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四
門人真樸編次
奏對別記下
上一日問師:「先老和尚與雪嶠大師書法,二老孰優?」師曰:「先師學力既到而天分不如,雪大師天資極高而學力稍欠,故雪師少結搆而先師乏生動,互有短長也。記得先師常語忞曰:『老僧半生務作運箇生硬手腕,東塗西抹,有甚好字?虧我膽大耳。』」 上曰:「此正先老和尚之所以善書也,揮豪時若不膽大,則心手不能相忘,到底欠于圓活。」 上復問:「老和尚楷書曾學甚麼帖來?」師曰:「道忞初學黃庭不就,繼學遺教經,後來又臨夫子廟堂碑一上,由不能專心致志,故無成字在胸,往往下筆即點畫走竄也。」 上曰:「朕亦臨此二帖,怎麼到得老和尚田地?」師曰: 「皇上天縱之聖,自然不學而能,第忞輩未獲睹龍蛇勢耳。」 上曰:「老和尚處有大筆與紙麼?」師曰:「紙即 皇上敕忞書手卷底,尚有十餘張,但新制鬃豪恐不堪 上用。」
上乃命侍臣研墨,即席濡豪擘窠,書一「敬」字,復起立,連書數幅,持一示師,曰:「此幅何如?」師曰:「此幅最佳,乞賜道忞。」 上連道不堪,師就 上手撤得,曰:「恭謝 天恩。」 上笑曰:「朕字何足尚?崇禎帝字乃佳耳。」命侍臣一并將來,約有八九十幅,上一一親展視,師時覺上容慘戚,默然不語。師觀畢, 上乃涕洟曰:「如此明君身嬰巨禍,使人不覺酸楚耳。」又言:「近修明史,朕敕群工不得妄議崇禎帝,又命閣臣金之俊撰碑文一通,豎于隧道,使天下後世知明代亡國罪由臣工,而崇禎帝非失道之君也。」師曰:「先帝何修,得我 皇為異世知己哉?」
上一日語師:「聞江南下戶之家生子則育,生女即淹殺,是何道理?」師曰:「為貧故,恐他日養成及笄,難辦嫁資耳。」 上曰:「豺虎性極殘忍,饑不食子;為人父母奈何使其出世一番,不見天日而速赴黃泉哉?即貧無嫁資,于問名納采之日不受其聘禮,則嫁時無妝奩亦怪我不得。朕極痛恨此事,已傳敕民間,如有此等父母議罪。」乃出經筵日記中諸臣贊美之文,與師誦之,師曰: 「皇上保民纖悉如此,不特嬰孩受賜,三十年後,九土萬方無復更有曠夫,生齒日繁既庶,且教黃虞將不難再見于今矣。」
上一日命侍臣持新傳大覺禪師真示師,師曰:「即道忞未晤玉兄,然觀此道容亦尊嚴可敬,但頭戴青帽,覺從上佛祖無此體制。」 上曰:「何如?」師曰:「五篇七聚之中有一百眾學法,凡禮佛誦戒,入聚落、進王宮不得覆頭,犯者突吉羅。」 上曰:「報恩和尚日常戴帽,畫工炤樣寫出,不便喚渠卸卻也。」䒢溪進曰:「本師歸山後,聽諸禪夏不戴帽矣。」 上曰:「報恩規矩何緣頓改?」師曰:「玉兄面稟 儀刑,親聞 聖訓,豈更死守善道?」上乃述大覺應詔始末因緣,且言:「當日在山即堅臥不起,極是高尚,到了天津卻欲餓死不來。如人家請客相似,客到門了不肯入,教那東家體面何在?朕是直人,便艸箇札子數他一上。故論佛法,朕當拜他;若朕去歲教詔一番,報恩和尚又當拜朕。」師曰:「玉兄此番舉止亦無他念,緣生性不耐見士大夫,一旦蒙詔,誠慮赫赫天威難于瞻對。不知我 皇佛心天子,不向四威儀中簡點僧家,與別箇帝王迥異。」 上曰:「從古帝王信向與否雖有不同,然僧家長短斷然不問,凡尋僧家底事,皆是臣子做底勾當,故老和尚不要怕,朕指曹、王二學士曰:須怕他兩箇。」二人俯伏長笑。
上一日命內臣張問達寫師道容,裝潢既就,展示曹、王二學士。 上為諦審再三,乃曰:「覺得丰神奕奕,有生動之意。」二臣歎羨不已,師因進曰:「道忞山野陋質,何當玉琢金相?得傳寫 御容一軸,歸奉山林,使臣民未睹 天顏者得識龍光,斯為千秋盛事。」
上曰:「昨在宮,諸臣亦奏請寫朕容,朕諭之曰:『世有遠而可傳者,唯功與德。自朕踐祚十有七年,今邊烽未息,四海瘡痍未起,朕無德而功不逮生民,如此乃寫形傳世,徒貽臣民羞。』故不欲也。」師曰: 「皇上謙光太甚,忞昔僻處,遐陬己飫,聞齊民頌 皇上聖明矣,心竊自疑意, 皇上生徼外,入中華又極幼沖,雖聖明天縱,然虞夏商周之治、詩書六藝之文未易悉也。今得奉 天顏八閱月,親見 皇上虛懷,嗜學好問,好察如此,使生三代,何難與禹湯並駕?惜不幸而生斯世、主斯民耳。」士問其故,師曰:「世界增減互為循環,釋迦丁減劫出,衰周早已有亡國弒君不保其社稷者矣。今去衰周將三千年,民性日遷如江河之就下,惡業相煽,器亂臶臻,皆其自作自受。所以獻闖奮臂一呼,天下土崩瓦解,向非我 皇出而御宇,則生民大有首領之虞。然則我 皇功德,豈不天壤同流哉?」 上與學士由是釋然。
師聞 上龍性難嬰,不時鞭扑左右,因 上叩擊機緣後,復啟曰:「參禪學道底人,于逆順兩境亦須全身坐斷,不可任情喜怒。所以傅大士有言:『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即普賢菩薩亦云:『我未見一法有大過患如瞋者。』故曰:『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者,此也。」 上曰:「朕遇境逢緣多不能覺炤,然過後冰消,決不記懷那箇。」師曰:「忞素知 皇上長空皓月,不遷不貳,但我 皇喜怒與別箇不同,恆言有之:『天子一怒,伏尸萬里。』待過後不記,早已遲了。」 上乃點首曰:「知道了。」
後近侍李國柱語師:「如今萬歲爺非但不打人,即罵亦希逢矣。又,萬歲爺極贊老和尚,言『胸懷平坦,亦最慈和樂易』云云。」
上一日與師廣譚古今詞賦,謂:「詞如楚騷、賦如司馬相如,皆所謂開天闢地之文,至若宋臣蘇軾前後赤壁賦則又獨出機杼,別成一調,尤為精妙,老和尚看者兩篇前後孰優?」師曰:「時人多謂前賦『自其變者觀之』下不合說道理,不如後賦命意更覺渾然無跡。據道忞看來,蘇軾自以才高忤世,不得于君,謫遷散地遠竄江湖,一切牢騷不平之氣付諸水月夢幻之觀。前來江山難再,風月無窮,即後來涉險歸休,萬緣一夢。非前篇之遊神道妙,無由知後篇之寓意深長,前賦即後賦,難置優劣其間也。」 上曰:「老和尚論得極當。」乃通誦前賦一篇,問師曰:「念得不錯麼?」師曰:「不錯。」上復言:「晉朝無文字,唯陶潛歸去來辭獨佳。」亦為師誦之,又誦離騷,至中間覺齟齬,乃曰:「久不經理,竟忘前失後矣。」復言:「明臣文章事業不減唐宋,朕極喜王守仁瘞旅文、洎申時行袪倦文,老和尚曾看過麼?」師答:「未曾。」 上命侍臣取來與師共讀,時日已入酉矣,師曰:「道忞老眼昏華,跟隨我 皇不上。」 上乃同師立簷前,讀竟復入就坐。少頃 上忽作惡,就外歐吐,還語師曰:「朕邇來脾氣不佳,適行者然燭,觸硫黃氣故歐耳。」師斥行者, 上曰:「老和尚不要責他,他那裏知得朕脾胃有病也?」師曰: 「聖躬太勞,乞回宮安息。」上曰:「適纔老和尚話尤未了。」師為敘訖, 上乃回宮。
上一日語師:「宮中有明朝成祖所集之書,名曰『永樂大典』者,以一殿貯藏,無慮數百萬卷。」師曰: 「皇上可曾看過麼?」 上曰:「朕曾聊展一二冊,若欲看過,恐皓首窮年莫竟其籍也。」師曰:「年代深遠,繙閱為難,得不傷於蠹魚?」 上曰:「收藏謹固,卷帙如新。」師曰:「此書如何彙集?」 上曰:「依沈約平上去入之韻以為編次,如上平一東,即一東字便有五十來卷。」師曰:「其中所載何事?」 上曰:「天文、地理、山川、人物,凡有涉於東字者,靡不畢載。」師曰:「常言祕閣奇書多有人間目未經見者,道忞今日親聆 皇上天語,真聞所未聞矣。」
上一日謂師曰:「少林堂頭涵宇也集有五燈續略,將那付帕子底盡收入祖師圖。西山者裏有箇達如,亦是少林付帕僧也,在五燈續略上。若達如上得傳燈,朕也上得。」師曰:「到是 皇上上得,達如上不得。此僧嘗親近先師,在道忞會下亦住過,彼時不善用心,曾著境魔了一年。然五燈續略聞得, 皇上許他入藏是否?」 上曰:「朕那時知得僧家甚麼長短,後閱《楞嚴》始知有佛法道理,知有宗門下事,及老和尚諸善知識輩則皆憨璞之力,故憨璞大有功于法門者也。」 上又曰:「聞得報恩和尚十九歲便悟道,得恁少年極是難得。」師曰:「少年悟道古來亦有,如佛日禪師見夾山時,年方十三,機辯縱橫,早已徹悟。但如玉兄廿三五歲便出世為人,乃奇特耳。」 上曰:「慈壽、玄水亦少年出世。」䒢溪進曰:「南方如玄水後生付法者甚多。」師曰:「後生付法不道全無,如玄水敢在 皇上面前敲鐘擂鼓,陞座說法,也是難得。」 上曰:「果亦奇特。聞他為老和尚修笑祖塔,不知怎樣葺理?」師曰:「四圍築了百來丈石牆。」 上曰:「裏面須做些房子,好著人看守。」師曰:「他意亦欲起五間塔院,尚未動工。」 上曰:「笑嵒和尚塔在那一方?」師曰:「出西直門,過了高浪橋北行一二里,踞昌平大路上。」 上曰:「此地朕常來往,不知有笑祖塔。」師曰:「荒冢纍纍, 皇上何由得知?」 上曰:「者番有便,朕當親詣塔前瞻禮一回。」
上一日語師:「朕再與人同睡不得,凡臨睡時,一切諸人俱命他出去了方睡得著,若聞有一些氣息則通夕為之不寐矣。」師曰: 「皇上夙世為僧,蓋習氣不忘耳。」 上曰:「朕想前身的確是僧,今每常到寺,見僧家明窗淨几輒低回不能去。」又言:「財寶、妻孥,人生最貪戀擺撲不下底。朕于財寶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覺亦風雲聚散,沒甚關情。若非皇太后一人罣念,便可隨老和尚出家去。」師曰:「剃髮染衣乃聲聞、緣覺羊鹿等機,大乘菩薩要且不然,或示作天王、人王、神王、及諸宰輔保持國土,護衛生民,不猒拖泥帶水,行諸大悲大願之行。如祇圖清淨無為、自私自利,任他塵劫修行也到不得諸佛田地。即今 皇上不現帝王身,則此番召請耆年光揚法化,誰行此事?故出家修行,願我 皇萬勿萌此念頭。」 上以為然。
上一日問師:「叢林日逐,如何行持?」師為陳說一遍。 上曰:「朕觀老和尚上堂與報恩和尚不同,何也?」師曰:「道忞舉行出自《清規》,玉兄尤仍時套,蓋一向沿習教家故耳。」 上曰:「何謂清規?」師曰:「佛法初入東土,一切僧家依律而住,祇分上座、大眾,就如今時粥飯叢林相似,無有堂頭統攝其間。至大覺懷海禪師刱建百丈叢林,乃準律儀、參王制,倣朝廷官府之儀,以立方丈主法之人,分知事頭首為東西兩序,并諸內外雜職。于是坐立有序、動靜有規,勒而成書,總祝釐報本等事,分為九章,累朝奉敕刊行,所謂百丈清規也。」 上曰:「老和尚帶得有此書麼?」師曰:「帶有此書。」 上曰:「可將來與朕,待回宮細閱,亦知得叢林規矩也。」師乃呈上。
上律身極節儉,凡諸服御概從樸素。一日語師曰:「朕衣裳非左右請澣,則終歲不更。」舉秋羅中衣示師,曰:「今日齋戒祭祀乃易此耳,然褻服尤然,紵葛數經澣濯者。」復指青袍與履,曰:「出見群臣,不好意思服此,妝箇體面。若在宮,則布鞋布襪,即此靴亦不穿也。」又舉腰間黃條曰:「此帶亦繫了五年。」師為熟視,覺已破損,乃歎曰:「我 皇惜福,雖大禹何加焉?」
上一日為師敘述滿州風土:「地方雖小,而山高壤沃,可以樹藝五穀,即果實亦佳。所乏者,布帛耳。至于人參、貂鼠,則南方又少矣。」為言:「參苗在土,固大小不偷,必高出群卉之上,故掘參者得以覘取,然亦在人財喜,有當面錯過而後來反見者。凡入山須裏糧結伴以往,或半月十日始回,間有傷于虎狼、斃于高嵒深澗亦艱虞事也。往時有采參誤踐熊庭者,夜昏不能出矣,熊乃采果飼之。天明得隊,反引眾射殺其熊,後來其人卒生惡疾而死。」又言:「西韃子則逐水艸而居,五穀不生,唯食禽獸肉,故其人腥臊不可聞,與朕東方大不同也。」復問師:「聞南方虎豹極小,即大者僅類黃牛耳;然朕北方豺狼俱大,若虎則過如壯馬。此復何故?」師曰:「亦風土使然也。」
上一日攜王學士至方丈坐次,師奏曰:「先師語錄, 皇上許為入藏,莫要箇本麼?」 上曰:「要箇本,朕方可批部施行。老和尚可有本麼?」師曰:「有。」 上曰:「將出來。」師遂陳上, 上細覽一過,仍入套中,執持在手停刻,適近侍奉茶至, 上乃遞與曰:「好生收著。」
三日後, 上復至,師奏曰:「昨日禮部有官來,說先師語錄 皇上已俞允入藏矣,敬謝 天恩。」 上曰:「此亦小事。」師復奏曰:「今此間北藏, 皇上未經修理,江寧有南藏,乞 皇上命禮部可移咨江寧,先入流通。」 上曰:「南藏收藏何處?甚麼官員職掌?」師曰:「版藏大報恩寺,明朝管屬禮部,我朝不設此官,或責在僧司也。」
上命侍臣著北京僧錄司移咨江寧去。 上復謂師曰:「先和尚語錄還有麼?」師曰:「有。」 上曰:「可存一部在文書館,俟他日修北藏時可刊行。」師復進呈。
上一日早朝傳旨:「可將景山新鑄滲金大佛抬至萬善殿與老和尚隨喜。」巳牌舁到,師瞻禮竟, 駕隨至,問師:「適來佛相何如?」師曰:「真所謂希有世尊也,道忞此生固然未見,恐古亦罕有。蓋從上帝王莊嚴象設,何代無之?不過捐發帑金,命臣工監造而已,爭似 皇上親為指授,所以精妙無比。」 上曰:「此象經朕相度不知幾回。已剝蠟將就爐矣,朕忽下階回看,覺頂相不正,重命更改,故三載始落成也。」師問滲金之法,上曰:「先用皁礬水銀塗象,後上金箔,以火煆之,金著礬汞即滲入銅內,然必三五回上金,方得通透無瑕。」師曰:「將來此象安奉何處?」 上曰:「朕在南苑刱有新寺,老和尚想未知道。」師曰:「忞亦微聞, 皇上為皇太后祝釐聖躬,故建茲寺。」 上曰:「要老和尚隨喜,意下如何?」師曰: 「皇上建殊勝功德,賜忞瞻禮,誠為萬幸,不知何日可去?」 上曰:「俟朕打疊停妥,然後來請。」
過數日, 上復至,語師曰:「南苑有玄靈宮,亦朕刱建,左右碑文係閣臣金之俊與劉正宗所撰。今新寺碑要老和尚撰文,不命臣工也。」師曰:「道忞山林野逸,那裏曉作朝廷文字?以 皇上高深,使忞揆度,得無井窺天、蠡酌海哉。」 上曰:「老和尚不要如此謙虛,待請隨喜了便可屬筆。」師曰:「明日可去麼?」 上曰:「朕今日齋戒,明日祭祀,夜來示牲,五更行禮,則通夕不寐矣。回宮得寢息半日,午後方出南苑,至明日著人來請也。」
時上已命御膳、御茶兩衙門官就玄靈宮供辦以待,至次晚, 上差包裏三大臣就萬善殿迎師,四鼓發足,平明抵玄靈宮,包裏臣馳奏, 上問:「齋可辦得齊備未?」奏云:「已備。」 上曰:「俟老和尚齋畢,引至新寺前後隨喜了,請老和尚回萬善殿。是日也山殽海錯,無物不備。」兩衙門遵旨,于 上行宮正席坐師,餘諸門弟子則偏殿,安排齋畢,包裏臣如命導從,奉師還宮。
越三日, 上至,師曰:「昨承 皇上威光,得隨喜新寺已,儼升忉利天宮,又祇受盛燕顧,何福消之?」
上曰:「齋不麤率麼?」師曰:「魚麗所謂多而嘉、旨而偕、有而時,固贊歎莫能及也。第奉旨撰文,媿不雅馴,尚祈聖裁鑒定,毋俾辱國。」乃出以進, 上為展閱一過,命侍臣收入宮內。
次日, 上復攜王學士至方丈,謂師曰:「朕昨回宮細看老和尚者篇文字,極得大體,風雅典則不待言矣。」師曰:「勉遵慈命,如蚊負山,幸不罪責,乃蒙 皇上褒嘉過甚也。」 上曰:「朕固不通文字,曾與王熙看過,試問他何如,王學士曰:『此千秋不朽之文也。』」師曰:「忞實慚媿。」 上又曰:「即書丹篆額,還要借重老和尚。」師曰:「朝堂濟濟,不乏虞歐褚柳之賓,乃命順朱如忞者為之,一發使馬牽犁矣。」 上曰:「朕極喜老和尚書法,字畫圜勁,筆筆中鋒,不落書家時套。」師曰:「如 皇上不容固辭,乞敕賜寺額,得以綴文從事。」上制名德壽,命文書館畫格授師,師為擘窠書上, 上乃敕良工劉光陽摹勒上石焉。
上一日謂師曰:「老和尚苦欲還山,朕亦不敢強留,違老和尚意。俟三二年萬姓瘡痍稍起,朕思江南一行,當親入天童看老和尚。」師曰: 「皇上再不要動此念頭,忞見兩院巡方便拿船起夫下程,酒水百般支應,里鄙遞年,好不苦殺,況復 聖駕親臨者?沿途百姓算來都是死數。」 上搖手曰:「朕自然有箇道理,決不遺累地方。」
過數日, 上復為言,師曰:「如 聖駕必欲巡幸江南,乞預先傳 旨諭,忞好在江上迎 駕。」 上曰:「朕動身時,必先著人說與老和尚知道。」
上一日語師:「老和尚許朕三十歲來為祝壽,庶或可待;報恩和尚來祝四十,朕決候他不得矣。」師曰: 「皇上當萬有千歲,覆幬生民,何出此言?」 上彈頰曰:「老和尚相朕面孔略好看。」揣懷曰:「此骨已瘦如柴,似此病軀如何挨得長久?」師曰: 「皇上勞心太甚,幸撥置諸緣,以早睡安神為妙。」 上曰:「朕若早睡,則終宵反側,愈覺不安,必譙樓四鼓,倦極而眠,始得安枕耳。」師曰: 「皇上心血不足,可服參附諸藥餌麼?」 上曰:「早晚常服天王補心丸。」師曰:「補心丸有地黃、當歸,恐與 皇上脾氣不對。」 上曰:「少時喜喫水精、蒲桃,致傷脾胃,年來讀書耗氣,復有歐血之病,坐此正難調攝耳。」師曰:「乞 皇上早為珍嗇,天下臣民幸甚。」上曰:「謹依老和尚慈念。」
上一日語師:「朕于宮中造有關夫子勒馬聽風之相,身披黃金鎧甲,純用五色寶石填廁其間,所侍關平、周倉亦如之。今送老和尚還山,留作天童護法。」師曰:「忞被殊恩又光泉石,天童香火從此萬年不燼矣。」 上曰:「朕已命人抬至,老和尚可出共觀。」時相皆有黃幔遮塵, 上為揭示,則周倉面朝裏壁, 上呼近侍李國柱:「可與朕抬正此相。」師前代 上,上曰:「老和尚恐難著力。」時師行者玄猷近前, 上復揮去,乃躬自移正焉。因問行者:「甚處人?」者曰:「玄猷承天府人。」 上曰:「朕本朝已改承天為安陸州了。」者曰:「玄猷躡屩四方,久已不聞故鄉消耗。」 上曰:「也是真話。」
上一日語師:「天岸隨老和尚出京還青州,可分付他,不要更赴別請,當常住山東,教化北方。蓋過了黃河直抵京師,無有禪門主導四眾,極可悲閔,得久久闡揚一番,便都各知有此事。」師曰:「謹遵 慈命。」
上復語師:「老和尚還山,朕要留門下弟子兩位在此,早晚說話如見老和尚一般。」師曰:「道忞諸弟子都是箇愚戇底人,恐有不到處,得罪 皇上,反成道忞過咎。」 上曰:「老和尚一旦還山,教朕如何忍得?朕亦不留他在宮供養,本意要幾位有道眼底闡化京師。」 上乃自定旅菴、山曉二人,命擇前門善果、隆安二大剎,俾住持開法焉。
上擇五月望旦,差包裏臣劉之武送師還山。
上自淩晨躬候登程,時師早餐未畢,已傳 聖駕將出矣。師趨立門左, 上單騎卒至,見師下馬,師前慰上曰:「道忞還山,願 皇上定慮凝神,保佑聖躬。又月、皙二子在京,恐有不到,乞 皇上慈悲教育。」 上曰:「都知道了,老和尚不須罣念。」師曰:「即請 皇上還宮。」 上曰:「請老和尚上馬。」師率諸弟子就道,上騎忽出師右,諸人見 駕來俱欲下馬, 上止曰:「你們騎馬不慣,下了難上,不要回互罷。」
上與師並駕行將及一望,師再三請 上還宮, 上始回韁,少間師已抵北苑門矣。 上騎復至,促師馬首,曰:「老和尚還山可著人看朕,朕常著人看老和尚,不要疏間了。」師曰:「恭奉慈命。」 上乃與師握手而別。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四
猜你喜欢 卷第十·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佚名 楞严经卷第五文句·智旭 百痴元和尚语录序·佚名 三唯论图释·太虚 卷第十三·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九·石雨明方 第十八品 法心分别·佚名 卷第十四·道宣 慈悲道场忏法 第一卷·佚名 刻贤首五教仪跋·续法 净土生无生论·传灯 卷第十·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二·圆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