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四品

第一章 善恶结续论

今称善恶结续论。此处,无名为“善而不善之无间,不善而善之无间生”者,其等互相结续为不应理,然“于一事物,心乃尘染、离尘之故,是故互相结续”,执此邪执而建立者,乃大众部。

(自)不善是者结续于善根耶?(他)然。(自)一切为生不善而运心……乃至……作愿者;为生善而运心……乃至……作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善根是结续于善根,不应言:“一切为不善而运心……乃至……作愿者;生善而运心……乃至……作愿。”耶?(他)然。(自)善是于不运心……乃至……不作愿而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善于运心……乃至……作愿而生耶?(他)然。(自)若“善是于运心……乃至……作愿而生”者,实汝不应言:“不善根是结续于善根。”

(自)不善根是结续于善根耶?(他)然。(自)不善者由不如理作意而生耶?(他)然。(自)善者由不如理作意而生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善非由如理作意而生耶?(他)然。(自)若“善由如理作意而生”者,汝不应言:“不善根是结续于善根。”

(自)不善根是结续于善根耶?(他)然。(自)于欲想之无间无欲想生,于瞋想之无间无瞋想生,于害想之无间无害想生,于瞋之无间慈生,于害之无间悲生,于不乐之无间喜生,于怒之无间舍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善根是结续于不善根耶?(他)然。(自)为一切善生而运心……乃至……作愿者;为不善生而运心……乃至……作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善根是结续于不善根,不应言:“为一切善生而运心……乃至……作愿者;为不善生而运心……乃至……作愿。”耶?(他)然。(自)不善不运心……乃至……不作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善是于运心……乃至……作愿耶?(他)然。(自)若“不善于运心……乃至……作愿而生者”,汝实不应言:“善根是结续于不善根。”

(自)善根是结续于不善根耶?(他)然。(自)善是由如理作意而生耶?(他)然。(自)不善是由如理作意而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善非由不如理作意而生耶?(他)然。(自)若“不善是由不如理作意而生”者,汝实不应言:“善根是结续于不善根。”

(自)善根是结续于不善根耶?(他)然。(自)于无欲想之无间欲想生,于无瞋想之无间瞋想生,于无害想之无间害想生,于慈之无间瞋生,于悲之无间害生,于喜之无间不乐生,于舍之无间怒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不善根是结续于善根,善根是结续于不善根。”耶?(自)然。(他)行尘染于其事物而离尘,离尘于非其事物而尘染耶?(自)然。(他)若“行尘染于其事物而无尘,行离尘于其事物而尘染”者,是故汝应言:“善根是结续于不善根,不善根是结续于善根。”

第二章 六处生论

今称六处生论。此处,化生者之六处是当生,结生心与唯俱生。胎儿之内处唯中意处身处是于结生之刹那生,余之四是于七十七夜生。彼等依业而结生,言“其业或他业之所作”即自宗之说,然而,彼等若由一业生者,如有枝、木等之树苗,唯种之六种言于母胎结生之刹那生者,乃东山住部、西山住部之邪执。

(自)六处非前非后成立于母胎耶?(他)然。(自)有一切之肢节无缺者入于母胎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求再生之心而眼处者成立耶?(他)然。(自)依求再生之心而手成立,足成立,头成立,耳成立,鼻成立,口成立,齿成立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耳处……乃至……香处……乃至……依求再生之心而味处成立耶?(他)然。(自)手者……乃至……依求再生之心而齿成立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入于母胎者,由后而生眼处耶?(自)然。(他)于母胎而作得眼业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入于母胎者由后而耳处……乃至……舌处生耶?(自)然。(他)于母胎而作得舌业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入于母胎者,由后发、毛、爪、齿、骨而生耶?(他)然。(自)于母胎而作得骨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不应言:“入于母胎者,发、毛、爪、齿、骨自后而生。”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初有羯逻蓝,有羯逻蓝而有頞部昙。由有頞部昙而有闭尸而,由键南闭尸生,由闭尸而键南生,由键南钵罗奢佉,又发、毛、爪生。彼之母食食物与饮物之饮食,依此入于彼母胎之人,于是而生。”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实入于母胎者,发、毛、爪、齿、骨由后而生。

第三章 无间缘论

今称无间缘论。此处,于见舞歌等色,见闻音等之速转,言是等之诸识交互于无间生,乃北道派之邪执。

(自)于眼识之无间耳识生耶?(他)然。(自)为生眼识而运心……乃至……愿是为生耳识而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眼识之无间耳识生,为生眼识而运心……乃至……不应言:“愿为生耳识而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耳识于无运心生、于无愿而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耳识非于运心生、于愿生耶?(他)然。(自)若“耳识是于运心生、于愿生者”,汝实不应言:“于眼识之无间耳识生。”

(自)于眼识之无间耳识生耶?(他)然。(自)眼识是于作意色相生耶?(他)然。(自)耳识是于作意色相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眼识是色所缘,非他所缘耶?(他)然。(自)耳识是色所缘,非他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眼与色而眼识生耶?(他)然。(自)依眼与色而耳识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眼与色而耳识生耶?(他)然。(自)言:“依眼与色而耳识生。”者,有如是之经耶?(他)无。(自)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若“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者,有如是之经”,汝实不应言:“依眼与色而耳识生。”(自)于眼识之无间耳识生耶?(他)然。(自)眼识即耳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于耳识之无间鼻识生,于鼻识之无间舌识生,于舌识之无间身识生耶?(他)然。(自)为舌识生而运心……乃至……愿是为生身识而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舌识之无间身识生,为舌识生而运心……乃至……愿是“为身识生之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自)不应言舌识之无间身识生、为舌识生之运心……乃至……愿为舌识生之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身识非于运心者生、于愿者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身识是运心者生、非于愿者生耶?(他)然(自)若“身识是于运心者生、于愿者生”,汝实不应言:“于舌识之无间身识生。”

(自)于舌识之无间身识生耶?(他)然。(自)舌识是于作意味相者而生耶?(他)然。(自)身识是于作意法相者而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舌识是为味所缘,非他所缘耶?(他)然。(自)身识是为味所缘,非他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舌与味而舌识生耶?(他)然。(自)依舌与味而身识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舌与味而身识生耶?(他)然。(自)言:“依舌与味而身识生。”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言:“依舌与味而舌识生。”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若“言‘依舌与味而舌识生’者,有如是之经”,汝实不应言:“依舌与味而身识生。”(自)于舌识之无间身识生耶?(他)然。(自)舌识即身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五识于交互无间生。”耶?(自)然。(他)非有舞、歌、话、见色、闻音、嗅香、味味、触所耶?(自)然。(他)若“有舞、歌……乃至……触所”者,依此,汝!实应言:“五识于交互等无间而生。”

第四章 圣色论

今称圣色论。依“正语、正业是色,而一切色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之语,其言(正语、正业)所造之色,乃北道派之邪执。

(自)圣色是大种所造耶?(他)然。(自)圣色是善耶?(他)然。(自)大种是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大种是无记耶?(他)然。(自)圣色是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圣色是大种所造耶?(他)然。(自)圣色是无漏、无结、无系、无暴流、无轭、无盖、无染、无等取、不共烦恼耶?(他)然。(自)大种是无漏……乃至……不共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大种是有漏……乃至……共烦恼耶?(他)然。(自)圣色是有漏……乃至……共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圣色是大种所造。”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凡是色者,乃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圣色是四大种所造。

第五章 异随眠论

今称异随眠论。此处,凡夫之善无记心转时,应言有随眠,而不应言缠。故有随眠与缠相异,乃安达派之邪执。

(自)欲贪随眠是与欲贪缠异耶?(他)然。(自)欲贪是与欲贪缠异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欲贪即其欲贪缠耶?(他)然。(自)欲贪随眠即其欲贪缠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瞋恚随眠是与瞋恚缠异耶?(他)然。(自)瞋恚与瞋恚缠异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瞋恚即其瞋恚缠耶?(他)然。(自)瞋恚随眠即其瞋恚缠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慢随眠是与慢缠异耶?(他)然。(自)慢与慢缠异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慢即其慢缠耶?(他)然。(自)慢随眠即其慢缠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见随眠是与见缠异耶?(他)然。(自)见与见缠异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见即其见缠耶?(他)然。(自)见随眠即其见缠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疑随眠是与疑缠异耶?(他)然。(自)疑与疑缠异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疑即其疑缠耶?(他)然。(自)疑随眠即其疑缠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有贪随眠是与有贪缠异耶?(他)然。(自)有贪是与有贪缠异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贪即其有贪缠耶?(他)然。(自)有贪随眠即其有贪缠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无明随眠是与无明缠异耶?(他)然。(自)无明是与无明缠异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无明即其无明缠耶?(他)然。(自)无明随眠即其无明缠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随眠与缠异。”耶?(自)然。(他)凡夫善无记心之转时,应言:“有随眠。”耶?(自)然。(他)应言:“缠。”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依此,随眠与缠异。(自)凡夫善无记心之转时,应言:“有贪。”耶?(他)然。(自)应言:“缠。”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如是之意]者,贪与缠异。

第六章 缠心不相应论

今称缠心不相应论。此处,于作意无常等亦生贪等,又[经]言:“尔时,波罗堕婆阇!我作不净想为净想。”,是故言“缠是不相应”,乃安达派之邪执。

(自)缠是心不相应耶?(他)然。(自)是色、涅槃、眼处……乃至……所触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缠是心不相应耶?(他)然。(自)非有贪心、有瞋心、有痴心……乃至……不善心、染污心耶?(他)然。(自)若“有贪心……乃至……有染污心”者,汝!实不应言:“缠是心不相应。”

第七章 系属论

今称系属论。此处,欲贪是附随于欲界而称欲界系属,故色贪、无色贪亦附随于色界、无色界而言色界、无色界系属者,乃安达派及正量部之邪执。

(自)色贪附随于色界而是色界系属耶?(他)然。(自)求等持、求上生、现法乐住与求等持心、求上生心、现法乐住心是俱行、俱生、相杂、相应、一生、一灭、一所依、一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求等持、非求上生、非现法乐住是非求等持心、非求上生心、非求现法乐住心与非不俱行、俱生、相杂、相应、一生、一灭、一所依、一所缘耶?(他)然。(自)若“非求等持……乃至……非一所缘”者,汝!实不应言:“色贪是附随于色界而是色界系属。”

(自)色贪是附随于色界而是色界系属耶?(他)然。(自)声贪是附随于声界为声界系属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贪是附随于色界而是色界系属耶?(他)然。(自)香贪是……乃至……味贪是……乃至……所触贪是附随于所触界而是所触界系属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应言:“声贪是附随于声界而是声界系属。”耶?(他)然。(自)不应言:“色贪是附随于色界而是色界系属。”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应言:“所触贪是附随于所触界而是所触界系属。”耶?(他)然。(自)不应言:“色贪是色界系属。”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无色贪是附随于无色界而是无色界系属耶?(他)然。(自)求等持、求上生、现法乐住是求等持心、求上生心、现法乐住心与俱行、俱生、相杂、相应、一生、一灭、一所依、一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求等持、非求上生、非现法乐住是非求等持心、非求上生心、非求现法乐住心与非不为俱行、俱生、相杂、相应、一生、一灭、一所依、一所缘耶?(他)然。(自)若“非求等持……乃至……非一所缘”者,汝实不应言:“无色贪是附随于无色界而为无色界系属。”

(自)无色贪是附随于无色界而是无色界系属耶?(他)然。(自)声贪是附随于声界是声界系属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无色贪是附随于无色界而是无色界系属耶?(他)然。(自)香贪是……乃至……味贪是……乃至……所触贪是附随于所触界而是所触界系属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应言:“声贪是附随于声界而是声界系属。”耶?(他)然。(自)不应言:“无色贪是附随于无色界而是无色界系属。”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应言:“所触贪者附随于所触界而为所触界系属。”耶?(他)然。(自)不应言:“无色贪是附随于无色界是无色界系属。”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色贪是附随于色界而是色界系属,无色贪是附随于无色界而是无色界系属。”耶?(自)然。(他)欲贪是非附随于欲界而是欲界系属耶?(自)然。(他)若“欲贪是附随于欲界而是欲界系属”者,依此汝!应言:“色贪是附随于色界而是色界系属,无色贪是附随于无色界而是无色界系属。”

第八章 无记论

今称无记论。此处,名异熟、作、色、涅槃之四种无记是由无异熟而言无记。成见,即言“婆蹉!世间常住是无记”者,不依常等之性而说故。然,如无此区别而为前者之无记,成见亦为无记,即安达派及北道派之邪执。

(自)成见是无记耶?(他)然。(自)是异熟无记、作无记、色、涅槃、眼处……乃至……所触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成见是无记耶?(他)然。(自)成见相应之触是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而言……乃至……。(自)成见是无记耶?(他)然。(自)成见相应之受……乃至……想……乃至……思……乃至……心是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成见相应之触是不善耶?(他)然。(自)成见是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成见相应之受……乃至……想……乃至……思……乃至……心是不善耶?(他)然。(自)成见是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成见是无记耶?(他)然。(自)是无果、无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有果、有异熟耶?(他)然。(自)若“有果、有异熟”,汝不应言:“成见是无记。”(自)成见是无记耶?(他)然。(自)“邪见是罪之最上者”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邪见是罪之最上者”为世尊所言,汝不应言:“成见是无记。”

成见是无记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婆蹉!邪见是不善,正见是善。”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富留那!我说。邪见是有二趣,地狱与饿鬼各为彼趣。”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成见是无记。”

(他)不应言:“成见是无记。”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婆蹉!世间常住是无记。婆蹉!世间非常是无记。婆蹉!世间有边是无记。婆蹉!世间无边……乃至……命为体……乃至……命与体是别……乃至……如来死后有……乃至……如来死后无……乃至……如来死后亦有亦无……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是无记。”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成见是无记。

(自)成见是无记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邪见之人补特伽罗之身业、口业……乃至……意业、思、希望、愿、行,如见成执,此等一切法是导于非可爱、非亲、不好、不利、苦。”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成见是无记。”

第九章 无系属论

今称无系属论。此处,得凡夫之定,可称“于诸欲而离贪”,然而不言“离见”,是故言“成见是系属”者,乃东山住部之邪执。

(自)成见是无系属耶?(他)然。(自)是道、果、涅槃、预流道、预流果、一来道、一来果、不还道、不还果、阿罗汉道、阿罗汉果、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支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成见是无系属。”耶?(自)然。(他)凡夫是应言:“于诸欲而离贪。”耶?(自)然。(他)应言:“离见。”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他)是故,成见是无系属。

[摄颂曰]:

 不善根于结续善根,

 善根于结续不善根,

 六处、六识身、

 圣色大种所造,

 随眠与缠为同

 [缠者]是心不相应,应界而附随,

 成见是无记,成见是无系属。

第十四品[终]

猜你喜欢
  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第四分之四)·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九·唐慧琳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四·佚名
  卷七十九·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宗教构成之原素·太虚
  卷第十二·李遵勖
  卷第四十六·佚名
  了本品第十四·佚名
  诣菩提场品第十九·佚名
  第九年海潮音继续出版之希望·太虚
  解脫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答 白 慧 问·太虚
  迷 悟 由 心·太虚
  楞严经卷第三文句·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解人颐 惊奇集·钱德苍

    题壁吟 有一士人,居山寺读书。午夜月明,有女叩门而入,强士通之,士坚执不从,至五更钟鸣而去。惟有壁间一吟云:“妾住小水边,君住青山下。青年不可再,日日坐成夜。只见船泊岸,不见岸泊船。岂能深谷里,风雨误芳年。薄情君抛弃

  • 第三折·佚名

    (李滚上,云)旗开云日晃金戈,避暑乘凉至黑河。北塞闲中行乐处,道遥马上玩沙陀。某乃大将李滚是也。我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昝雄,一个是史牙恰。今有一个小健儿狄青,押五百辆衣袄扛车,前往西延边赏军去。我差他两员大将,邀截了

  • 可知·戴望舒

    可知怎的旧时的欢乐到回忆都变作悲哀,在月暗灯昏时候重重地兜上心来,啊,我底欢爱!为了如今惟有愁和苦,朝朝的难遣难排,

  • 卷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初唐六 卢照邻【字昇之范阳人】 结客少年塲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玉劎浮云骑金鞭明月弓闘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

  • 刻太白山人漫藁题辞·孙一元

    刻太白山人漫藁题辞孙太初先生以超轶絶世之才游半天下卒卜居於吾湖考其年仅三十有七而当时之伟人杰士无不折节下先生若得交於先生为幸者没之日各分任其平生所属使无复有遗憾非有一段不朽者沁入人心奚以至於斯余生也晩

  • 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八·赵尔巽

      潘祖荫 李文田 孙诒经 夏同善 张家骧 张英麟 张仁黼 张亨嘉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大学士世恩孙。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迁侍读,入直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除大理寺少卿。左宗棠被劾,召对

  • ●卷一百六十一·徐梦莘

      炎兴下秩六十一。   起绍兴四年八月三日庚辰,尽九月十九日乙丑。   八月三日庚辰赵鼎为知枢密事川陕宣抚处置使。   赵鼎为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旧校云:宋史八月戍子改命赵鼎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   当时献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五·徐乾学

    宋纪五十五【起阏逢涒滩三月尽七月凡五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歴四年三月乙丑以殿中侍御史防稽王丝为荆湖南路体量安抚提举捉贼代张庚也 谏官欧阳修言江淮之民上被天灾下苦盗贼内应省司之重

  • 第三卷晋(一)·缪荃孙

    武帝太康元年四月甲申,诏赐孙皓爵归命侯。乙酉,大赦改元,大酺五日。遣使分往荆扬抚慰,吴牧守以下,皆不更易。除其苛政,悉从简易。琅邪王伷遣使送孙皓及其宗族诣洛阳。五月丁亥朔,皓至,与其太子瑾等泥头面缚,诣东阳门。诏遣谒者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十五·佚名

    德宗三阳城【昌黎 栁子厚 范祖禹】颜真卿【范祖禹 曾子固 六一 子由】段秀实【栁子厚】陆长源郑通诚【乐天 张唐英】高愍女【李翱】何蕃【昌黎】陆叅【李翱】总论德宗之政【范祖禹】阳城昌黎谏臣论曰或问谏议大

  • 谢岐传·姚思廉

    谢岐,会稽山陰人。其父谢达,为梁太学博士。谢岐少时机警,好学,梁世时就被称道。他任尚书金部郎、山陰县令。侯景之乱时,谢岐寄居东陽。侯景之乱平后,他投靠张彪。张彪所辖的吴郡和会稽,诸事一概委托谢岐办理。张彪每次征讨,总

  • 卷一百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羣祀考【下】直省专祀顺治三年勅封显佑通济之神【臣】等谨案会典载神谢姓名绪浙人行四读书金龙山明景泰间建庙沙湾盖崇祀已久至是加封庙祀宿迁从河臣请也其後南巡恒遣官致祭是年加运

  • 卷十一·胡士行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十一    宋 胡士行 撰周官第二十二        周书金縢幼年书也洛诰还政书也无逸立政敎戒书也周官亲政书也合而观可以见成王之本质与其昬明疑信之变讲贯启发之深与其知类通达离师傅

  • 第75章·老子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1)。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2)。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生之厚,是以轻死(3)。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4)。【题解】张松如说:“本章揭示了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

  • 第八节 论权利思想·梁启超

    人人对于人而有当尽之责任,人人对于我而有当尽之责任,对人而不尽责任者,谓之间接以害群,对我而不尽责任者,谓之直接以害群。何也?对人而不尽责任,譬之则杀人也;对我而不尽责任,譬之则自杀也。一人自杀,则群中少一人,举一群之人而

  • 菩萨善戒经 第七卷·佚名

    菩萨善戒经 第七卷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菩萨地助菩提数法余品第十九云何菩萨摩诃萨陀罗尼。陀罗尼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尼。三者辞陀罗尼。四者忍陀罗尼。法陀罗尼者菩萨心得忆念。以念力故得大

  • 损斋备忘录·梅纯

    明梅纯撰。此书分上下二卷,上卷分纪事、纂言、知人、格物四类,下卷分说诗、论文、补缺、拾遗、辨疑、刊误六类。其纪事条颇有参考价值。如详记明初随太祖朱元璋渡江者徐达、冯国用等十人之终始、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始

  • 仙传外科集验方·赵宜真

    仙传外科集验方,明初赵宜真编撰。焦竑《国史经籍志》着录作十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卷首有洪武戊午年(1378)赵宜真及吴有壬序文,谓此书原为杨清叟所述,后辗转授予赵宜真,赵临终时嘱其门徒刊印行世。全书分为十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