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二

续灯存稿卷第十二

明 嗣祖沙门东吴 通问 编定

笠泽居士华亭 施沛 汇集

未详法嗣

青州佛觉禅师(系云门宗)

颂仰山师子曰。一色无过指示人。白银世界里嚬呻。超然推倒还扶起。争似东风照日新。

圆通善国师(系云门宗嗣佛觉)

佛日自江右至燕寓大圣。安一夕与佛觉晦堂夜话次。时师年方十二。座右侍立。日曰山僧自南方来。拄杖头不曾拨着一个会佛法者。师叉手进前曰自是和尚拄杖短。日大惊曰可乞此子续吾临济一宗。师曰云门临济岂有二邪。日称赏不已。金世宗幸圣安瑞像殿。问师曰礼即是不礼即是。师曰。礼则相敬相重。不礼则各自称尊。帝大悦。后住延圣。示众。举洞山曰。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艹处去。又曰。只如万里无寸艹作么生去。石霜曰。出门便是艹。大阳曰。直饶不出门亦是艹漫漫地。师曰。且道诸人即今脚跟下一句作么生道。若道万里无寸艹。许你参见洞山。若道出门便是艹。许你参见石霜。若道不出门亦是艹漫漫地。许你参见大阳。若总道不得。许你参见延圣。何故。唯有好风来席上。更无闲话落人间。示众。举云门大师观音糊饼话。师曰。韶阳老人可谓唱弥高和弥寡。如今却向延圣拂子头上入方网三昧。东方入定西方起。乃至男身入定女身起。还会么。野色更无山隔断。月光直与水相连。

燕京庆寿玄悟玉禅师(系云门宗嗣圆通)

金显宗遣中使持纸一张。书心佛二字。问师者是甚么字。师曰不是心不是佛。称旨。次日赐长短句曰。但能了净。万法因缘何足问。日用无为。十二时中更勿疑。常须自在。识取从来无挂碍。佛佛心心。心若依佛也是尘。师答曰。无为无作。认作无为还是缚。照用同时。电卷星流已是迟。非心非佛。唤作非心犹是物。人境俱空。万象森罗一镜中。

黄山赵文孺居士(系云门宗嗣圆通)

尝有偈曰。妄想元来本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言思动静承谁力。仔细看来无二人。

高邮州定禅师(系云门宗嗣玄悟)

初参玄悟。室中举僧问玄沙如何是清净法身。沙曰脓滴滴地。师于是有省。僧问透网金鳞以何为食。师曰乾屎橛。

杭州径山云庵庆禅师

建阳人。举僧问杨岐如何是佛。岐曰三脚驴子弄蹄行。曰莫只者便是么。岐曰湖南长老。颂曰。杨岐一头驴。眼光如电烁。踏杀天下人。说甚三只脚。

竹林巨川海禅师

颂风铃曰。铜唇铁舌太尖新。楼角悬来不记春。言外百千三昧法。因风说与个中人。

燕京大庆寿寺虚明教亨禅师

济州任城王氏子。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山居有年。一日于芒山村倚树而化。是夕母梦此僧求宿。觉而生师。七岁出家。十五游方。闻郑州普照宝公法席之盛遂往谒。朝夕参叩未有所入。他日以事往睢阳。忽於马上忆击板因缘。当下动相不生。将抵河津同行者警曰。师兄此河津也。师下马。悲喜交集至于陨涕。归以语宝。宝曰此僵仆人似欲转动。示以日面佛月面佛公案。后闻板声豁然亲证。呈颂曰。日面月面。星流掣电。若更迟疑。面门着箭。咄。宝曰今而后吾瞒汝不得也。后住济州普照。复奉章庙旨迁庆寿。兴定己卯秋七月十日索笔书偈。其末句曰。咦。一二三四五六七。危坐而逝。

镇州嘉山来禅师

僧问铁牛和尚塔何在。师以手指之。忽然省发。乃示颂曰。铁牛铁牛。更莫别求。有人问我。竖起指头。

玉溪通玄庵圆通禅师

尝着百问激励学徒。一曰没底船子为甚么无漏坚固。竖起拂子曰。为你说禅了也。作么生会。又拈起拄杖曰。还有向拄杖头上下得一转语底么。又画一圆相曰。三世诸佛六代祖师总在里许。作么生会。复以手空中点一点曰。且道者一点明甚么边事。又竖起一指曰。俱胝和尚向者里放大光明转大法轮。诸人还见么。又曰。折脚铛儿为活计。穿心碗子作生涯。通玄庵内安然坐。不管山前事似麻。且道安然坐底是甚么人。

五台铁勒院子范慧洪大师

因阅楞严。至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忽大悟。遂造河朔见汶禅师陈所见。汶印可之。临终说偈曰。六十春光又八年。浮云收尽露青天。临行踢倒须弥去。后夜山头月正圆。更衣坐脱。

建宁府蒋山慧空元模禅师

古田苏氏子。大德庚子定中游蒋山玄奖禅师道场。有老人迎谒曰。吾为师守此山五百年矣。言毕化黑龙而去。既寤乃曰吾当还此山也。遂往卓庵。一日谓众曰。吾昔於佛所。号慧空菩萨。今化缘既毕。即当入灭。因为众说四谛法。复说偈曰。四十余年寄俗尘。如今却显个中尊。岩头一夜东风起。吹得华开满树春。铁船无柁亦无蓬。撑入金莲性海中。末后一机今说破。白云元不离长空。大地山河觅无迹。虚空撞破见端的。纵使铁轮顶上旋。本性圆明常不失。复曰。西天第三代商那和修尊者隐象白山。现龙奋迅三昧。说法调伏诸外道。然后化火自焚。吾今象鼻岩前亦当如是。言毕云雾四起。雷雨大作。化火自焚。塔于庵之西。

郑州普照寺佛先道悟禅师

临洮兰州冠氏子。偶宿湾子店。闻马嘶豁然大悟。归告母曰某於途中拾得一物。母曰何物。师曰无始来不见了底。母掌曰何喜之有。遂辞母参方。母曰将何之。师曰水流须到海。鹤出白云头。遂往参白云海禅师。乃承印记。泰定二十四年出主普照。身着白衫跨黄犊吹短笛游於洛中。尝曰道我凡耶曾向圣位中来。道我圣耶又向凡位中去。道我非凡非圣耶却向毗卢顶上别有行处。泰和五年入灭。

杭州灵隐普觉淳朋禅师

嘉佑五年奉旨断还九里松集庆占路。上堂。山前一片闲田地。旷大劫来无界至。今朝恢复又归来。坐断脚头并脚尾。东也是。西也是。南北纵横无不是。毕竟酬恩作么生。十里荷华九里松。直指堂前香一炷。

明州雪窦常藏主

横山之高弟也。不谙文字。专习禅定。侪辈呼为常达磨云。所作偈颂。事理圆融。音律调畅。其颂铁牛曰。百炼炉中辊出来。头角峥嵘体绝埃。打又不行牵不动。者回端不入胞胎。海门偈曰。业风吹起浪如山。多少渔翁着脚难。拌命舍身挨得入。方知玉户不曾关。苦笋偈曰。紫衣脱尽白如银。百沸锅中转得身。自是苦心人不信。等闲嚼着味全真。息庵偈曰。百尺竿头罢问津。孤峰绝顶养闲身。虽然破屋无遮盖。难把家私说向人。

台州黄岩濠头丁安人

讳觉真。号竺心。初见绝田耕於委羽山有省入。遂弃家筑室自居。复参涌泉古愚。泉曰良家子女东奔西走作么。安曰特来礼拜和尚。泉曰者里容你不得。安乃拍手一下曰。三十年用底今朝捉败。泉便休去。又往雁山春雨庵谒无际。才入门便曰春雨如膏行人恶其泥泞。际曰不是不是。安拟进语。被际喝出。晚年就邑中明因寺侧开接待。一僧提包笠直入卧内。安问是什么僧。曰行脚僧。安遽指其足曰艹鞋[纟*(伞-(企-止+十)+大)]断为甚不知。僧无语。安便将包笠掷出曰者里无汝措足处。一日明因奎禅师相看。安曰闻说长老夜来生得儿子是否。明曰且道是男是女。安曰鸡衔灯盏走。鳖齩钓鱼竿。

明州育王勉侍者

空室之族侄也。少年有志。不幸短命而死。尝有送同事僧游台雁偈曰。鸟窠吹布毛。侍者便悟去。虽不涉言诠。早已成露布。天台岭上云。雁宕山中树。此去好商量。莫触当头讳。临终偈曰。生本不生。死亦非死。秘魔擎杈。俱胝竖指。

镊工张生

讳德。鄞之下水人。世为大慈供堂。随众听法有省。一日大雪。沙弥团雪作佛像。众皆述偈咏之。生亦随后占偈曰。一华擎出一如来。六出团团笑脸开。识得髑髅元是水。摩耶宫里不投胎。

永福灵江浩首座

依古林於饶州永福居第一座。结夏秉拂。僧问进一步时如何。座曰撞墙撞壁。曰退一步时如何。座曰堕坑落堑。曰不进不退时如何。座曰立地死汉。(按师嗣保宁茂)

老素首座

生平一关深隐。罕有识之者。天历间有僧得其山居述怀三偈手迹。诣紫箨求竺元和尚着语。竺元曰。诸方皆以其不出世不说法为恨。今读此三偈如金钟大镛一击。众响俱废。谓之不说法可乎。偈曰。传灯读罢鬓先华。功业犹争几洛叉。午睡起来尘满案。半檐斜日落庭华。尖头屋子不教低。上有长林下有池。夜久惊猋掠黄叶。却如蓬底雨来时。浮世光阴自不多。题诗聊复答年华。今朝我在长松下。背立西风数乱鸦。

雁山罗汉寺证首座

目瞽。见道明白。晨朝躬自汛扫。或问者片田地扫得乾净也未。座竖起苕帚示之。又问真净界中本无一尘扫个甚么。座亦竖起苕帚示之。尝题九牛山偈曰。四五成群知几年。春来秋去饱风烟。清溪有水何曾饮。绿野不耕长自眠。个个脚跟皆点地。头头鼻孔尽撩天。寻常只在千峰顶。大地人来作么牵。

净慈元庵会藏主

临安人。参晦机於净慈。居蒙堂。因修涅盘堂有偈曰。涅盘一路尽掀翻。触处工夫见不难。洗面蓦然摸着鼻。绣针眼里好藏山。晦机称赏之。

杭州天目一山魁庵主

苏州人也。天资敏捷。通内外典。与平石砥友善。栖迟岩谷不与世接。仅有山麓洪氏子弟往来送供。一夕洪氏妇梦主乘肩舆至其舍。觉而产一子。翌旦登山候之。果化去矣。因名应魁。字士元。幼读书。补邑庠。娶妻生子。年三十。一旦忽自猛省。遂弃家缚茅於东峰绝顶。昼夜精勤行道。一日空室和尚因避宼自径山过其庐。见其举止闲雅。应对从容。叩其所以。乃知其为一山后身也。因谓之曰。公前身与平石翁为莫逆交。翁今年垂九十。尚耳目聪明。何不通个信息。亦见一梦两觉而梦觉一如乎。主欣然挥毫作偈寄之曰。寄语天童老平石。一念非今亦非昔。欲听寒山夜半钟。吴江依旧连天碧。

温州寿昌绝照辉禅师

尝坐夏於净慈。东圊寮壁间有水墨大士像。师朝夕礼拜恳祷甚切。一日忽见净瓶水从壁涌出。通身庆快。从此智鉴日明。尝有偈曰。工夫未到方圆地。几度凭阑独自愁。今日是三明日四。雪霜容易上人头。有志者闻之莫不兴起。盖其致诚感人如此。

温州灵云省庵思禅师

性方介。台之宁海人。兄弟四人师居长。同时发心出家。祖父遗业悉散与宗亲。徧叩诸方。后出世灵云。次迁灵岩。结夏上堂。以大圆觉牛角马角为我伽蓝瓜篮菜篮。上堂。举赵州狗子无佛性话。颂曰。狗子佛性无。狗子佛性有。猴愁搂搜头。狗走抖擞口。晚年退居灵云之前山。至正甲申空室偕数衲往谒。时师年踰九十矣。庞眉皓发。颀然清耸拽履而出。且行且问曰何处来。空室曰江心。师曰深几百丈。室曰谩老和尚不得。师曰且坐吃茶。徐观其壁间题有詈僧诗。格调颇肖寒山。其辞曰。五瘟不打头自髡。黄布遮身便是僧。佛法世法都不会。噇猪噇狗十分能。空室须臾拜辞。不敢再犯其锋。

文献黄溍居士

字晋卿。[婺-矛+牙]之义乌人。天历初诏天下僧儒善书者会集杭州净慈。泥金书大藏尊经。士亦预焉。每食必与众僧共处。若别为治具则不乐。甚至诟骂不食而去。尝题悬崖墨兰曰。袅袅春风一样吹。托身高处拟何为。从他自作颠倒想。要见悬崖撒手时。又题东坡像赞曰。五祖禅师世外人。娑婆久已断生因。谁将描邈虚空手。去觅他年身外身。题山谷像曰。笑杀当年老晦堂。相逢刚道桂华香。披图面目浑依旧。鼻孔何曾有短长。士以文章名世。蔚为一代儒宗。以其造诣入微。不觉冥符圣意。况与吾辈杂处不肯自异。亦可尚矣。

明州育王虚庵实首座

寄卧云庵主偈曰。黄金园里马交驰。径寸多成按剑疑。月晒梅华千树雪。卧云一枕梦回时。

明州天童幻庵住首座

礼应庵祖塔偈曰。耽耽睡虎管窥斑。便把中峰作靠山。不得破沙盆一个。儿孙乞活也应难。

明州天童默中唯西堂

咏蚕偈曰。桑空拓尽始心休。绵密工夫一茧收。炉炭镬汤拌得入。为人只在一丝头。

佛陇宜兴□□可上座

听雨偈曰。檐头滴沥甚分明。迷己众生唤作声。我亦年来多逐物。春宵一枕梦难成。

瑞州九峰寿首座

临终偈曰。七十二年者边那边。吃十方饭。参达磨禅。今朝一掷翻身去。笑破傍观[此/束]半边。

天台山上云峰无尽祖灯禅师

四明王氏子。初见日溪咏於天宁。复参方山洎诸大老。寻卓锡上云峰。影不出山者五十载。洪武二年二月八日示微疾。夜将半顾左右曰天向明乎。曰未也。或曰和尚正当此际何如。师破颜笑曰。昔德山坐疾。僧问还有不病者么。德曰有。僧曰如何是不病者。德曰阿[口*耶]阿[口*耶]恁么唤作病得么。众无语。师曰。色身无常早求证悟。时至吾去矣。侍者执纸乞偈。师曰。终不无偈。便未可死耶。侍者请益坚。乃书曰。生灭与去来。本是如来藏。拶倒五须弥。廓然无背向。投笔端坐而逝。

杭州仙林寺雪庭禅师

仁和桂氏子。毁齿丧父。患痘风双目短视。数求出家。谒休休于仙林。一见契合。因阅楞严。至於一毫端现宝王剎有疑。后诣江阴乾明寺睹万佛阁金碧峥嵘。于眉宇间忽有省。弘治改元除夕闻钟声。数年行履不觉瓦解。述偈曰。圆响心非闻。大千同一照。抹过上头关。更不存玄妙。乙卯休休应净慈请。师复依侍。乃蒙印可。师自号幻寄。尝曰。夫幻即寄之踪。寄乃幻之迹。幻起寄亡。全寄是幻。幻逐寄生。全幻是寄。翳日生华山河大地。华翳不生真空实际。幻之寄之。诚哉儿戏。(休休嗣雪峰。峰嗣无际)

金陵永宁古渊清禅师

闻鸡鸣有省。占偈曰。喔喔金鸡报晓时。不因渠响讵能知。三千世界浑如雪。井底泥蛇舞柘枝。

伏牛无碍明理禅师

汾州和氏子。参松竹大方和尚。随众打七。有一声虚空碎独露法中王之句。后同月庵大圆入终南。一日庵举高峰银山铁壁话。师顿悟述偈。一觉心空疑便消。拈来放去自逍遥。过方求证。方曰。伏牛打七即不问。终南静室意如何。师曰。伏牛打七泥团土块。终南静室放大光明。方喝曰即今光明何在。师向前一掌。方大笑曰如是如是。(方临济二十六代孙)

嘉兴圣寿宜翁可观禅师

出家於南屏。从车溪得省。建炎初主圣寿。迁当湖德藏。退隐竹庵。每自怡曰。松风山月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杞请主吴之北禅。入院适重九。指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步去。不知何事又登高。

吉州武功山白云明星禅师

闽之长汀张氏子。投龙归通公落发受具。专修止观。忽叹曰。大丈夫道业未就如生死何。遂徧叩名宿。机缘或契。师不自少肯。见盘龙阳禅师顿释凝滞。阳以衣拂付之。隐潇峰二十余年。太守汪公勉师出世。师复移茅深入。学侣向至渐成精蓝。一日辞众曰吾去矣。众问何往。师示偈曰。明月落波心。白云横岭上。欲识本来机。铁牛吞大象。语毕端坐而逝。全身塔於本山。世寿八十有四。

佛妙禅师

昆明人也。出家於天华寺。洪武十六年赴京。赐衣钵锡杖。游两浙。宣德四年十二月沐浴更衣书偈曰。去年七十九。今年满八十。万里为参寻。世缘今已毕。掷笔端坐而化。

嘉兴府资圣克新仲铭禅师

番易卢里人。族姓余。宋始兴襄公九世孙也。久依笑隐於大龙翔掌内记。至正间住嘉禾资圣。时了庵和尚退居南堂。与师雅相契合。洎庵示寂。师为文祭之。略曰。哲人云亡。宗教陵替。予来醉李惟师宿契。或往或来于今五岁。论核道真穷根极底。又曰。矧彼妄庸傲然高位利粥豪争。善类丧气。老成复萎。弛焉何恃。师尝却宣让王之命。有偈曰。数椽茅屋万株松。蒲榻高眠海日红。不是贤王招不起。山人只合住山中。所着有雪庐稿。

待诏沈士荣居士

建安人。洪武中为翰林院待诏。尝着续原教论辩解一十四篇。其论略曰。人之为类不同。故圣人之教不一。此教之迹所以异也。然为善不同。同归於治。穷其至妙。不出一心。此教之理所以同也。此心也此理也。天下未尝有异也。迹之虽异。若推而极之。必当致其同也。又曰。若得本忘末。不为迹之所惑。研穷心性之原。直趋至善之地。则殊途同归。无有彼此之间矣。又曰。是心也。变而不动。死而不灭。斯理之明昭如皎日。且安得而自蔽欤。若人识此心。悟此理。在儒为真儒。在僧为圣僧矣。心昏理迷莫知所往。本之既失。诤论复何益哉。又曰。儒者志在排佛。故作人死断灭之说。以破生死轮回之论。不知反违周孔圣人之意。甚则拨无因果。废灭天理。以造物归於无知。善恶皆无果报。至仁夭暴寿。敬慎蒙祸。淫佚获福。小人儌幸。君子无辜。不明前因曲为之说。理则不通。障正知见惑亦甚焉。又曰。自汉以来。经书迭至。究其指归。诚所谓穷心性之原。入至善之地者也。又非但文字而已。至如日月云霞飞潜动植色声香味而咸臻妙理。此教之体也。得失违顺生死苦乐事物迁流而常住真性。此教之相也。文音语默食作动息威仪典章而随机普应。此教之用也。具是三者其道大行矣。孰能排而毁之拒而绝之乎。智者体吾佛之理。观孔圣之道。性理之学益加详焉。而劝善戒恶之文尤为紧切。大有功於名教。岂可自生违背。蔽吾心之良知也哉。其观心解略曰。心该万法。法彻心源。至理难知。观心斯得。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盖人由迷此心体不知反求。外为六尘所惑。内生沉掉二病。是以局促无知偏僻异见。唯佛如来返观此心。顿悟本性成等正觉。故於世间无量百千法门出世间无量百千法门莫不洞明无碍。廓彻无违。故号三界大师。十方慈父。今儒者尚不自识本心。岂能以心观物哉。又曰。盖不识自心。则其本已失。安能观物明理哉。又曰。虞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此心学之源也。人心妄想也。由执着颠倒故危。道心天理也。非思议之所能及。故微精者不昧。一者不杂由无思故。不昧无为故不杂。乃能尽其至诚。固守此中道也。中者即中庸之中。在心而不在物。在内而不在外。子思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者是也。子思但以情识未动即是中义。与吾佛一念无生之理相近。止欠悟耳。儒者释中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乃已发中节之和也。便违子思之意矣。盖喜怒哀乐未发之时。无有形相可见。岂有偏倚过与不及之事乎。又曰。彼既不知观心之妙。徒欲以偏计之妄心观物以穷理。譬如尘镜未磨水漩未止。拟求鉴物未之有也。自不知此理在内惟务外求。故学解益多去道愈远矣。又曰。一日观心证理。则天下万物万事之理皆贯通焉。夫子亦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则亦求其在内者矣。其内教外教辩略曰。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深之异。求之於内。心性是也。求之於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俱融。着相则目前自昧。呜呼。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之毙。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为宗。其视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大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上工夫为有本。是当敦本抑末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可也。何自为矛盾欤。又曰。昔者圣人皆以内学为本。而推其用於外。后世文儒务外。遂不知有心学之源。乃以学解为事。惟宋河南之学始言性理。而有实践之迹。然但知心之用而不究心之体。遂不知养未发之中。又昧太极之理在两仪未判之先。或以物理为性理。故本末体用於是乎不明。而尧舜周孔之道微矣。又曰。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此内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专用力於外。凡知解所不能及者不复穷究。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皆在思虑不起物欲净尽之时。履践虽专。终不入圣人之域矣。其作用是性解略曰。人觉无思乃徧知於法界。识情有着徒妄起於尘劳。佛与众生本同一体。但因迷悟见有殊途。佛性只在眼耳鼻舌之间。妙用不离见闻觉知之际。直是一尘不受一法不舍。名为直至道场顿见本来面目。又曰。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若无心体会。则森罗万象一鉴昭。然此按指发光。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也。若说是性。即是认着影子。使毫厘系念瞥尔情生。业相宛然仍前迷倒。此举心尘起。所谓六根才动被云遮也。到此着力不得。又曰。三代而上未有佛可名。惟圣帝继天立极。推本於天。言人得此明觉之理於天。故曰天命之谓性。性者言人皆以此明觉为体也。率依此觉性而常不昧。谓之道修者。即养其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也。中者私欲未起之时。纯乎天理者也。私欲未起则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寂者诚也。至诚无息。故曰道不可须臾离也。继之以戒谨恐惧。不睹不闻之际不使隐微之。或动皆是养此。未发之中常觉不昧。故发为中节之和。则仁义礼智不待思而中矣。斯所以为教。后章言诚者寂也。明者觉也。寂而觉曰天之道。觉而寂曰人之道。皆修道之义也。又曰。圣人得此理乃立世间治教之法。吾佛得此理乃立世间出世间解脱之法。儒门但明天人之道。吾佛则明四圣六凡之道。若尽天人之道。则可以趋佛道矣。其於性理不明。则天人之理有所不明。又安能究佛氏之理乎。士识远材全。深达法相。议论纵横放肆。剖发幽翳。直明心宗而辞旨犹善巧精妙。其曰续原教。亦可谓克缵镡津之绪者哉。

杭州云栖莲池袾宏大师

郡之仁和沈氏子。年十七补邑庠。每书生死事大四字於案头。一日失手碎茶瓯有省。作七笔勾见志。投西山性天祝发。北游参徧融。复谒笑岩於柳巷求开示。岩曰。阿你三千里外求开示我。我有甚么开示你。师恍然辞归。过东昌道中闻樵楼鼓声忽大悟。述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后住云栖。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曰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自代曰走却法师留下讲案。遂颂曰。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时因饥荒疫疠盛行。饿莩载道。当道发储赈济。命医救疗。举师董其事。铨部虞公淳熙问慧日点五百病僧因缘。师曰。慧日自甘穷子。舍己从人。西院屈陷。平民将生就死。可惜五百僧只解点着便行。曾无一个高卧不起。致令慧日显异惑众祸及儿孙。郡主深切民瘼。我山僧急趋时难。仓卒中失带了竹杖子。不免奋空拳向居士痈肿上劈地一下。敢保沉疴溃散毒血淋漓。万脉流通百骸舒畅。虽然如是。云何一人能令众起。不见道。阳回片叶。春满千林。者事且止。只如终日把竹杖子东指西挥。不如一直在木头上朝持暮守。守来守去忽然枯木重华。便是死人再活。说甚么竹木管取。尽大地艹木丛林悉皆成佛去也。何以故。青青物外虚空体。即是如来坚实心。问参禅念佛可融通否。师曰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着。问。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宴坐不言。帝释曰善说般若。意旨如何。师曰。良久处欲望开迷。阴霾万里。宴坐边拟闻般若。说竟多时。虽然如是。鞭头得旨空里飞华。者毕竟见个甚么。示采蕨者曰。心诀教我如何谭。蹉过山前好时节。蕨蕨竖起拳头向君说。新春日示众。今日贺新春。岁时重换却。昨日作么生。十二月廿八。尝自赞曰。十画九不像。恼杀丹青匠。庶几此近之。权留作供养。若道者便是。依然成两样。不两样。三十棒。临终时预於半月前别众曰。吾将他往矣。人皆莫测。至期示微疾。面西端坐而逝。

紫柏达观真可大师

句曲沈氏子。性忼慨激烈。弱不好弄。不喜见妇人。年十七剃发游方。闻诵张拙偈。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之。一日斋次忽大悟。乃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北游京师。参徧融。万历癸卯秋忽妖书发。师罹难。先是神宗手书般若经。偶汗下渍纸。疑当易函。遣近侍质于师。师以偈进曰。御汗一滴万世津梁。无穷法藏从此放光。上大悦。由是注意焉。适见章奏。意甚怜之。在法不能免。因逮及。旨下着审而已。拷讯时师神色自若。持议甚正。以衰老残躯备尝笞楚。抵死不屈。十二月五日入狱。法司定罪欲死师。师说偈曰。一笑繇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容尘。从兹收拾娘生足。铁橛华开不待春。又曰。世法若此久住何为。乃索浴罢。嘱侍者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复说偈曰。事来方见英雄骨。达老吴生岂宿缘。我自西归君自北。多生晤语更泠然。语毕端坐而逝。(所着有紫柏集)

瑞州黄檗无念深有禅师

黄州麻城熊氏子。偶游荡山。有宿衲谓师曰。十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师悚然。又闻僧举僧问大休。如何是西来意。休曰黄瓜茄子。师大疑。遂往五台伏牛遍叩知识。一夕闻哭笑二声相触有省。又一日失手。柜盖打头。浑身汗流。抚掌笑曰。遍大地是个无念。何疑之有。往龙湖同卓吾居士到驷马山。会有讲主至。士问主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主依文讲罢。士顾谓师曰你试说看。师拟开口。士将师膝上一推曰者个聻。师忽大悟。有偈曰。四十余年不住功。穷来穷去转无踪。而今穷到无依倚。始悔从前错用功。住后僧问道果有耶果无耶。师曰说有说无二俱成谤。曰如何即得。师曰无求即得。曰如何是道之体。师曰满口道不着。曰四大离散时如何。师竖起拳曰者个不属四大。问。古人迸却咽喉唇吻道将一句来。者一句如何道。师曰。我不迸却咽喉唇吻。你且道一句看。僧无对。师曰你被音声塞却口。问见性成佛是否。师曰是。曰性是无形底如何得见。师曰。性是有形底。只你不见。曰请和尚指出我看。师曰我说汝不见。问如何出离生死。师召僧。僧应诺。师曰从者里出。曰和尚说底话某甲不晓得。师曰等你晓得堪作甚么。复友人书曰。山中兀坐不闻动息。学道要趂初心猛利。就要讨个分晓。日用对境逢缘才得出脱。不然日久月深渐忘精进。依旧流於世情耳。近时学道人只图口舌利便见识聪明。忘却本命元辰。直待病临身手脚忙乱时。一些也用不着。又不恨自己念头不切立志差错。反说先圣佛祖也只如此。便是毁谤如来正法轮。自梦未醒且莫错会。古圣一言半句。如吹毛剑。铁钉饭。木札羹。涂毒鼓。无你侧耳处。无你下口处。无你着意处。无你近傍处。狭路相逢眨眼蹉过。到者里。情枯想绝。思尽神穷。寒暑两忘寝食俱废。于无可捉摸处蓦地猛省。驰求心一时顿息。庆快平生。更不随逐声色。知见全消。是非泯迹。到此田地。但是聪明解会能所神通脱手让与他人。终日如痴似讷。虚腹间心。世人莫能识。鬼神觑不见。阎老子何处着眼。才是真自在也。信而不修狂增我见。说时似悟对境还迷。苦修不信转增痴福。悟修兼备狂消言息。陋巷箪瓢有何得失。

夔州白马寺仪峰方彖禅师

达州罗氏子。参金佛山云庵和尚令看如何是鬼神觑不破之机。三年有省。出峡徧谒知识。结茅双溪。一日午炊。闻甑中作声忽大悟。作颂有白云青峰齐点头之句。尝尝浙中庵居。杭之清平真寂印公蚤年尝依之。一日师举青峰丙丁童子来求火话诘之曰。青峰恁么道。法眼亦恁么道。为甚么有悟不悟。印曰。初以识心凑泊所以不悟。后乃直下承当故能大悟。师遽举拳挥案一下厉声曰恁么则汝今大悟耶。印拟议。师便痛骂趂出。印直得汗流浃背。繇兹愤志力参。万历壬辰师归白马。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两头烧火一头烟。师手中常执一鼗。鼓一面书矗字。一面书犇字。凡应机多举而摇之。示寂塔于龙神山。

广信府鹅湖养庵心禅师

郡之上饶朱氏子。偶过戚属会道者谈四生之义。师於言下洞了物我平等大意。往洛之太平落发。南还焦山度腊。闻江中推船声有省。述偈曰。夜静江空阔。推船[囗@力][囗@力]声。不知何所往。担子半边轻。谒华山。闻山拈一段生涯六不收话有疑。猛提七日身心脱然。寻归里。住灵山。尝画大圆相於壁间曰。内写莫教涂黑。外写勿使伤白。有人向圈里圈外下得注脚者。许汝学道无疑。不然总是懡[怡-台+罗]。后迁鹅湖。十年不立座。元无异来参。以赵州无字话相契。请居厥职。赠以偈曰。鹅湖十载虚元位。一旦缘何立少年。两道眉毛八个繓。须知佛祖不容前。又尝置无门锁室中以验方来。偈曰。上古留传锁。凭君智钥开。若无开锁法。相见不须来。万历丁卯二月晦日上堂说法。置斋作别。复示偈曰。八十余年幻梦中。铁牛耕破太虚空。临行一句相分付。半夜金乌带日红。端坐而逝。

韶州曹溪憨山德清大师

全椒蔡氏子。幼习儒业。年十二礼报恩林公为师。十九芟染。受具与妙峰为友。偶阅肇论。至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忽有省曰。今日始知鼻孔向下。妙峰曰何所得耶。师曰夜来两个泥牛斗入水中去。至今绝消息。峰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寻往燕都参笑岩和尚。岩问何处来。师曰南方。岩曰记得来时路么。师曰一过便休。岩曰子却来处分明。师便礼拜。后为黄冠所诬。坐以私创寺院。遣戌雷州。至韶阳礼祖。偈曰。曹溪滴水自灵源。流入沧溟浪拍天。多少鱼龙争变化。源头一脉尚泠然。越十有一年免戌留曹溪。又九年始还僧服。乃归匡庐。结庵五乳峰作逸老计。数载复请还曹溪。未几忽告众曰。缘与时违。化将焉托。一期事毕。吾将归矣。索浴更衣端坐而化。寿七十有八。腊五十有九。塔全身于天子冈。师尝过德山。礼祖塔偈曰。堂前闲拓钵。狮子漫调儿。觌面难回处。低头不语时。未明末后句。翻使至今疑。为问三年事。因何得早知。山居。生平踪迹任东西。投老那能择木栖。纵使脊梁刚似铁。柰何胫骨软如泥。闲从绝壑看云起。坐对孤峰听鸟啼。不必更拈言外句。现前声色是全提。

续灯存稿卷第十二(终)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二·佚名
  十一 集·佚名
  卷二·佚名
  金刚般若经集验拾遗·孟献忠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八·唐慧琳
  与廖笏堂先生书(二通)·太虚
  佛说圣最胜陀罗尼经·佚名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李华
  第二十六卷·佚名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六·佚名
  三宝感应要略卷下目录·非浊
  卷二·徐昌治
  卷七十·佚名
  注维摩诘经卷第六·僧肇
  佛说数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吕天用·隋树森

    吕天用,明·程明善《啸余谱》作吕大作。生平、里籍均不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套数 【南吕】一枝花 白莲 瑶池施素妆,洛浦夸清景。庐山传绝艳,太华擅高名

  • 常建诗卷一·常建

    唐 常 建 撰五言古诗送陆擢圣代多才俊【一作秀】陆生何考槃南山髙松树不合空摧残九月湖上别北风秋雨寒殷勤叹孤凤早食金琅玕送李十一尉临溪泠泠花下琴君唱渡江吟天际一防影预悬离别心以言神仙尉因致瑶华音回轸抚商

  • 卷十三·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十三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林逋和靖诗钞林逋字君复杭之钱塘人少孤力学刻志不仕结庐西湖孤山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临终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时人高其志识赐諡和靖先生逋不娶

  • 子渊诗集卷二·张仲深

    (元)张仲深 撰○七言古诗负暄行野人多病卧竹床新寒中骨饥欲僵呼儿扶伛出门去穷阎爱日如探汤初疑冬烘可炙手渐若醇酎充枵肠玉山晓煦释阴冻已胜狐腋生春阳野人家有一畮宫女能缉麻妇能桑今年丝枲颇丰牣里胥横敛需官粮遂令

  • 一行传第二十二·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

  • 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祸奔秦 王景略统兵入洛·蔡东藩

      却说桓温自枋头奔归,焚舟弃仗,丧失不资,但命毛虎生督东燕等四郡军事,领东燕太守。温从东燕出仓垣,凿井而饮,沿途饥渴交乘,很觉困顿。那燕大都督慕容垂,却未曾急追。诸将争请追击,垂与语道:“我并非不欲往追,但行军须知缓急,

  • 卷第八十七·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九〔起屠维大荒落(己巳),尽重光协洽(辛未),凡

  • 卷之一千四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三三 补遗·周作人

    上边所讲的事情是一九〇六至〇九年这一段,前面还有一段,即一九〇二年至〇四年,鲁迅往仙台进医学校之前,他也是在东京,不过那时的事情我可是不知道了。翻阅在南京的旧日记,有几处可以抄引,算作补遗。光绪壬寅(一九〇二)年二月十

  • 大和·周绍良

    №大和001【盖】唐故乐安郡太君蒋氏玄堂志【志文】唐故太中大夫殿中少监致仕骑都尉琅耶王公故夫人乐安郡太君蒋氏玄堂志孤子衮讠巽曰:衮行逆天地,先大夫违养再期之前月,太夫人乐安郡太君又弃衮及诸孙於东都

  • 徐温传·欧阳修

    徐温字敦美,海州朐山人。青年时以贩盐而为强盗。杨行密起兵合肥时,徐温隶属其帐下。与杨行密共同起事的刘威、陶雅等人,号称三十六英雄,唯独徐温未曾有战功。一直到杨行密要杀朱延寿等人,徐温采纳其门客严可求的计策,让杨行

  • 温迪罕缔达传·脱脱

    温迪罕缔达,通习经史,从女真字开始任官,累迁至国史院编修官。起初,丞相希尹创造了女真字,并设立学校,让讹离剌等人任教。后来读的人越来越多了,他就转为学习经史。原先纳合椿年、纥石烈良弼都是从这条路后来直当到丞相的。温

  • 卷三十七·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十七宋 宋敏求 编诸王册亲王官册秦王天策上将文册许王孝秦州都督文册赵王福青州刺史文册邓王元裕襄州刺史文册虢王凤宋州刺史文册纪王慎泽州刺史文册杞王金鄜州刺史文册曹王明梁州都督文

  • 卷二百一十四·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三十三善现,自相空清净故内空清净。内空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自相空清净。若内空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自相空清净故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

  • 勉斋集·黄榦

    诗文集。南宋黄榦撰。40卷。凡讲义经解3卷,书15卷,记序题跋4卷,启1卷,奏状2卷,策问1卷,札状5卷,判语2卷,杂著2卷,行状志铭3卷,祭文1卷,诗1卷。榦,世号勉斋先生,因以名集。其集宋代初刊于衡阳,仅选编10卷,后增刊为40卷

  • 晋太康三年地记·毕沅

    区域志。原书不著撰人,清毕沅辑。一卷。有《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已著录。《旧唐书经籍志》、 《水经注》皆称《地记》五卷,太康三年撰。《新唐书艺文志》称《晋太康土地记》十卷。见于《宋书·州郡志》会稽郡始宁令下,

  • 万历野获编·沈德符

    一名《野获编》。笔记。明沈德符(1578—1642)撰。三十卷,补遗四卷。德符有《顾曲杂言》已著录。本编为其追忆祖父及父亲所述明代朝野掌故和自己的见闻杂事而成。原本正编二十卷,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续编十二卷,

  • 长爪梵志请问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有一长爪梵志来问佛三十二相之业因,佛一一答之。彼信乐而受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