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二○四)晡利多品罗摩经第三(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于东园鹿子母堂。

尔时。世尊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堂上来下。告尊者阿难。我今共汝至阿夷罗婆提河浴。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

尊者阿难执持户钥。遍诣诸屋而彷徉。见诸比丘。便作是说。诸贤。可共诣梵志罗摩家。诸比丘闻已。便共往诣梵志罗摩家。世尊将尊者阿难往至阿夷罗婆提河。脱衣岸上。便入水浴。浴已还出。拭体著衣。

尔时。尊者阿难立世尊后。执扇扇佛。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梵志罗摩家极好整顿。甚可爱乐。唯愿世尊以慈愍故。往至梵志罗摩家。世尊为尊者阿难默然而受。于是世尊将尊者阿难往至梵志罗摩家。

尔时。梵志罗摩家。众多比丘集坐说法。佛住门外。待诸比丘说法讫竟。众多比丘寻说法讫。默然而住。世尊知已。謦欬敲门。诸比丘闻。即往开门。世尊便入梵志罗摩家。于比丘众前敷座而坐。问曰。诸比丘向说何等。以何事故集坐在此。

时。诸比丘答曰。世尊。向者说法。以此法事集坐在此。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比丘集坐当行二事。一曰说法。二曰默然。所以者何。我亦为汝说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佛言。有二种求。一曰圣求。二曰非圣求。云何非圣求。有一实病法.求病法。实老法.死法.愁忧戚法。实秽污法.求秽污法。云何实病法求病法。云何病法耶。儿子.兄弟是病法也。象马.牛羊.奴婢.钱财.珍宝.米谷是病害法。众生于中触染贪著。憍慠受入。不见灾患。不见出要。而取用之。云何老法.死法.愁忧戚法。秽污法耶。儿子.兄弟是秽污法。象马.牛羊.奴婢.钱财.珍宝.米谷是秽法害法。众生于中染触贪著。憍慠受入。不见灾患。不见出要。而取用之。彼人欲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得无病无上安隐涅槃者。终无是处。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得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者。终无是处。是谓非圣求。

云何圣求耶。有一作是念。我自实病法。无辜求病法。我自实老法.死法。愁忧戚法。秽污法。无辜求秽污法。我今宁可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法无上安隐涅槃。彼人便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得无病无上安隐涅槃者。必有是处。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得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者。必有是处。

我本未觉无上正尽觉时。亦如是念。我自实病法。无辜求病法。我自实老法.死法。愁忧戚法。秽污法。无辜求秽污法。我今宁可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耶。我时年少童子。清净青发。盛年年二十九。尔时极多乐戏。庄饰游行。我于尔时。父母啼哭。诸亲不乐。我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护身命清净。护口.意命清净。我成就此戒身已。欲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故。便往阿罗罗伽罗摩所。问曰。阿罗罗。我欲于汝法行梵行。为可尔不。阿罗罗答我曰。贤者。我无不可。汝欲行便行。我复问曰。阿罗罗。云何汝此法自知自觉自作证耶。阿罗罗答我曰。贤者。我度一切识处。得无所有处成就游。是故我法自知自觉自作证。

我复作是念。不但阿罗罗独有此信。我亦有此信。不但阿罗罗独有此精进。我亦有此精进。不但阿罗罗独有此慧。我亦有此慧。阿罗罗于此法自知自觉自作证。我欲证此法故。便独住远离.空安靖处。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我独住远离.空安靖处。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已。不久得证彼法。证彼法已。复往诣阿罗罗加罗摩所。问曰。阿罗罗。此法自知自觉自作证。谓度一切无量识处。得无所有处成就游耶。阿罗罗伽罗摩答我曰。贤者。我是法自知自觉自作证。谓度无量识处。得无所有处成就游。阿罗罗伽罗摩复语我曰。贤者。是为如我此法作证。汝亦然。如汝此法作证。我亦然。贤者。汝来共领此众。是为阿罗罗伽罗摩师处。我与同等。最上恭敬.最上供养.最上欢喜。

我复作是念。此法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我今宁可舍此法。更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我即舍此法。便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已。往诣郁陀罗罗摩子所。问曰。郁陀罗。我欲于汝法中学。为可尔不。郁陀罗罗摩子答我曰。贤者。我无不可。汝欲学便学。我复问曰。郁陀罗。汝罗摩子。自知自觉自作证何等法耶。郁陀罗罗摩子答我曰。贤者。度一切无所有处。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贤者。我父罗摩自知自觉自作证。谓此法也。

我复作是念。不但罗摩独有此信。我亦有此信。不但罗摩独有此精进。我亦有此精进。不但罗摩独有此慧。我亦有此慧。罗摩自知自觉自作证此法。我何故不得自知自觉自作证此法耶。我欲证此法故。便独住远离.空安靖处。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我独住远离.空安靖处。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已。不久得证彼法。证彼法已。复往郁陀罗罗摩子所。问曰。郁陀罗。汝父罗摩。是法自知自觉自作证。谓度一切无所有处。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耶。郁陀罗罗摩子答我曰。贤者。我父罗摩。是法自知自觉自作证。谓度一切无所有处。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郁陀罗复语我曰。如我父罗摩此法作证。汝亦然。如汝此法作证。我父亦然。贤者。汝来共领此众。郁陀罗罗摩子同师处。我亦如师。最上恭敬.最上供养.最上欢喜。

我复作是念。此法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我今宁可舍此法。更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我即舍此法。便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已。往象顶山南。郁鞞罗梵志村。名曰斯那于彼中地至可爱乐。山林郁茂。尼连禅河清流盈岸。我见彼已。便作是念。此地至可爱乐。山林郁茂。尼连禅河清流盈岸。若族姓子欲有学者。可于中学。我亦当学。我今宁可于此中学。即便持草往诣觉树。到已布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要不解坐。至得漏尽。我便不解坐。至得漏尽。我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便得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便得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生知生见。定道品法。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我初觉无上正尽觉已。便作是念。我当为谁先说法耶。我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为阿罗罗加摩先说法耶。尔时有天。住虚空中。而语我曰。大仙人。当知阿罗罗加摩彼命终来至今七日。我亦自知阿罗罗加摩其命终来得今七日。我复作是念。阿罗罗加摩。彼人长衰不闻此法。若闻此者。速知法次法。我初觉无上正尽觉已。作如是念。我当为谁先说法耶。我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为郁陀罗罗摩子先说法耶。天复住空。而语我曰。大仙人。当知郁陀罗罗摩子命终已来二七日也。我亦自知郁陀罗罗摩子命终已来二七日也。我复作是念。郁陀罗罗摩子。彼人长衰不闻此法。若闻法者。速知法次法。

我初觉无上正尽觉已。作如是念。我当为谁先说法耶。我复作是念。昔五比丘为我执劳。多所饶益。我苦行时。彼五比丘承事于我。我今宁可为五比丘先说法耶。我复作是念。昔五比丘今在何处。我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五比丘在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园中。我随住觉树下。摄衣持钵。往波罗奈加尸都邑。尔时。异学优陀遥见我来。而语我曰。贤者瞿昙。诸根清净。形色极妙。面光照耀。贤者瞿昙。师为是谁。从谁学道。为信谁法。我于尔时即为优陀说偈答曰。

我最上最胜不著一切法

诸爱尽解脱自觉谁称师

无等无有胜自觉无上觉

如来天人师普知成就力

优陀问我曰。贤者瞿昙。自称胜耶。我复以偈而答彼曰。

胜者如是有谓得诸漏尽

我害诸恶法优陀故我胜

优陀复问我曰。贤者瞿昙。欲至何处。我时以偈而答彼曰。

我至波罗奈击妙甘露鼓

转无上法轮世所未曾转

优陀语我曰。贤者瞿昙。或可有是。如是语已。即彼邪道经便还去。我自往至仙人住处鹿野园中。时。五比丘遥见我来。各相约敕而立制曰。诸贤。当知此沙门瞿昙来。多欲多求。食妙饮食。好粳粮饭。及麨酥蜜。麻油涂体。今复来至。汝等但坐。慎莫起迎。亦莫作礼。豫留一座。莫请令坐。到已语曰。卿。欲坐者。自随所欲。我时往至五比丘所。时。五比丘于我不堪极妙威德。即从坐起。有持衣钵者。有敷床者。有取水者。欲洗足者。我作是念。此愚痴人。何无牢固。自立制度还违本要。我知彼已。坐五比丘所敷之座。

时。五比丘呼我姓字。及卿于我。我语彼曰。五比丘。我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汝等莫称我本姓字。亦莫卿我。所以者何。我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得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我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得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生知生见。定道品法。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语我曰。卿瞿昙。本如是行。如是道迹。如是苦行。尚不能得人上法差降圣知圣见。况复今日多欲多求。食妙饮食。好粳粮饭。及麨酥蜜。麻油涂体耶。我复语曰。五比丘。汝等本时见我如是诸根清净。光明照耀耶。时。五比丘复答我曰。本不见卿诸根清净。光明照耀。卿瞿昙。今诸根清净。形色极妙。面光照耀。

我于尔时即告彼曰。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著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意欲随顺教五比丘。教化二人。三人乞食。三人持食来。足六人食。教化三人。二人乞食。二人持食来。足六人食。我如是教。如是化彼。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得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得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生知生见。定道品法。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于是。世尊复告彼曰。五比丘。有五欲功德可爱.可乐.可意所念。善欲相应。云何为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五比丘。愚痴凡夫而不多闻。不见善友。不知圣法。不御圣法。彼触染贪著。憍慠受入。不见灾患。不见出要。而取用之。当知彼随弊魔。自作弊魔。堕弊魔手。为魔网缠。魔罥所缠。不脱魔缠。五比丘。犹如野鹿。为缠所缠。当知彼随猎师。自作猎师。堕猎师手。为猎师网缠。猎师来已。不能得脱。如是。五比丘。愚痴凡夫而不多闻。不见善友。不知圣法。不御圣法。彼于此五欲功德触染贪著。憍慠受入。不见灾患。不见出要。而取用之。当知彼随弊魔。自作弊魔。堕弊魔手。为魔网缠。魔缠所缠。不脱魔缠。

五比丘。多闻圣弟子见善知识。而知圣法。又御圣法。彼于此五欲功德。不触.不染.不贪.不著。亦不憍慠.不受入。见灾患。见出要。而取用之。当知彼不随弊魔。不自作魔。不堕魔手。不为魔网所缠。不为魔缠所缠。便解脱魔缠。五比丘。犹如野鹿得脱于缠。当知彼不随猎师。不自在猎师。不堕猎师手。不为猎师网所缠。猎师来已。则能得脱。如是。五比丘。多闻圣弟子见善知识而知圣法。又御圣法。彼于此五欲功德。不触.不染.不贪.不著。亦不见憍慠.不受入。见灾患。见出要。而取用之。当知彼不随弊魔。不自在魔。不堕魔手。不为魔网所缠。不为魔缠所缠。便解脱魔缠。

五比丘。若时如来出兴于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修学漏尽智通作证。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习.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于尔时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卧。所以者何。彼自见无量恶不善法尽。是故彼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卧。

五比丘。犹如无事无人民处。彼有野鹿。自在行.自在住.自在伏.自在卧。所以者何。彼野鹿不在猎师境界。是故自在行.自在住.自在伏.自在卧。如是。五比丘。比丘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于尔时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卧。所以者何。彼自见无量恶不善法尽。是故彼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卧。五比丘。是说无余解脱。是说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是说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罗摩经第三竟(四千一百二十一字)。

(二○五)中阿含晡利多品五下分结经第四(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曾说五下分结。汝等受持耶。诸比丘默然不答。

世尊复再三告诸比丘。我曾说五下分结。汝等受持耶。诸比丘亦再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鬘童子在彼众中。于是。尊者鬘童子即从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曾说五下分结。我受持之。

世尊问曰。鬘童子。我曾说五下分结。汝受持耶。

尊者鬘童子答曰。世尊曾说初下分结。是我受持。欲.恚.身见.戒取.疑。世尊说第五下分结。是我受持。

世尊诃曰。鬘童子。汝云何受持我说五下分结。鬘童子。汝从何口受持我说五下分结耶。鬘童子。非为众多异学来。以婴孩童子责数喻诘责汝耶。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意无欲想。况复欲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欲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众生想。况复恚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恚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自身想。况复身见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身见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有戒想。况复戒取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戒取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有法想。况复疑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疑使。鬘童子。非为众多异学来。以此婴孩童子责数喻诘责汝耶。于是。尊者鬘童子为世尊面诃责已。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彼时。世尊面前诃责鬘童子已。默然而住。尔时。尊者阿难立世尊后。执扇扇佛。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五下分结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善受善持。

世尊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为欲所缠。欲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欲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为恚所缠。恚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恚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为身见所缠。身见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身见转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为戒取所缠。戒取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戒取转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为疑所缠。疑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疑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终无是处。阿难。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人见树成就根.茎.枝.叶及实。彼人不截根.茎。得实归者。终无是处。如是。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不依此道.不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终无是处。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彼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必有是处。阿难。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人见树成就根.茎.枝.叶及实。彼人截根.茎。得实归者。必有是处。如是。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必有是处。

阿难。依何道.依何迹。断五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不为欲所缠。若生欲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欲缠便灭。阿难。或有一不为恚所缠。若生恚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恚缠便灭。阿难。或有一不为身见所缠。若生身见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身见缠便灭。阿难。或有一不为戒取所缠。若生戒取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戒取便灭。阿难。或有一不为疑所缠。若生疑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疑缠便灭。阿难。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

阿难。犹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来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于彼岸有事欲度。身无有力令我安隐浮至彼岸。阿难。当知彼人无力。如是。阿难。若有人觉.灭.涅槃。其心不向而不清净。不住解脱。阿难。当知此人如彼羸人无有力也。阿难。犹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来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于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隐浮至彼岸。阿难。当知彼人有力。如是。阿难。若有人觉.灭.涅槃。心向清净而住解脱。阿难。当知此人如彼力人。

阿难。犹如山水。甚深极广。长流驶疾。多有所漂。其中无船。亦无桥梁。或有人来彼岸。有事则便求度。彼求度时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极广。长流驶疾。多有所漂。其中无船。亦无桥梁而可度者。我于彼岸有事欲度。当以何方便令我安隐至彼岸耶。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于此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筏。乘之而度。彼便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隐至彼。如是。阿难。若有比丘攀缘厌离。依于厌离。住于厌离。止息身恶故。心入离.定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度一切色想。灭有碍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处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若有所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彼如是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犹去村不远。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树。破作片。破为十分。或作百分。破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叶叶。不见彼节。况复实耶。阿难。如是比丘若有所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彼如是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已。便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为诸比丘依依立依。说舍离漏。说过度漏。然诸比丘不速得无上。谓毕究竟尽。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甚奇。甚特。我为诸比丘依依立依。说舍离漏。说过度漏。然诸比丘不速得无上。谓毕究竟尽。所以者何。人有胜如故。修道便有精粗。修道有精粗故。人便有胜如。阿难。是故我说人有胜如。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下分结经第四竟(二千三百二十六字)。

(二○六)中阿含晡利多品心秽经第五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不拔心中五秽。不解心中五缚者。是为比丘.比丘尼说必退法。云何不拔心中五秽。或有一疑世尊。犹豫.不开意.不解意.意不靖。若有一疑世尊。犹豫.不开意.不解意.意不靖者。是谓不拔第一心秽。谓于世尊也。如是法.戒.教。若有诸梵行。世尊所称誉。彼便责数.轻易.触娆.侵害。不开意.不解意.意不靖。是谓第五不拔心中秽。谓于梵行也。

云何不解心中五缚。或有一身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若有身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者。彼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断燕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断燕坐者。是谓第一不解心缚。谓身也。复次。于欲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若有于欲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者。彼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断燕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断燕坐者。是谓第二不解心缚。谓欲也。

复次。有一所说圣义相应。柔软无疑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损.说不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如是比丘。沙门所说者。彼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断燕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断燕坐者。是谓第三不解心缚。谓说也。复次。数道俗共会。调乱.憍慠.不学问。若有数道俗共会。调乱.憍慠.不学问者。彼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断燕坐。若此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断燕坐者。是谓第四不解心缚。谓聚会也。

复次。少有所得故。于其中间住。不复求升进。若有少所得故。于其中间住。不复求升进者。彼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断燕坐。若此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断燕坐者。是谓第五不解心缚。谓升进也。若有比丘.比丘尼不拔此心中五秽。及不解此心中五缚者。是谓比丘.比丘尼必退法也。若有比丘.比丘尼善拔心中五秽。善解心中五缚者。是谓比丘.比丘尼清净法。

云何善拔心中五秽。或有一不疑世尊。不犹豫.开意.意解.意靖。若有不疑世尊。不犹豫.开意.意解.意靖者。是谓第一善拔心中秽。谓于世尊也。如是法.戒.教。若有梵行。世尊所称誉。彼不责数.不轻易.不触娆.不侵害。开意.意解.意靖。是谓第五善拔心中秽。谓于梵行也。

云何解心中五缚。或有一身离染.离欲.离爱.离渴。若有身离染.离欲.离爱.离渴者。彼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断燕坐。若有此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断燕坐者。是谓第一解心中缚。谓身也。复次。于欲离染.离欲.离爱.离渴。若有于欲离染.离欲.离爱.离渴者。彼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断燕坐。若有此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断燕坐者。是谓第二解心中缚。谓欲也。

复次。有一所说。圣义相应。柔软无疑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损.说不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如是比丘。沙门所说者。彼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断燕坐。若有此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断燕坐者。是谓第三解心中缚。谓说也。复次。不数道俗共会。不调乱.不憍慠学问。若有不数道俗共会。不调乱.不憍慠学问者。彼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断燕坐。若有此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断燕坐者。是谓第四解心中缚。谓不聚会也。

复次。少有所得故。于其中间不住。复求升进。若有少所得故。于其中间不住。复求升进者。彼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断燕坐。若此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断燕坐者。是谓第五解心中缚。谓升进也。若有比丘.比丘尼善拔此心中五秽。及善解此心中五缚者。是谓比丘.比丘尼清净法。彼住此十支已。复修习五法。

云何为五。修欲定心成就断如意足。依离.依无欲.依灭.依舍。趣向非品。修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成就断如意足。依离.依无欲.依灭.依舍。趣向非品。堪任第五。彼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成就自受者。必知必见。必正尽觉。至甘露门。近住涅槃。我说无不至涅槃。犹如鸡生十卵。或十二。随时覆盖。随时温暖。随时看视。鸡设有放逸者。彼中或鸡子以[此/束]以足。啄破其卵。自安隐出者。彼为第一。如是比丘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自受者。必知必见。必正尽觉。必至甘露门。近住涅槃。我说无不得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心秽经第五竟(一千三百九十九字)。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七千八百四十六字)(第五后诵)

猜你喜欢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差摩现报品第二十九·佚名
  卷第十·居顶
  第十五卷·佚名
  不可著悲魔及欢喜魔·印光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四之二·智旭
  卷第七·佚名
  卷第二十五·德清
  外道大略之相·印光
  祇洹图经序·道宣
  卷二·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六·佚名
  魔劝舍寿品第二十六·马鸣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下(入藏录)·圆照
  彰所知论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九十二·彭定求

        卷492_1 【吴宫】殷尧藩   吴王爱歌舞,夜夜醉婵娟。见日吹红烛,和尘扫翠钿。   徒令勾践霸,不信子胥贤。莫问长洲草,荒凉无限年。   卷492_2 【久雨】殷尧藩   云影蔽遥空,无端淡复浓。两旬绵密雨,二月似

  • 立斋·唐圭璋

      立斋有三四人之多:杜范、王侃、谢立斋、未知孰是。   沁园春   寿白侍从八十   表表耆英,松柏贞刚,冰霜洁清。正持囊紫禁,急流勇退,步角巾绿野,闲处安身。里社鸡豚,家山猿鹤,物我相忘法从荣。东溪畔,似非熊尚父,在渭

  • 郑闻·唐圭璋

      闻字仲益,开封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历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刑部尚书。乾道九年(1173),参知政事。淳熙元年(1174)卒,赠正献。   瑞鹤仙   赠官妓周韵   醉归来,不悟人间天上,云雨难寻旧迹。但馀香、暗着罗衾,

  • 第二十九回 小儿女突围求救 大皇帝衔璧投降·蔡东藩

      却说琅琊王睿,因杜弢走死,湘州告平,遂进王敦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外如陶侃以下,无甚超擢,唯奖叙有差。敦既握六州兵权,得自选置官属,权势益隆。当时江东一带,内倚王导,外恃王敦,曾

  • 卷之一千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八九札光绪七年十月廿一日一一七○六--一·佚名

    臬道刘札知各属:道署需用铺垫及一切器具,饬由台湾县代为给价,不得摊累各属札新竹县钦命二品顶戴、按察使衔、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音德本巴图鲁、加十级、纪录十次刘为札催事。照得本道,自履

  • 卷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三 梁世系表畧 朱氏宋州砀山人高祖黯生茂林茂林生信信生诚以五经教授乡里诚生温是为太祖温仕唐唐僖宗赐名全忠以梁王受唐禅更名晃国号梁都汴州寻迁洛阳传二主凡十七年 <史部,别

  • 卷之九十三  議處安南事宜(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議處安南事宜,一卷,不著撰者姓氏。所載為毛伯溫疏文、兵部揭帖及韶旨一通。) 兵部為遵奉明旨,以議處安南事。職方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參贊軍務、太子賓客、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毛伯溫題。 (「參贊軍務太子

  • 卷之四·努尔哈赤

    辑人心天命十年乙丑八月乙酉科尔沁奥巴台吉闻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欲兴兵侵之,以书乞援。上报奥巴书曰:&ldquo;尔借兵多,多与尔,若少,少与尔,勿过忧也。然兵不在多寡,在天而已。凡此各国,皆天所命,以众暴寡,天岂容之。但坚尔城郭,据

  • 卷六·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六景宗孝成康靖皇帝景宗皇帝讳贤字贤宁小字密结世宗子也穆宗既为帐下所弑诸臣迎帝即位上尊号天赞皇帝以南院枢密使知政事令高勲守政事令封秦王侍中萧守兴为尚书令封魏王每朝必命坐议

  • 大道下译文·尹文

    仁、义、札、乐、名、法、刑、赏,这八种是五帝、三王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用仁来引导百姓,用义来适应百姓,用礼来督促百姓施行,用乐来调和百姓的性情.用名来纠正名不符实及名实相脱离的现象,用法来规范百姓的行为,甩刑罚来威慑

  • 代序三 赤诚相见之独尊·李宗吾

    近人有个李宗吾,四川富顺自流井地方人,看穿世态,明察现实,先后发布《厚黑学》、《厚黑经》、《厚黑传习录》,着书立说,其言最为诙诡,其意最为沉痛。千古大奸大诈之徒,为鬼为蜮者,在李宗吾笔下烛破其隐。  世间学说,每每误

  • 卷一下·吴澄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一下     元 吴澄 撰曲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爲先廏库爲次居室爲後凡家造祭器爲先牺赋爲次养器爲後【廏九又切造才早切牺许宜切养羊尚切郑氏曰先宗庙次廏库重先祖及国之用家造谓家始造事牺

  • 提要·许谦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诗集传名物钞     诗类提要【臣】等谨案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元许谦撰谦有读书丛说已着录谦虽受学王柏而醇正过之研究诸经亦多明古义故是书所考名物音训颇有根据足以补集传之阙遗惟王柏

  • 卷三十三·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二十三善现,汝复观何义言:即佛十力若有愿若无愿增语非菩萨摩诃萨。即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有愿若无愿增语非菩萨摩诃萨耶。世尊,若佛十力有愿无愿。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有愿

  • 阳宅紫白赋辨正·吴师青

    师青寓港有年、端居多暇、正值文明东渐、楼宇翻新、巍峨大厦、高耸云霄、顿改旧观、已忘古朴、然而事贵因循、法宜通变、盖古今不同、岂能固执、因革是尚、自有权衡、为适应潮流、共期安乐、于是有楼宇宝鉴之着。俾相

  • 蒿庵论词·冯煦

    词论。清末冯煦(1842—1927)撰。一卷。煦有《宋六十一家词选》已著录。冯氏从明人毛晋所刻《宋六十名家词》中,选其精萃作品,成《宋六十一家词选》,并在《例言》中,对各家逐一评论。此编即迻录《例言》诸条而成。作者

  • 敦煌歌辞总编·任中敏

    歌辞总集。任半塘编著。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三册。本书合敦煌歌辞总集与理论研究于一编,从敦煌所写卷册约二百四十件内,辑录歌辞(连补遗)约三百馀首,附见辞约五十馀首,分为七卷,一卷为《云谣集杂曲子》,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