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二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因缘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因缘若乐若苦。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乐若苦。不应观因缘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因缘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因缘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因缘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因缘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因缘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因缘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因缘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因缘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因缘若生若灭。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生若灭。不应观因缘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因缘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因缘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因缘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因缘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因缘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因缘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因缘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可得若不可得。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从缘生法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从缘生法若乐若苦。不应观从缘生法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从缘生法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从缘生法若空若不空。不应观从缘生法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从缘生法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从缘生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从缘生法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从缘生法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从缘生法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从缘生法若生若灭。不应观从缘生法若善若非善。不应观从缘生法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从缘生法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从缘生法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从缘生法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从缘生法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从缘生法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从缘生法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无明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无明若乐若苦。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乐若苦。不应观无明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无明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无明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空若不空。不应观无明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无明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无明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无明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无明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无明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无明若生若灭。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生若灭。不应观无明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善若非善。不应观无明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无明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无明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无明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无明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无明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无明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乐若苦。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乐若苦。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生若灭。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生若灭。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布施波罗蜜多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内空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内空若乐若苦。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乐若苦。不应观内空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内空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内空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内空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内空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内空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内空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内空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内空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内空若隐若显。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隐若显。不应观内空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内空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内空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内空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内空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内空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内空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内空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真如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祝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真如若乐若苦。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乐若苦。不应观真如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真如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真如若空若不空。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真如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真如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真如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真如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真如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真如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真如若隐若显。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隐若显。不应观真如若善若非善。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真如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真如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真如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真如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真如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真如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真如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四念住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念住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乐若苦。不应观四念住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念住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念住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四念住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四念住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四念住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四念住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四念住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四念住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四念住若生若灭。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生若灭。不应观四念住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四念住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四念住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四念住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四念住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四念住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四念住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四念住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苦圣谛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苦圣谛若乐若苦。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乐若苦。不应观苦圣谛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苦圣谛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苦圣谛若空若不空。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苦圣谛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苦圣谛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苦圣谛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苦圣谛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苦圣谛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苦圣谛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苦圣谛若生若灭。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生若灭。不应观苦圣谛若善若非善。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苦圣谛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苦圣谛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苦圣谛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苦圣谛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苦圣谛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苦圣谛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苦圣谛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四静虑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静虑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乐若苦。不应观四静虑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静虑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静虑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四静虑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四静虑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四静虑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四静虑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四静虑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四静虑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四静虑若生若灭。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生若灭。不应观四静虑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四静虑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四静虑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四静虑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四静虑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四静虑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四静虑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四静虑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八解脱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八解脱若乐若苦。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乐若苦。不应观八解脱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八解脱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八解脱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八解脱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八解脱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八解脱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八解脱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八解脱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八解脱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八解脱若生若灭。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生若灭。不应观八解脱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八解脱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八解脱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八解脱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八解脱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八解脱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八解脱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八解脱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可得若不可得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空解脱门若乐若苦。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乐若苦。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空解脱门若空若不空。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空解脱门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空解脱门若生若灭。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生若灭。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善若非善。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空解脱门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陀罗尼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三摩地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陀罗尼门若乐若苦。不应观三摩地门若乐若苦。不应观陀罗尼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三摩地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陀罗尼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三摩地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陀罗尼门若空若不空。不应观三摩地门若空若不空。不应观陀罗尼门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三摩地门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陀罗尼门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三摩地门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陀罗尼门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三摩地门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陀罗尼门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三摩地门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陀罗尼门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三摩地门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陀罗尼门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三摩地门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陀罗尼门若生若灭。不应观三摩地门若生若灭。不应观陀罗尼门若善若非善。不应观三摩地门若善若非善。不应观陀罗尼门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三摩地门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陀罗尼门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三摩地门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陀罗尼门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三摩地门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陀罗尼门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三摩地门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陀罗尼门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三摩地门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陀罗尼门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三摩地门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陀罗尼门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三摩地门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极喜地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雲地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极喜地若乐若苦。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乐若苦。不应观极喜地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极喜地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极喜地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空若不空。不应观极喜地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极喜地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极喜地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极喜地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极喜地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极喜地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极喜地若生若灭。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生若灭。不应观极喜地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善若非善。不应观极喜地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极喜地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极喜地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极喜地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极喜地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极喜地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极喜地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离垢地乃至法雲地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五眼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六神通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五眼若乐若苦。不应观六神通若乐若苦。不应观五眼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六神通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五眼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六神通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五眼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六神通若空若不空。不应观五眼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六神通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五眼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六神通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五眼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六神通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五眼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六神通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五眼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六神通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五眼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六神通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五眼若生若灭。不应观六神通若生若灭。不应观五眼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六神通若善若非善。不应观五眼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六神通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五眼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六神通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五眼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六神通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五眼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六神通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五眼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六神通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五眼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六神通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五眼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六神通若可得若不可得。

猜你喜欢
  净土圣贤录偈·彭希涑
  卷第十六·宗密
  卷第二十八·李通玄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上·道宣
  卷第三十·雷庵正受
  刀仗品第十八·佚名
  俱舍论记 第十一卷·普光
  九 参禅宜观心·正果法师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三卷·佚名
  一字佛顶轮王经 第二卷·佚名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并序)·智顗
  中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清净品第七·佚名
  卷五·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五·玄奘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三十五·魏徵

    ○杨玄感李子雄 赵元淑 斛斯政 刘元进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体貌雄伟,美须髯。少时晚成,人多谓之痴,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不痴也。”及长,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与其父俱为第二品,朝会则齐列。其后高祖命玄感

  • 列传第十九 侯张薛·欧阳修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以材雄称。少事秦王幕府,从征讨有功,擢累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预诛隐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邑千户。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俄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李靖讨吐谷浑,以君集为积石道

  • 卷六·辛文房

      ○白居易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

  • 第八十二回 通叛党兰汗弑君 诛贼臣燕宗复国·蔡东藩

      却说段速骨等引着乱兵,进逼龙城。城中守兵甚少,由慕容盛募民为役,始得万人,登陴奋力拒守。速骨等人数虽多,但同谋不过百人,余皆胁从为乱,并无斗志。惟尚书顿邱王兰汗,本为慕容垂季舅,又是慕容盛妇翁,他偏起了歹心,与速骨等

  • 卷之四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孙固传·脱脱

    孙固字和父,郑州管城人。从小立有志向,九岁读《论语》,说:“我能行此道。”徂徕石介一见到他,寄之以王公辅臣之望。及进士第,调任磁州司户参军。参予平定贝州,向文彦博进言胁从者不治罪的建议,与文彦博的意见相一致,所以只杀了

  • 王行传·张廷玉

    王行,字止仲,吴县人。幼随父住在卖药者徐翁家中,徐妈妈好听小官们的故事,行每天写几本为老妈妈讲诵。徐妈妈很高兴,说给老翁听,老翁教他读《论语》,今天讲授,他明日即可背诵,翁十分惊异,把家中所有的书尽数让他攻读,于是基本能贯

  • 卷二十·楼昉

    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二十宋 楼昉 编东汉八质帝【五】闵雨寛恤诏【永嘉元年五月梁太后临朝】朕以不德托母天下布政不明每失厥中自春涉夏大旱炎赫忧心京京故得祷祈明祀冀蒙润泽前虽得雨而宿麦颇伤比日阴云还复开霁

  • 卷一百七十四之九·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九 朱批李卫奏摺 雍正六年十一月初三日浙江总督管巡抚事【臣】李卫谨 奏爲恭缴 御批事本年十月二十三日【臣】前差把总齎捧御批

  • 二十一年·佚名

    (己未)二十一年大明正統四年春正月1月1日○庚辰朔,上率王世子及文武群臣行望闕禮,御勤政殿受王世子及群臣朝賀。諸道進箋進方物,忽剌溫指揮都里也老奴好、骨看亏知哈指揮時仇時方哈、吾都里千戶甫古老、吾郞哈指揮都時於古

  • 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如何晏子对以今闻公令如冦仇第二十五·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晏子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贵贱无亲焉,大臣无礼焉;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玩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辩以为忠,流湎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

  • 卷五·杨甲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钦定四库全书六经图卷五     宋 杨 甲 撰毛邦翰 补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天子执冒圭四寸以朝诸侯镇圭以四镇山为瑑饰故以镇为名命圭九寸曰桓圭公守之信圭像以人形为瑑直为信

  • 卷十四·郑玉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十四     元 郑玉 撰 七年春齐人伐郑 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胡氏曰

  • 卷三中·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三中    元 王天与 撰臯陶谟第四        虞书臯陶谟【汉孔氏曰臯陶为帝舜谋林氏曰此篇虽与禹相荅问其寔陈于舜前史记云禹臯陶相与语帝前是也故扬子云谓臯陶以知为帝谟○蔡氏曰今

  • 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印光

    所言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d&agrave;i大概)宿生有缘之孤魂,冀其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为伊于课诵回向后,又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

  • 促织经·贾似道

    关于蟋蟀研究的专门著作。是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南宋贾似道作。贾氏《促织经》今已不传,现在见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续增本。2卷。宋代养斗蟋蟀之风颇盛,贾氏为宋末权相,亦酷嗜此戏,史载其“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故

  • 峨眉七矮·还珠楼主

    《峨眉七矮》,民国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还珠楼主所作武侠小说名作。《蜀山剑侠传》小一辈主要人物中的七矮,原以妙一真人之子齐金蝉为首,率同石生,南海双童甄艮、甄兑,南海玄龟殿散仙易周之孙、易晟之子易鼎、易震,因有一转动

  • 禅宗决疑集·智彻

    全一卷。元代断云智彻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系四川夔府智彻(临济宗云峰妙高之法嗣)以自身之体验讲说学道者用心之功夫,并阐明实践修道之方法,以究佛道玄旨,开显本来面目。全篇分为源湛流清门、离尘精进门、却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