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
闻道阶法师言:梅撷云君常举问曰:谛中之灭谛,是对治烦恼所得之择灭果,道谛则正是能对治烦恼者,何以灭道二谛亦有十使诸烦恼,依以发生?予意此正古今人学佛法而转生诸烦恼病之理由也。夫佛法岂非能对治烦恼及解脱烦恼者乎?学之者间有旧病或瘥不瘥而转新病者,盖因无始烦恼业种未能伏断,数习渐熟,即缘附之以现行,此其理既可得而言,其事亦可得而征也。古之缁素学佛法变而成外道,及今依佛法出家僧众,滋生种种流弊,姑置不提,以征新近之在家学佛人士。
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乃今有扶佛人士,其未学佛之前,或急公好义,或恤贫喜施,或扶危济困,或崇善持正,虽未能契真性之妙净,而心意不觉常不自期于净也。逮其既闻佛法之后,劣先时之善行为有漏;不屑复道,于佛法中亦初不进修何胜行,但标榜学佛为名高。除二三潜共图其私欲之人外,对于其余佛法中之缁素,肆行毁诋以显特异,竟成与诸佛教绝对违反之众善禁行,诸恶潜作,自污其意,此为第一类。
或者才气迈人,权衡在我,而骛荣好胜之心,藉闻佛法,相得弥炽。欲凭此博大精深之教理,发扬其笼罩凌驾之威势,乘时崛起,呼召群众,隐然以救群济世之佛教主自居。外抗流俗之谓,内纠教徒之弊,扬己抑人,毁他赞自。及其愿不能偿,则出而奴此,别主异说,以显其訾骛不羁,颠倒播弄,圆转自如。又久之若仍不能死心蹋地束身依佛,则必致流遁无归,嗒焉丧志,此为第二类。
或者狷介傲慢,妄称先进,自其所初奉之二三知识而外,辄不肯下人;而对于其余佛法之人,苟不承其意趣,附为徒党,即遭排斥为旁歧邪外,而唯以自党为正宗。使或久、或远、或南、或北之同学佛法者,纷起党派之诤,此为第三类。或者藉图名利恭敬,囿其一隅之见,偏执为是,但以伸张自所崇尚之徒党为能事;对于异系之徒党,尽力攻击,任情倾陷。若去年杭州有学净土宗者,诬谤学禅宗者,致使轻身自杀;而学禅宗者愤图报复,传播所谓‘马子毒邪术’之说。互逞阴险,互为仇敌,此为第四类。
更有在昔时为官为商,虽贪意时或现行,而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即抑令不敢肆行,且矫之以廉洁诚信自居。逮既学佛法,因欲作种种佛事,以为宏扬佛法,须多有财力方可举行,遂觉得有理可恃,胆为之壮,行种种非法贪取财物之事,以宏法为护符,不复忌惮。殊不知获沾其惠以建设佛事者,为益至微,而千人所指,方且举以为学佛使人人格堕落之征验,因之使乍信者退,将信未信者不敢信,而不信者大引为口实以肆毁谤。宏扬之效未睹,而影响于败坏者已多矣,此为第五类。
兹略举其五类,吾已为佛法前途隐忧茕茕而不能止,况乘此将层出不穷乎?噫!佛法佛法,多少人假汝之名以行其罪恶,汝其奈之何哉!汝其奈之何哉!世人以贪、嗔、痴、慢等为生命,正其贪、嗔、痴、慢则流入枯寂,百事不能有为;才有愿意宏法之事,而贪、嗔、痴、慢毒又完全缘附纵发;能不堕此二边而精进于大乘中道之行者,盖寥寥也。所冀今而后在家学佛之士,能深察乎此以自警惕,尊重优婆塞戒经及玄奘法师译菩萨戒本所示戒行,作三业之轨范,遵循不犯,使世人皎皎然共见凡学佛法之人,在官即能为良官,在商即能为良商,在士即能为良士,在工即能为良工,在农即能为良农,以示学佛法者,真能从道德根本之人心上改过迁善,除世间一般人之讥嫌,起世间一般人之信仰,则真荷担佛法,利济世人之如来真子矣!有智之士,伏乞矜纳愚言!(见海刊四卷五期)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四·唐慧琳 顯揚聖教論大科·欧阳竟无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卷四·道世 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太虚 卷第二十六·晦翁悟明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四·澄观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四卷·圆照 第十三卷·佚名 总目·牧云通门 第十五卷·圆瑛 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佚名 妙法莲华经后序·佚名 卷三百九十一·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中·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