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七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

洪武四年秋七月辛亥朔,《存心录》成。上览之,谓诸儒臣曰:“朕观历代贤君事神之道,罔不祗肃,故百灵效祉,休徵类应,及乎衰世之君,罔知攸敬,违天慢神,非惟感召灾谴,而国之祸乱亦由是而致。朕为惧,每临祭,必诚必敬,惟恐未至,故命卿等编此书,欲示鉴戒。夫水可以鉴形,古可以鉴今,是编所以彰善恶,岂惟行之于今?将俾子孙,永为法守。”

以豊城县知县林唐臣为吏部考功郎中。唐臣名弼,闽之漳州人,登元至正甲午进士第,有文词,著声闽浙间。仕为郡幕官,入国朝,与修《元史》,授考功主事。使安南将还,赆以黄金、珠玑、奇异之物,唐臣拒弗受,其王强致之。既还,悉疏以献于朝,上嘉之,赐以白金,寻命知豊城。至是,以事逮至京,于狱中上书陈情,诏释之,命为考功郎中。

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吴泉、冯祥为同知,王德为佥事,总辖辽东诸卫军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时上以刘益之变而元臣纳哈出等未附,故命云等镇之,仍遣云谕祭刘益曰:“尔昔在辽阳,控制一隅,能顺天道,达事机,奉图献地,幡然来归。朕嘉尔诚,俾佐武卫,安集海邦,方资怀来未附,何失防闲,遽殒厥身,边城之中,失此良将。朕甚悲怆,兹特遣人谕祭,且令有司护尔之柩,归葬砀山。尔其有知,歆此至意。”

遣使命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自北平往山西,操练士马,谕之曰:“凡为国者,贵有备,有备则无患。古人当平康之时,克诘戎兵,内以安国家,外以制四夷,况山西地近胡虏,尤不可无备,故命卿帅诸将校缮修城池,训练士卒,如调遣征进迤西等处,从便行之。其太原、蔚、朔、大同、东胜军马及新附鞑靼官军,悉听节制。”

广东番禺等县飓风,发屋拔木,三日方止。

壬子,上谓丞相汪广洋曰:“朕观前代人君多喜佞谀,以饰虚名,甚至臣下诈为瑞应,以恣矫诬,至于天灾垂戒,厌闻于耳。如宋真宗,亦号贤君,初相李沆,日闻灾异,其心犹存警惕,厥后澶渊既盟,大臣首启天书,以侈其心,群下曲意迎合,苟图媚悦,致使言祥瑞者相继于途,献芝草者三万余本。朕思凡事惟在于诚,况为天下国家,而可以伪乎?尔中书自今,凡祥瑞不必奏,如灾异及蝗旱之事,即时报闻。”广洋叩首曰:“陛下敬天勤民,孰大于此?非惟四海苍生蒙福,诚为圣子神孙万世之谟训也。臣谨奉诏旨。”

南宁府大雨,江水溢,坏城垣,漂民庐舍。

乙卯,以张子茂为成都府知府,潘贤为重庆府知府,汪璞为莱州府知府,余用中为河南府知府。

己未,享太庙,命配享功臣仍于庑间,彻其布殿。

庚申,颍川侯傅友德兵围成都,伪夏丞相戴寿、知院向大亨等出城拒战,以象载甲士,列于阵前。友德命前锋指挥李英等以弓矢、火器冲之,象中矢却走,寿兵躏藉,死者甚众,友德亦中流矢。会汤和遣人报重庆之捷,寿等亦得其家书,闻重庆已降而室家皆完,遂无斗志,乃籍府库仓廪,遣其子诣军门纳款,友德许之。翌日,寿等率其属降,友德按兵入自东门,得士马三万。

辛酉夜,太阴入南斗魁中。

壬戌,颍川侯傅友德分兵徇下川蜀州县之未附者,至崇庆,伪知州尹善清拒战,友德击败其兵,执斩之,判官王桂华率城中耆民诣军中降。

初,保宁城中有韩氏女,年十七,遭明氏兵乱,虑为所掠,乃伪为男子服,混处民民间,既而果被虏,居兵伍中七年,人莫知其为女子也。后从玉珍兵掠云南还,邂逅其叔父,赎之归成都,以适尹氏,同时从军者皆惊异,成都人称为“韩贞女”云。

命曹国公李文忠按行四川城池,抚绥军民。

癸亥,山西蒲州地震。

甲子,衢州府龙游县大雨,水溢,漂民庐舍,人有溺死者。

乙丑,指挥万德送明昇并降表至京师。初,上闻大军下蜀,命中书集六部、太常、翰林、国学定议受降等礼。省部言:“按宋太祖乾德三年,蜀主孟昶降,昶及子弟、伪官李昊等三十二人至阙下,皆素服纱帽,进待罪表,俯伏于地。通事舍人掖昶起,鞠躬听命,宣制释罪。昶等再拜,三呼‘万岁’,合门使承旨赐昶等袭衣冠带。昶等再拜,跪受,各就次易服,然后入见于崇元殿。合门使引昶等入起居,蹈舞称谢,宣徽使承旨唤昶升殿,昶等再拜,升殿。宣徽使承旨宣抚昶至御座前,鞠躬,太祖亲抚问之,昶还位,与其官属皆蹈舞再拜,三呼‘万岁’出。中书门下率百僚称贺。今拟明昇朝见礼。上御奉天门,昇等于午门外跪进待罪表,侍仪使捧表入,宣表官宣读讫,承制官出,传制,昇等皆俯伏于地。侍仪舍人掖昇起,其属官皆起,跪听,宣制释罪。昇等五拜,三呼‘万岁’。承制官传制,赐衣服冠带,侍仪舍人引昇入丹墀中,四拜。侍仪使传旨,昇跪听宣谕,俯伏,四拜,三呼‘万岁’,又四拜出。丞相率文武百官行贺礼。”上曰:“明昇与孟昶不同。昶专治国政,所为奢纵;昇年幼,事由臣下。宜免其叩头伏地、上表请罪之礼。”是日,昇及其官属朝见,百官称贺。制授昇为归义侯,赐冠带衣服及居第于京师。

丁卯,中书奏:“科举定制,凡府、州、县学生员、民间俊秀子弟及学官吏胥习举业者,皆许应试。”上曰:“科举初设,凡文字词理平顺者,皆预选列,以示激劝。惟史胥心术已坏,不许应试。”

戊辰,故元詹事院副使南木哥、詹事丞朵儿只自河西率兵民二千余人来降。

置汝宁府、汝阳县、真定府、定州、无极县。

己巳,置陈州商水县。

庚午,故元降臣魁的斤等十五人入朝,各赐绮帛袭衣。

辛未,置蓟州卫指挥使司。

淮安侯华云龙统兵至云州,侦知故元平章僧家奴营于牙头。夜,分精兵袭之,突入其营,擒僧家奴,尽俘其众,并获驼马四百余匹而还。

壬申,故元甘肃行省平章阿寒柏等至京师。先是,阿寒柏等率所部官属兵民来降,陕西守臣以闻。诏阿寒柏与其官属四十四人入朝,其兵民留居宁夏。至是,上命中书省赐阿寒柏及知院满答剌、廉访使纳速尔丁人衣一袭、绮帛八匹、米五石、钱五千,其左丞官音奴等四十一人赐绮帛钱米有差。

甲戌,赐龙襄卫指挥佥事史鉴丧葬之费,仍命恤其家,以鉴从征战死于蜀故也。

以马文璧为抚州府知府,郭勉为真定府知府。

乙亥,命太常司祀马祖之神。先是,蜀明昇献良马十,其一色正白,身长十有一尺,首高九尺,足高七尺,有肉隐起项下,厚五分广三寸余,贯膺络腹精,采流动鞯,勒不可近,近之,輙人立而吼。上谓天既生此英物,必有神以司之,命太常以少牢祀马祖。复囊沙四百斤压马,令人跨其上,日游行苑中,久之,性渐驯服。后上夕月于清凉山,乃乘之而出,如蹑云乘风,驰驱甚适。上大悦,赐名“飞越峰”。

占城国王阿答阿者遣其臣答班瓜卜农来朝,奉表言安南侵其土境,表用金叶,长一尺余,阔五寸,刻以本国书。俾译者译之,其意曰:“大明皇帝登大宝位,抚有四海,如天地覆载,日月照临,阿答阿者,譬一草木耳,钦蒙遣使以金印封为国王,感戴欣悦,倍万恒情。惟是安南用兵,侵扰疆域,杀掠吏民,伏愿皇帝垂慈,赐以兵器、乐器、乐人,俾安南知我占城乃声教所被,输贡之地,则安南不敢欺凌。”上感其意,及答班瓜卜农陛辞,命中书省移咨其国王云:“交邻有道,实为保土之方;事上以诚,庶尽人臣之礼。且占城、安南既以臣事朝廷,同奉正朔,而乃擅自构兵,毒害生灵,既失事上之体,又失交邻之道。已咨安南国王,即日罢兵,本国亦宜各保疆土。所请兵器,于王何惜,但以占城、安南互相争夺,而朝廷独与占城,则是助尔相攻,甚非抚安之义。又所请乐器、乐人,在声律虽无中外之殊,而语音则有华夷之异,难以发遣。若尔国有能习中国华言、可教以音律者,选择数人,赴京习之。”并谕福建行省,占城海舶货物,皆免其征,以示怀柔之意。

丙子,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以刑部尚书刘惟谦为参政。

庚辰,江阴侯吴良讨绥宁诸蛮,擒其首恶苏子荣等,遂克马王、恶鬼、长冲、云水、锁口、桐木、蓝溪、雷公、大溪、三峰、当山十一寨。

伪夏平章丁世真率其余党寇秦州,指挥潘某坚壁固守,攻围五十余日,城中食尽,括牛畜以食军。既而援兵至,击走之,世真兵败逃窜山谷,自以尝拒敌官军,杀伤者多,惧不敢出,夜宿于梓潼庙中,为帐下小校所杀。蜀平,小校赴京言状,中书省臣奏请赏之。上曰:“小校杀本管,非义也,何赏为?”不许。

大同官山千户所百户速哥帖木儿、捏怯来等诈言故元将王保保率兵至上都,遂谋叛杀其千户把都等,事觉,伏诛。

八月辛巳朔,赐故元平章阿寒柏、知院满答剌、廉访使纳速尔丁等四十四人罗衣有差,寻又赐以冠带。

诏置振武卫亲军指挥使司。

改制用宝金牌,其上篆为阴、阳文,仍增金符二字,阔三寸,长九寸五分,上钑二凤,下钑二麒麟,牌首为圆窍,贯以红丝绦。上以古者符宝示大信于天下,关防弗严则奸伪由生,故命改制二牌,仍付中书省与大都督府各收掌之。凡军机文书,非大都督府长官与中书丞相及在省长官,不许入奏,亦不许擅自奏请。若有诏,急令调军,中书省即会大都督府官同入覆奏,然后各出所藏金牌入内,请宝出用,如大都督府先奉旨,亦如之。其有不行约会者,以奸臣论。

癸未,皇第十二子柏生,顺妃胡氏出也。

甲申,夕月。时不附祭星辰,其乐章,迎神改云:“吉日良辰,祀典式陈,太阴夜明,惟德孔神。”余并如旧。

乙酉夜,天鸣。

丙戌,户部奏:“今年两浙秋粮及没官田租既已蠲免,而所赐公侯田粮,多没官租,亦宜照例免徵其公侯岁禄,别给之。”制可。

赐在京军士十九万四十余人绵布,人二疋。

徙应天卫治于江浦。

丁亥,祭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月将、城隍、旗纛诸神。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戊子,祭大社、大稷,止用二年春祭正位祝文,但大社祝改告祀为报谢,配位祝不用。

庚寅,罢巩昌故元总帅府,以总帅汪灵真保为巩昌卫指挥同知,张虎都帖木儿为佥事。初,灵真保、虎都帖木儿之降也,俾仍旧职,至是罢帅府改今官。

癸巳,浡泥国王马合谟沙遣其臣亦思麻逸进表笺,贡方物。先是,上命监察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使其国。至是,其王遣使随秩等入贡,有鹤顶生、玳瑁、孔雀、梅花、龙脑、米脑、糠脑、西洋白布及降香、黄蜡等物,表用金,笺用银,皆刻番书字体,仿佛回鹘。诏赐其国王织金文绮、纱罗,及其使者绮帛有差。浡泥在西南大海中,所统一十四州,阇婆属国也,去阇婆四十五日程,产名香异物。国王以金佩刀、吉贝布遗敬之等,悉辞不受。

命给赐长淮卫军士绵布,人二匹。

置开封府柘城、考城二县,时人民逋逃者皆归复业故也。

上以北平、山西馈运之艰,命以白金三十万两、绵布十万匹就附近郡县易米,以给将士;及辽东军卫乏马,发山东绵布万匹贳马,给之。

甲午,户部奏:“近馈运四川粮储,已行湖广行省,运归峡等处十万石,饷成都,今再拟于荆州、岳州、武昌、蕲州四府,运粮十万石继之。江西行省南昌、吉安、抚州、南康四府运粮十万,饷重庆。其商人中盐,运米至重庆仓者,每淮盐一引,纳米一石二斗;浙盐一引,纳米一石。”皆从之。

诏中书省:“自今凡赏赐军士,无妻子者给战袄一袭,有妻子者给绵布二匹。”

诏免扬州、淮安、临濠及泰州、滁州、无为州今年田租。

乙未夜,有星赤色,起自右旗西南,行至游气中没。

己亥,擢中书省左司郎中海渊为户部尚书。

降国子祭酒魏观为江西龙南县知县,司业宋濂为安远县知县,坐考祭孔子礼稽缓故也。

庚子,诏赐大都督府佥事沐英苏州府吴江县田一十二顷八十亩,岁计租一千石。

江夏侯周德兴等克保宁。先是,遣使谕中山侯汤和等曰:“为将贵审机而重料敌。古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今全蜀已下,惟吴友仁尚据保宁,偷旦夕之命,乘机而取之,此破竹之势,无不克者。将军徘徊不进,何也?吾付将军以大任,而临事往往逗挠如此,何以总军政、寄国命乎?”和等闻诏,始遣周德兴会傅友德兵克其城,执吴友仁,械送京师,蜀地悉平。上因与侍臣论用将曰:“秦裕伯尝言:‘古者,帝王之用武臣,或使愚使贪。’其说虽本于孙武,然其言非也。夫武臣量敌制胜,智勇兼尽,岂可谓愚?攻城战野,捐躯徇国,岂可谓贪?若果贪愚之人,不可使也。”

癸卯,遣佛菻国故民捏古伦持诏往谕其国王曰:“自有宋失驭,天绝其祀,元兴沙漠,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陨绝其命,华夷扰乱,十有八年。当群雄初起时,朕为淮右布衣,起义救民,荷天之灵,授以文武之臣,东渡江左,练兵餋民,十有四年。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戡定巴蜀,北靖幽燕,奠安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朕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于今四年矣。凡四夷诸国,皆遣告谕,惟尔佛菻,隔越西夷,未及报知。今遣尔国之民捏古伦赍诏往谕,朕虽未及古先哲王之德,使四夷怀之,然不可不使天下咸知朕平定四海之意,故兹诏示。”

河南行省参政孙楧坐事免,以太常卿陈昧为河南行省参政。昧字元礼,温之平阳人,仕元为湖州路总管,入国朝,选议律令,除太常司丞。上初即位,为礼官,改江西按察司佥事,入为太常少卿,升太常卿。至是,授河南参政。

故元宗王子巴都麻失里、沙加失里、院使汪家奴等来降贡马二十匹及献铠甲器仗。上命中书赐巴都麻失里、沙加失里、汪家奴及知院琐南辇、真金绣衣人一袭、文绮七匹,平章孙让等四人金绣衣一袭、文绮五匹,宣政副使海寿、和尚、马儿等三十人文绮人三匹及衣靴,佥事也失里等十人文绮人二匹,傔从一百三人悉给绵布及绵战袄。

赐羽林右卫指挥同知陈方妻张氏、羽林左卫指挥佥事戴雄妻潘氏命妇冠服。

戊申,赣州上犹县山寇作乱,命宜春侯黄彬领兵讨捕之。

己酉,关中饥。上命陕西参政班用吉、监察御史赵术、奉御徐德等发粟赈济,凡二万五千余户。

遣使往谕云南、八番、乌撒等诸蛮。

遣工部主事王伯彦往河州,赐山后七驿世袭土官劳哥等文绮、银椀。

是月,高州府海寇作乱,通判王名善死之。初,海寇何均善聚众数百人,尝为濒海诸州患,官军已捕戮之,其余党罗子仁等遁去。至是,子仁等复劫夺府印,逼名善从己,名善不屈,执至霞洞新营,遂遇害。雷州卫遣千户黄青领兵擒子仁等斩之,余党悉平。

河南、陕西、山西及北平、河间、永平、直隶、常州、临濠等府旱。

大名府水。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张廷玉
   第二节 写与译·老舍
  卷之五十一·佚名
  卷之六百十·佚名
  第二卷 历代疆域图略(缺)·缪荃孙
  一四六一 安徽巡抚朱珪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佚名
  绎史卷八十六之一·马骕
  第四部分:宁渝旧梦·喻血轮
  王志坚传·张廷玉
  卷五十·阿桂
  卷二·佚名
  六四、田和始立为侯考·钱穆
  进宋名臣奏议劄子·赵汝愚
  第十七章 北方政权之新生命【北朝】·钱穆
  目录一·允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四·王夫之

    ◎李定国列传李定国,字宁宇,陕西榆林人。本农家子,十岁为张献忠所掠,喜其貌度不恒,养以为己子。献忠养子四:孙可望为长,定国次之,刘文秀、艾云枝次之。可望狡谲鸷忍,常为献忠掌老营,号“一堵墙”。献忠之降也,左良玉固欲杀之,可

  • 大明光宗贞皇帝宝训·叶向高

      内文缺  □□□□□年九月辛亥朔礼部进大祀日册  □□□□□册还宫时  □□□□□侍侧  □□□□□句曰敬天地  □□□□□母  □□□□□□□□月四日有男子张差持梃  □□□□□法司究问而喜事者

  • 清经世文编选录·佚名

    请开台湾米禁疏条陈台湾事宜状治台湾私议台湾设官庄议上福节相论台事书台湾城工可缓议与程梓庭制府书上杨中丞书上某兵备论治台书议复水师李提督台湾治略筹防之策(二条)乞总署代奏下忱书论日人经营台湾论台湾亟宜变法种

  • 先伯父文凤公家传·林献堂

    先伯父文凤公,讳万得,字仪卿,号丹轩;奠国公之长子也。性任侠,结交多奇土;济困扶危,万金不稍惜,故人争效命。同治元年春,邑人戴潮春起事,陷彰化,杀守吏,所在俶扰。三月,股首林日成拥众三万余来攻,环围三匝,断水道;时庄

  • 五七、墨子游齐考·钱穆

    《墨子 鲁问篇》载墨子见七大王,孙诒让《闲诂》引苏俞说,云:“即太公田和也。其后子孙称王,亦尊其祖为大王。”孙云:“安王十六年,田和始立为诸侯,墨子见大王,疑当在田和为诸侯之后。”今按:安王十六年,墨

  • 汤尙松·周诒春

    汤尚松 字竞秋。年二十六岁。生于江西九江。未婚。初毕业于九江南伟烈学校。宣统元年。以美国友人资助。游美。入鲍而温瓦来思学校。习普通文科。民国元年。得学士学位。入开斯实科学校。习采矿冶金工程。民国四年。

  • 大学衍义卷三十七·真德秀

    齐家之要一重妃匹赖规警之益周宣姜后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宣王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于房姜后既出乃脱簮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之乐色而忘徳也夫茍乐色

  • 提要·石墪

    【臣】等谨案中庸辑畧二卷宋石塾编朱子删定塾字子重号克齐新昌人绍兴十五年进士官至太常主簿出知南康军中庸为礼记第三十一篇孔頴达疏引郑元目录云此于别录属通论汉书艺文志有中庸传二篇顔师古注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

  • 孟子説卷七·张栻

    宋 张栻 着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夀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爲性主于性爲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尽其心者格物致知积习之乆私意脱落万

  • 卷六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六十二儒行儒行是记有道德者所行也张子曰旧多疑儒行今观之亦多善处鲁哀公问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 第五十四卦:《归妹卦》·佚名

    归妹:征凶,无攸利。【白话】《归妹卦》象征婚嫁:如果行为不正,前方会有凶险,不会有利益。《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白话】《象辞》说:《归妹卦》的卦象是兑(泽)下震(雷)上,兑又代表少女,震又代表

  • 丧服小记·姚际恒

    朱仲晦曰:「仪礼丧服,子夏作传,小记是解传中之曲折。」按:丧服传为子夏作,斯言岂可信?且丧服既以有传,焉得传又有记?必无此理。况篇中于传有合有否,岂是解传者乎?为此记者,徒见篇名丧服二字相同,遂云然,实未尝读二篇之文耳。今以文

  • 金光明经序·佚名

    真定府十方洪济禅院住持传法慈觉大师宗颐述  夫灵心绝待。泯万物而独存。妙行难思。诸缘普现。则实际理地。虽不受于一毫。而事相门中。不舍于一法。故如来出世。说金光明经。依清净心。建解脱行。显出尘之经卷。永

  • 卷第十·宋濂

    嘉兴大藏经 护法录 宋文宪公护法录卷第十 皇明金华宋濂着 云栖袾宏 辑 虞山钱谦益订 题跋 恭题 赐和托钵歌后 臣闻自昔贤圣之君多菩萨果位中人慈悯众生故乘愿轮降生人间执符御历如华严经云欢喜地菩萨出世为阎浮提

  • 容春堂集·邵宝

    明代诗文别集。邵宝(字国宝)著。初刻于正德年间,题名为《容春堂前集》20卷、后集14卷、续集18卷、别集9卷。集前有李东阳序、正德九年(1514)浦瑾序、正德十二年王鏊序。《四库全书》收录本正是以此刻本为底本。嘉靖十

  • 天妃娘妈传·吴还初

    小说。明吴还初撰。二卷。原署“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逸士余德学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梓”,作者身世未详。此书从字体、版式及文字内容看,是明万历时福建建阳书坊编写、刊刻的通俗读物。主人公天妃,是我国沿海居民信仰的

  • 杂宝藏经·佚名

    梵名Sam!yukta -ratna-pit!aka-su^tra 。凡十卷(或八卷、十三卷)。元魏吉迦夜与昙曜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本经系集录关于佛陀、佛弟子,及佛陀入灭后之诸种事缘。凡一二一章之因缘谭,大部分皆系与佛陀有关之故事。包括

  • 洛叉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此经说洛叉陀罗尼,并谓若受持此陀罗尼,如同持洛叉(十万)诸佛名,可灭无量重罪,得大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