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二

門人真樸編次

奏對機緣

九月十七日至天津,天使入奏,上命備車馬迎師。二十二日午刻進萬善殿,駕隨到,召師進見,傳諭免禮賜坐。師云:「山林野逸,特蒙寵召,夙生何幸,得睹天顏。」

上慰勞畢,乃問師年臘,得法元由,師詳敘始末。復云:「老和尚最初開堂何處?」師云:「繼席天童。」上云:「同門昆季有幾何人?」師云:「十二位。」上云:「老和尚第幾?」師云:「忝居第八。」上復問同門名號,師一一宣畢。上問:「老和尚得法弟子幾人?」師云:「二十五人。」上問:「得法隨侍幾位?」師云:「六人。」上傳召隨侍進見,逐一問名畢,遂傳諭:「朕敦請老和尚遠來,本為弘揚佛法,況天氣嚴寒,且結冬制,俟春日還山何如?」師良久云:「遵旨。」即諭萬善、愍忠、廣濟三處結冬,仍諭:「上堂日命諸禪者進萬善殿裏聽法。」

次日辰時,上攜學士王熙、馮溥、曹本榮、狀元孫承恩、徐元文至方丈賜坐,上命學士問:「老和尚來自天童,如何是天童得力句?」師云:「奉皇上詔書,特特到此。」問:「如何是正法眼藏?」師豎拳云:「突出難辨。」又問:「如何是觀自在?」師鼓掌云:「還聞麼?」復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朱子云:『明,明之也。』如何是明之底道理?」師云:「問取朱文公去。」士皆無語,上發笑。

上問:「老和尚幾歲上參見天童先和尚?」師云:「三十一歲。」上云:「初參何人?」師云:「打初行腳,曾見黃檗無念和尚。」上云:「無念和尚誰之法嗣?」師云:「念師於七尖峰大休和尚言句下起疑得悟,實未見休也。」上云:「是甚言句?」師云:「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休云:『黃瓜茄子。』」上云:「老和尚因甚機緣悟道?」師云:「長疑產難因緣,後來有箇會處。」學士云:「大慧也從此打失布袋,者公案畢竟作麼生?」師云:「明破即不堪。」又問:「女子出定公案,請老和尚下一轉語。」師云:「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士云:「婆子請趙州轉藏經,只轉得半藏,那半藏作麼生轉?」師云:「學士起身禮拜皇上著。」又問:「發心參禪即是善,如何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既善惡都不思,當何處著力?」師云:「善惡總從心生,心若不生,善惡何著?」士沈吟,師震威一喝。上云:「纔涉思惟,總成意識邊事。」師云:「大哉,王言。」

上問:「如何是悟後底事?」師云:「待皇上悟後即知。」學士進云:「悟即不問。」師云:「問即不悟。」上首肯。

上問:「有禪師教人參『念佛底是誰?』作麼生參?」師云:「畢竟念佛底是誰?但恁麼看。」上提起案頭數珠,云:「和尚喚者箇作甚麼?」師云:「請陛下放下著。」上放下數珠,師云:「是甚麼?」上問:「參禪悟後,人還有喜怒哀樂也無?」師云:「逆之則怒,順之則歡。」上欣然。復云:「大都此事甚難。」師云:「也不難。不見龐公云:『難難,十石油麻樹上攤。』龐婆云:『易易,百艸頭上祖師意。』靈炤云:『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喫飯困來睡。』」上云:「卻是靈炤超過龐公?」師云:「非父不生其子。」

上問:「壽昌無明和尚、雲門湛然和尚,曾參見何人?果是真實悟道善知識麼?」師云:「二老悟不由師,特印心於曹洞宗人,而知真行卓無可遺議者。」即舉:「壽昌偈云:『冒雨衝風去,披星帶月歸,不知身是苦,唯慮行門虧。』至若湛師則雲流天空,事過即忘,尤稱無心道人。」上嘉羨不已。

復諭學士:「不須更問公案,但請老和尚開示做工夫。」士問:「做工夫只是多間斷。」師云:「間斷、不間斷不要管,若是怕間斷,即加一番隔礙,但遇事來即應,事後即單提正念。如王臨宇,秉靈鋒寶劍,凜凜神威,一切魔外誰敢近傍?做工夫須是恁麼始得。」士問:「做工夫還是看甚麼話頭?」師云:「話頭之說無有定法,但是去不得處便是話頭。古人於後學初機無處著力,不得已教他看一無意味話,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類,著令咬嚼不破,橫不得、豎不得。如一座鐵壁銀山頓在面前,孜孜沒沒,廢寢忘餐;有朝一日撞透銀山鐵壁,方是得力處。」士云:「如何得到廢寢忘餐底田地?」師云:「廢寢忘餐非是勉強,如學士有一急切事在心,不知不覺廢寢忘餐,蓋欲罷自不能耳。」又問:「世情濃厚,如何得輕去?」師云:「道念若重,則世念自輕。譬如秤物,一般頭重則尾輕,頭輕則尾重矣。」上笑云:「朕向亦曾如此過來,用心真切,則世緣不覺自輕。」士云:「我輩措大家多學文字,未免涉理障,恐難悟入。」師云:「即文字亦須有箇悟頭,方始超卓。如東坡是五祖戒後身,故下筆清空靈妙,但轉過頭來卻於己事生疏,然亦暫時岐路。」因舉:「溈山與寒拾相見機緣,拾云:『休休,他三生曾做國王來,一總忘卻了也。』古人多有隔陰之迷,唯皇上果位中人,雖現身為生民主,而念念不忘此事,誠過古人遠矣。」

上問:「有箇雪嶠和尚,聞渠真率不事事,末後示寂甚超脫,老和尚可知其人及曾親近否?」師云:「先法叔住開先時曾受西堂之職,及示寂雲門遺命主其後事。」乃述:「雪老人于丁亥年八月十九日示微疾,次日封鐘版,親書一紙示眾云:『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喫杯茶,坐脫去了。』至二十六日酉時果索茶飲,口唱雪華飛之句,奄然坐逝。然近代如林皋和尚之陞堂告眾、若菴和尚之預定逝期,其事詳載塔銘,皆忞所撰,則又不止一雪嶠老人也。」

上云:「學道須是恁麼方好?」師云:「此中亦有淆訛,如真點胸乃一代大知識,臨示寂展轉痛苦。侍者云:『和尚終日訶佛罵祖,而今卻恁般漏逗。』真云:『你作者般見解。』遂起身趺坐而逝。古來尊宿如此不一,儘有人不識修行、不聞佛法,也能預知時至,無疾而終。所以此事貴在眼明,眼若不明,即坐脫立亡未足多也。」上問:「先天童和尚示滅如何?」師云:「示現微疾,臨期按行工築,歸方丈,吉祥而逝。」上問:「有箇熊開元,曾見老和尚否?」師云:「曾見。」上云:「渠出家參禪有悟處麼?」師云:「覺得胸次未能灑然,但人品極是高卓,數為靈嵒分衛供眾。」上問:「靈嵒何人?」師云:「法姪弘儲漢月藏和尚之嗣。」

是日自辰至午,坐譚十餘刻方始回宮。

十月十五日,敘譚餘事,別記。

十月二十八日,敘譚餘事,別記。

十月二十九日,敘譚餘事,別記。

臘月十五日,敘譚餘事,別記。

庚子年正月初二日,敘譚餘事,別記。

正月初三日,敘譚餘事,別記。

正月十一日,敘譚餘事,別記。

三月十五日,駕至方丈,上云:「者幾日在宮中多看語錄,見有上堂、晚參、小參、示眾之不同,何也?」師云:「先德叢林,凡遇為國開堂及至節、元旦,皆陞座拈香祝聖,其餘三八朔朢垂示俱名上堂。所謂晚參者,古來學者朝參暮請,善知識亦為之暮而陞堂,即上堂之異名也。小參者,所謂家教是也,與示眾均名,隨宜開導。雖立名不同,要皆時時刻刻以此事提撕學者耳。」

上乃命學士王熙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師云:「有句無句且置,樹倒藤枯,畢竟何歸何處?」士云:「求老和尚分明開導。」師云:「事不如此。欲求老僧分明開導,即誤賺居士了也。」

上隨問:「『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如何是不傳底事?」師良久,問上云:「陛下會麼?」上云:「不會。」師云:「只者不會底是箇甚麼?是何境界?作何體段?皇上但恁麼翻覆自看,看來看去,忽若桶子底脫,自然了辦。」上云:「求老和尚更下一語看。」師云:「無毛鐵鷂過新羅。」

上又問:「如何做工夫始得與此事相應?」䒢溪進云:「皇上當謝絕諸緣,閉門靜坐,饑來喫飯,困來打眠,如大死人相似始得。」師云:「此語在我禪和家即得,皇上日應萬幾,若一日稍不勵精,則諸務叢脞矣。」上云:「畢竟如何用心即得?」師云:「先德有言:『但能於心無事、于事無心,則虛而靈、寂而妙。』皇上但遇大小事務,不妨隨時支應,事後返觀向來酬應底,畢竟從甚麼處起?從甚麼處滅?刻刻提撕,念念不舍,自然打成一片,事事無礙。」上云:「恐有間斷時如何?」師云:「參禪無別訣,只要生死切。皇上!果生死切時,如孝子器卻父母,即欲不哀痛不可得也。」上云:「生死心切,誠如老和尚所說,但見聞覺知昔人所訶,今欲用心參禪,未免落他見聞覺知。」師云:「譬如大火聚,觸之即燎人,然道火何曾燒卻口?不見古人道:『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箇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上云:「參禪悟道後還入輪迴麼?」師云:「唯悟明生死底人正可入他輪迴。譬如皇上尊居黃閣,忞與群臣何由得望恩光?皇上唯屈尊就卑,故忞等乃得共天語聞法要。所以八地菩薩當證真之後如夢斯覺,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即欲入般涅槃,十方諸佛同聲勸請:『善男子!爾雖證此法門,然而眾生沒在諸苦。我諸佛等不以證此便為究竟,不妨示如幻之法門、覺如夢之眾生。』從此起大功行,較前所修日劫相倍焉。」

上復問:「老莊悟處,與佛祖為同?為別?」師云:「此中大有淆訛,佛祖明心見性,老莊所說未免心外有法,所以古人判他為無因,濫同外道。」上云:「孔孟之學又且如何?」師云:「中庸說心性而歸之天命,與老莊所見大段皆同。然佛祖隨機示現,或為外道、或為天人。遠公有言:『諸王君子不知為誰?』如陛下身為帝王,乾乾留心此道,即不可以帝王定陛下品位也。非但帝王,即如來示現成佛,亦是脫珍御服、著敝垢衣,佛亦不住佛位也。」上歡然首肯。

師云:「忞望七之年,耳目昏重,不便常侍天顏,兼之近有執侍僧從天童來,言山中大眾望忞不回,俱有散去之意,恐叢林荒廢,乞皇上速賜還山。」上云:「趨風日久,得承謦欬,何忍遽令老和尚別去?」語畢潸然。師云:「忞受天恩,兼之皇情眷注,亦何忍遠離?但前所奏請皆萬不得已。」上云:「老和尚到處利生,京師禪道佛法寂然無聞者百有餘年,須得老和尚久久闡揚,始有向往之者。老和尚即不久留,亦須三年。」師云:「忞道德涼儉,曷能副上盛心?皇上以佛心天子徵書四出詔求四海知識,此風遍聞,天下億兆蒼生莫不知有參禪學道之事。皇上已為他下了般若種子,即不能當下行持,譬如丈夫食少金剛,要當穿皮而出,況般若正因乎?」上云:「朕亦不敢強留,違老和尚意,畢竟寬住幾時,得以時時請益可也。」是日自午至酉方始回宮。

三月十六日,敘譚餘事,別記。

三月二十三日,敘譚餘事,別記。

三月二十四日,敘譚餘事,別記。

四月初一日巳時,上攜兩學士至方丈,命學士王熙問:「如何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師云:「一字兩頭垂。」上問:「三教歸一,一歸何處?」師云:「大家在者裏。」學士復問:「善知識既是佛祖兒孫,因甚卻要殺佛殺祖?」師云:「有了你沒了我,有了我沒了你。」上以手指點云:「中庸道:『天命之謂性』,作麼生是性?」師云:「不離皇上舉手處。」復問:「僧問雪峰古澗寒泉話,與趙州所答為同?為別?」師云:「二俱作家,二俱瞎漢。」師因進云:「忞時常出醜上前,今日拈則公案,亦請皇上下語。」乃舉婆子燒菴因緣畢,遂云:「設抱定皇上云,正恁麼時如何?作麼生下一語,免得婆子趁出燒卻菴?」上云:「朕從來不曾留心,焉敢在老和尚面前指東道西?」師云:「乞皇上畢竟下一語。」上又推辭,師云:「皇上既下不得,決須發起勇猛心,著實參究,究到無可究處,忽然㘞地一聲,自然七通八達,得大自在。」

時上極為稱善,復敘餘事,及暮回宮,漏下三鼓,尤命內臣傳語抄錄婆子機緣,入宮詳加體究。

四月初六日,敘譚餘事,別記。

四月二十三日,敘譚餘事,別記。

四月二十九日,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初七日,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初八日,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初九日,從晨抵暮,二次至方丈,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十三日,從晨抵暮,二次至方丈,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十四日,從晨抵暮,二次至方丈,敘譚餘事,別記。

上一日問:「南泉斬貓,意旨如何?」師云:「直逼生蛇立化龍。」上云:「趙州當日頂艸鞋出去,南泉許為救得貓兒。若問老和尚,合作麼生下語?」師云:「老凍儂為他閒事長無明作麼?」

上一日手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拈起示師曰:「請老和尚下一轉語。」師云:「日輪正卓午。」

上一日問:「梁武帝見達磨,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磨云:『廓然無聖。』意旨如何?」師云:「綿包特石。」上云:「帝曰:『對朕者誰?』磨云:『不識。』又作磨生?」師云:「鐵裏泥團。」上云:「今問老和尚: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云:「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上云:「對朕者誰聻?」師云:「即日恭惟皇上聖躬萬福。」

上一日展視雪嶠老人真,其自贊有云:「者漢奇怪。」隨云:「請老和尚下語。」師云:「賣弄不少。」

上一日慨歎:「場屋中士子多有學寡而成名、才高而淹抑者,如新狀元徐元文業師尤侗,極善作文字,僅以鄉貢選推官,在九王攝政時,復為按臣參黜,豈非時命大謬之故耶?」師云:「忞聞之:君相能造命士之有才,患皇上不知耳。上既知矣,何難擢之高位?」上曰:「亦有此念。」因命侍臣取其文集來,內有「臨去秋波,那一轉時藝」,上與師,讀至篇末,云:「更請諸公下一轉語看。」上忽掩卷,曰:「請老和尚下。」師云:「不是山僧境界。」時昇首座在席,上曰:「天岸何如?」昇曰:「不風流處也風流。」上為大笑。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二

猜你喜欢
  致孙总司令书·太虚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朱棣
  第八品 波吒离村人品·佚名
  第一章 《玉历》之起源·佚名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二卷·佚名
  阿惟越致品第十五·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四·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十三(之上)(论本第五十一至五十二)·遁伦
  追悼熊秉三张仲仁两先生·太虚
  净土圣贤录目次·彭希涑
  明觉禅师瀑泉集卷第四·重显
  卷四十五·赜藏主
  卷第二十一·雷庵正受
  十住毗婆沙论 第三卷·佚名
  第十二 婆蹉种相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九出 行成·梁辰鱼

    【天下乐】〔净旦上〕满目西风木叶黄。秋来杀气遍林塘。〔旦〕试听刁斗疑淸漏。不似吴宫一夜长。〔相见介净〕美人。我自齐晋回来。正要朝欢暮乐。不料国破家亡。看起来。只因当初不听好人之言。今日致有如此。前日

  • 丁卯诗集卷下·许浑

    唐 许浑 撰近体诗五言律诗一百九十四首赠萧链师【并序】錬师贞元初自梨园选为内妓善舞柘枝宫中莫有伦比者宠锡甚厚及驾幸奉天以病不获随辇遂失所止洎复宫阙上颇怀其义【一作艺】求之浃日得于人间后闻神仙之事谓长生

  • 一星弱火·徐志摩

    我独坐在半山的石上,看前峰的白云蒸腾,一只不知名的小雀,嘲讽着我迷惘的神魂。白云一饼饼的飞升,化入了辽远的无垠;但在我逼仄的心头,啊,却凝敛着惨雾与愁云!皎洁的晨光已经透露,洗净了青屿似的前峰;像墓墟间的磷光惨淡,一星的微

  • 卷三十八·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十八萧德言萧德言字文行雍州长安人贞观中着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博涉经史晚尤笃志於学自昼逹夜略无休倦每开五经必束带盥濯危坐对之为春宫侍读拜秘书少监高宗以师傅恩

  • 卷三十八·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十八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诗六十三首 【起在儋耳洎元符三年庚辰复朝奉郎提举王局观北归抵英州作】 过於海舶得迈寄

  • 卷一百六 天聖六年(戊辰,1028)·李焘

      起仁宗天聖六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丁酉朔,馬軍副都指揮使、武昌節度使彭睿卒。上幸其第臨奠,輟一日朝,贈侍中,遣官監護葬事。法當得諡,其家避都省集官之費而固辭之。庚子,上謂輔臣曰:「大臣之喪,遣官監護葬事,蓋

  • 卷五十 咸平四年(辛丑,1001)·李焘

      起真宗咸平四年十一月盡是年閏十二月   十一月壬申,知階州竇玭獻白鷹,詔還之。   詔諸司非言要切事,無得升殿,當取旨者具狀以聞。時諸司事無巨細,悉升殿取旨,上以為臣僚自有職分,不當如是。會秘書丞孫冕上章極論其不

  • 卷之二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四百四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丁汝夔传·张廷玉

    丁汝夔,字大章,沾化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改为庶吉士。嘉靖年初期,授官礼部主事。因争辩“大礼”被杖拷打,调到吏部。累官山西左布政使,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历抚保定、应天。调入朝廷任右副都御史。因事调到湖

  • 梅思祖传·张廷玉

    梅思祖,夏邑人。当初为元义兵元帅,后投靠了刘福通。扩廓于是残酷地杀害了他的父亲。不久他背弃了刘福通归附张士诚,担任中书左丞,镇守淮安。徐达的军队打来,梅思祖迎降,并献上泗州。张士诚杀了他兄弟几人。太祖提拔梅思祖为

  • 卷六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六十三学校考【一】【臣】等谨按古昔圣王维世翼敎所以风示天下者莫不首重乎建学亲师故书曰降衷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又曰作之君作之师明乎民受中以生其能优柔循习相率而纳於轨物之内非敎化不为

  • 卷四十七·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四十七学五存养【持敬 静附】南轩张氏曰持敬乃是切要工夫然要将个敬来治心则不可葢主一之所谓敬敬是敬此也【只敬便在此】若谓敬为一物将一物治一物非惟无益而反有

  • 卷一·梁寅

    钦定四库全书 诗演义卷一 明 梁寅 撰 国风周南 国风者何也曰以其为侯国民间之歌谣诵之者足以使人感动如风之能动於物也始於周南召南何也曰周南召南风之正者也文王为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教化远及风俗丕变身修家齐国

  • 金光明经疏·吉藏

    沙门吉藏撰法身幽寂寿无长短。至人绝虑有感必通。大权方便任机应说。是以四佛现室宣常住之旨。菩萨感梦说忏悔之方。因兼二善总该万行。果升灵觉寿等虚空。所以十地遵修此理。四王叹护经德。依经讲说障难消散。托法愿

  • 卷第九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九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学支纳息第一之四彼后所引舍利子经亦不定遮一时生义。谓舍利子。善知入出觉支定心。于觉支定。随心所欲能自在住。此依时分说住觉支随意

  • 第三十一章 舍利奉安·佚名

    令舍利室之事业完毕,行伏敌者[比丘]众之集会,告此而言:(一)&ldquo;余令完毕舍利室之事业,明白奉安舍利。大德等!得舍利!&rdquo;(二)大王言此,由此入都,比丘众思料舍利将来之比丘,(三)名苏努陀罗住于普伽僧院而有六通之行者,已托舍利之将

  • 天台山记·徐灵府

    游记。原题方瀛等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徐灵府撰。徐灵府,字名征,自号默希子,钱塘(今杭州)人。唐道士。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岭。此书则成于宝历初年。《天台山记》古逸丛书本,共一卷。是作者在唐元和年间(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