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金汤编卷第六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东魏

都洛阳。徙邺。帝讳善见。谥孝静。一主。十六年。

西魏

都长安。起文帝乙卯。尽恭帝丙子。凡三主。二十一年。

文帝

帝讳宝炬。孝文之孙。京兆王愉之子。大统元年勑沙门道臻为沙门大统。是年造般若寺。帝每运慈悲。常行信舍。口诵法华。身持净戒。起七觉殿为四禅室(辨正论)。

北齐

都邺。起文宣帝庚午。尽幼主丁酉。凡六主。二十八年。

文宣

帝讳洋。字子进。高姓。欢第二子。文襄母弟。天保元年诏高僧法常入内讲涅盘经。拜为国师(国师始此)。二年诏僧稠入内敬受禅道。因从受菩萨戒法。稠留禁中四十余日。勑於邺城建云门寺以居之。又诏置昭玄十统。以沙门法上为大统。置令史员五十余人。所部僧尼四百余万。咸禀风教。【标】帝筑坛具礼。尊为国师。布发於地。令上统践之升座。后妃重臣皆受菩萨戒。【标】六年初梁武下勑舍道。道士陆修静不胜其愤遂奔魏。及文宣受东魏禅。尤崇佛教。静忌之。请与释子角法。静咒诸沙门衣钵皆飞。宫殿梁柱皆震。静乃夸曰。沙门现一我当现二。今薄示微术。沙门退屈。帝顾谓大统法上曰佛门岂无人哉。法上令末座昙显挫之。显以稠禅师衣钵置地。使咒不动。又以衣钵置梁上。亦不动。静等相顾失色。显又翘一足而立曰。吾已现一。卿可现二。静亦无对。群臣皆抃跃。诏曰。法门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祭酒道者。曲蘖是味。清虚焉在。胊脯斯甘。慈悲永隔。上异仁祠。下乖祭典。宜皆禁绝。不复尊事(高僧传)。七年帝以内藏梵经未译。命三藏那连耶舍於天平寺翻译。帝躬礼梵文。谓群臣曰。此三宝鸿基。礼宜偏敬。十年帝幸辽阳甘露寺。禅居深观。勑非军国大事不得闻(统记)。

武成

帝讳湛。欢第九子。改元太宁。以三台宫为大兴圣寺。诏略曰。朕嗣膺宝祚。永为家祉。仰祗先志。尚竦玄门。可以三台宫为大兴圣寺。河清二年诏慧藏法师於太极殿讲华严经。是年帝筑坛於内。礼请上法师授戒。布发於地令上师践而升座。复创报德寺。勑师主之。【标】帝笃敬佛乘。创营宝塔。脱珍御服并入檀财。转大品经月盈数会。层台别观皆建伽蓝。璧玉珠玑咸充供具(释监.弘明集)。

后主

帝讳纬。字仁纲。武成长子。改元天统。隆化元年诏修邺都白马寺佛图澄所造塔。得舍利三颗。盛以宝瓶。广武王邕置水晶钵行道祈请。舍利忽浮水面(统记)。

颜之推

之推。武平中为黄门郎。仕至光禄大夫。举家蔬食深信佛教。有颜氏家训行于世。其归心篇曰。神仙之事有金玉之费。颇为虚放。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劝汝曹学之。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素归心。勿轻慢也。其间妙旨具於经论。不复於此赞述。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耳。其戒杀训曰。儒家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高柴曾晳未知内教皆能不杀。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含生之类莫不爱命。去杀之事必勉行之。原夫四尘五阴剖析形有。六舟三驾运载群生。万行俱空千门入善。辨才智慧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老庄之所及也。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深浅不【标】同。内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五常符同。仁者不杀之禁。义者不盗之禁。礼者不邪之禁。智者不酒之禁。信者不妄之禁。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颜氏家训)。

杜弼

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幼聪敏。家贫无书。寄郡学受业。长於笔札。为时辈所推。魏孝明帝孝昌初除大学博士。迁光州曲城令。为政清静。入北齐。为神武高欢奉使西魏。魏帝见之九龙殿曰。卿精学。聊有所问。【标】经中佛性法性为同为异。弼曰止是一理。又问曰。说者妄皆言法性宽佛性狭如何。弼曰。在宽成宽。在狭成狭。若论性体非狭非宽。帝曰。既言成宽成狭。何得非狭非宽。弼曰。若言是宽则不能为狭。若定是狭亦不能为宽。以非宽非狭故能宽能狭。所成虽异能成恒一。帝称善(北史.本传)。

陆法和

法和。隐居江陵百里洲。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同。及侯景遣将任约击湘东王於江陵。法和乃诣湘东乞征。约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湘东王遣胡僧佑领千余人同行。法和役神祠阴兵击败之。【标】又尝至襄阳城北大树下。画地方二尺。令弟子掘之。得一龟长尺半。以杖扣之曰。汝欲出不能。已数百岁。不逢我者岂见天日乎。为授三归戒。龟乃入草。梁元帝(即湘东王)以法和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尝大聚兵舰欲袭襄阳入武关。元帝虑其为乱。使止之。法和曰。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耶。但於空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见王应有报至。故救援耳。法和初於百里洲造寿王寺。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此寺幽僻可以免难。及魏平荆州。宫室焚尽。总管欲拆寿王佛殿。嫌其材短乃停。后周武灭佛法。此寺隔在陈境。故不及难。天保六年春。清江王岳进军临江。法和举州入北齐。【标】文宣帝以法和为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太尉公。诣阙通名不称官爵。但云荆山居士。文宣赐法和钱百万。物万段。甲第一区。田一百顷。奴婢二百人。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钱帛散施。一时便尽。所赐宅营佛寺。自居一傍。与凡人无异。一旦无疾而告弟子死期至。时烧香礼拜坐绳床而终。文宣开棺视之。空棺而已(北史)。

魏收

收。字伯起。巨鹿人。河清中拜右仆射。【标】撰魏书佛老志。略曰。生生之类。三世神识常不灭也。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渐积胜业陶冶粗鄙。经无数形澡炼神明。乃至无生而得佛道。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又说六道受生。六度进行。及佛身真应不生不灭。舍利塔庙教法流广之义。最为深密(佛老志)。

后周

都长安。起闵帝丁丑。尽静帝庚子。凡五主。二十四年。宇文泰。字黑獭。代郡武川人。相西魏为大师。尝供百法师寻讨经论讲摩诃衍。命沙门昙显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内典录)。泰造追远.陟屺.大乘.魏国.安定.中兴.天宝.寿山.梵云.大福田等寺。度僧一千(辨正录)。泰追谥文帝。

闵帝

帝讳觉。字陀罗尼。文帝第三子。受西魏禅。【标】元年勑僧实禅师为周国三藏。诏以舍利藏蒲州常念寺。舍利光明自瓶而出。乃建浮图以表祥异。帝猎於檀山。遥指山上问群臣有所见乎。掌书记卢光独曰见一沙门。帝曰是矣。即解围而还。乃令光於见处造浮图。掘基一丈。得锡杖瓦钵(统纪)。

明帝

帝。讳毓。小名统万突。文帝长子。改元武成。帝建寺诏略曰。孝感通神。瞻天罔极。莫不布金而构祗桓。流银而成宝殿。方知鹿苑可期。鹤林无远。可令太师晋国公总监大陟岵.陟屺二寺(弘明集)。帝为先皇织卢舍那像并二菩萨。各高二丈六尺。檀像十二躯。及金刚狮子等(辨正录)。

武帝

帝讳邕。字祢罗突。文帝弟四子。保定三年诏曰。岁在昭阳(三阳春孟)。龙集天井(龙集者。东方苍龙为岁首也。天井。岁在申)。当令所司奉造一切经藏。始乎生灭之教。讫於泥洹之说(统记)。建德元年诏禅师僧玮至京。亲禀戒诲。勑后妃公卿咸受十善。勑住京城天保寺。帝奉佛。造寺建塔度僧。写经千余部。后为道士张宾之惑。遂有毁教之诏(方志)。

宣帝

帝讳斌。字乾伯。武帝长子。大成元年先是沙门道林以学业进见。与武帝议论二十日。酬酢七十番。武帝不能屈。遂许以复教。会武帝殂。至是道林中请尤力。【标】帝许之。遂下诏曰。先帝惑於异论。以释道为无益。故废而不行。然大教所系。讵宜罢黜。於是兴复二教(统纪)。

靖帝

帝讳衍。后改名阐。宣帝长子。大象元年诏天下复释道二教。复立佛像。丞相杨坚与陟[阿-可+古]寺僧智藏.灵干等再落发。度僧二百二十人(统纪)。

都长安。起高祖辛丑。尽恭帝丁丑。凡三主。三十七年。

高祖

帝讳坚。姓杨。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十四代孙。初有神尼曰智仙。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甚异。不可於俗间处之。尼躬自抚养。及长谓帝曰。像教将灭。一切鬼神皆西向。汝后当大贵。佛法暂废。赖汝而兴。及周武废教。尼隐帝家。未几而逝。至是为天子。大兴佛法(隋纪)。开皇元年三月诏於五岳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三宝记)。【标】二年沙门昙延谒见。劝帝兴复佛法。乃下诏曰。周朝废寺咸与修营。境内之人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建立经像。由是民间佛经多於六艺之籍(通鉴)。三年诏以京城形胜之地安置伽蓝。有僧行处皆许立寺(辨正录)。四年帝勑律师灵藏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子。有欲离俗者任师度之。由是度僧至数万。帝大悦曰。律师化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意则一也(本传)。五年勑曰。佛以正法付嘱国王。朕是人尊。受佛付嘱。自今以后每月常请二七僧於大兴善寺读一切经文(释监)。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大隋皇帝佛弟子杨坚敬白十方三宝。周代乱常。侮灭圣迹。塔寺毁废。经像沦亡。致愚者无以导昏迷。智者无以寻圣灵。朕往籍三宝因缘。今膺昌运。作民父母思拯黎元。其废像遗经悉令雕撰。周室毁像残经慢僧破寺。如此重罪悉为忏悔(开皇纪)。仁寿元年六月初帝微时遇梵僧。以舍利一裹授之曰。檀越他日为普天慈父。此大觉遗灵与汝供养。及帝即位尝与法师昙迁置舍利掌中数之。或少或多不定。迁曰。诸佛法身过於数量。非世所测。帝始作七宝箱贮之。至是忽忆其事。於是以岐.雍.泰.华.嵩.衡等三十州各建舍利塔。诏曰。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众生。津梁庶品。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共修福业。永作善因同登妙果。【标】其以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堪宣道者。各将侍者二人散官一人。熏陆香百二十斤。分送舍利往三十州建塔。期以十月十五日午时同入塔。后三十州表奏皆有瑞应。二年正月复勑秦.陕.恒.杭等五十三州建塔。期以四月八日午时同入塔。并如前式。各有感验(弘明集王邵记)。帝在位二十四年。造寺建塔写藏经。造金银檀佛像。度僧设会。不可称计(释教录)。

炀帝

帝讳广。高祖第二子。开皇元年为晋王总镇扬州。时天台顗禅师憩锡庐山。十一年。王迎师至镇。为设千僧会。师授王以菩萨戒品。因谓王曰。大王纡遵圣禁。宜名总持。王曰。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久之复还【标】庐山。十五年。师於天台石城而寂焉。王於乙丑即位。改元大业。建寺造像设会度僧各若干(智者传)。

薛道衡

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高祖受禅。除内史舍人。炀帝嗣位。转潘州刺史。【标】开皇十一年昙延亡。文帝辍朝。勑王公已下往临道衡。为祭文。略曰。圣皇启运。像教再兴。卓尔缁衣郁为称首。屈宸极之重。申师资之仪。三宝由之弘护。二谛藉以宣扬。以诱人为善之德。为助国行仁之方。足以追踪澄什超迈安远。岂谓法柱忽倾。慈舟遽覆。匪直悲躔四众。固亦酸感一人(辨正录)。

李士谦

士谦。字士约。赵郡人。髫齓失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每称之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隋有天下。毕志不仕。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善谈玄理。【标】尝有一客在座。不信佛家报应之说。士谦谕之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岂非休咎之应耶。佛经曰。转轮五道。无复穷已。此则贾谊所言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之谓也。佛道未东而贤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鲧为能(奴来切。三足鳖)。杜宇为鶗鴂。褒君为龙。牛哀为虎。君子为鹄。小人为猿。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黄母为[元/?]。宣武为鳖。邓艾为牛。徐伯为鱼。铃下为乌。书生为蛇。羊佑前身李氏之子。此非佛家变受异形之谓耶。客曰。邢子才云。岂有松栢后身化为樗栎。仆以为然。士谦曰。此不类之谈也。变化皆由心造。木岂有心乎。客又问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亦不能难而止(隋书)。

费长房

长房。成都人。先为沙门。周武沙汰反俗。隋兴。入预译经。开皇十七年为翻经学士。进开皇三宝录十五卷(弘明集)。

王通

通。字仲淹。洛阳龙门人。大业十三年有疾。闻炀帝被害。泫然而兴曰。生民厌乱久矣。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命也。通卒於家。门人谥曰文中子。弟子薛收等编集其言。名中说。其周公篇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或问佛。文中子曰。圣人也。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文中子读谠议曰。二教於是乎一矣。或问长生神仙之道。文中子曰。仁义不修。孝弟不立。奚为长生(文中子)。文中子之弟名绩。着书。号东皋子。

辛彦之

彦之。狄道人。博涉经史。与牛弘同志好学。后入关。遂家京兆。周文帝见而器之。拜中书侍郎。隋高祖受禅。除太常少卿。为潞州刺史。建浮屠十五层。州人张元暴卒复苏云。神游天上。见一堂极崇丽。天人曰。辛刺史有大功德。作此堂以待之(隋书)。

扬素

素。字处道。奇策高文。为一时之杰。累官上柱国。封越国公。尊重佛法。造光明寺。又於华岳造思觉寺。素尝行道观。见壁间画像。问道士曰此何图也。道士曰老子化胡成佛图。素曰。承闻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子变身作佛。胡人方受。是则佛能化胡。道不能化。何言老子化胡乎。老子安用化胡为佛。何不化胡为道。道流不能对(统纪)。

佛法金汤编卷第六

天台释如惺重校

猜你喜欢
  从沟通汉藏文化说到融合汉藏民族·太虚
  卷第三十五·志磐
  养老慈幼之意义·太虚
  问僧那品第十六·佚名
  卷第三·义净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佚名
  佛说华手经卷第八·佚名
  卷第二十六(第四诵之六)·佚名
  赞净土超胜·印光
  清果禅院开堂疏·佚名
  重云晖禅师·惠洪
  众经目录卷第四·彦琮
  致屈文六居士书·太虚
  卷一百九十一·佚名
  答汤雪筠问(二项二十则)·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七·彭定求

        卷77_1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骆宾王   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紫云浮剑匣,青山孕宝符。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风烟通地轴,星象正天枢。   天枢限

  • 老之将至·戴望舒

    我怕自己将慢慢地慢慢地老去,随着那迟迟寂寂的时间,而那每一个迟迟寂寂的时间,是将重重地载着无量的怅惜的。而在我坚而冷的圈椅中,在日暮,我将看见,在我昏花的眼前

  • 卷二百七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七十五总树类五言古古诗          【汉】阙 名庭中有奇树緑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英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懐袖路逺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杂诗          【晋】

  • 卷二百六十五·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五顾况乌啼曲二首玉房掣锁声翻叶银箭添泉遶霜【一作霜遶】堞毕逋拨刺月【一作日】衔城八九雏飞其母惊此是天上老鵶鸣人间【一作我闻】老鵶无此声揺风杂佩耿

  • 列传一 后妃·薛居正

    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高祖微时,尝牧马于晋阳别墅,因夜入其家,劫而取之。及高祖领籓镇,累封魏国夫人。高祖建义于太原,欲行颁赉于军士,以公帑不足,议率井邑,助成其事。后闻而谏曰:“自晋高祖建义,及国家兴运,虽出于天意,亦土地人

  • 卷八·毕沅

      ◎宋纪八 ∷起阏逢阉茂九月,尽柔兆困敦十一月,凡二年有奇。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   九月,癸亥,命颍州团练使曹翰领兵先赴荆南,丙寅,复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侍卫马军

  • 卷三十·连横

    列传二施琅列传吴球、刘却列传朱一贵列传欧阳凯列传蓝廷珍列传杨、殷、阮、王列传施琅列传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少从戎。唐王立福州,授左先锋,为平西侯郑芝龙部将。已而芝龙降清,子成功起兵安平,琅及弟显从之,收兵南澳,得

  • 第七十五卷 文苑 二·缪荃孙

    江 宁 府 二 清李 敬李敬,字圣一,其先吴县人,世居六合竹墩里。祖云鹄,有笃行,尝拾遗金还客,葬苏人之客死者,使无暴露,年八十有七卒。敬中顺治丁亥进士,授行人。考选广西道御史,多所建白。出按湖广,兵燹之后,请免租税,改折黄

  • 提要·万斯同

    【臣】等谨案儒林宗派十六卷国朝万斯同撰斯同有庙制图考已着録是编纪孔子以下迄于明末诸儒授受源流各以时代为次其上无师承后无弟子者别附着之自伊洛渊源録出宋史遂以道学儒林分为二传非惟文章之士记诵之才不得列之于

  • 周朗传·李延寿

    周朗字义利,汝南安成人。父亲周淳,宋朝初年历任侍中、太常。他的哥哥周峤娶了武帝的第四个女儿宣城德公主。二女嫁给建平王萧宏、庐江王萧..。因为是贵戚而得到显要职务。周朗从小就爱好奇特,风度文雅,与周峤志向不同,周峤

  • 职官六·徐松

    〔枢密院承旨司〕【宋会要】枢密院承旨司,有枢密都承旨、副都承旨,又有枢密院副承旨之名,皆不备置,常以一、二员通书诸房公事。五代有承旨、副承旨,以诸卫将军充。每崇政殿临决庶务,则侍立殿前。侍卫司奏事,则受而读之。又别

  • 十年·佚名

    (甲辰)十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戊辰,命奉朝賀金履陽,特賜几杖,以年滿九十也。1月2日○己巳,以趙元錫爲咸鏡北道兵馬水軍節度使。○以朴晦壽爲吏曹判書,趙冀永爲禮曹判書。1月3日○庚午,輔國崇祿大夫領敦寧府事永興府

  • 卷十·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十檀弓上第三之二曾子之丧浴於爨室【爨七乱反】正义郑氏康成曰礼死浴於适室【孔疏士丧礼死於适室下云甸人掘坎於阶间为垼於西墙下新盆盘瓶造於西阶下

  • 卷八·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卷八宋 朱子 撰乡礼四之上乡射礼乡射之礼 主人戒宾宾岀迎再拜主人答再拜乃请【主人州长也乡大夫若在焉则称乡大夫也戒犹警也语也出迎出门也请告也告宾以

  •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三·安慧

        尊者安惠造  三科一聚二生门三种族。聚蕴义。生门义。心心所法生长门义。生于眼识以眼为门。此经证门义有六。然心所法有十二。故契经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起俱受想思如是。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

  • 卷之十五·佚名

    高峯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卷之十五自陈情词门因师自叙野释比丘德因。命属丙申月居乙未。癸酉临日癸亥直时。丙戌生胎年庚多蹇。夙植德本幸处中华。荷父母之生成。感乾坤之覆盖。幼年十岁严君违背以早亡。持服五冬慈母抛

  • 达生编·亟斋居士

    产科著作。1卷。清·亟斋居士撰。刊于1715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字通俗,内

  • 十八泥犁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十八地狱之受苦及寿命之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