅宗正脉法·如卺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五卷·湛然
  第九品·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序·三峰法藏
  述(唐朝议郎行河南府告成县主簿徐锷撰)·佚名
  卷第四(弥沙塞)·佚名
  照明品第十·佚名
  佛说树提伽经之二·佚名
  古家佛学答问卷四·范古农
  卷四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原序·尤袤

    余少有诗癖。岁在甲午,奉祠湖曲,日与西方胜游,专意吟事,大概与唐人诗诵之尤习。间又褒话录之纂记,益朋友之见闻,汇而书之,名曰《全唐诗话》。未几,驱驰於外,此事便废,迩来三十有八年矣。今又蒙恩便养湖曲,因理故箧,复得是编。

  • 卷四十三·唐圭璋

    ○品令清明夜,梦酒间唱田不伐映竹园啼鸟乐府,因记之西斋向晓。窗影动、人声悄。梦中行处,数枝临水,幽花相照。把酒长歌,犹记竹间啼鸟。风流易老。更常被、闲愁恼。年年春事,大都探得,欢游多少。一夜狂风,又是

  • 卷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十九日【广德元年秋阆州冬梓州作鹤曰是年秋公自梓暂徃阆州冬复至梓州】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濵苦遭白髪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乆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

  • 卷五百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百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三十五 黄省曾 闲居 言征南山阿顾念北山麓南山可采兰北山有緑竹鶬鶊既和鸣佳气复郁郁斗酒勿愆期美人温如玉朝游夕告归风

  • 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一·舆服一·张廷玉

        ◎舆服一   大辂 玉辂 大马辇 小马辇 步辇 大凉步辇 板轿 耕根车后妃车舆 皇太子亲王以下车舆 公卿以下车舆 伞盖 鞍辔   有虞氏御天下,车服以庸。夏则黻冕致美。商则大辂示俭。成周有巾车、典辂、

  • 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四十·赵尔巽

      莫洛陈福王之鼎费雅达李兴元陈启泰吴万福   陈丹赤马閟叶映榴   莫洛,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呼纳赫鲁。祖温察,太祖时来归。莫洛初授刑部理事官,累迁工部郎中。康熙六年,擢左副都御史。七年,出为山西陕西总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九·佚名

    嘉靖三十年正月己丑朔 命成国公朱希忠代行拜 天礼于 玄极宝殿 上不御殿文武群臣于奉天门行五拜三叩头礼各表贺免百官宴赐节钱钞王府进贺人员及四夷朝贡使仍宴于阙左门○发太仆寺寄养马五千匹马价银六万两于蓟州镇马二

  • ·上彭咏莪学使书·丁曰健

    台地闽、粤杂处,人情浮动,固非易治;而实在民风士习,细按之似差胜于内地。祗因各庄内一、二奸民,或构隙唆讼、或煽惑忿事,以致习俗日漓,祸患叠起;地方官又以远在海外,诸事易于弥缝,一时纠参不及,以致养痈贻患。有力

  • 朱熹传·脱脱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亲朱松,字乔年。曾录取为进士。胡世将、谢克家举荐他,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赵鼎都督川陕、荆襄军马时,招朱松为幕僚,被推辞。赵鼎再次任宰相,任命朱松为校书郎,迁升任著作郎。因为御史

  • 杨恭懿传·宋濂

    杨恭懿字元甫,奉元人,自幼好学,记忆力强,每日能记诵数千言,随父母逃难亦不中辍。十七岁时西还故乡,家贫,靠劳动为生,有暇即学,且无书不读,尤潜心于《易经》、《礼经》、《春秋》。得朱熹《四书集注》,读后不禁感叹道:“论三纲五常

  • 大学衍义卷三十一·真德秀

    诚意正心之要二戒逸欲逸欲之戒书益曰吁【叹辞】戒哉儆戒无虞【虞度也】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熈【熈广也明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违背也干求也】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咈违也】无

  • 卷三十五·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五明堂位明堂在国南郊取南面答阳之义尸子云神农曰天府黄帝曰合宫则自古有之方氏慤曰孔子言宗祀文王於明堂孟子言行王政而此言朝诸侯君臣上下尊卑前後

  • 仪礼商原序·万斯太

    今之世有经济之学有禅之学有诗赋之学有四六之学有刑名之学有举业之学而性命之学则未之见也独孜孜于经学者吾见充宗万子万子于礼经专志殚精者数十年矣有所着尺许为囘禄所忌失去而万子益自喜不衰其所爬罗剔抉颇能见先

  • 解脫道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阿羅漢優波底[一]沙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二]因緣品第一   禮世尊應供正遍知   [三]戒定智慧 無上解脫 隨覺此法 有稱瞿曇。   [四]若人脫衆難 已得離諸著. 成就於勝分 心畏生老死. 

  •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并序)·孟献忠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夫般若者。乃诸佛之智母。至道之精微。为法海之泉源。实如来之秘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超於名相而界入。称谓稽而不逮。离於见闻觉知。智识诠而逾远。无行无得。所以致其功。不住不染。所以成

  • 何氏语林·何良俊

    《何氏语林》30卷,明何良俊撰。这是一部仿《世说》体的轶事小说,明清以来颇为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载,东晋裴启撰有《语林》一书,其书久佚,后来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即是仿效裴启《语林》的体裁而作的。自《世说》行

  • 英云梦传·松云氏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又名《英云梦三生姻缘》、《三生姻缘》、《英云三生梦传》,八卷十六回。题“震泽九容楼主人松云氏撰”, “扫花头陀剩斋氏评”,题署说明作者为苏州人, 字松云,号九容楼主人,姓名与生平待考

  • 漏分布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阴之苦集及八正道。即中阿含之梵达经也。漏分布者,五阴之苦集,为有漏之分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