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波斯教残经

(敦煌莫高窟藏本今归京师图书馆 佚籍丛残十五)

(残写经一卷前半已缺佚后半完好然无后题吾友临川李君证刚翊灼以其中专阐明明暗之旨证以景教三威蒙度赞有合处遂定为景教经典然考大祆摩尼与景教颇类似未易分别且皆由波斯流入中土故姑颜之曰波斯教经以俟当世之宗教学者考证焉宣统三年三月上虞罗振玉记)。

□□□□若不遇缘无由自脱求解□□□□□□肉身本性。是一为是二耶。一切诸圣出现于世。施作方便。能救明性。得离众苦。究竟安乐。作是问已。曲躬恭敬。却住一面。

尔时。明使告阿驮言。善哉善哉。汝为利益无量众生。能问如此甚深秘义。汝今即是一切世间盲迷众生大善知识。我当为汝分别解说。令汝疑网永断无余。汝等当知。即此世界未立以前。净风善母二光明使。入于暗坑无明境界。拔擢骁健常□□□□大智甲。五分明身。策持升进。令出五坑。其五类魔黏五明身。如蝇著蜜。如鸟被黐。如鱼吞钩。以是义故。净风明使。以五类魔及五明身二力和合。造成世界十天八地。如是世界。即是明身医疗药堂。亦是暗魔禁系牢狱。其彼净风及善母等。以巧方便安立十天。次置业轮.及日月宫.并下八地.三衣.三轮乃至三灾.铁围.四院.未劳俱孚山.及诸小山.大海.江河。作如是等。建立世界。禁五类魔。皆于十三光明大力以为囚。缚其十三种大勇力者。先意净风各五明子。及呼嚧瑟德[口*勃]喽[口*穫]德并窣路沙罗夷等。其五明身。犹如牢狱。五类诸魔。同彼狱囚净风五子。如掌狱官。说听唤应。如喝更者。其第十三窣路沙罗夷。如断事王。于是贪魔见斯事已。于其毒心重兴恶计。即令路[仁-二+易]及业罗决以像净风及善母等。于中变化。造立人身。禁囚明性。放大世界。如是毒恶贪欲肉身。虽复微小。一一皆放天地.世界.业轮星宿.三灾.四围.大海.江河.干湿二地.草木.禽兽.山川.堆阜.春夏秋冬.年月时日.乃至有碍无碍。无有一法不像世界。喻若金师。摸白象形。写指环内。于其象身无有增减。人类世界。亦复如是。其彼净风。取五类魔。于十三种光明净体。囚禁束缚。不令自在。魔见是已。起贪毒心。以五明性禁于肉身。为小世界。亦以十三无明暗力。囚固束缚。不令自在。其彼贪魔。以清净气禁于骨城。安置暗相。栽莳死树。又以妙风禁于筋城。安置暗心。栽莳死树。又以明力禁于脉城。安置暗念。栽莳死树。又以妙水禁于肉城。安置暗思。栽莳死树。又以妙火禁于皮城。安置暗意。栽莳死树。贪魔以此五毒死树。栽于五种破坏地中。每令惑乱光明本性。抽彼客性。变成毒果。是暗相树者生于骨城。其果是怨。是暗心树者。生于筋城。其果是嗔。其暗念树者。生于脉城。其果是淫。其暗思树者。生于肉城。其果是忿。其暗意树者。生于皮城。其果是痴。如是五种骨.筋.脉.肉.皮等。以为牢狱。禁五分身。亦如五明。囚诸魔类。又以怨憎.嗔恚.淫欲.忿怒.及愚痴等。以为狱官。放彼净风五骁健子中间贪欲。以像喝更说听唤应。馋毒猛火。恣令自在。放窣路沙罗夷。其五明身。既被如是苦切禁缚。废忘本心。如狂如醉。犹如有人。以众毒蛇。编之为笼。头皆在内。吐毒纵横。复取一人。倒悬于内。其人尔时为毒所逼。及以倒悬。心意迷错。无暇思惟。父母亲戚。及本欢乐。今五明性。在肉身中。为魔囚缚。昼夜受苦。亦复如是。又复净风造二明船。于生死海运渡善子。达于本界。令光明性究竟安乐。怨魔贪主。见此事已。生嗔姤心。即造二形雄雌等相。以放日月二大明船。惑乱明性。令升暗船。送入地狱。轮回五趣。备受诸苦。卒难解脱。若有明使。出兴于世。教化众生。令脱诸苦。先从耳门。降妙法音。后入故宅。持大神咒。禁众毒蛇。及诸恶兽。不令自在。复赍智斧。斩伐毒树。除去株杌。并余秽草。并令清净。严饰宫殿。敷置法座。而乃坐之。犹如国王。破怨敌国。自于其中。庄饰台殿。安置宝座。平断一切善恶人民。其惠明使。亦复如是。既入故城。坏怨敌已。当即分判明暗二力。不令杂乱。先降怨憎。禁于骨城。令其净气俱得离缚。次降嗔恚。禁于筋城。令净妙风即得解脱。又伏淫欲。禁于脉城。令其明力即便离缚。又伏忿怒。禁于肉城。令其妙水即便解脱。又伏愚痴。禁于皮城。令其妙火俱得解脱。贪欲二魔。禁于中间。饥毒猛火。放令自在。犹如金师。将欲炼金。必先藉火。若不得火。炼即不成。其惠明使。喻若金师。其嶷[口*留]而云[目*匿]。犹如金钋。其彼饥魔。即是猛火。炼五分身。令使清净。惠明大使。于善身中。使用饥火。为大利益。其五明力。住和合体。因彼善人。铨简二力。各令分别。如此肉身。亦名故人。即是骨.筋.脉.肉.皮。怨.嗔.淫.怒.痴。及贪馋淫。如是十三。共成一身。以像无始无明境界。第二暗夜。即是贪魔毒恶思惟诸不善性。所谓愚痴.淫欲.自誉.乱他.嗔恚.不净.破坏.销散.死亡.诳惑.返逆暗相。如是等可畏无明暗夜。十二暗时。即是本出诸魔记验。以是义故。惠明大智。以善方便。如此肉身。铨救明性。令得解脱。于己五体。化出五施。资益明性。先从明相化出怜愍。加彼净气。次从明心化出具足。加被明力。又于明思化出忍辱。加被净水。又于明意化出智惠。加被净火呼嚧瑟德[口*勃]喽[口*穫]德。于语藏中加被智惠。其气风明水火.怜愍.诚信.具足.忍辱.智惠.及呼嚧瑟德[口*勃]喽[口*穫]德与彼惠明。如是十三。以像清净光明世界。明尊记验。持具戒者。犹如日也。

第二日者。即是智惠。十二大王。从惠明化。像日圆满。具足记验。第三日者。自是七种摩诃罗萨本。每入清净师僧身中。从惠明处。受得五施。及十二时。成具足日。即像窣路沙罗夷。大力记验。如是三日及以二夜。于其师僧乃至行者。并皆具有二界记验。或时故人。与新智人共相斗战。如初贪魔。拟侵明界。如斯记验。从彼故人。暗毒相中。化出诸魔。即共新人相体斗战。如其新人不防记验。废忘明相。即有记验。其人于行无有怜愍。触事生怨。即污明性。清净相体。寄住客性。亦被损坏。若当防护。记验警觉。逆逐怨憎。当行怜愍。明性相体。还复清净。寄住客性。离诸危厄。欢喜踊跃。礼谢而去。

或时新人忘失记念。于暗心中化出诸魔。共新人心当即斗战。于彼人身有大记验。其人于行无有诚信。触事生嗔。寄住客性。当即被染。明性心体。若还记念。不忘本心。令觉驱逐。嗔恚退散。诚信如故。寄住客性。免脱诸苦。达于本界。或时新人忘失记念。即被无明。暗毒念中。化出诸魔。共彼新人清净念体即相斗战。当于是人有大记验。其人于行无有具足。欲心炽盛。寄住客性。即当被染。如其是人。记念不忘。于具足体善能防护。摧诸欲想。不令复起。寄住客性。免脱众苦。俱时清净。达于本界。

或时于彼无明思中。化出诸魔。共新人思即相斗战。如其是人。废忘本思。当有记验。其人于行即无忍辱。触事生怒。客主二性。俱时被染。如其是人。记念不忘。觉来拒敌。怒心退谢。忍辱大力。还当扶护。寄住客性。欣然解脱。本性明白。思体如故。

或时于被无明意中。化出诸魔。即共新人意体斗战。如其是人。忘失本意。当有记验。其人于行多有愚痴。客主二性。俱被染污。如其是人。记念不忘。愚痴若起。当即自觉。速能降伏。策勤精进。成就智惠。寄住客性。因善业故。俱得清净。明性意体。湛然无秽。如是五种。极大斗战。新人故人。时有一阵。新人因此。五种势力。防卫怨敌。如大世界。诸圣记验。怜愍以像。持世明使。诚信以像十天大王。具足以像降魔胜使。忍辱以像地藏明使。智惠以像催光明使。为此义故。过去诸圣及现在教作如是说。出家之人。非其有碍肉身相战。乃是无碍。诸魔毒性。互相斗战。如此持戒清净师等。类同诸圣。何以故。降伏魔怨。不异圣故。或时故人兵众退败。惠明法相宽泰而游。至于新人五种世界无量国土。乃入清净微妙相城。于其宝殿敷置法座。安处其中。乃至心念思意等城。亦复如是。一一遍入。若其惠明游于相城。当知是师所说正法皆悉微妙。乐说大明三常五大。神通变化具足诸相。次于法中专说怜愍。

或游心城。当知是师乐说日月光明宫殿神通变化具足威力。次于法中专说诚信。

或游念城。当知是师乐说大相窣路沙罗夷神通变化具足默然。次于法中专说具足。

或游思城。当知是师乐说五明神通变现。次于法中专说忍辱。

或游意城。当知是师乐说明使过去未来及现在者神通变化隐现自在。次于法中专说智惠。是故智者谛观是师。即知惠明在何国土。若有清净雷那勿等。如是住持无上正法。乃至命终不退转者。命终已后。其彼故人及以兵众。无明暗力堕于地狱。无有出期。当即惠明引己明军。清净眷属直至明界。究竟无畏。常受快乐。应轮经云。若雷那勿等身具善法。光明父子及净法风。皆于身中每常游止。其明父者即是明界无上明尊。其明子者。即是日月光明。净法风者。即是惠明。宁万经云。若雷那勿具善法者。清净光明大力智惠。皆备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

汝等谛听。惠明大使。入此世界颠倒[耳*巳]城。屈曲聚落。坏朽故宅。至于魔宫。其彼贪魔。为破落故。造新秽城。因己愚痴。恣行五欲。或时白鸽征妙净风勇健法子大圣之男入于此城。四面顾望。唯见烟雾。周障屈曲。无量聚落。既望见已。渐次游行。至于城上。直下遥望。见七宝珠。一一宝珠。价值无量。皆被杂秽。缠覆其上。时惠明使。先取膏腴肥壤好地。以已光明无上种子。种之于中。又于己体脱出模样及诸珍宝。为自饶益。大利兴生。种种庄严具足内性以为依柱真实种子依因此柱得出五重无明暗坑。犹如大界。先意净风各有五子。与五明身作依止柱。于是惠明善巧田人。以恶无明崎岖五地而平填之。先除荆蕀及诸毒草。以火焚烧。次当诛伐五种毒树。其五暗地。既平殄已。即为新人置立殿堂及诸宫室。于其园中。栽莳种种香花宝树。然后乃为自身庄严宫室宝座台殿。次为左右无数众等。亦造宫室。其惠明使。以自威神。建立如是种种成就。又翻毒恶贪欲暗地。令其颠倒。于是明性五种净体。渐得申畅。其五体者。则相.心.念.思.意是。时惠明使。于其清净五重宝地。栽莳五种光明胜誉无上宝树。复于五种光明宝台。燃五常住光明宝灯。

时惠明使。施五施已。先以驱逐无明暗相。伐却五种毒恶死树。其树根者自是怨憎。其茎刚强。其枝是嗔其叶是恨。果是分拆。味是泊淡。色是讥嫌。其次驱逐无明暗心。伐却死树。其树根者自是无信。其茎是忘。枝是謟惰。叶是刚强。果是烦恼。味是贪欲。色是拒讳。其次驱逐无明暗念。伐去死树。其树根者自是淫欲。茎是怠惰。枝是刚强。叶是增上。果是讥诮。味是贪嗜色是爱欲诸不净业。先为后诲。次逐暗思。伐去死树。其树根者自是忿怒。茎是愚痴。枝是无信。叶是拙钝。果是轻蔑。味是贡高。色是轻他。次逐暗意。伐去死树。其树根者自是愚痴。茎是无记。枝是嫚钝。叶是顾影自谓无比。果是越众。庄严服饰。味是爱乐。璎珞真珠环钏诸杂珍宝串佩其身。色是贪嗜。百味饮食资益肉身。如是树者。名为死树。贪魔于此无明暗窟。勤加种莳。

时惠明使。当用智惠快利钁斧。次第诛伐已。以已五种无上清净光明宝树。于本性地而栽种之。于其宝树溉甘露水。生成仙果。先栽相树。其相树者。根是怜愍。茎是快乐。枝是欢喜。叶是羔众。果是安泰。味是敬慎。色是坚固。次栽清净妙宝心树。其树根者自是诚信。茎是见信。枝是怕惧。叶是警觉。果是勤学。味是读诵。色是安乐。次栽念树。其树根者自是具足。茎是好意。枝是威仪。叶是真实。庄严诸行。果是实言。无虚妄语。味是说清净正法。色是爱乐相见。次栽思树。其树根者自是忍辱。茎是安泰。枝是忍受。叶是戒律。果是斋赞。味是勤修。色是精进。次栽意树。其树根者自是智惠。茎是了二宗义。枝是明法辩才。叶是权变知机。能摧异学。崇建正法。果是能巧问答。随机善说。味是善能譬喻。令人晓悟。色是柔濡羔辞。所陈悦众。如是树者。名为活树。

时惠明使。以此甘树。于彼新城微妙宫殿宝座四面及诸园观自性五地。于其地上而栽种之。其中王者即是怜愍。其怜愍者。即是一切功德之祖。犹如朗日诸明中最。亦如满月众星中尊。又如国王花冠。于诸严饰最为第一。亦如诸树。其果为最。又如明性。处彼暗身。于其身中微妙无比。亦如素盐。能与一切上妙肴馔而作滋味。又如国王印玺。所印之处无不遵奉。亦如明月宝珠。于众宝中而为第一。又如胶清。于诸画色而作牢固。亦如石灰。所涂之处。无不鲜白。又如宫室。于中有王。因彼王故。宫得严净。其怜愍者。亦复如是。有怜愍者。则有善法。若无怜愍。修诸功德。皆不成就。缘此事故。故称为王。其怜愍中。复有诚信。其诚信者。即是一切诸善之母。犹如王妃。能助国王。抚育一切。亦如火力。通熟万物。资成诸味。又如日月。于众像中。最尊无比。舒光普照。无不滋益。怜愍诚信。于诸功德成就具足。亦复如是。怕愍诚信。亦是诸圣过去未来明因基址。通观妙门。亦复三界烦恼大海侧足狭路。百千众中。稀有一人。能入此路。若有入者。依因此道。得生净土。离苦解脱。究竟无畏。常乐安净。

又惠明使。于魔暗身。通显三大光明惠日。降伏二种无明暗夜。像彼无上光明记验。第一日者。即是惠明。十二时者。即是胜相十二大王。以像清净光明世界无上记验。第二日者。即是新人清净种子。十二时者即是十二次化明王。又是夷数胜相妙衣。施与明性。以此妙衣庄严内性。令其具足拔擢升进永离秽土。其新人日者。即像广大窣路沙罗夷。十二时者。即像先意及以净风各五明子。并呼嚧瑟德[口*勃]嚧[口*穫]德。合为十三光明净体。以成一日。

第三日者。即是说听及唤应声。十二时者。即是微妙相.心.念.思.意等。及与怜愍.诚信.具足。忍辱.智惠等是。其此唤应。第四日者。以像大界日光明使怜愍相等。十二时者。即像日宫十二化女。光明圆满。合成一日。

其次复有两种暗夜。第一夜者。即是贪魔。其十二时者。即是骨.筋.脉.肉.皮等。及以怨.憎.嗔恚.淫欲.忿怒.愚痴.贪欲.饥火。如是等辈。不净诸毒。以像暗界无始无明第一暗夜。第二夜者。即是猛毒欲炽焰。十二时者。即是十二暗毒思惟。如是暗夜。以像诸魔初兴记验。时惠明日。对彼无明重昏暗夜。以光明力降伏暗性。靡不退散。以是义故。像初明使降魔记验。又惠明使。于无明身。种种自在降伏诸魔。如王在殿赏罚无畏。惠明相者。第一大王。二者智惠。三者常胜。四者欢喜。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忍辱。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齐心一等。十二者内外俱明。如是十二光明。大时若入相心念思意等五种国土。一一孳[逽-右+(衣-〦)]无量光明。各各现果亦复无量。其果即于清净徒众。而具显现。

若电那勿具足十二光明时者。当知是师与众有异。言有异者。是慕阇拂多诞等。于其身心常生慈善柔濡别识。安泰和同如是记验。即是十二相树初萌显现。于其树上。每常开敷无上宝花。既开已辉光普照。一一花间。化佛无量。展转相生。化无量身。

若电那勿内怀第一大王树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不乐久住一处。如王自在。亦不常住一处。时有出游。将诸兵众。严持器仗。种种具备。能令一切恶兽怨敌悉皆潜伏。二者不悭所至之处。若得儭施。不私隐用。皆纳大众。三者贞洁防诸过患。自能清净。亦复转劝余修学者。令使清净。四者于己尊师有智惠者。而常亲近。若有无智乐欲戏论及斗诤者。即皆远离。五者常乐清净徒众。与共住止。所至之处。亦不别众独寝一室。若有此者。名为病人。如世病人。为病所恼。常乐独处。不愿亲近眷属知识。不乐众者。亦复如是。

二智惠者。若有持戒电那勿等内怀智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常乐赞叹清净有智惠人。及乐清净智惠徒众同会一处。心生欢喜。常无厌离。二者若己智根见解狭劣。闻他智者智惠言语。心无姤嫉。三者诸有业行。常当勤学。心不懈怠。四者常自勤学。智惠方便。诸善威仪。亦劝余人。同共修习。五者于其禁戒慎惧不犯。若误犯者。速即对众发露陈悔。

三常胜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胜性。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不乐谗謟狠悷。如有是人亦不亲近。二者不乐斗诤諠乱。若有斗诤。速即远离。强来斗者。而能伏忍。三者若论难有退屈者。不得承危。[目*羔]以称快。四者辄不漫陈。不问而说。若有来问。思忖而答。不令究竟。因言被耻。五者于他语言。随顺不逆。亦不强证。以成彼过。若于法众。其心和合。无有分拆。

四欢喜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欢喜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于圣教中所有禁戒威仪进止。一一欢喜。尽力依持。乃至命终。心无放舍。二者但圣所制。年一易衣。日一受食。欢喜敬奉。不以为难。亦不妄证。云是诸圣权设此教。虚引经论言通再受。求解脱者不依此戒。三者但学已宗清净[缶-午+千]法。亦不求诸[耳*巳]败教。四者心常卑下。于诸同学而无憎上。五者若谓处下流。不越居上身为尊首。视众如己。爱无偏党。

五勤修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勤性。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不乐睡眠妨修道业。二者常乐读诵。励心不怠。同学教诲。加意喜谢。亦不因教心生怨恨。己常勤修。转劝余者。三者常乐演说清净正法。四者赞呗礼诵。转诵抄写。继念思惟。如是等时。无有虚度。五者所持禁戒。坚固不缺。

六真实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真实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所说经法。皆悉真实。一依圣教。不妄宣示。于有说有。于无说无。二者心意常以真实和同。不待外缘。因而取则。三者所持戒行。每常真实。若独若众。心无有二。四者常于己师心怀决定。尽力承事。不生疑惑。乃至命终。更无别意。五者于诸同学。劝令修习。以真实行。教导一切。

七信心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信心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信二宗义。心净无疑。弃暗从明。如圣所说。二者于诸戒律其心决定。三者于圣经典不敢增减一句一字。四者于正法中所有利益。心助欢喜。若见为魔之所损恼。当起慈悲。同心忧虑。五者不妄宣说他人过恶。亦不嫌谤传言两舌。性常柔濡。质直无二。

八忍辱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忍辱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心恒慈善。不生忿怒。二者常怀欢喜。不起恚心。三者于一切处心无怨恨。四者心不刚强。口无粗恶。常以濡语说可众心。五者若内若外。设有诸恶烦恼对值来侵辱者。皆能忍受。欢喜无怨。

九直意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直意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不为烦恼之所系缚。自欢喜。清净直意。二者但于法中。若大若小。所有咨问。恭敬领受。随喜善应答。三者于诸同学。言无反难。不护己短。而怀嗔恚。四者言行相副。心恒质直。不求他过。以成斗竞。五者法内兄弟。若于圣教心有异者。当即远离不共住止。亦不亲近。共成势力。故恼善众。

十功德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功德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所出言语不损一切。恒以慈心善巧方便。能令众人皆得欢喜。二者心恒清净。不恨他人。亦不造愆令他嗔恚。口常柔耎。离四种过。三者于尊于卑不怀妒嫉。四者不夺徒众经论弟子。随所至方清净住处欢喜住止。不择华好。五者常乐教悔。一切人民。善巧智惠。令修正道。

十一齐心一等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齐心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法主慕阇拂多诞等所教智惠。善巧方便威仪进止。一一依行不敢改换。不专己见。二者常乐和合。与众同住。不愿别居。各兴异计。三者齐心和合。以和合故。所得儭施共成功德。四者常得听者恭敬供养。爱乐称赞。五者常乐远离调悔戏笑。及以诤论。善护内外。和合二性。

十二内外俱明者。若有清净电那勿等内怀俱明性者。当知是师有五记验。一者善拔秽心。不令贪欲。使己明性常得自在。能于女人作虚假想。不为诸色之所留难。如鸟高非不殉罗网。二者不与听者偏交厚重。亦不固恋诸听者家。将如己舍。若见法外俗家损失及愁恼事。心不为忧。设获利益及欣喜事。心亦如故。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不宠肉身求诸细滑衣服卧具饮食场药鸟马车乘以荣其身。四者常念命终险难苦楚危厄之日。常观无常及平等王。如对目前。无时暂舍。五者自身柔顺。不恼兄弟及诸知识。不令嗔怒。亦不望证。令他恶名。常能定心。安住净法。如是等者。名为十二明王宝树。我从常乐光明世界。为汝等故。持至于此。欲以此树栽于汝等清净众中。汝等上相善慧男女。当须各自于清净心栽植此树。令使增长。犹如上好无砂卤地。种一收万。如是展转。至无量数。汝等今者。若欲成就无上大明清净果者。皆当庄严如是宝树。令得具足。何以故。汝等善子。依此树果得离四难及诸有身。出离生死。究竟常胜。至安乐处。尔时会中诸慕阇等。闻说是经。欢喜踊跃。叹未曾有。诸天善神。有碍无碍。及诸国王。群臣士女。四部之众。无量无数。闻是经已。皆大欢喜。悉能发起无上道心。犹如卉木值遇阳春。无不滋茂敷花结果得成熟。唯除败根不能滋长。

时慕阇等。顶礼明使。长跪叉手。作如是言。唯有大圣。三界独尊。普是众生慈悲父母。亦是三界大引道师。亦是含灵大医疗主。亦是妙空能容众相。亦是上天包罗一切。亦是实地能生实果。亦是众生甘露大海。亦是广大众宝香山。亦是任众金刚宝柱。亦是巨海巧智船师。亦是火坑慈悲救手。亦是死中与常命者。亦是众生明性中性。亦是三界诸牢固狱解脱明门诸慕阇等。又启明使。作如是言。唯大明一尊能叹圣德。非是我等肉舌劣智称赞如来功德智惠。千万分中能知少分。我今励己小德小智。举少微意叹圣弘慈。唯愿大圣。垂怜愍心。除舍我等旷劫已来无明重罪。令得销灭。我等今者不敢轻慢。皆当奉持无上宝树。使令具足缘此法。水洗濯我等诸尘重垢。令我明性常得清净。缘此法药及大神咒。咒疗我等多劫重病。悉得除愈。缘此智惠坚牢铠伏。被串我等。对彼怨敌。皆得强胜。缘此微妙众相衣冠。庄严我等。皆得具足。缘此本性光明模样。印[禾*(ㄆ/虫)]我等。不令散失。缘此甘膳百味饮食。饱足我等。离诸饥渴。缘此无数微妙音乐。娱乐我等。离诸忧烦。缘此种种奇异珍宝。给施我等。令得富饶。缘此明网。于大海中捞渡我等。安置宝船。我等今者上相福厚。得睹大圣殊特相好。又闻如上微妙法门。蠲除我等烦恼诸秽。心得开悟。纳如意珠。威光得履缶道过去诸圣不可称数。皆依此门得离四难及诸有身。至光明界。受无量乐。唯愿未来一切明性得遇如是光明门者。若见若闻。亦如往圣及我今日。闻法欢喜。心得开悟。尊重顶受。不生疑虑。时诸大众。闻是经已。如法信受。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卷第六·智旭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八·智旭
  华严一乘十玄门·杜顺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四·南石文琇
  卷十二·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六十(善诵毗尼序卷上)·佚名
  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宋真宗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朱棣
  卷四百二十六·佚名
  毗尼母经卷第七·佚名
  论教育部为办僧学事复内政部咨文·太虚
  佛说三厨经·佚名
  阿弥陀经义述·慧净
  撰集百缘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桓·唐圭璋

      桓即钦宗,徽宗长子。元符三年(1100)生。政和五年(1115)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诏嗣位,改元靖康,在位二年。金人围汴,胁上皇及帝北行。康王即位于南京,遥上尊号曰孝慈渊圣皇帝。绍兴三十年(1160)卒。   西江月   历代恢

  • 南宋襍事诗卷五·佚名

    仁和赵昱撰鳯阙蟠空入画图天开佳丽定鸿模六飞新驻称行在诏进词臣赋二都【徐一防宋行宫考在杭州鳯皇山下即唐以来州治也咸淳临安志建炎三年髙宗诏以杭州为行宫时执政奏屋宇隘陋髙宗以百官六军未得其所不御正寝绍兴元年

  • 御选宋诗卷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一帝制诗太祖初日诗欲出未出光邋遢千山万山如火发须防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太宗赐陈搏曽向前朝号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征召总把三峯乞与君真宗太庙乐章二首奠瓒用万国朝天鸿源濬发

  • 双溪集巻八·杭淮

    明 杭淮 撰七言律诗奉送呉中允甯庵之官南都知君应不重南迁兴在莱衣白髪前云度太行虚极目帆开景蒨实登仙玉堂髙寒碧山对黄阁深严太极偏须信文昌归北府暂看秋夜照江夭张氏园陪宴陈希白太守西园五马醉青春翠幄髙褰云叶

  • 卷四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四十一 【起丁丑晋元帝建武元年○止甲辰晋康帝建元二年】凡二十八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元帝为东晋之始故建武元年方即晋王位照纲目例即大书中宗元皇帝不欲使晋旷年无君且以明正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阿桂

    乾隆三十年乙酉二月壬子阿尔泰岳钟璜奏言据西路维州恊副将董天弼知州王采珍南路防击宋元俊同知盛英先后禀报职等派妥员分赴所属土司查騐各处毗连金川地方碉卡俱有头人土兵防守因饬各土司设法招徕并相机攻勦土司俱言殄

  • 卷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太常续考卷四长陵等陵事宜十二陵俱在昌平州天寿山【山初名黄土山永乐年改为今名】成祖文皇帝陵曰长陵仁孝文皇后合葬仁宗昭皇帝陵曰献陵【在长陵西】诚孝昭皇后合葬宣宗章皇帝陵曰景陵【在长陵东】孝恭章

  • 卷二十八(成十六年,尽十八年)·孔颖达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无传。记寒过节,冰封着树。○“雨木冰”,如字,《公羊传》曰“雨而木冰也”,旧子付反。着,直略反。)[疏]“正月雨木冰”。○正义曰:正月,今之仲冬,时犹有雨,未是盛寒。雨下即着树为冰,记寒甚之过其节

  • 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孔子

    【原文】 子张问日:“令尹子文①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日:“忠矣!” 【注释】 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宰相。子文,姓斗,名豰于菟(gouwutu),字子文。根据《左传

  • 卷二十六·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二十六曾子问第七之一正义陆氏德明曰曾子孔子弟子名参以其所问多明於礼故着姓名以显之 孔氏颖达曰此於别录属丧服 芮氏城曰通论冠昏丧祭诸侯所遭之

  • 卷四十五·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四十五   宋 王与之 撰内史中大夫一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薛平仲曰内史一属所以次于大史之后者事固有所由始

  • 成公·成公二年·左丘明

    【经】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首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己酉,及国

  •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下·佚名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济法师金总持等奉 诏译尔时世尊复告勇猛甚深比丘言。如来所现三十二相金色之身。皆由过去修种种行之所感得。亦为汝等。分别解说。时比丘众唯然谛听。佛言。所谓诸佛世尊。经无量劫。修菩萨行。于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七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七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揵度智品之三◎何故祭祀饿鬼则到。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欲解佛经故。如经说生闻婆罗门。往至佛所。问佛言。沙门瞿

  • 卷第十四·佚名

    镡津文集卷第十四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非韩上 非韩子三十篇(并叙) 叙曰。非韩子者公非也质于经以天下至当为之。是非如俗用爱恶相攻。必至圣至贤乃信吾说之不苟也。其书三十篇。仅三万余言。 第一 韩子议论拘且

  • 黔南会灯补续录·善一如纯

    圣可玉禅师法嗣都匀续灯寂常禅师楚鄂蒲邑王氏子。母岑氏。适乱入黔始生。年十三。闻母诵金刚经。动出尘念。从本庵巨彻芟染。依贵筑东山梅溪和尚具足。参四川华岩圣可和尚印证。示众。真空本湛然。幻翳从何起。佛祖假

  • 第二品 比丘品·佚名

    第六十一 庵婆蘖林教诫罗睺罗经如是我闻。&mdash;&mdash;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哆园。尔时,具寿罗睺罗住庵婆蘖林。世尊由晡时宴默而起,往访庵婆蘖林具寿罗睺罗。具寿罗睺罗遥见世尊正前来,为敷坐具与备[洗]足水。世

  • 经学历史·皮锡瑞

    清皮锡瑞撰。不分卷。书今传世。这是一本经学入门书籍,是“经学的导言”。皮氏在书中将上下二千余年的经学史划分为十个阶段:经学开辟时代;经学流传时代;经学昌明时代;经学极盛时代;经学中衰时代;经学分立时代;经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