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是语经

如是语,巴利名Itivuttaka 。凡四篇(巴nipa^ta ,集),共计十一章(巴vagga ,品)一一二经。音译伊谛佛多伽。为巴利语经藏小部(Khuddaka-nika^ya)第四经。第一篇有三章二十七经,第二篇有二章二十二经,第三篇有五章五十经,第四篇有一章十三经。如是语,即‘如此说’之意;盖每经之经尾有iti(……如是)或 Ayam pi atthovutto bhagavata^ iti me sutan ti(我闻世尊说此义)之结语,经首则以 vuttam(曾如是言)或 Vuttam!hetam! bhagavata^ vuttam arahata^ ti me sutam!(我闻世尊、应供曾如是说)为始,各经中亦常用 itivuccati(如是言)之定型文句,由是可知本经经名之由来。各经系由散文(长行)与偈颂所构成,经之前后有定型之序文与结文,散文之结尾有‘世尊于此如是说’之定型文句,其后即为偈颂,用来重复阐说散文之内容;盖偈颂之于散文的关系而言,系表示重颂(梵geya ,巴geyya ,即祇夜),此种定型结合文句乃本经重要特征;惟第三篇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四篇中,亦有缺首尾之定型文句和表示重颂之定型结合文之经。又各章之末皆附有摄颂。从内容而言,本经系从采用重颂形式之经典中,收集由一法至四法之与法数有关者,即由第一篇至第四篇,分别阐说一法至四法。全经内容广泛而分岐,然亦包含多种重要思想,其中主要部分为有关出家者之教理,亦包括有关在家者之教说。又叙述之教法简雅,多存有古经之风格。据现代学者推测:(一)从成立史而言,第一篇、第二篇成立时代较古,第三篇、第四篇中有被认为系后来附加者。(二)部派佛教分裂前后所成立的巴利小部之原型,于形成之最初期即包含有本经。

《如是语经》全部章节目录

(1)一集
(2)二集
(3)三集
(4)四集

猜你喜欢
  四人出现世间经·佚名
  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海龙王经·佚名
  正法念处经·佚名
  缘起圣道经·佚名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佚名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佚名
  观音义疏·智顗
  首楞严义疏注经·子璇
  大辩邪正经·佚名
  菩萨受斋经·佚名
  南岳单传记·弘储
  回向文·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佚名
  长老尼偈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龙榆生

    〖袖珍指南:以行断句;^表仄韵;-表平韵〗★★★★★★★★★★★★★★★★★★★01 李白 二首 录自明翻宋刊本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 卷三百九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九十八驺虞类四言古五灵颂         【汉】蔡 邕大梁乗精白虎用生思叡信立绕于垣坰驺虞颂         【吴】薛 综婉婉白虎优仁是崇饥不侵暴困不改容敛威扬德恺

  • 卷十二·凌雪

    列传十八 严起恒、朱天麟、文安之、吴贞毓、杨畏知、郭子奇列传十九 章旷、傅作霖、吴炳、洪育鳌列传十八严起恒、朱天麟、文安之、吴贞毓、杨畏知、郭子奇严起恒,字秋冶,山阴人。崇祯辛未进士,以部郎出知广州府,有惠政;升

  • 卷之一百六·佚名

    洪武九年五月甲寅朔以工部郎中魏鉴礼部员外郎瞿庄为福建行省参政○安南陈煓遣其通议大夫黎亚夫等来朝贡方物 上谓中书省臣曰诸夷限山隔海若朝贡无节实劳远人非所以绥辑之也去岁安南来请朝贡之期已谕以古礼或三年或世

  •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四月庚申。谕内阁、御史吴峋奏、编修王濂、及朱一新等、呈递章奏。掌院学士有意阻遏一摺。着灵桂明白回奏。记注  ○又谕、前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着作为全权大臣。与法国使臣、办理条约事务。洋务

  • 杨存中传·脱脱

    杨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绍兴年间高宗赐名存中,代州崞县人。祖父杨宗闵,曾任永兴军路总管,与唐重一同守卫永兴,金军攻陷城池,迎敌战死。父亲杨震,曾知麟州建宁寨,金军来攻,也死于难。杨存中身材魁梧,性情沉鸷,少时机敏,背书数百言,力

  • 卷二百十八·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赦宥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年大司马广平侯吴汉病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汉对曰臣愚无所知识但愿陛下慎无赦而已桓帝时河南尹李膺初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等同心纠罸奸幸时膺

  • ●皇朝通典卷七十九·佚名

    兵十二 ○兵十二 馬政 △馬政 (臣)等謹按我朝馬政遊牧有所飼育有方太和翔治物遂孳生凡天閑良驥特立專司皇城南苑諸處分設有內廄外廄其掌於太僕寺者左右兩翼各牧場掌於上駟院者上都達布遜諾爾等處各牧場馬數計二十萬有奇

  • 管子补注卷二十·刘绩

      形势解第六十四      管子解二  山者物之髙者也惠者主之髙行也慈者父母之髙行也忠者臣下之髙行也孝者子妇之髙行也故山髙而不崩则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则民奉养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臣下忠而不解则爵禄至子妇

  • 卷三十六·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三十六   宋 王与之 撰司服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一人胥一人徒十人陈君举曰司服掌王及命夫之服弁师掌其弁冕而皮枲丝屦皆藏于天府之属既成而颁盖冢宰制国用宗伯受之以共服御汉初有御府令掌御衣

  • 抱朴子內篇卷之四   金丹·王明

    抱朴子曰:余考覽養性之書〔一〕,鳩集久視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計矣,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者焉〔二〕。然則此二事,蓋仙道之極也。服此而不仙,則古來無仙矣〔三〕。往者上國喪亂,〔四〕莫不奔播四出〔五〕。余周旋徐豫荊襄

  • 卷二百四十·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五十九善现,一切相智清净故身界清净。身界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相智清净。若身界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相智清净故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六   復次計諸極微常住論者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爲觀察已計極微常.爲不觀察計   彼常耶.若不觀察者離慧觀察而定計常不應道理.若言已觀察者違諸量故不

  • 卷第二十七·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七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小乘经藏之二 中阿含经(六十卷) 作圣德建名立 东晋罽宾国沙门瞿昙僧伽提婆译 七法品第一 一善法经。谓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

  • 卷第七·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七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论中分别世间品之二复次偈曰。如引次第长。相续由惑业。更入于余世。释曰。一切阴相续牵引不平等。能感寿命业有差别故。此相续随能引势。如此次第得增长。何者次

  • 卷第三·佚名

    翻梵语卷第三·比丘尼名第十二·沙弥名第十三·沙弥尼名第十四·声闻德行名第十五·杂观行名第十六·罪障名第十七·迦絺那衣法第十八比丘尼名第十二·比丘尼(译曰

  • 三命通会·万民英

    十二卷。原本不著撰人姓名,只卷首题“育吾山人著”,《明史·艺文志》有万民育《三命会通》十二卷,与此本卷数相合,惟以“通会”作“会通”。今考《星学大成》专论五行者为万民英所撰,此书专论徐子平命学,也应出万民英之手,是

  • 佛医经·佚名

    一卷,吴竺律炎译。说人身中四大得病之因缘,及九横四饭多食等之五罪。