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九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九十事第六十九

谤人犯重偷兰遮。犯突吉罗。向一人谤。亦犯。

九十事第七十

女人同道行者。上制尼。此制白衣女也。义如上尼中无异也。若共多女。犯多也。

九十事第七十一

贼共行者。袈裟秦言染也结爱等亦名染。著此服者。在兽不令其畏。是故猎师喜假服之。后令兽远见比丘便生畏心远而避之。与贼行亦尔。是以人见比丘共贼行。便生不信。是故佛制。

九十事第七十二

不满二十年中人。若不满二十自想不满不得戒者。真实不满乃至无十九故。所以不得戒也。胡本十九得戒者。不如秦也。要数日满为年下不满得戒者。以母胎足故也。共事者。说戒羯磨等。共住得罪者。以过二宿也。若岁满日少亦得也。若人满二十。自想满二十。僧中问云不满者有二种。一误若忘此人得戒。二意不欲受。师强与故说不满。此人不得戒。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僧强授亦不得。以其人不任堪苦行道。又心智钝弱。唯听为沙弥。七岁以下亦不听度。度受戒俱突吉罗。僧祇家有观相貌义。年未满二十不听者。以其轻躁不耐寒苦。若受大戒人多呵责。若是沙弥人则不呵故也。尼十二得者。为夫家所使。任忍众苦。加厌本事也。

九十事第七十三

掘地中生地者。胡本云实地。不生者云不实地。四月及八月此是雨时。地相连著润势相淹。能生草木故。义名生地。余无雨时。日炙干燥风吹土起。而不生草故。义名不生地也。若触此上干土犯突吉罗。下侵湿地犯堕。墙根齐筑处不犯。以异于地故。地虽筑治若湿相淹发犯堕。凡欲取菜草土。当遥言某处有好者净来。若到边指示犯也。蚁封雨时犯突吉罗。以非根本实地故。若中生草触草犯堕。封土犯突吉罗。所以犯突者。有少相连分故。泥下地犯堕。屋上墙上生草如蚁封通覆处地若土起犯突及下地犯堕。

九十事第七十四

四月请中。佛遮非时非亲里乞。六群以释摩男是亲故。四月竟已从乞。以非时非法呵责强索故制之。以数数请者。或请主官事匆懅。不如所请后更请。或二月已尽。后有财更请二月。或多财人数数请故。事不一同。三时之中随请。若夏初请夏中受。若夏半来请不尽四月。则并入冬分。受余时亦尔。别请者。私请大德人不犯也。

九十事第七十五

结同戒者。若二部同戒。必于大僧中结。后令大比丘告尼。以女人贱当从大僧受故。若独结尼戒。就二部中也。或因尼起同。或因比丘起同。或俱因起不同。修多罗者。四阿含及二百五十戒。毗尼者。言折伏。以能折伏贪恚痴故。诸律是也。摩多勒伽者。善择诸法相义。有似阿毗昙也。毗婆沙者。云阿毗昙及戒僧一。是以明义相论色非色教非教等故也。及入毗尼经者。余经中诸说戒处是云。若以此经中戒。向未受大戒说犯突要。心口轻其人不来听戒。犯。若有余事不来无苦。

九十事第七十六

往听斗诤犯者。以能破佛法令僧为二部。是故制诤。后听者。犯所以在高下处听犯者。以诤事重故。故不同说戒布萨羯磨等也。此中诤人及余不诤人。来听及向人说不说。皆犯。

九十事第七十七

僧断事时默然起去中。若但明白白二白四羯磨者。以百一羯磨入此三中故。轻事白羯磨。中事白二。重事白四说。此三羯磨时。若起去犯堕。余非羯磨事起去。犯突。

九十事第七十八

不恭敬者。胡云恼他也。凡四事恼他。与记识已。师及于已是上座。语令莫作是事。初顺言不作。后作一也。二逆言当作犯堕。恼下坐犯突。未与记时有二事唯犯突也。

九十事第七十九

饮酒中凡有酒香酒味醉。此三中若饮一。犯堕也。啖麴犯者。云此麴以麦及药草以酒和卧之。后干持行和水饮之。能令人醉者也。余麴无犯也。若过是罪者。此酒极重。饮之者能作四逆。除破僧逆。以破僧要当自称为佛故。亦能破一切戒。及余众恶也。

九十事第八十

非时入聚落中。明在阿练若处者。有檀越。近聚落外作住处学问处及阿练若处。有远阿练若住畏贼故。近聚落作僧藏也。若寺在聚落外。不白出寺至城门。犯突。又云。入聚落内时。若总白入聚落。后到随意所至也。若别相白。若先不白。随见异寺比丘白。无犯。

九十事第八十一

食前后者。此为檀越家比丘结也。缘跋难陀出百两金钱百两贮畜百两饮食。此施主所以请佛及僧。欲在僧中从其乞生。然知其欲乞故先至已余行晚来。因制戒也。檀越道人设食日晨白僧往不犯。不白往者犯堕。若白往于道中。至余家索食。食得正食堕。助食突。若与僧一时去不白。先入者堕。主人明日当作食。今日自往者堕。除主人唤食。后主人不留辄自住者堕。作经劳主人。僧先至而方后到者堕。食后未嚫去者堕。余道人欲私行。直报同学。得犯与不犯。与上同。虽大界内近寺。白衣家不白亦犯堕也。入城突。若白而还晚。令僧恼者突。

九十事第八十二

门者。王宫外门也。门阃者。宫门前一限木也。过此木犯。未藏宝者。王已出外夫人未起。其进御时。所著宝衣轻明照彻内身外现。以发欲意未藏此衣。名未藏宝。又女为男宝。夫人未以余衣覆身。亦名未藏宝。夜未晓者。胡本有二义。一未晓。二夫人未起。王及夫人未出宝衣未藏入限木内犯。已出已藏入限不犯。及王夫人大臣太子势力强将入不犯。或未藏宝夫人无突。有夫人无宝突。入天龙鬼神宫门突。入空宫门不犯。王者。取聚落主已上也。

九十事第八十三

我今始知是法者。云经心听乱心听戒故犯。云初至众学犯突。说竟犯堕。实先知言始知。犯妄语堕。此中正结不专心听罪也。

九十事第八十四

针筒者。以是小物故。所以不入三十事故。又应破故。若还主主不受。若与他则主恼。施僧则非法。唯毁弃。骨者。象马龙骨。牙者。象及猪牙。齿者。象马猪齿。角者。牛羊鹿角也。贪好故不净故犯也。现余钵支等亦尔也。

九十事第八十五

高广床者。以生憍慢故。木床高大。悉犯俗人八戒。同是也。八指者。一指二寸也。随得者。明用时随坐卧得罪。所以不入舍堕者。以截断故。截使应量入僧中悔若下湿处听八寸支过悉犯。

九十事第八十六

兜罗者。草木华绵之总称也。以是贵人所畜故。又人所慊故。喜生虫故。又若卧软暖上。后得寒及粗[革*卬]时。不堪忍故乞时犯突。随贮至成犯堕。凡施佛即得其福。无从用生。今佛不用故。僧则常用。福则常生故。应护作卧具也。

九十事第八十七

覆疮衣者。先未听畜涅槃僧。有一比丘。病痈脓血流出。污安多卫。佛见听畜覆疮衣。乃至疮差。后十日内畜不犯。既听涅槃僧。患疮时涅槃僧内著之。量如涅槃僧。

九十事第八十八

尼师檀者。本佛在时不卧故小作。后因难陀听益缕际从织边唯于一头。更益一搩手。凡长六尺广三尺。令比丘卧故。僧卧具量四八尺也。今若欲作尼师檀量故。如本作也。云以此先制故。所以在此中也。后以结三十舍堕。则入舍堕。今作不如法。便入舍堕也。

九十事第八十九

雨浴衣中求愿。佛不与过愿者。云过愿如王大人法。有从求愿所索礼必不违。若求妻妾奴婢田宅悉与。佛以过此不如法与故。云不与过愿。唯与如法愿也。云今凡比丘浴。若露覆室。要不共白衣。及覆上身。要当著竭支。一当有羞愧。二喜生他欲想故。昔有罗汉比丘浴。有一比丘。见其身体鲜净细软。便欲心生后不久男根堕落即有女根。则休道为俗生子。后还遇见即便识之。知本所因即归情求。及罗汉教令悔过。用心纯至还得男根。故宜不露形也。云淫持戒大比丘及沙弥罪。同破七宝塔。劝人令出家精进。斯福同塔也。

九十事第九十

云佛衣量。佛身丈六常人半之。衣量广长皆应半也。佛弟难陀短佛四指。衣应减长中一尺广中四寸。难陀先著上衣。佛著中衣。今不听过等。听著下衣。常人则下中下也。佛衣色如金诘施。[疊*毛]色亦尔。故难陀衣宜当覆沙。覆沙者秦言坏色也令同比丘衣也。

四悔过第一

此是不共戒。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无犯。沙弥突吉罗。此戒体无罪名。一人边一说悔过。是中犯者。若比丘不病入聚落中。非亲比丘尼边自手取根食。得波罗提提舍尼罪。若一时取十五种食。一波罗提提舍尼。若一一取。十五波罗提提舍尼。不犯者。若病若亲里比丘尼。若天祠中多人聚中与。若沙门住处与。聚落外若比丘尼坊舍中与。不犯。

第二事

此是不共戒。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无犯。沙弥突吉罗。是中犯者。若比丘受比丘尼所教与食。得波罗提提舍尼罪。随受得尔所波罗提提舍尼。若二部僧共坐。一部僧中若有一人语是比丘尼者。第二部僧亦名为语。若别入别坐别食别出者。是中入檀越门比丘应问出比丘。何比丘尼是中教檀越与比丘食。答言某。应问。约敕未。答言。已约敕是入比丘亦名约敕。有诸比丘出城门时。有比丘入者。应问出者。若出未约敕。入者应约敕。若出约敕。入者亦名约敕。

第三事

此戒与比丘尼共。三众不共。是中犯者。若比丘学家中。僧作学家羯磨已。先不请后来自手取根食。得波罗提提舍尼。若一时取十五种食得一罪。若异时各各取。得十五波罗提提舍尼。

第四事

此是不共戒。四众无犯。是中犯者。若比丘僧未差。是人不僧坊外自手取根食。僧坊内取。得波罗提提舍尼罪。若比丘受僧羯磨已。是比丘知是中有贼入。应将净人是中立。若是中见人有似贼者。应取是食语诸持食人。汝莫来入。是中有人似贼。若是持食人强来者不犯。律师云。所羯磨人必使勇健多力能却贼者。若不能却。一切僧尽应至有贼处。若复不能。应语聚落檀越令多人防护也。

众学初。

此是共戒。诸比丘极高著泥洹僧者。非是五比丘。非是优为迦叶等。亦非舍利弗目揵连等。又非善来比丘。多是白四羯磨受具戒者。如释种千人同时出家者。此诸人等多坏威仪。如释种比丘本出豪族。以先习故。下著泥洹僧。诸婆罗门外道。在佛法中出家。高著泥洹僧。诸六群比丘参差著泥洹僧。问曰。五篇戒中佛何以正制著泥洹僧著三衣。观去来现佛及净居天耶。答曰。佛结五篇戒。皆应观三世诸佛及净居天。但年岁久远文字漏落。余篇尽无此中独有。复次结五篇戒。此最在初。结后集藏者铨次在后。以此篇贯初故。余篇不说。复次此戒于余篇是轻者。将来弟子不生重心。是故如来以佛眼观去来诸佛及净居天也而后结也。使来世众生不生慢罪。复次三世诸佛结戒有同不同。于五篇戒中不必尽同。此著泥洹僧袈裟。三世诸佛一切尽同。是故此戒观诸佛及净居天。余篇不观也。问曰。此众学戒结既在初而在后耶。答曰。佛在初结。后集法藏者铨次在后。何以故。罪名虽一而轻重有五。以重戒在先轻戒在后。此戒于五篇中最轻是故在后。又以一是实罪二是遮罪。以实在初遮罪在后。又以一是无残二是有残。又以如焦败种。又以如多罗叶。是故重者在初。轻者在后。问曰。余篇戒不言应当学。而此戒独尔。答曰。余戒易持而罪重。犯则成罪。或众中悔或对首悔。此戒难持而罪轻。脱尔有犯心悔念学。罪即灭也。以戒难持易犯故。常慎心念学不结罪名。直言应当学也。高下著内衣者。踝上一搩手上下过名高下。若比丘沙弥远行来时。听踝上二搩手上至膝下。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一切时踝上一搩手。正使行来不得高也。三不参差。四不如釿头。五不如多罗叶。六不如象鼻。七不如麨揣。八不细褶。九不著茸。十不并褶两边。十一不著细缕内衣。十二周齐著三衣。有四事高下者。在泥洹僧上四指。三不参差。四周齐也。

入白衣舍有四十一事。受食有二十七事。一一心受饭。二一心受羹。三不溢钵受羹饭。四羹饭等食。五不拘饭食。六不构饭食。七不大揣饭食。八不手捉食。九不豫张口待食。十不含食语。十一不啮半食。十二不吸食作声。十三不嚼食作声。十四不味咽食。十五不吐舌食。十六不缩鼻食。十七不舐手食。十八不指抆钵食。十九不振手食。二十不弃箸半饭。二十一不腻手捉饮器。二十二不病不得自为索羹饭。二十三不饭覆羹更望得。二十四不相看比坐钵。二十五端视钵。二十六次第啖食尽。二十七洗钵水有饭。不问主人不应弃舍内。为人说法有十九事。大小便唾涕有三事。上树有一事。

七灭诤第一

自言灭诤法。五众有事。及五篇犯有犯不犯事。尽自言灭诤法灭也。自言灭诤。有十种非法十种如法。十非法者。若比丘犯波罗夷罪。自言不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不犯。是名非法。又比丘犯僧残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自言不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不犯。是名五非法也。又比丘不犯波罗夷罪。自言我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我犯。是名非法。有比丘不犯僧残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自言我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我犯。是名十非法。十如法者。有比丘犯波罗夷。自言我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我犯。是名如法。有比丘犯僧残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自言我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我犯。是名五如法。又比丘不犯波罗夷僧残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自言不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不犯。是名十如法。

第二事

现前灭诤。有二种非法二种如法。二非法者。有非法僧。约敕非法僧令折伏。与现前灭诤。有非法僧。约敕非法三人二人一人令折伏。与现前毗尼。乃至不如法一人。约敕不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令折伏。与现前毗尼。是名一非法现前毗尼。有不如法僧。约敕如法僧令折伏。与现前毗尼。有不如法僧。约敕如法三人二人一人令折伏。与现前毗尼。乃至不如法一人。约敕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令折伏。与现前毗尼。是名二非法现前毗尼。二种如法现前毗尼者。有如法僧。约敕如法僧令折伏。与现前毗尼。又如法僧。约敕如法三人二人一人令折伏。与现前毗尼。乃至如法一人。约敕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令折伏。与现前毗尼。是名一如法现前毗尼。又如法僧。约敕不如法僧令折伏。与现前毗尼。又如法僧。约敕不如法三人二人一人令折伏。与现前毗尼。乃至如法一人。约敕不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令折伏。与现前毗尼。是名二种如法现前毗尼。

第三事

此是守护毗尼。三众尽与忆念毗尼。五篇戒尽与忆念毗尼。与忆念毗尼。必白四羯磨与。或现前或不现前。比丘比丘尼现前。三众不现前。若比丘得忆念已。若下戒作沙弥。即先忆念。若反戒还俗后更出家。若作沙弥若受具戒。即先忆念。若根变作比丘尼。即先忆念。若沙弥得忆念已。若受具戒即先忆念。若返戒还俗后更出家。若作沙弥若受具戒。即先忆念。若根变作沙弥尼亦即先忆念。若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得忆念已。展转次第如比丘沙弥法。有三种非法忆念毗尼。有三种如法忆念毗尼。三种非法者。有比丘犯无残罪。自言犯有残罪。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是比丘忆念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应灭摈故。又如施越比丘。狂痴心故。多作不清净非法不随顺道非沙门法。是人还得本心。先所作罪若僧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是事。是人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是人忆念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应与不痴毗尼故。又如呵多比丘。无惭无愧破戒见闻疑罪。是人自言我有是罪。后言我无是罪。若僧与是人忆念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应与实觅毗尼故。是名三非法忆念毗尼。三如法者。又如陀骠比丘。为慈地比丘尼无根波罗夷谤故。若僧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是事。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是人忆念毗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应与忆念毗尼故。又如一比丘犯罪。是罪发露如法悔过除灭。若僧三人二人一人犹说是事。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忆念毗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应与忆念毗尼故。又如比丘未犯是罪。将必当犯。以是事故。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说是犯罪。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是人忆念毗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应与忆念毗尼故。是名三如法忆念毗尼。忆念毗尼行法者。余比丘不应出其罪过。不应令忆念。不应乞听。亦不应受余比丘乞听。若彼从乞听突吉罗。若受他乞听亦突吉罗。若彼不听若出过罪若令忆念。得波夜提。

第四事

此是守护毗尼。五众尽与不痴毗尼。与不痴毗尼。必白四羯磨或与现前或不现前。比丘比丘尼现前三众不现前。若比丘得不痴毗尼已。若下戒作沙弥。即先不痴毗尼。若反戒还俗后更出家。若作沙弥若受具戒。即先不痴毗尼。若根变作比丘尼。即先不痴毗尼。若沙弥得不痴毗尼已。若受具戒即先不痴毗尼。若反戒还俗后更出家。若作沙弥若受具戒。即先不痴毗尼。若根变作沙弥尼。亦即先不痴毗尼。若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得不痴毗尼已。展转次第如比丘沙弥法。不痴毗尼有四种非法四种如法。四种非法者。有比丘不痴狂现狂痴相貌。诸比丘僧中问。汝狂痴时所作今忆念不。答言。长老。我忆念痴故作。他人教我使作二忆。梦中作三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四也。是人从僧乞不痴毗尼。若僧与是人不痴毗尼。是名四非法。四如法者。有比丘实狂痴心颠倒现狂痴相貌。诸比丘问。汝忆念狂痴时所作不。答言不忆念。他不教我作。不忆念梦中作。不忆裸形东西走。不忆立大小便。是人从僧乞不痴比尼。若僧与是人不痴毗尼。是名四如法不痴毗尼。得不痴毗尼行法者。余比丘不应出其过罪。不应令忆念。不应从乞听。亦不应受他比丘乞听。若从彼乞听得突吉罗。若受他乞听亦得突吉罗。若彼不听便出过罪若令忆念。得波夜提罪。

第五事

此是折伏毗尼。一切五篇戒尽与实觅毗尼。一切五众尽与此毗尼。比丘比丘尼现前三众不现前。白四羯磨与实觅毗尼。有五种非法五种如法。五种非法者。有比丘犯波罗夷罪。先言不犯后言犯。若僧与是人实觅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应与灭摈故。有比丘犯僧残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先言不犯后言犯。若僧与是人实觅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随所犯应治故。五如法者。有比丘犯波罗夷。先言犯后言不犯。若僧与是人实觅毗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应与实觅故。若比丘犯僧残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先言犯后言不犯。若僧与是比丘实觅毗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应与实觅毗尼故。实觅毗尼行法者。是比丘不应与他受大戒。不得受他依止。不应畜新旧沙弥。不得教比丘尼法。若僧羯磨教化比丘尼不应受。僧所与作实觅毗尼。罪更不应犯。若似是罪及过是罪。亦不应作。不应呵僧羯磨。亦不应呵作羯磨人。不应从他乞听。不应遮说戒。不应遮受戒。不应遮自恣。不应出无罪比丘过罪。不应共同事。应调伏心行随顺比丘僧意。若不如是行法者。尽形不得离是羯磨。

第六事

多觅毗尼者。多求因缘断多处未断。从多人断故。名多觅毗尼。行筹时断事时。一切僧集不得取欲。何以故。或多比丘说非法故。是名一切行筹。此中一切比丘不应取欲。如行钵法也。若不能断。乃至彼处僧坊中。若有三人二人一人比丘持三藏四众所重者。应到彼处应语彼一比丘。如前次第事具足向说。是大德比丘应作是语。不可二人相言俱得胜也。是中必一胜一负。如是语者。是名如法说。若不如是语者。是名非法说。是诸相言比丘。若如法断事已。还更发起波逸提。若但诃责言。是断事不如法犯突吉罗。闼赖吒利者。闼赖名地。吒利名住。智胜自在于正法不动。如人住地无倾覆也。应灭期者。恐事缠难断。当云受语有偏故。亦恐前人求及于己故也。应舍付僧者。以从僧中来既不能灭。宜还付本故也。僧现前者。明僧既集。中有能遮者。而不遮则僧和合。名现前也。乌回鸠罗者。乌回名二。鸠罗名平等。心无二其平如秤。今必以二人有五法。五法者。不随爱故舍有罪。不随嗔故罚无过。不畏彼故而违法。不痴故不畏罪。非法轻断事也。知断不断故。名乌回鸠罗。与欲以小远去者。恐僧中有相佐助事。必叵断故也。所以取欲者。令有相助者后更无言故。更立乌回鸠罗者。诤事逐增。恐有破僧之由妨行道故。故更差多方能善断事者。不必具五法也。遣使近处僧者。若就他处事必增多难断故遣使也。彼既来已。若彼中能者云七日尽已破安居者。以未开三十九夜故也。开某处乃至持摩多勒伽者。佛法有二柱能持佛法。谓坐禅学问。故求此人辈。亦中有大德人。令诤事羞难故也。传事人断者。恐至他处难灭。亦望其人向他处。僧有愧受谏故。又坐禅道远之劳故。亦恶事得灭为善故。作期者。以事起从夏故。除夏三月取余九月明事。若叵断其当作方宜令断。莫令还至夏分也。若能者付以传事便还。所以界外令满众者。明差四人使界外灭。若事可断。必令后不起故。以重故也。为五事故。立行筹人也。疾灭也。强者。有三。一其人身有力。二倚有力人。三有钱力往来。从一住处至一住处者。明事久既经多处不断事缠坚结。其人无惭无愧心转奸巧故。所以行筹者事既难断。若说一是一非。必增其恶心故。行筹于众人前。好恶自伏理亦无偏藏。行筹者。行筹人心为非法人故。望取非法者多。若在明处助非法者。著取非法筹故也。期行者。要共相。亲者。作要也。一切僧取筹者。以此事重故。一切悉集说戒自恣。虽要犹有不来。此将欲令相助者后无语故。亦恐受欲人多取非法筹故。四众所尊重者。以上取二种筹停等叵断故。就有德人。众所归伏无不用语。故有不随者。羞亦为诸人所笑。必受语传事人多说事不说人。大德比丘亦直说事。是非不说人。有事二人各自内知。而伏则胜负相现也。还发起波逸提者。以二罪印之。令彼此后更无言故结罪也。

第七事

何以名布草毗尼。或有一住处。诸比丘喜斗诤相言。是诸比丘应和合一处已应作是念。诸长老。我等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恶不善。我等以信故。佛法中出家求道。然今喜斗诤相言。若我等求是事根本者。僧中或未起事便起。已起事不可灭。作是念故白僧。若僧时到僧忍是事。以布草毗尼灭。是名白。诸比丘应分作二部。是中若有上座大长老。应语此一部言。我等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恶非善。我等信故佛法中出家求道。然今喜斗诤相言。若我当自屈意。我等所作罪。除偷兰罪。除白衣相应罪。是汝等现前发露悔过不覆藏。是中若无一比丘遮是事者。应到第二部众所。是中若有长老上座应语言。我等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恶非善。我等信故佛法中出家求道。今喜斗诤相言。若我等求是事根本者。僧中或有未起事便起。已起事不可灭。今汝等当自屈意。我等所作罪。除偷兰遮。除白衣相应罪。今自为及为彼故。当现前发露悔过不覆藏。诸比丘言。汝自见罪不。答言见罪。如法悔过莫复更起。第二部众亦如是说。是名如布草毗尼法。

一切斗诤诽谤犯罪和合事。现前毗尼所摄。唯有下四事。用上七毗尼灭无余也。

一切善不善无记。及十四破僧六诤本生。通名诤事(在人名诤在僧名事)用三毗尼灭(现前多觅布草)从见闻疑根生。作不作俱言犯。通名出事(在人名出在僧名事)用四毗尼灭(现前忆念不痴实觅)从身作口作身心作口作生。通名犯事(方便名犯事成名破不悔名越)用二毗尼灭(现前自言)从白白二白四布萨自恣差十四人。从僧至僧为事本。通名作事用一毗尼(现前)。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九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五十五·延寿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五卷·宝亮
  偶阅理想与文化的随感·太虚
  第十四品·佚名
  卷上·佚名
  僧伽吒经卷第四·佚名
  毗沙门天王经·佚名
  卷四十四·性音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佚名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二·道忞
  卷第一百七十·佚名
  卷第九·道宣
  净土圣贤录卷八·彭希涑
  卷第一百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436 ·佚名

    徐照 舟中 秋气清如水,推篷夜不眠。 芦花新有雁,莎叶尚鸣蝉。 心向征途老,诗凭物景全。 渔童看月上,吹笛柁楼前。 徐照 朱可肥陈西老徐灵渊携酒饯别饮罢以周兴嗣千字文中语为韵曰谓语助 岁晚

  • 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司马迁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五六七 寄谕江苏巡抚杨魁据实覆奏将徐述夔父子戮尸及仆毁沈德潜墓碑等情·佚名

    五六七 寄谕江苏巡抚杨魁据实覆奏将徐述夔父子戮尸及仆毁沈德潜墓碑等情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江苏巡抚杨<魁>,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奉上谕:本日大学士、九卿具奏审拟

  • 卢象升传·张廷玉

    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祖父卢立志,曾做过仪封知县。象升肤色白皙,人很瘦,胳膊上长着一根粗大的骨头,力气特别大。他考中天启二年(1622)榜进士,初任户部主事。经员外郎,之后升为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京师戒严,象升招募了一

  • 读书续録卷十二·薛瑄

    穷理之言出于易以致知格物为穷理始于程子天地生物之心流行于四时无一时之间断伊尹言顾諟天之明命见天人合一之理自是而后圣贤之言天命者皆原于此周张程朱之前知孟子者韩子一人而已自有大学书以来发明致知格物为穷理之

  • 卷五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五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五十七傩蕙田案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幽明之故圣人通之故有傩礼以驱疫焉疫者四时不正之气邪鬼或凭之以为疠鬼神之有邪正

  • 卷十二·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十二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燕礼第六之二席工于西阶上少东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注曰乐正于天子乐师也凡乐掌其序事乐成则告备敖氏曰乐正先升亦变于射礼也北面立于

  • 附录二 颜之推传(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一〕。九世祖含,从晋元东度,官至侍中右光禄西平侯〔二〕。父勰,梁湘东王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三〕世善周官、左氏学〔四〕。〔一〕洪亮吉晓读书斋四录下:&ldquo;南史颜协在文学传,其子颜之推,在北

  • 卷第五·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五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禅师吉州志诚禅师匾檐山晓了禅师河北智隍禅师洪州法达禅师寿州智通禅师江西志彻禅师信州智常禅师广州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等法品第三十九(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于现法中受乐无穷。欲得尽漏。便能获之。云何为七法。于是。比丘知法.知义.知时。又能自

  • 壮丽的奥里诺科河·凡尔纳

    《壮丽的奥里诺科河》(Le Superbe Orénoque)是法国著名科探险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玻利瓦尔城的三位地理学家、法国的两位探险家和玛夏尔中士及他的侄子让出于各自的目的,同时来到了奥里诺科河。他们各自租用了

  • 对山集·康海

    诗文别集。十卷。明康海撰,清孙景烈编。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山集》分文体编次:卷一、策,卷二、书,卷三、卷四、序,卷五、记,卷六、碑,卷七、墓志,卷八、墓志、铭、祭文、行状,卷九、赋、琴曲、四言诗、五言古诗,卷十

  • 稼村类稿·王义山

    元代诗文别集。30卷。宋元间王义山著。由其子王惟肖所编。书前有作者自序,谓“一生刻苦文字间,止如此,亦特一家说耳”,编集的目的在于教训子孙,而非为示人。序作于“彊圉大渊献月正元日”,即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

  • 忠正德文集·赵鼎

    宋代诗文别集。 10卷。赵鼎著。赵鼎事迹见《宋史》本传。绍兴五年(1135),赵鼎监修宋神宗、宋哲宗二朝实录成书,宋高宗亲书“忠正德文”4字赐之,因此名集。史称其为文浑然天成,凡军国机事,多其视草,有奏疏诗文200余篇

  •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

    近代梁启超著。共七章。前六章初刊于《新民丛报》1900年3—12月;第七章刊于《新民丛报》1904年9、10、12月。该书综论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的演变,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胚胎时代(春秋以前)、全盛时代(春秋末及

  • 易经衷论·张英

    清张英撰。二卷。《张文端集》本。此书专辨六十四卦经传之旨,不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每卦各为一篇以诠解大意,而不列原文。解说以朱熹《易本义》为宗,但又不固守朱熹之说。如坎卦:朱熹以“贰用

  • 赵氏易说·赵善誉

    南宋赵善誉撰。善誉字静之。释经之作。是书流传不广, 故 《经义考》 称已佚。今有 《四库全书》据 《永乐大典》辑成本,但缺豫、 随、无妄、大壮、晋、睽、蹇、解、中 孚等九卦。《宋史·艺文志》及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