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净土生无生论

幽溪沙门传灯撰

稽首能仁圆满智,无量寿觉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经,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法智,古往今来弘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敬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悟此门,断疑生信阶不退。

将造此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初、一真法界门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论曰:

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

云何具无量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云何性量?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令易解故,作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是为中谛。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性量也。又云:“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

云何受无量名?举要言之,此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槃。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即性具等名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

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以后心是故,方显初心是。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称不显,故无此称。克论性德,岂可言无!故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二、身土缘起门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

论曰:

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故晋译《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天台家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三、心土相即门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论曰:

《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去此甚远。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刹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于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

问曰:“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云何能包许远佛土?”

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四、生佛不二门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论曰:

阿弥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云泥。言“究竟无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论曰:

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六、境观相吞门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论曰:

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七、三观法尔门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论曰:

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修之者,称性照了也。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此横论也如此。若竖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八、感应任运门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论曰:

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淴,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若见非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不能吸铜,针能合磁,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愿、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门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论曰:

《往生传》曰:“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秖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但众生自受生已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故《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论曰:

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故如莲花开敷,花中有果,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时。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净土生无生论

猜你喜欢
  天台菩萨戒疏中·明旷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一卷·佚名
  四分律卷第七(初分之七)·佚名
  卷十·佚名
  须阇提缘品第五十二·佚名
  大乘密嚴經品目·欧阳竟无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卷下·佚名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三卷·佚名
  卷第十八·永觉元贤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四·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六·佚名
  序·聂先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二·彦悰
  佛说灌顶咒宫宅神王守镇左右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田间诗学卷八·钱澄之

    北山之什二之六北山 序曰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已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何氏云篇中自叙偕偕士子则作此诗者为士非大夫矣雨无正之诗曰正大夫离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即所谓大夫不均燕燕居息也曽我御惨惨日瘁即所谓

  • 曹邍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曹蕤(生卒年不详)字择可,号松山,贾似道客,尝为御前应制。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松山词》一卷。 ●玲珑四犯·被召赋荼 曹邍 一架幽芳,自过了梅花,独占清绝。 露叶檀心,香满万条晴雪。 肌素将洗铅华,似弄玉、

  •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 列传第六十 循吏·李延寿

    吉翰 杜骥 申恬 杜慧度 阮长之 甄法崇 傅琰 虞愿 王洪范 沈瑀 范述曾 孙谦 何远 郭祖深昔汉宣帝以爲“政平讼理,其惟良二千石乎”。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故长吏之职,号曰亲人。至于道德齐礼,移风

  • 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二百十七·西域一·张廷玉

        ◎西域一   ○哈密卫 柳城 火州 土鲁番   哈密,东去嘉峪关一千六百里,汉伊吾卢地。明帝置宜禾都尉,领屯田。唐为伊州。宋入于回纥。元末以威武王纳忽里镇之,寻改为肃王,卒,弟安克帖木儿嗣。   洪武中,

  • 卷三·浦起龙

    钦定四库全书史通通释卷三      无锡浦起龙撰内篇表历【第七○表以世系年月为行次故曰历】盖谱之建名起於周代【一作氏】表之所作因谱象形故桓君山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通斜】上并效周谱此其证欤释【首原

  • 卷五百十三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七月壬子盡其月   秋七月壬子,王贍言:「已占據講朱、錯鑿、當標、一公、東迎城、通綽克古城;又立公宗堡、倫布宗堡、古塔鼐宗堡,共計九處。其講朱城,正當扼青唐咽喉,及當標、錯鑿、一公三城,皆係部族繁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佚名

    弘治十七年正月癸亥朔正旦节遣驸马都尉崔元林岳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周钺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

  • 卷之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二四 湖南学政褚廷璋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佚名

    二四 湖南学政褚廷璋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湖南学政臣褚廷璋跪奏,为奏明考试情形并采访遗书事宜事。窃臣于本年正月二十八日出棚按试岳、澧、常三属,归试长沙,业经专折奏明在案。嗣于七月十六日

  • 法无戏论·胡兰成

    法无戏论《左传》里有鲁国的使者对晋侯曰:“寡君幼不喜弄,弱不好斗。”旧时民间小孩与邻儿打架,大人不问曲直,各把自己的小孩责骂一顿了事。我小时爱看庭前雄鸡斗,及畈上牛抵角,但是大人见了只把它们赶赶开。这且

  • 房陵王杨勇传·李延寿

    房陵王杨勇,小名目见地伐。周朝时,因武元军功封为博平县侯。文帝辅政时,立为太子,官拜大将军、左司卫,封为长宁郡公。出京任洛州总管、东京少冢宰,总理已灭亡的北齐之地。后来诏回京师,晋位上柱国、大司马,兼任内史御正,统领京

  • 134.北魏的分裂·林汉达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曾经两次调动大军攻打南齐。由于南齐军民的抵抗,没有胜利。公元499年,南齐派兵攻打北魏。魏孝文帝带病抵抗,打退了齐兵。不久,孝文帝也病死了。魏孝文帝死后,魏宣武帝元恪继位,北魏又开始衰落。到了

  • 凝齋筆語一卷·王鸿儒

    南陽王鸿儒懋學乾道變化者五月一陰生乾道變矣六月二陰生乾道再變矣至十月則乾道變極陽盡而純陰以成坤卦所謂化也此正秋冬之時百穀草木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乾之利貞也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乗六龍以御天六位六虛位自子至巳也

  • 茶余客话·阮葵生

    笔记。清阮葵生作。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前写成。原有三十卷,王锡祺印本为二十二卷,旧时通行本系节本,仅十二卷。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史地、学术思想、科学工艺、文学艺术以及花木鸟兽、饮食起居等。对清初典章制度

  • 老子西升经(御注)·赵佶

    老子西升经,又名《西升经》或《西升记》。其序文称:老子为关尹讲授《道德经》之后,又为关尹讲授道要,「列为三十九章,目曰《西升经》」。实际此经应出于魏晋,葛洪《神仙传》最早提及「西升」,北周道士韦节始为之注解。今《正

  • 资平自传·张资平

    张资平著。1934年9月上海第一出版社初版,列入自传丛书。收长篇自传《资平自传》,副标题《从黄龙到五色》。本书是张资平的另一部自传,自述他从黄龙到五色的经历,是《脱了轨道的星球》一书的补充,将自述的内容延续到他21

  • 地藏菩萨仪轨·佚名

    全一卷。唐代输婆迦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述说佛在佉罗提耶山时,地藏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欲说神咒,经佛允许后,遂说此仪轨;初说大、中、小之三种神咒,次说画像法,其次说印咒、普供养印、总说总印、请赞印,最后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