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放钵经

安公云元阙译人今附西晋录

佛在舍卫祇洹精舍。时与诸菩萨。无央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王释梵。及阿须伦鬼神龙。诸人非人。无央数悉会坐。佛说菩萨法无央劫勤苦泥犁。禽兽薜荔。一切忧劳。十方布施。金银珍宝车马奴婢。及妻子头目肌肉。皆不爱惜。用施十方人。勤苦故。时忉利天上二百天子前世作菩萨道未坚。在佛所闻求道勤苦。皆念道剧难得。心便转求罗汉辟支佛道。佛知是诸天子意欲转。便化作一人。端正无比。令持百味饭至佛所。前长跪叉手作礼白佛言。愿佛哀我受此饭。佛便受之。坐中有菩萨在佛前坐。字文殊师利。白佛言。当念故恩。座中诸菩萨。悉闻展转相问。文殊师利。前世有何等恩。施于佛而复欲得佛饭。佛即舍钵于地。便下入地中。乃至赖毗罗耶佛刹。刹名波陀沙。钵悬止空中现。彼刹中诸菩萨见之。起前长跪白佛。是悬钵从何所来。亦不堕地。彼佛言。且待须臾。当见菩萨威神变化。尔时释迦文佛告摩诃目揵连。行求索钵。摩诃目揵连即入八千三昧。遍入八千佛刹视不见。即还白佛言。求索钵了不知处。佛告舍利弗。汝复行求索。舍利弗入万三昧。下行过万佛刹求钵不得。即还白佛言。我下行过万佛刹求钵了不见。佛复令摩诃迦叶行求索钵。摩诃迦叶便入万二千三昧。复下过万二千佛刹。求索钵不得。还白佛言。我求索钵了不见。舍利弗白弥勒菩萨言。仁者。高才功德已满智慧备足次当来佛。当知钵处弥勒菩萨语舍利弗言。我虽次当来佛功德成满其行具足。不知文殊师利菩萨。譬如十方恒边沙佛刹。满中万物草木。及尔所菩萨。不能知佛一步之中所念何等。文殊师利菩萨知深三昧。独文殊师利菩萨。能知佛钵处。舍利弗即起前至佛所。长跪叉手白佛。愿令文殊师利菩萨行求索钵。佛语文殊师利。汝行求钵来。文殊自念。舍利弗当不起于坐而致钵来。即入三昧。譬如日出光明无所不照。菩萨入三昧者。十方无所不至。文殊内手从袈裟里下探过十佛刹。手指诸节其一节放千万光明出。一光明端各有一莲花。莲花上有一菩萨坐皆如文殊。其下刹有佛莲花上菩萨者。皆持释迦文佛声谢诸佛。复持文殊声遥为诸佛作礼。如文殊手。逮至赖毗罗耶佛刹。刹中诸菩萨白佛言。是手何等。亦不见边。亦不见际。赖毗罗耶佛语诸菩萨言。上无数佛刹。刹名沙诃楼陀。佛字释迦文。前有坐菩萨字文殊。最尊光明智慧难可当。作变化如是。诸菩萨白佛言。今我等欲共得见释迦文佛及文殊。赖毗罗耶佛。即放额上千亿光明出。照中央无数佛刹。一至释迦刹。诸菩萨问佛。今有是大火光烟出。须臾顷便火出。是火泥犁火耶。佛言。莫作是语。是非泥犁火。释迦刹名沙诃楼陀。是中火也。诸菩萨问佛言。是沙诃楼陀刹者。何因名沙诃楼陀。有是火。佛语诸菩萨。沙诃楼陀刹者。杂恶三毒淫侄嗔怒愚痴。诸菩萨白佛言。沙诃楼陀刹中诸菩萨。忍辱不嗔怒者作是为可。佛语诸菩萨。释迦刹中人。骂詈菩萨轻是挝捶者。菩萨忍辱终不加嗔怒。慈哀十方人欲令度脱。皆是菩萨威神所加。菩萨忍辱之恩。故名沙诃楼陀。诸菩萨白佛言。我等闻是大欢喜。得不生释迦刹弊人之处。赖毗罗耶佛告诸菩萨。莫说是语不可。沙诃楼陀刹中诸菩萨意。佛言。我为汝曹说。东方佛字头意。刹名诃波离摩坻陀惹。头意佛刹中菩萨。行六度悉具足。不如沙诃楼陀刹中菩萨行六度一日一夜。念十方勤苦皆使度脱。何以故。沙诃楼陀刹中作行勤苦。譬如一佛刹坏败时火烧其刹。有人著新衣从东方来入火中。从火中至西方。其身出不烧是难不。诸菩萨言。甚难天中天。佛言。沙诃楼陀刹中菩萨。一日一夜所行。骂詈轻易之。菩萨忍辱终不嗔怒。譬如是人行火中。身不烧之难。尚不及是菩萨。若百倍千倍万倍亿倍。诸菩萨等二万人前白佛。愿欲上至沙诃楼陀刹。供养释迦文佛。及文殊师利菩萨等。赖毗罗耶佛语诸菩萨。若欲至沙诃楼陀刹者先治汝意。譬如地得香花好物不喜。得屎尿涕唾脓血恶露亦不嗔。佛言。我何因为若曹说是语。释迦文佛刹中有菩萨。先世多供养诸佛者。人有急性者。意善之事但口教急用。今世恶故。诸菩萨白佛言。沙诃楼陀刹诸菩萨。先世多供养诸佛求道大久。何缘生沙诃楼陀弊恶人处。佛告诸菩萨。有二因缘。今世生沙诃楼陀刹。本前世与释迦文佛。俱行索佛故世世相随。复有菩萨。宿命有恶不尽故生彼恶世。诸菩萨白佛。今是诸菩萨。生沙诃楼陀刹。何因缘得除宿命之恶。佛言。善男子善女人。生沙诃楼陀刹。索菩萨道。生贫家舍。用是故除宿命恶。又多病者复除宿命之恶。又遭遇父母兄弟妻子病瘦死亡忧愁感伤。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又遭逢县官恐怖弃捐父母家室财产亡逃忧愁。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有一旦失财业穷厄。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在恶国中生。本为他国所攻败坏。奔走愁忧无聊。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生弊恶人中贫贱面目丑陋。形癃盲聋不属逮人。父母兄弟妻子宗亲皆共憎之。是人愁忧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闻有善道欢喜。欲索明师教告经道开心从受。不得明师便愁忧。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复遥闻远方有师高明智慧通达。欲往从受经学。身体病瘦手足拘挛不可动摇。钱用乏少又无伴侣便不可行。念之愁忧。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有人行求善师。欲从学受经。道师大明达皆知道要。弟子愚痴无慧意不开解。便自愁忧。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有善师欲教弟子世间之事开语经道。弟子愚痴不能忍辱。便弃捐师去。后归念师法戒大欢喜意悔愁忧。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有求菩萨道者。卧出梦中见怨家持刀兵追逐怖恐梦中恐懅复除宿命之恶。若有菩萨道家善男子善女人宿命殃恶未尽。死当入泥犁中勤苦一劫。得善师教悔过一日一夜者。头痛身热诸病悉除尽。不复入泥犁中。赖毗罗耶佛语适竟。文殊师利下手探钵。赖毗罗耶佛刹。及中央无央数佛刹。上至释迦文佛刹皆大震动。一切人皆令惊怖。舍利弗起前。长跪叉手白佛言。今以何因缘震动如是。莫不惊恐者。佛语舍利弗。今是地震动者。文殊师利探钵。是故震动。舍利弗问佛言。钵在何所止。佛言。钵乃在下。过无数佛刹有佛。字赖毗罗耶。其刹名波陀沙。钵止是中。舍利弗白佛言。今诸菩萨阿罗汉。及诸天人阿须伦鬼神龙。欲见下方赖毗罗耶佛刹及中央诸佛刹。欲见文殊师利变化取钵。时佛便放足下百亿光明。悉照十方无数诸佛刹土。如是悉遍见赖毗罗耶佛刹诸菩萨。见文殊师利变化取钵。时诸菩萨天人阿须伦鬼神龙皆大欢喜。诸阿罗汉皆大愁毒泪出。各自言。菩萨尚能变化。在所作为乃尔。何况佛威神光明难可当。我等宁入泥犁中百劫。后出闻菩萨法便奉行。何忧不得我愿。赖毗罗耶佛刹中诸菩萨。及中央诸佛刹土菩萨无央数。皆来上至释迦文佛所。诸菩萨各自念言。到释迦文佛所供养。中有菩萨散花覆一佛刹。有菩萨散香。有菩萨散天衣。有菩萨散金银珍宝。有菩萨作音乐声。一佛刹中如是诸菩萨。皆前持头面著地。为佛作礼已却坐。文殊师利菩萨。探钵来出坐中。诸菩萨阿罗汉诸天人阿须伦鬼神龙莫不欢喜。舍利弗起前长跪叉手白佛言。文殊师利有何等恩施与佛。今何因缘。言当念故恩。佛语舍利弗。乃前世无数劫。时有佛字罗陀那只。有六万比丘阿罗汉。七亿二千万人诸菩萨中有一菩萨。字惹那罗耶。朝起入城分卫得满钵。来还从街上行。有一乳母抱长者子。字惟摩罗波休。息沙门持钵便下。乳母抱趣沙门所。沙门以石蜜饼授与小儿。小儿啖之大美。便随沙门去。乳母逐护之。小儿啖尽。尽便还故。意欲还去沙门复取饼授之。儿啖饼逐随沙门出城到佛所。见佛端正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视之无厌。见诸菩萨比丘大欢喜。沙门便教小儿澡手漱口。便持钵饼与小儿令饭佛。汝今得安隐后得其福。小儿取授钵饼。持至佛前。以手接饼著佛钵中。复过与诸菩萨比丘僧。皆悉满足食饱饼钵如故。如是饭佛菩萨及比丘僧七日。小儿大欢喜。自说我日持一饼饭佛菩萨及比丘僧。七日饭满我必得福。因是一功德得佛。佛语诸菩萨阿罗汉言。此是本时恩也。惹那罗耶菩萨。今文殊是也。时小儿维摩罗波休者。我身是也。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佛说是经时。忉利天上二百菩萨自念。佛本文殊所教化。令作功德成佛。文殊何以故。在佛前不成佛耶。佛言。文殊深入善权广化众生故未取道。佛告诸菩萨及比丘四众。前二百天人菩萨欲悔取二乘者。见文殊变化吾应报恩。今皆更发无上心修菩萨道。后世皆当作佛。佛说经已。诸菩萨比丘僧。诸天人阿须伦鬼神龙。皆大欢喜起为佛作礼。

佛说放钵经

猜你喜欢
  卷之十四·铁壁慧机
  卷第三十五·元来
  四分律卷第三十一(二分之十)·佚名
  序·佚名
  卷四·赞宁
  卷五百三十九·佚名
  天心月圆·李叔同
  卷第三十一(调字号)·朱时恩
  佛说无量寿大智陀罗尼·佚名
  卷第六·佚名
  集文字禅序·蕰上
  与 止 安 书·太虚
  世俗品法句经第二十一(十有四章)·佚名
  卷八·佚名
  卷第三十七·白岩净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四集卷五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四古今体六十六首【戊戌十】大政殿六韵一殿正中据十亭左右分【大政殿前建亭左右各五居首者为宗室王贝勒议政所其八则八旗大臣议政之处】同心筹上下合志立功勲辛苦缅相共规模迥不羣世臣胥

  • 卷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三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唐【七言古诗】寓言            寒山子有人兮山陉云卷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心惆怅兮犹疑蹇独立兮忠贞挽匾担山晓了禅师      澄忽雷师住世兮曹

  • 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张廷玉

        ◎文苑四   ○李维桢 徐渭 王穉登 瞿九思唐时升 焦竑 董其昌 袁宏道王惟俭 曹学佺王志坚 艾南英 张溥   李维桢,字本宁,京山人。父裕,福建布政使。维桢举隆庆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时,《穆宗实

  • 卷第一百三十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齐纪一〔起屠维协洽(己未),尽昭阳大渊献(癸亥),凡

  • 一四三 顺天时报·周作人

    凡是不曾于民国早年在北京住过些时候的人,决不会想像到日本人在中国所办的汉字新闻是怎么岂有此理的可气。本来中国的报纸最初都是外国人办的,如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都是如此,但那是外国商人主意为的赚钱,不像日本

  • 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范晔

    (夫余国、高句骊、北沃沮、南沃沮、女儿国、倭国、州胡国、倭奴国等)《王制》说:“东方称为夷。”夷是根的意思,是说上天仁爱并且爱惜生灵,万物顶着泥土长出地面。所以东方的人生性柔顺,容易用道义驾驭,以至于有君子国、不死

  • 李义府传·欧阳修

    李义府,瀛州饶阳人,其祖父曾任射洪丞,因而客居永泰。贞观年间,李大亮巡察剑南,上表称李义府有才,对策时中选,补为门下省典仪。刘洎、马周也推荐他,太宗召见后转任监察御史,诏令侍晋王。后来晋王立为太子,任李义府为舍人、崇贤馆

  • 崔植传·欧阳修

    崔植的字叫公..,是崔..甫弟弟庐江县县令崔婴甫的儿子。崔..甫生病了,对他的妻子说:“我死后,要崔婴甫的二儿子做我的继承人。”他死后,办理丧礼的人报告了这事,皇帝很同情,把崔植召来,叫他作为继承人参加葬礼和服丧。后增补他

  • 卷二百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六物异考人异宋宁宗庆元元年永州民产儿有角翅尤溪县民陈油妻产二子肢体异而胸膈相连【臣】等谨按王圻续通考载陈升之将生母荆国夫人常闻排榻有声者累日索之无所见既产升之其声遂

  • 进鬻子表·鬻熊

    臣行珪言:臣闻结绳以往,书疏蔑然;文字之初,教义斯起。记言之史设,褒贬之迹聿兴;书事之官置,劝诫之门由启。於是国版稠迭,谟训昭彰,唱赞之道以弘,阐扬之理兹畅。德业弥缛,英华日新,雕琢性情,振其徽烈。逮乎周文作#1圣,鬻子称贤,意合道

  • 第十六章 2·辜鸿铭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辜讲孔子说:“当帝国政府在正

  • 卷四十五·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四十五丧服小记第十五之一正义孔氏颖达曰案郑目录云丧服小记者以其记丧服之小义也此於别录属丧服 朱子曰仪礼丧服子夏作传小记是解传中之曲折 吴氏

  • 哀公·哀公七年·左丘明

    【经】七年春,宋皇瑗帅师侵郑。晋魏曼多帅师侵卫。夏,公会吴于鄫。秋,公伐邾。八月己酉,入邾,以邾子益来。宋人围曹。冬,郑驷弘帅师救曹。【传】七年春,宋师侵郑,郑叛晋故也。晋师侵卫,卫不服也。夏,公会吴于鄫。吴来征百牢,子服

  • 玉泉祖印宗法师塔铭并序·太虚

    师讳定宗,字祖印,家世汉阳李姓,父讳兴镮,母张氏,生于咸丰壬子七月十七日午时。幼沉静,读书甚颖悟。年十七,以祖父母去世辍学,泛览偶及佛典,潸有超世志。十九岁,西遁寻师巴蜀,感观音梦示,入玉泉山,得度于圆通阁无烦鼎公。旋具戒于仙

  • 覆日本佐伯定胤书·太虚

    定胤大法师元鉴:前荷锡临庐阜,备领教益,欣喜无量!近维起居胜常,法乐有加为颂!顷承惠书,敬悉贵联合会已推定大法师与木村水野二公为东亚佛教大会准备委员,并已议定日期及招待方法,具征办事精神之切实,深为东亚佛教前途庆幸!至须待

  •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上·智旭

    隋外国沙门菩提登译古吴蕅益沙门智旭述经文为三。从如是我闻。至是故我今令彼说之。是序段。从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至下卷及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是正说段。从尔时佛告诸大众。至信受奉行。是流通段。(甲)序段为二

  • 浙东纪略·徐芳烈

    一卷。明末清初人徐芳烈撰。《浙东纪略》记乙酉年(1645年)清兵破金陵,弘光出走,浙东抗清一年间情事。是时清尚未能统一江南,浙东一隅亦分南北,鲁王监国,沿江布防,浙东义师四起,绅缙破家守土,聚兵抗清,终为清军所败。

  •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佚名

    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与大乘流转所有经同本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