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四

八十八祖传赞卷之四

匡庐憨山释 德清 述

秀水寓公 高承埏 补

嘉兴上士 钱应金 较

首山念禅师传

汝州首山省念禅师。莱州狄氏子。出家于本郡南禅寺授具。徧游丛席。常密诵法华经。众目为念法华。晚于风穴会下。充知客。一日侍立次。穴乃垂涕告之曰。不幸临济之道。至吾将坠于地矣。师曰。观此一众。岂无人耶。穴曰。聪明者多。见性者少。师曰。如某者如何。穴曰。吾虽望子之久。犹恐耽着此经。不能放下。师曰。此亦可在。愿闻其要。穴遂上堂。举世尊青莲花目。顾视大众。乃曰正当。恁么时。说个甚么。若道不说而说。又是埋没。先圣且道。说个甚么。师乃拂袖下去。穴掷下拄杖。归方丈。侍者随后请益曰。念法华因甚不祇对和尚。穴曰。念法华会也。次日师与真园头同问讯。穴问真曰。作么生是世尊不说说。真曰。鹁鸪树头鸣。穴曰。汝作许多痴福作么。又问师曰。汝作么生。师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穴谓真曰。何不看念法华下语。师受风穴印可。泯迹弢光。人莫知之。后开法于首山。大振临济之道。是为南岳下八世。赞曰。

七轴莲经持之已久  一言放下即知本有  不说之说举着便见  拂袖而行何等快便

永明寿禅师传

杭州慧日永明延寿智觉禅师。余杭王氏子。总角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六旬能诵。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吴越文穆王。知师慕道。乃从其志。遂礼龙册寺翠岩为师。执劳忘身从事。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寻往天台山。九旬习定。有鸟巢于衣褶中。既谒韶国师。一见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大兴佛事。初住雪窦。僧问。雪窦一径。如何履践。师曰。步步寒花结。言言彻底氷。师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宵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钱忠懿王。请开山灵隐。明年迁永明。众盈二千。居十五载。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人。放诸生类。不可称计。日作一百八件方便。行道余力。持法华经。计万三千部。着宗镜录百卷。诗偈赋凡千万言。海外高丽王。遣书。叙弟子礼。彼国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记。青原下十世。赞曰。

乘大愿轮出为法瑞  总持门开众行毕备  悬一心镜朗照万物  佛日中天无幽不烛

慈明圆禅师传

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全州李氏子。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闻汾阳道望。遂往而谒焉。阳顾而默器之。经二年。未许入室。每见必诟骂。或毁诋诸方。及有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己事未明。失出家之利。语未卒。阳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怒举杖逐之。师拟伸救。阳掩师口。乃大悟曰。是知临济道出常情。服役七载。辞去。依唐明嵩禅师。嵩谓师曰。杨大年内翰。知见高。入道稳实。子不可不见。师乃往见大年。机语相投。恨见之晚。年于朝中。见驸马都尉李遵勖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狮子。李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见柰何。年默然归。语师曰。李公佛法中人。闻道风远至。有愿见之心。政以法拘。于是师黎明谒李公。一见欣然相契。至是师与杨李二老。为法门称最密。及李公终。师为之临圹。仁宗闻而嘉之。有旨官舟赐归。师出世说法。后住石霜。师嗣汾阳昭。为南岳下十世。赞曰。

西河逆机见者不识  亲遭掩口鼻孔打失  其机迅发脱不可羁  明眼称之真狮子儿

天衣怀禅师传

越州天衣义怀禅师。永嘉乐清陈氏子。世以渔为业。母梦星殒于屋。乃孕。及产。尤多吉祥。儿时坐船尾。父得鱼。付师贯之。师即私投江中。父怒笞之。师恬然如故。有出世智。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后试经得度。初谒金銮善叶县省。皆蒙印可。后至姑苏。礼明觉于翠峰。觉问。汝名甚么。曰义怀。觉曰。何不名怀义。曰当时致得。觉曰。谁汝立名。曰受戒来。十年矣。觉曰。汝行脚费却多少草鞋。曰和尚莫瞒人好。觉曰。我也没量罪过。你也没量罪过。你作么生。师无语。觉打曰。脱空谩语汉出去。一日入室次。觉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师拟议。觉又打。如是者数四。寻为水头。因汲水。担折忽堕。大悟。作投机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觉闻。抚几称善。后七坐道场。化行海内。嗣法甚众。是为青原下十世。赞曰。

本性慈悲来酬夙帐  见了鱼儿随手便放  一出尘网遂登觉地  担折桶脱虚空粉碎

佛印元禅师传

佛印禅师。讳了元。字觉老。浮梁人。姓林氏。世业儒。师生二岁。琅琅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诵诗三千首。既长从师。受五经。通大义。因读楞严经。有省。尽弃所习。白父母求出家。礼宝积寺沙门日用。试法华得度。授具后游庐山。谒开先暹道者。暹自负为海上横行。俯视后进。师与问答捷给。乃称赏。遂为其嗣。谒圆通讷。讷曰。骨格已似雪窦。后来之俊也。留掌书记。江州承天虚席。讷荐元当选。时年二十八矣。自承天。迁淮之斗方。庐之开先归宗。润之金焦。江西之大仰云居。凡四十年间。德化缁素。缙绅之贤者。多与之游。东坡谪黄州。师居归宗。酬酢妙句。与云霞争丽矣。时李伯时为师写照。师曰。必为我作笑状。自为赞曰。李公天上石麒麟。传得云居道者真。不为拈花明大事。等闲开口笑何人。泥牛漫向风前齅。枯木无端雪里春。对现堂堂俱不识。太平时代自由身。元符元年正月四日。听客语有会心者。一笑而化。如所画状。赞曰。

文字习气生来漏逗  横口说禅不落窠臼  预画笑容不知何为  轩渠而化只这便是

黄龙南禅师传

隆兴府黄龙慧南禅师。信州张氏子。出家参方。依泐潭禅师。分座说法。名振诸方。后谒慈明。闻慈明贬剥诸方件件。数为邪解。师为之气索。遂造其室。明命掌书记。屡闻示不契。一日明问。赵州道。台山婆子。为我勘破了也。且道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师汗下。不能加答。次日又诣。明诟骂不已。师曰。骂岂慈悲法施耶。明曰。你作骂会那。师于言下大悟。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雠。呈慈明。明颔之。后开法于同安。机辩自在。室中尝问僧曰。人人有个生缘。上座生缘在甚么处。正当问答时。却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匠所得。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如此三十余年。衲子少有契其机者。谓之黄龙三关语。大振临济之道。是为南岳下十一世。赞曰。

西河狮子父子门风  倒握太阿谁敢当锋  师一撄之圣凡情尽  室中三关全提正令

杨岐会禅师传

袁州杨岐方会禅师。郡之宜春冷氏子。少警敏。及冠不事笔砚。系名征商课。最坐不职。乃宵遁。至瑞州九峰。恍若旧游。眷不忍去。遂落发。每阅经。心融神会。参叩慈明。自南源徙道吾石霜。师皆佐总院事。依之虽久。然未有省发。每咨参。明曰。库司事繁。且去。他日又问。明曰。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一日明适出。雨忽作。师侦之小径。既见。遂搊住曰。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明曰。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语未卒。师大悟。即拜于泥涂。问曰。狭路相逢时如何。明曰。你且亸避。我要那里去。师归。来日具威仪。诣方丈礼谢。明曰未在。自是明每山行。师辄瞰其出。虽晚必击鼓集众。明遽还怒曰。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师曰。汾阳晚参也。何谓非规绳乎。时时激扬宗旨。及明移兴化。师辞归九峰。后道俗迎居杨岐。大振慈明之道。是为南岳下十一世。赞曰。

荷担大法纲维丛林  狭路相逢一语见心  异时儿孙遍满天下  源远流长根深枝大

白云端禅师传

舒州白云守端禅师。衡州葛氏子。幼事翰墨。长依茶陵郁禅师披剃。往参杨岐。岐一日忽问。受业师为谁。师曰。茶陵郁和尚。岐曰。吾闻伊过桥遭颠有省。作偈甚奇。能记否。师诵曰。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朵朵。岐笑而趋起。师愕然。通夕不寐。黎明咨询之。适岁暮。岐曰。汝见昨日打殴傩者么。曰见。岐曰。汝一筹不及渠。师复骇曰。意旨如何。岐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师大悟。巾侍久之。辞游庐阜。圆通讷禅师。举住承天。声名藉甚。又逊居圆通。次徙法华龙门兴化海会。所至众如云集。随处上堂示众。机语超绝。是为南岳下十二世。赞曰。

久把明珠秘为奇货  及遇作家一笑便堕  看破笑处自亦绝倒  信手拈来无非是宝

五祖演禅师传

蕲州五祖法演禅师。绵州邓氏子。年三十五。始弃家祝发受具。往成都。习唯识百法论。因闻菩萨入见道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西天外道。尝难比丘曰。既不分能证所证。却以何为证。无能对者。后玄奘三藏。至彼救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乃通其难。师曰。冷暖则可知矣。作么生是自知的事。遂致疑。本讲师莫疏其问。但曰。汝欲明此。当往南方。扣传佛心宗者。师即负笈参方。每见尊宿。无不以此咨决。疑终不破。后谒浮山远禅师请益。远云。我有个譬喻说似你。你一似个三家村里卖柴汉子。把个匾担。向十字街头。立地问人。今日中书堂商量甚么事。师默计。若如此。大事故未在远。一日语师曰。吾老矣。恐虚度子光阴。可往依白云。此老必能了子大事。师辞。至白云。遂举僧问南泉摩尼珠话请益。云叱之。师领悟。献投机偈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云印可。后分座说法。晚居东山。为南岳下十三世。赞曰。

出门不利即撞担板  逢人便问祇好遮眼  幸遇作家一椎打破  掉转头来方知话堕

无准范禅师传

径山无准禅师讳师范。蜀之梓潼人。姓雍氏。出家授具。参学来杭州。见松源岳于灵隐。谒破庵先禅师于平江。一言之下。顿悟玄旨。出世明州清凉。移焦山。迁雪窦。召住育王。迁径山。召入对修政殿。赐金襕僧衣。又宣诏慈明殿。升高座说法。帝垂帘而听。赐号佛鉴禅师。赞曰。

一语投机十方通透  舌根雷奔衲僧云凑  两入内廷提挈万乘  不假他力全凭正令

四明法智知礼法师传

法智法师。讳知礼。字约言。四明金氏子。母李氏。乏嗣。父母祷于佛。梦神僧携童子遗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因有娠。暨生。神宇清粹。不与众伦。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遂舍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师。十五授具。专探律部。时宝云法师。专弘天台教观。师时年二十。往从之。始三日。首座谓之曰。法界次第。汝当奉行。师曰。何谓法界。座曰。大总相法门。圆融无碍者。是也。师曰。既圆融无碍。何有次第。座无对。居一月。自讲心经。听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梦。师跪于宝云之前。云以瓶水。注其口。自是圆顿之旨。一受即了。尝代宝云讲。云归寂。师复梦。贯宝云之首。擐于左臂而行。师自解曰。将作初表受习流通。次表操持种智之首。化行于世也。后受请出世。主乾符。后徙报恩院。大兴建。以为长讲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师精勤忏法。苦志操修。博学多闻。长于着述。善申诘难。天台一家教观。至宋久湮。先是宝云讲二十年。尤多异计。至师广设问难。发明一心三观之旨。故台宗以师为中兴焉。着作甚多。具载别录。赞曰。

台之一家远宗龙树  教观分明触者多悟  五百年来其维不张  实生吾师大振其纲

雪岩钦禅师传(补)

袁州仰山雪岩祖钦禅师。婺州人。五岁出家。十六为僧。十八至双林铁橛远公会下。初看无字。忽返观。念头起处。当下氷冷。澄湛不摇。过一日如弹指顷。都不闻钟鼓声。年十九挂搭灵隐。见处州来书记云。钦禅工夫。是死水不济事。动静二相。打作两橛。参禅须是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师便改看乾屎橛。却因昏散。不得顷刻洁净。移单过净慈。参天目礼。结甲坐禅。封被不卧。一日问修上座。即今昏散。打屏不去。修曰。你自不猛烈。须是尽浑身。并作一个话头。更讨甚昏散。师依此做工夫。顿觉身心两忘。三昼夜目不交睫。第三日午后。在三门下经行。修问。在此做甚么。曰办道。修曰。你唤甚么作道。不能对。转加迷闷。遂归堂坐禅。才上蒲团。面前豁然一开。如地陷一般。是时呈似人不得。便下单寻修。修见便云。且喜且喜。握手出门前柳堤上。行见万象森罗。向来厌弃之物。与无明烦恼。元都是妙明真性中流出。半月余动相不生。然于中夜睡着。又却打作两橛。凡古人公案。有义路者。则理会得。如银山铁壁者。却又不会。后见无准范公于径山。因铸钟令作疏语。师成偈曰。通身只是一张口。百炼炉中辊出来。断送夕阳归去后。又催明月上楼台。即俾居侍司。十年。然犹不得彻悟。因过浙东。天童育王两山住。一日在佛殿前行。忽然抬头。见一枝古栢触目省发。碍膺之物。扑然而散。自谓如暗室中出在白日之下。走一转相似。方始得见径山老人立地处。正好三十拄杖。由是声振丛林。出世潭州龙兴。迁湘西道林。处州南明佛日。台州仙居护圣。湖州光孝。迨居袁州之仰山。道遂大显。学者称仰峤再世云。上堂曰。个事本成现。觅则不可见。白圭本无瑕。琢磨乃成玷。执之以实法。空中生闪电。视之似等闲。脚下添红线。若是学道人。好好看方便。作么生。莫看仙人手中扇。普说曰。时不待人。转眼便是来生。何不趂身强力徤。打教彻去。讨教明白去。何幸又得在此名山大泽。神龙世界。祖师法窟安单。僧堂明净。粥饭精洁。汤火稳便。若不向这里打教彻。讨教明白去。是你自暴自弃。自甘陆沉。为下劣愚痴之汉。你若果是。茫无所知。何不博问先知。凡遇五参。见曲录床上老汉。横说竖说。何不历在耳根。反覆寻思。毕竟是个甚么道理。是为南岳下二十世。赞曰。

知见若存关棙犹隔  触破琉璃殿前古栢  借仰山座通杨岐脉  全提正令千妖丧魄

无用宽禅师传(补)

舒州太湖山无用宽禅师。得法金牛真。门庭严峻。先后主金牛离相寺。太平乳山。太湖梁山。净戒正觉诸大剎。俱有语录。行於世。一源宁求印可。方入户。师厉声叱出。宁作礼门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许入。师问曰。何处人。曰通州。师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师曰。不着漕道。曰请和尚道。师便喝。宁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日闻师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师便打。令造偈拈赵州。宁立成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象森罗齐乞命。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余剩。师嗒然一笑。复举证道偈。问曰。掣电飞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速道速道。宁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师振威一喝。宁曰。喝作么。师曰。东瓜山前吞扁担。捉住清风剥了皮。宁不觉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师曰。闭着口。宁侍左右三年。师以断崖义所赞己像。亲署一花。授之曰。逢龙即住。遇池便居。宁后建禹门兴化庵于龙池。实应其谶。宋学士濂云。无用其铁中之铮铮者与。是为南岳下二十世。赞曰。

好个阿师十分标格  门庭高峻言无枝叶  活剥了皮露出清风  且闭着口一线不通

高峰妙禅师传

天目高峰禅师。讳原妙。吴江人。姓徐氏。母周氏。梦僧乘舟投宿。而孕。生而喜趺坐。见僧入门。则爱恋欲从之游。十五恳请父母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剃发受具。二十入净慈。立三年死限学禅。父兄寻访。巍然不顾。后参雪岩钦禅师。方问讯。即打出闭却门。再往始得亲近。一日岩忽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声未绝。即打。如是者不知其几。后睹五祖演和尚真赞云。返复元来是这汉。忽然打破拖死尸之疑。及见岩。岩仍前问。师便喝。岩拈棒。师把住曰。今日打某甲不得。翌日岩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狗舐热油铛。自是机锋不让。一日岩问。正睡无梦时。主人公在甚么处。师无语。自是奋志入龙须。决要发明。越五年。因同宿推枕子。落地作声。廓然大悟。乃谓如远客还乡。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后入天目狮子岩。最险绝处。立死关。发长不剪。截瓮为铛。并日一食。晏如也。时岩住大仰。三唤不起。乃付麈拂印记。后出世。其道大振。遂有他方异域越重海踰万山而来者。赞曰。

雪岩之险壁立万仞  惟师登之得其捷径  死关之险又踰于岩  故望之者犹如登天

铁山琼禅师传(补)

南岳铁山琼禅师。十八出家。二十二剃发受具。先到石霜。记得祥庵主云。时时观见鼻头白。从此下工。便得清净。及见雪岩坐禅箴。始知工夫未当。乃往见雪岩于仰山。一依所示用工。一日忽觉。从头至足。如擘破髑髅相似。如万丈井底被提出。在空中相似。举似岩。岩曰。未在。更去做工夫。求得法语。末句云。绍隆佛祖向上事。脑后依然欠一槌。岩顺世。师以离岩太早。再谒蒙山。山问。参禅到甚么处。是毕工处。师罔然。山教做定力工夫。洗荡尘习。每遇入室下语。只道欠在。一日以定力挨拶。直造幽微。出定举似山。山问。那个是你本来面目。正欲下语。山便闭门。自此工夫日有妙处。但入室下语。犹道欠在。一日定中。忽触着欠字。身心豁然。如积雪卒然开霁。忍俊不禁。跳下单来。擒住山曰。我欠个甚么。山打三掌。师礼三拜。山曰。铁山这一着子几年。今日方了。后住南岳。道风大播。高丽国王。请为国师。声振海外。后复还石霜。嗣雪岩焉。千岩长公。跋师开示语曰。铁山和尚。一条硬脊骨。抝不折。亲承仰山慧朗老人之记。为高丽一国之师。登其门。升其堂。无虑亿万计。是为南岳下二十一世。赞曰。

髑髅触破再下一槌  本无欠少错过几回  熏天炙地海外网开  法无藏处万里归来

中峰本禅师传

天目中峰禅师。讳明本。号幻住。杭之钱塘人。俗姓孙。母李氏。梦无门开道者。打灯笼。至其家。翌日遂生。师神仪挺异。具大人相。才离襁褓。便跏趺坐。能言便歌赞梵呗。凡嬉戏。必为佛事。年十五。决志出家。遇僧招师。往参天目高峰和尚。峰孤峻严冷。不假人辞色。一见欢然。欲为祝发。师以父命未许。至年二十四。从高峰剃染。于狮子院授具。明年观流泉有省。诣峰求证。峰打趂出。既而民间讹传。官选童男女。师因问曰。忽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峰曰。我但度竹篦子与他。师于言下洞然。陆沉众中。人无知者。于是高峰书真赞。付之师曰。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独许不肖儿。得见半边鼻。且俾参徒诣师请益。众由此知归。及高峰将迁化。以大觉属师。师辞。推第一座主之。师自后往游皖山庐阜少林金陵。随处结幻住庵。学人丛聚。于仪真船居。朝廷闻师道风。赐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之号。一时王公驸马。莫不致礼。翰林承旨赵公孟俯。以师礼之。时问法要。有别传觉心。师说法无碍。有广录三十卷。行于世。赞曰。

天目窟中真狮子儿  爪牙才露百兽奔驰  孤风凛凛法海洋洋  是故我师称法中王

断崖义禅师传(补)

断崖了义禅师。湖州德清人。姓汤氏。生不茹荤。六岁始能言。但从其母。诵法华经。余懵无所知。年十七。闻禅者诵高峰上堂语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忽曰。此大善知识。必能为人拔钉去楔。愿见之。母张氏。俶装与行。见高峰于狮子岩之死关峰。令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因名之曰从一。他日闻峰举牛过窗棂话。师疑甚。一日过钵盂塘。见松上雪坠。有省。即呈颂曰。不问南北与东西。大地山河一片雪。声未绝。峰痛棒之。不觉坠身崖下。同学明通。驰救之。已出半山无所苦。曰我见钦公去也。通曰。莫负老汉棒。力挽之。乃自誓。七日不证则决去。遂壁立达旦。未及所期。忽大悟。驰至死关。呼曰。老和尚。今日瞒我不得也。呈颂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照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峰因上堂云。我布漫天大网。打凤罗龙。今日有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绝顶。扬声大叫。且道叫个甚么。举拂子云。大地山河一片雪。师便夺峰拂子。为众举扬。峰叹其俊快。改名曰了义。从此剃落。所至归重。师性严峻。或触其锋。则发言如奔雷。居不择地。而律范凛如氷雪。师子正宗等寺。屡请住持。俱不应。泰定三年。师寿七十。始狥众请。居一载。示众曰。不可起一念精进心。不可起一念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才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心腑。使尔颠狂。胡说乱道。永作魔家眷属。佛也难救。元统二年正月六日。诣法云塔西。指空地曰。此处更好立个无缝塔。其晚谓禅者曰。老僧明日天台去。禅者曰。某甲随师去。曰你走马也趂我不及。翌午跏趺而化。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九。藏全身于狮子岩后之云深庵。诏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是为南岳下二十二世。赞曰。

千崖坐断粉碎洪蒙  眼空四海鼻舌俱通  松上雪消崖边云堕  大地山河唤作甚么

绝学诚禅师传(补)

洪州般若寺绝学世诚禅师。大德间。铁牛持定。住灵云。唱雪岩之道。师为其上足。尝示众云。兄弟家。三年五年做工夫。无个入处。将从前话头抛却。不知行到中途而废。可惜前来许多心机。有志之士。看众中柴乾水便。僧堂温暖。发愿三年不出门。决定有个受用。有等才做工夫。心地清净。但见境物现前。便成四句。将谓是大了当人。口快舌便。悞了一生。三寸气消。将何保任。佛子若欲出离。参须真参。悟须实悟。后仰山古梅正友。请益求住。师曰。你去见无用中峰断崖三人了。却来与我同住。后梅到雪岩。阅法昌语录。至驱耕夺食。忽有彻处。便颂公案数则。寄呈师。师曰。此人得我第三番竹篦上气力。但欠脱壳在。越三年。梅因过堂。打动钵。始大悟。是为南岳下二十二世。赞曰。

据曲录床提长柄拂  用铁牛机碎千圣骨  亦名瞎秃亦名古佛  千岩道破是第二月

千岩长禅师传

千岩禅师。讳元长。字无明。千岩别号也。越之萧山黄氏子。父九鼎。母何氏。晚而生师。七岁从外传。诸书经目辄成诵。师之诸父昙芳为僧。欲乞为嗣。从之。十九剃染。受具干律师。知为法器。一日从饭僧于丞相府。时中峰在座。遥见师。即呼问曰。汝日用何如。师曰。唯念佛耳。峰曰。佛今何在。师方拟议。峰厉声叱之。师遂胡跪作礼。求示法要。峰以狗子无佛性话授之。师从此参究。危坐胁不至席者三年。因闻鹊声有省。亟见峰。具陈所悟。峰复斥之。师愤然来归。一夜将寂。忽鼠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大悟。觉身跃起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浮游玄间。上天下地。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复往质于峰。峰问曰。赵州何故云无。师曰。鼠食猫饭。峰曰未也。师曰。饭器破矣。峰曰。破后云何。师曰。筑碎方甓。峰乃微笑。嘱曰。汝宜善自护持。栖遁岩穴。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师既受嘱。乃隐天龙。耽悦禅味。后声光日显。笑隐欣公力荐之。诸山争相劝请。后至乌龙山。有终焉之志。寻建剎开化。学者辐凑。大振天目之道。有语录。行于世。赞曰。

问佛何在寻之不见  鼠翻猫器忽然出现  跃身如空应声若响  不是这番几沈妄想

无一全禅师传(补)

无一全禅师。元延佑间。遁迹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洞左实相寺。同时有一源宁居之。人谓广德二甘露门。宋学士濂每称焉。一源者。无用宽法嗣。即龙池禹门开山禅师也。师嗣法未详。昔应庵华为大慧杲法门犹子。世称其居处。谓二甘露门。以此类推。师当为临济宗。又尝见千岩长公。有辞石溪请偈曰。出世宗师万万千。只余迦叶守枯禅。老僧若也随流去。孤负山居三十年。又送全上人偈曰。全然不识自观音。访我伏龙山更深。四月初头三月尽。黄莺啼过绿杨阴。意者是其人耶。赞曰。

无一一源是二是一  钵[金*两]悉称声名洋溢  名可得着语不得闻  我思高致溪月石云

本空照禅师传(补)

本空禅师。氏里嗣法未详。师显圆融广大法门。尝于石溪。建松云阁。绘三教圣贤像。悉藏其书于中。或谓辨魔拣异。宗门眼目。秤觔定两。向上钳锤。岂可雷同。事须甄别。师曰会么。瓶盘钗钏一金。毒药醍醐一味。千岩长公称师。为巨灵劈大华之手。芥子纳须弥之机。又有答师二偈曰。懊悔当初入此门。至今无物献家尊。伯劳破镜浑相似。翻笑飞蝗多子孙。雷声未歇电光随。雪片飞空几个知。凛凛吹毛全杀活。太平寰宇斩顽痴。亦可知其人矣。赞曰。

松云万朵溪山盘盘  松风一曲溪月团团  氷崖笋出炎天雪寒  我之知师有友千岩

大满大禅师传(补)

大满大禅师。未详何许人。大满为五祖。赐谥不闻有二。按裕州妙觉寺。在七峰山前。一名上古寺。寺后为妙觉院。元颐庵和尚居之。初礼本院温山主为师。其后任庆寿居大剎。至元十年。赐号佛日满大禅师。十九年正月圆寂。一云。赐号佛日大满大禅师。未知即其人否也。千岩长公有送满禅人偈。又有示庆云满长老偈。抑或以满为名者欤。赞曰。

彼何人斯藏头露尾  是耶非耶为彼为此  先有五祖后有颐庵  本来面目劈破老憨

季潭泐禅师传(补)

径山宗泐禅师。字季潭。别号全室。台州临海人。俗姓周氏。生始能坐辄跏趺。八岁从天竺笑隐欣公学佛。十四剃度。二十受具。从隐开山于龙翔。寓意词章。尤精古隶。隐问。国师三唤。侍者三应。於意云何。师曰。何得刲肉作疮。隐曰。将谓汝奇特。今故无所得也。师一喝。隐拟拈棒。师拂袖出。后乃得隐心印已。而上径山。掌元叟端公记室。出世泾县水西寺。大明洪武元年四月。迁中竺。入寺上堂曰。金刚王剑横挥。千妖屏迹。烁迦罗眼洞照。万物潜形。到此卷舒在己。杀活临时。直得千岁岩伸腰[跳-兆+孛]跳。钱塘水东决逆流。诸人还知有也无。遂竖拂子云。庭前石笋抽条也。曾见高枝宿凤凰。四年正月。住径山。次五十五代。太祖高皇帝召西白金公。问鬼神事。诏举高行沙门。师居其首。五年建普度大会于锺山太平兴国寺。命师说法。超度迷溺。上临筵叹美。命住持天界寺。屡驾临幸召对内庭。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至百四十五首。又命制赞佛乐章。既成。御署曲名。曰善世。曰昭信。曰延慈。曰法喜。曰禅悦。曰徧应。曰妙济。曰善应。凡八章。勅太尝谐协歌舞之节。用之着为定制。十年冬。诏师与太璞玘公。注心经金刚楞伽三经。行世。十二年。上以佛书有遗佚。命领徒三十余人。往西域求之。十五年。得庄严宝王文殊等经还朝。开僧录司。授右街善世。掌天下僧教。命蓄发授以儒职。师姑奉命。至发长。上召而官之。师恳辞求免。愿终释门。上乃嘉叹从之。赐师免官说。后以长官奏事获谴。往凤阳槎丫峰。建寺。三年讫工。天界寺火。以兴复为己任。奏重建于聚宝门外。二十三年。诏再住天界。二十四年。复领右街善世。居无何。奉旨逸老。归槎峰。上曰。寂寞观明月。逍遥对白云。汝其往哉。乃渡江至江浦石佛寺。示微疾。九月初十日。晨起谓众曰。人之生灭。如海一沤。沤生沤灭。复归于水。何处非寂灭地也。言讫。唤侍者曰。这个聻。侍者茫然。师曰苦。遂寂。世寿七十四。夏六十。茶毗。牙齿数珠不坏。得舍利三十颗。建塔天界。附笑隐塔右。宋学士濂赞师像曰。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证大智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三玄于弹指。合千经万论于一门。真实录也。有全室外集十卷。行世。是为南岳下二十一世。赞曰。

龙飞九五法运更新  如云之从作国上珍  终不受官天语益亲  末后倾出谁赓其音

金碧峰禅师传

寂照圆明禅师。讳宝金。号璧峰。乾州永寿人。姓石氏。父母俱崇善。时有沙门。以观音像。授其母张氏。嘱曰。谨事之。当生智慧之男。未几果生师。白光烨烨照室。幼多疾。父母疑之曰。此儿宜师释氏耶。年六岁。遂舍依云寂温法师。为弟子。及长受具。徧诣讲肆。穷性相之旨。久之曰。是可以了生死耶。遂弃去。时如海真禅师。开法于蜀。师往诣。示以道要。师大起疑情。久之有悟。呈真。真大斥之曰。必使心思路绝。大法可明。师益加精进。三年胁不至席。一日闻伐木声。汗下如雨。急往求证于真。真犹诘十数遍。一一无滞。乃印可之。后至五台秘魔崖。知为前身住处。遂栖止。久之声光日露。四方闻而至者。将集千人。师不拒也。至正间。顺帝遣使。诏至京。甚敬之。命住海印寺。力以疾辞。赐寂照圆明之号。大明太祖。即位燕都。手诏师。师应天时。见上于内殿。问佛法大意。上设普济会于钟山。选高行僧十人。莅其事。师偕楚石琦与焉。宠赉甚渥。未几示微疾而化。茶毗获五色舍利。齿舌数珠皆不坏。赞曰。

世道交兴真人应运  云龙风虎莫之能禁  真金出矿古镜生光  精明既发照用无方

松隐然禅师传(补)

松隐德然禅师。字唯庵。松江华亭人。姓张氏。少从无用贵公祝发。历抵诸方。未有所契。参千岩长公于金华圣寿。禅师闻其提唱。豁然有所悟入。举目之顷。日月星辰。风霆雨露。飞潜动蛰。皆演如来大乘妙法。于是遂传其道。尝谒石室珙于霞雾山。室曰。子去我而求憩息之所。其必松江乎。书松隐二字授之以行。师如其言。至华亭郭汇之阳止焉。结茅曰松隐庵。千岩题顶相。示师曰。德兮无德。然兮不然。僧来便棒。佛来便拳。慈悲没些子。毒害有万千。道非道禅非禅。我住松庵汝松隐要悟更参三十年。岩没。遂主其席。声光耸起。刺血写经。天花毿毿满庭云。洪武四年。师念西天目狮子正宗寺。为高峰中峰道场。元季兵毁。僧徒亡逸。乃寻故址居之。开山说法。尽复前规。信向者益众。宋学士濂尝曰。唯庵真有道之士也。又跋其船居诗曰。唯庵之诗。托物为喻。无非发明宗门心要。有益学者。其推重如此。是为南岳下二十四世。赞曰。

面冷如霜口甜如蜜  一味虚头全无真实  佛法不会世法不通  卖了明月买得清风

八十八祖传赞卷之四(终)

猜你喜欢
  恭告全国僧界文·太虚
  我之佛教观·太虚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佚名
  鸟闻比丘说法生天缘品第六十九·佚名
  卷第十二·箬庵通问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七·宗晓
  卷第四十三·德清
  授决品第七·佚名
  第三卷·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知礼
  佛说放钵经·佚名
  卷之三十二·纪荫
  法华灵验传卷上·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一·佚名
  释氏要览卷下·道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贻册·李渔

      〖青玉案〗(生、旦冠服,净扮院子,副净扮丫鬟随上)(生)仙舟喜到回生处,罾共网,皆恩具。(旦)不但渔翁称旧主,山曾相共,水曾相与。(合)喜得重遭遇。  (生)一路行来,已到严陵地界。前面山坡之上,有两个人影,只怕就是莫公夫妇,也未可知。

  • 毛滂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毛滂(1060—1124?)字泽民,江山(今属浙江)人。元祐中,苏轼守杭,毛滂为法曹,颇受器重。元符初,知武康县,改建官舍“尽心堂”,易名“东堂”,狱讼之暇,觞咏自娱其间,因以为号。历官祠部员外郎。政和元年(1111)罢官归里,寄迹仙居寺

  • 第二十六出 五娘刺绣·佚名

    (贴上)捧卜绣箧出绣房,金刀金剪尽成双。画花粉笔尽都有,五色线绒绿间红。【销金帐】安排绣床闺房东,挂起罗帐瑙(脑)麝香。针线箱、绣箧,益春常捧。内有五色绒线绿间红,铜箱交剪对金针。伊人琴棋书画尽都晓通。那

  • 卷一百七十四·志第一百二十七·食货上二等·脱脱

        ◎食货上二   方田 神宗患田赋不均,熙宁五年,重修定方田法,诏司农以《均税条约并式》颁之天下。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县委令、佐分地计量,随陂原平泽而定其地,因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二十、有人诬蔑你的父亲有·雍正

      二十、有人诬蔑你的父亲有盗窃的劣迹,母亲有氵㸒乱的行为,你能不加审查便将父母唾骂一番,甚至著书立说到处宣扬吗?  【原文】  奉旨讯问曾静:你看了山西巡抚石麟奏折,供称“君臣一伦,情同父子,四海未尝有异,湖南民习浇

  •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三。·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四三卷列传三金庾信零零列传第三。[&庾信{金庾信}]下。四三卷列传三金庾信零一○[麟德

  • 张知白传·脱脱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年酷爱学习,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河阳节度判官。咸平年间(998~1003)上疏奏对,言说当今最要紧的事情,真宗感到十分奇异,奉召应试舍人院,代理右正言。敬献《凤..箴》,出知剑州。过了一年,奉召考试中书,

  • 谕旨·佚名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六月初一日,大学士忠勇公臣傅恒奉上谕:『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着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猺黎獞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各该督、抚于

  • 卷七上·沈枢

    <史部,史钞类,通监总类>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七上     宋 沈枢 撰宰相门 李克答魏文侯置相之问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戚臣在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 洪武四年秋七月辛亥朔,《存心录》成。上览之,谓诸儒臣曰:“朕观历代贤君事神之道,罔不祗肃,故百灵效祉,休徵类应,及乎衰世之君,罔知攸敬,违天慢神,非惟感召灾谴,而国之祸乱亦由是而致。朕为惧,每临

  • 论语点睛补注下·智旭

    古吴蕅益道人智旭述阳复子江谦补注【先进第十一】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的确有野人气象。后进的确是君子气象。但君子的确不如野人。故评论须如此。用之须如彼。【

  • 卷四上·王应电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传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传卷四上    明 王应电 撰夏官上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书周官曰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太宰政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此卷首悔衆教罪之餘〉·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行遍住者見有客苾芻來不爲告白.其事如何。佛言.若有客來 應須告白。時彼苾芻見有客來未解衣鉢遂便前作白言.具夀我苾芻某甲故泄精犯 僧伽伐尸沙罪如前廣說餘爾許日在

  • 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太虚

    闻道阶法师言:梅撷云君常举问曰:谛中之灭谛,是对治烦恼所得之择灭果,道谛则正是能对治烦恼者,何以灭道二谛亦有十使诸烦恼,依以发生?予意此正古今人学佛法而转生诸烦恼病之理由也。夫佛法岂非能对治烦恼及解脱烦恼者乎?学之者

  •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深功德品第十七尔时须菩提白佛言:&ldquo;希有,世尊!是阿毗跋致菩萨,成就大功德。世尊能说阿毗跋致菩萨,恒河沙等相貌。说是相貌,则是说深般若波罗蜜相。&rdquo;佛言:&ldquo;善哉,善哉!须菩提!汝能示诸

  • 法镜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骑都尉安玄译闻如是。一时众祐。游于闻物国胜氏之树给孤独聚园。与大众除馑千二百五十人俱。及五百开士。慈氏。敬首。始弃。窥音。开士之上首者也。彼时若干百众。围累侧塞。众祐而为说经。尔时闻物城中有

  • 大般涅槃经 第五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五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四相品之余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义不然。何以故。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有密藏。譬如幻主机关木人。人虽睹见屈伸俯仰。莫知其

  • 一个情妇的日记·庐隐

    茅盾曾说,读庐隐的作品,“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悲哀是庐隐一些重要作品的主旋律,它在庐隐小说中的位置,恰如母爱在冰心作品中的位置一样。庐隐小说里的女人,仿佛正是我们今生的前世。庐隐在《一个情妇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