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汤编卷第五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陈
都建康。起武帝丁丑。尽后主己酉。凡五主。三十三年。
武帝
帝讳霸先。字兴国。姓陈。吴兴长兴人。其本甚微。自云汉太丘长寔之后。永定元年。诏迎佛牙於杜姥宅。设四部无遮大会。二年。於杨州造东安.兴皇.天宫等寺。五月。帝幸大庄严寺舍身。翌日表请还宫。设会供僧布施放生。金陵七百余寺侯景焚荡几尽。帝悉令修复。翻经讲道。诏写藏经。造金铜佛像。度僧尼各若干(辨正录)。
文帝
帝讳蒨。字子华。武帝兄。昭烈王长子。天嘉元年勑沙门宝璚为京邑大僧统。四年於大极殿设无碍大会行舍身法。修治故寺。写经度僧。倍於前朝(六帖)。【标】尝制法华忏文。略曰。窃以前佛后佛种种因缘。已说当说各各方便。莫非真语。悉为妙法。理无二极。趣必同归。但品位分浅深。觉悟有迟速。法雨一味。得之者参差。法雷一音。闻之者差别。是以小乘顿教由此各名。声闻菩萨因斯分路。至如鹿苑初说羊车小乘。灰断涅盘。分段解脱。以诸佛之善巧。会众庶之根机。是曰半字。未称三点。及夫会三归一返本还源。说大乘经名无量义。灭化城於中路。驾宝车於四衢。衣里明珠隐而还现。髻中珍宝於焉始得。出宝塔於虚空。涌菩萨於大地。现希有事。证微妙法。最胜最尊。难逢难值。弟子以因地凡夫属符负荷。欲宪章古昔用拯黎元。所以凭心七觉。系念四勤。住菩萨乘。显无三之教。学如来行。开不二之门。汲引群迷。导示众惑。今谨於某处建如干僧藏法华忏。愿多宝如来从地涌出。普贤菩萨乘象空来。并入道场证明功德。总持性相同到无生(弘明集)。
宣帝
帝讳顼。字绍世。昭烈次子。大建元年於扬州建太皇寺。复造七级浮图。是年南岳九仙观道士欧阳正则等诬奏南岳思禅师。言其受齐赂。凿断岳心钉后兴妖。帝遣使追师。后七日师至京。四门关吏皆见师入。感惊悟其神。帝乃迎师入殿供养。一无所问。以道士欺罔当弃市。师为恳告乃免。三年诏国内僧受戒未满五夏者皆参律部。都邑大寺广置听律之场。勑瑗律师总监。有司给衣食。七年又造七级大塔。帝在位造金铜佛像写藏经度僧尼盛拟先朝(释监)。
后主
后主。讳叔宝。字元秀。宣帝长子。至德元年勑沙门慧暅为京邑大僧正。二年诏虎丘智聚法师赴太极殿讲金光明经。三年诏顗禅师入京居灵曜寺。四月赴太极殿讲大智论般若经题。久之迁居光宅寺。帝幸听讲仁王经。时朝议以僧尼类多无业欲令策经。不通者皆罢之。顗禅师谏曰。调达日诵万言未免沦坠。般特惟忆一偈乃证四果。笃论为道。岂关多诵。帝大悦。即停搜简。四年正月诏顗禅师赴崇正殿为皇太子授菩萨戒。设千僧斋(智者本传并统纪)。
徐陵
陵。字孝穆。为吏部尚书。年数岁。沙门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标】尝听智者讲经。因立五愿。一临终正念。二不坠三涂。三人中托生。四童真出家。五不堕流俗之僧。后至唐贞观间生缙云朱家。年十八将纳妇。路逢梵僧谓曰。少年何意欲违昔誓。因示其五愿。少年闻已不复还家。即往天台国清寺投章安法师为师。咨受心要。证法华三昧。号智威禅师(僧传并统纪)。
陈伯智 渊
伯智。字策之。封永阳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出为东阳刺史。请智者开讲。禀菩萨戒执弟子礼。昼聆讲说夜习坐禅。渊。后主子也。至德四年正月十五日於崇正殿设千僧斋。请智者授菩萨戒。其请戒文云。重道尊师由来尚矣。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统纪)。
江总
总。字总持。蒨之孙。少孤。依外氏。故杜诗云。江总外家养。仕陈为尚书。【标】尝撰陈群臣请武帝忏文。略曰。皇帝菩萨。睿哲聪明。广渊齐圣。心若虚空。照穷般若。发弘大誓。荷负众生。神道会昌。膺兹景业。百王既季。运属艰难。五岳维尘。六军日动。劬劳在念。有切皇心。既而深悟苦空。极信无我。遂坐道场。静居禅室。坚固善本。具足檀那。石壁山河珍车象马头目髓脑妻子国城莫不肃然大舍。供养三尊。便欲拂衣崆峒。高步六合。到林间而宴坐。与释种以同游。紫微虚宫。黄屋旷位。上灵耸动。厚土怔惶。弟子等身缠爱惑。业构烦恼。天生蒸民树以司牧。惵惵黔首非后罔戴。岂容至尊居万乘而伸独往之情。应在帝王而为布衣之事。且蛮夷猾夏。寇贼奸轨。燧人警识日照甘泉之火。四郊多垒未肆楼船之威。若使七圣遂迷窅然汾水之上。八骏沃若方在瑶池之滨。则天下何依。群臣莫奉。谨舍如干钱如干物。仰嚫三宝大众奉赎皇帝及诸王。所舍悉还本位。伏愿十方三宝见前大德僧以慈悲力用无碍心。玉鸾回镳。金门洞启。百辟翘首。缙绅并列。慊慊丹愚。敢以死请(弘明集)。
北魏
都平城。起太祖丙戌。尽孝武甲寅。至孝文迁都洛阳。十三主。一百四十九年。
太祖
太祖讳珪。姓拓拔氏。昭成皇帝嫡孙。献明之子。皇始二年诏赵郡沙门法果为沙门统。初平中山所经郡国见沙门皆致敬。禁军旅无得有犯。【标】天兴元年诏曰。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亡。神踪遗法。信可依凭。其勑有司於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寺舍。令信向之人有所依止。於是京城建五级浮图须弥殿。耆阇山禅房讲堂悉务壮丽(魏史)。与泰山朗和尚书曰。上人德同海岳神算遐长。冀助威谋克宁荒服。今遣使送帛二十端。白[迭*毛]五十领。钵二枚。到愿纳受。帝生知信佛。於虞地造十五级浮图。又造开泰.定国二寺。写经造金像(弘明集并方志)。
明元
明元讳嗣。太祖道武长子。永兴元年诏封法果为辅国宜城子。神瑞元年加封法果为忠信侯(僧受俗官之始)。常泰元年加封法果安城公。年八十卒。帝三临其丧。追谥老寿将军。赵胡灵公勑於京邑建立佛像。仍令沙门敷导民俗(北史)。
太武
太武。讳焘明。元之子。始光元年勑天下寺改名招提。四月八日舆诸寺像行於广衢。帝御门楼临观。散花致礼。二年帝诞节於佛寺建祝寿道场。延和元年初。凉土沙门玄高妙善禅观。帝遣使迎入平城。甚加敬重。命太子晃师事之。帝惑崔浩寇谦之言。遂有毁教之举(北史)。正平元年初沙门昙始会帝灭法乃隐。至是知法将亨。振锡诣阙。吏白帝。帝趣斩之无伤。帝怒。抽佩刀自斩之亦不伤。投之虎槛。虎皆怖伏。帝惊乃延昙始上殿。再拜悔谢。许以复教(北山录)。
文成
文成。讳浚。景穆晃长子。太武孙。兴安元年群臣劝请兴复释教。乃下诏曰。夫为帝王者必祗奉明灵。显彰神道。其能惠着生民济益群品。虽在往古犹序风烈。况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寻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法。故前代以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世祖太武德泽遐被。沙门道士往往成林。而寺舍之中致有凶党。先朝按治录其有罪。所司失旨一切禁断。景穆皇帝每为慨然。朕承洪绪志隆圣道。其令天下郡县各建浮图一区。欲为沙门者听。於寺塔经像悉令修复。初罽宾沙门师贤五人来京。值罢佛法假医守道。复教之日。帝亲为五人下发。以师贤为沙门。统和平元年诏沙门统昙曜为昭玄沙门都统。待以师礼。帝兴复佛。教广度僧尼(魏书并僧史)。
献文
献文。讳弘文。成长子。天安元年勑僧瑾为天下僧正。皇兴元年於长安北台起永宁寺七级浮图。高三十丈。又於天宫寺作大佛像。高四十三尺。用铜十万斤。黄金六百斤(通鉴)。帝雅好佛学。每引朝士沙门共谈玄理。有遗世之心。延兴元年六月诏传位太子。徙居崇光宫。称上皇。建鹿野寺於北苑。与禅僧居之。讲习玄要高允。作鹿苑赋(北史并释监)。
孝文
孝文。讳宏。献文长子。改姓元氏。【标】延兴二年诏西天三藏吉迦夜(此云信何事)译杂宝经五部。刘孝标笔授。上皇勑自今祭天地宗社勿用牲。唯荐以酒脯。承明元年帝造建明寺。太和四年诏以僧显为沙门都统。十六年诏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听大州一百人为僧。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着令以为常(释监)。十七年诏懿德法师。听一月三入殿。俾朕餐禀道味。光饰朝延。又数幸王园寺与沙门谈论佛道。十九年幸徐州白塔寺。令道登法师讲成实论。谓左右曰。朕览此论可以释人深情登入寂。下诏伤悼施绢斋僧(北史)。二十一年诏四月八日迎洛京诸寺佛像入阊阖宫。散花礼敬。岁以为常。帝在位凡二十九年。手不释卷。暇则自讲。六宫侍女皆持六斋。度僧造寺甚众(释监)。
宣武
宣武。讳恪。孝文次子。永平元年诏中天竺勒那摩提(此云宝意)於太极殿译宝积论。菩提流支(此云觉希)於紫极殿译楞伽经。帝亲笔受。二年帝於式乾殿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经。时魏朝专尚释氏不事经籍。中书侍郎裴延隽上疏。以为汉光武.魏武帝虽戎马间未尝废书。先帝行师还都手不释卷。良以学问多益不辍故也。【标】陛下升法座亲讲大觉。凡在瞻听尘蔽俱开。伏愿经书互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矣(通鉴)。时洛阳中国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余人。帝别立永明寺千余间以处之。远近承风无不事佛(北史)。
孝明
孝明。讳诩。宣武第二子。神龟元年诏诸郡立五级浮图。是年胡太后勑宋云与沙门慧生等往西天求经。四年宋云等使西域还。得佛经一百七十部。正光元年帝加元服。命沙门道士讲道禁中。帝曰。佛与老子同时否。道士姜斌曰。开天经云。老子定王三年生。年八十五。西入化胡。以佛为侍者。沙门昙谟最曰。吾佛以昭王二十六年生。穆王五十三年灭。自灭后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老子方生。而言化胡以佛为侍者。无乃谬甚。斌曰。佛生周昭有何文记。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帝令群臣详定真伪。太尉萧综等劾奏。开天伪经罪当惑众。诏流斌於马邑(北史)。正光庚子达磨自梁入魏。至嵩山少林寺居焉。面壁而坐。帝闻师异迹。三诏不至。就赐摩衲袈裟金钵银水缾缯帛。师不受。三返而后受之(正宗记)。
孝武
孝武。讳修。字孝则。广平武穆王怀第三子。永熙元年造陟屺寺。斋僧讲法(释监)。
高允
允。字伯恭。孝文即位拜中书令。帝尝幸其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曰。古之清贫有如此乎。赐帛五百匹粟千斛。年九十八。【标】尝撰鹿苑赋。略曰。暨我皇之继统。诞天纵之明睿。追鹿苑之在昔。兴三转之高义。振幽宗於已永。旷千载而有寄。於是命匠选工刊兹西岭。注诚端思仰模神影。庶真容之彷佛。耀金辉而焕炳。即灵崖以构宇。竦百寻而直正。絙飞梁於浮柱。列荷花於绮井。若祇洹之瞪对。孰道场之途迥。嗟神功之所建。超终古而秀出。寔灵祗之恊赞。故存贞而保吉。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术。若乃研道之伦。行业贞简。慕德怀风。杖策来践。守应真之重禁。味三藏之渊典。或步林以经行。或寂坐而端晏。会众善以并臻。排五难而俱遣。道欲隐而弥彰。名欲毁而逾显。希缙云之上升。羡顶生之高蹈。思离尘而迈俗。涉玄门之幽奥。禅储宫以正位。受太上之尊号。既存亡而御有。亦执静以镇躁。一万国以从风。总群生而为导。正南面以无为。永措心于冲妙。又尝为昙始法师作传(弘明集)。
杨衒之
衒之。尝为期城太守。达磨至魏住禹门千圣寺。衒之问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愿师慈悲开示宗旨。【标】师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悲喜交并曰。愿久住世间。化导群有(传灯)。尝撰洛阳伽蓝记五卷。其序略曰。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至于一乘二谛之源。六通三达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顶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毫眉之像。夜台图绀发之形。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踰盛。王侯贵臣去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於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剎与云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标】暨永熙多难。荆棘成林。京城内外一千余寺寥廓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众多不可徧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祥异亦录之。凡为五篇(三宝记)。
佛法金汤编卷第五
天台释如惺重校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六·唐慧琳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卷上·佚名 起世经卷第四·佚名 卷十八·佚名 卷十二·佚名 卷七·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五十八·道世 众金刚三昧大仪轨分第九·佚名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经卷上·佚名 第五十一章 二王章·佚名 卷第十九·佚名 《淦石录》里的禅宗传法史料·胡适 永济融禅师住关东广宁普慈寺语录卷上·佚名 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